城市微更新中的闲置空地绿色重塑设计方法浅析

2022-06-30 09:12何传龙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2年11期
关键词:空地闲置绿地

何传龙

(上海尤安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1 城市绿色微更新的价值

向外围无限扩张、大拆大建的“摊大饼”模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直被人诟病。随着我国城镇化率和服务业占GDP 比重均超过50%,城市发展也开始由增量扩张为主转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阶段,“摊大饼”模式逐步成为过去式。围绕城市核心区开始的以存量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有机更新”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的主流[1]。

城市绿色微更新不仅能够丰富城区的公共绿地形式,提升城区绿化景观效果,同时还能为居民的日常休闲、文化交流提供公共空间。对于不具备条件建设大型公园的区域,城市绿色微更新是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局部环境的良好手段,为人们亲近自然提供了一个可以灵活布置的区域。城市的绿色更新作为微缩版的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可有效提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拓展绿色活动空间具有重要意义[2]。

2 城市闲置空地概念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闲置空地是指已经获得批准使用,但无正当理由造成逾期并未开发,或者中途闲置未被得到很好利用的土地。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土地开发、城市扩建的飞速进行,城市闲置空地不断出现,甚至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城市闲置空地的存在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重新加以有效利用。城市闲置空地大多都处于城市人口的密集区域,往往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利影响。

1)损坏城市景观形象。城市中的闲置空地,往往长期未被开发和使用,常常呈现的是杂乱的状态,杂草丛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堆弃,或是覆盖大面积的灰色硬质地坪,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良好景观形象。

2)影响城市生态环境。闲置空地长期存在,会导致土地的吸收功能发生退化,进而引起城市景观结构和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闲置空地长期处于无植被覆盖的状态,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低下,缺乏绿色与生机。下雨时,排水内涝现象严重,雨水淤积、地表径流污染严重,无雨时,无法去除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粉尘扬尘严重,降低城市空气质量,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

3)影响城市功能发挥。大量的闲置空地,会导致城市中占据优越区位的土地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影响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的效能,进而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对城市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城市中的闲置空地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利用,将这些空地变废为宝,成为城市中积极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3]。

3 工程概况

高境绿地位于上海宝山区最南端的高境镇,基地位于高境镇的中央区域,西侧紧邻一条货运铁路,东侧临新二路,南侧朝向殷高西路。基地属于上海城市主城区内,周边人口稠密,绿地资源严重不足,居住品质极不理想。通过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分析可以发现,区域内的绿地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周边居民的使用需求。场地现状是一片闲置的足球场,被城市硬化所覆盖。足球场的面层是塑料假草,地基层是厚约30 cm 的混凝土,整片场地实则被灰色所覆盖,仅在靠近殷高西路的端头有几棵零星的乔木,城市生态及绿色缺失严重。

4 闲置空地绿色重塑设计与提升改造策略

针对调研场地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更新设计方案及策略。更新设计方案依据现有绿地位置及周边环境特点,满足周边居民的休闲服务需求,明确绿地未来的定位及功能,增加市民文化、休闲活动、健身等设施,营造各具特色的绿地空间景观。总体的更新提升通过以下几大策略展开,实现高境绿地空间更加有机地生长,促进城市空间更加有机地发展。

4.1 硬地绿色重构

整体的设计概念上运用硬地绿色重构的理念,仿佛整块的水泥地面在经历长久的风吹雨打之后会皲裂,随后会有植物从皲裂的缝隙中生长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重生出一片绿意盎然的生态空间。设计语言上将皲裂的地面裂缝通过抽象解构,形成场地肌理,折线与曲线的碰撞下,形成一片优美自然品质的城市绿地空间(见图1)。

图1 硬地绿色重构

4.2 硬地资源利用

设计中充分考虑硬地资源的利用,形成有场地独特记忆点的景观空间。如美国费城海军船厂的硬地利用,尽可能地保留原有足球场的混泥土块铺面,将完整的铺面打碎和切割,重新利用大小不一的破碎混凝土块建造新的园路、广场以及休息区等。高境绿地设计中不仅将碎的混凝土块用作地面铺地的形态,还将它们运用在特色的造型景墙上,形成空间的历史记忆和高境镇的历史事件展示的融合。另外,还将碎的混凝土块运用在地基的垫层处理上,减少一定成本的垫层外运造价,是一种生态透水的垫层处理方法(见图2)。

