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着力点”

2022-06-30 18:14林涵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着力点思辨性白鹭

林涵

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提出主要是解决学生在阅读中总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和浅层次上的突出问题,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真正与文本、编者、同伴、教师开展各种层次、不同角度的对话,在思维碰撞中走向文本深处,逐