图2 混凝土碎块的再利用

二层架空跑道区域利用原有埋在地下的铁路铁轨,形成动感有韵律变化的铺装肌理,同时结合有铁路记忆的核心设计元素,形成有铁路文化展示功能的景墙、坐凳、休憩廊架等设施。

4.3 多层复合使用

场地西侧紧邻铁路,阻隔了场地与外界空间的联系,设计中增加了绿化隔离带,同时在场地西侧设置架空文化长廊,通过架空廊道的构建,加强场地与铁路沿线景观的衔接,同时降低了场地与外部空间的割裂程度。不仅能有效地降低铁路的噪声对公园的影响,还能在底部形成停车空间。上部运用场地文化元素的解构,将场地记忆融入景观设计中,设置丰富的市民漫步和休憩设施,实现空间的复合立体利用(见图3)。

图3 复合立体利用示意图

架空廊道和地面衔接处,设计中构建一个“V”字地形。通过地形“V”谷与两侧建筑的结合,形成“V”形场地与“V”形天际线,增强了两侧建筑与场地的联系。同时,靠北侧能够形成一个朝南的观景休憩草坡,使之拥有良好的阳光和自然的风景。结合地形的上下变化设计一条长约400 m 的环形跑步道,不仅给周边居民一个良好的跑步体验,还能让人们体验独特的跑步感受。

4.4 全龄活动需求

设计伊始针对项目周边的居民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周边居民更期待游憩、亲子、休闲、运动等多功能的城市绿地空间。因此,在设计中根据不同家庭成员的不同生活模式和使用需求,打造全龄化的绿地空间场所,使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都有专属的活动空间,互不干扰的同时又能够相互照看,从而形成绿地内核心的5 大场景空间。分别为党群活动区、娱乐休闲区、文化活动区、儿童乐园区、运动健身区。

1)党群活动区,位于殷高西路的端头区域,结合高境镇党群文化中心的党建活动区,入口设置口袋花园,运用曲线的设计形态,消解城市道路的喧嚣,让人慢下来,在自然中体会党建文化的魅力。

2)娱乐休闲区,为整个绿地硬质面积最大的区域,运用大地裂开的形态语言设计广场的铺地形式,灰色区域为保留现状的混凝土块,深色区域以透水混凝土黏合,在硬地资源利用的同时保证广场的生态透水功能。未来广场可以作为高境重要的户外活动场所,结合多功能大台阶成为党群文化会演的市民舞台。

3)文化活动区,利用平台的一层空间,设置市民服务驿站、高境文化宣传栏等设施,结合钢筋石笼景墙设置高境文化展示墙,展示高境的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大事件,设计上将展示投影设置在狭窄的条形窗口之后,让人们更有观察的欲望,使之具有互动教育的意义。

4)儿童乐园区,设置在绿地中部人流方便到达的区域,同时也是视线容易照看的区域,周边设置有老年活动及青年器材健身区域,方便大人照护小孩。以简单有趣的地形起伏设计乐园形态,既有趣,也保证小孩玩耍的安全性。边缘处还设置简单大气的直饮水设施及洗手洗脚设施,方便人们的日常使用需求。

5)运动健身区设置有简单的压腿设施和乒乓球台,周边种植野趣十足的花草地被植物,人们在野花野草中休闲漫步、跑步健身,成为富有高境特色的“高线公园”。

5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在应对处理这一类型的城市小面积闲置空地更新时,应充分调查与分析场地的现状及周边情况,关注场地现状资源的利用,强化场所记忆,使之成为有独特性的场所空间。以此为基础,运用适宜有效的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更丰富的游憩体验,满足城市中各年龄层次人群的使用需求,使闲置空地变废为宝,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可以多功能使用的绿色休闲空间。

城市更新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城市闲置空地的更新与建设,不应局限于景观的覆绿改造,还应关注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在地资源的保留与利用,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教育,全年龄层次活动的需求,生态友好的建造基底等,使之成为更具社会意义的精品惠民工程,成为市民所喜爱的公共活动休闲绿色空间。

现代的城市环境更像一个有机的绿色网络,大小不一的城市闲置空地作为绿色网络的最小单元,通过对其进行绿色的生态重塑,使之成为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星点,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精细化有机的生长,充满更多的绿色、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空地闲置绿地
数字化赋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改革
不做闲置主妇
第六章 神秘的空地
第六章 神秘的空地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空地一体化技术在IFTD试飞中的应用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共享村落”萌芽——高陵区开发闲置民房资源
假如你有一块空地,千万别做庭院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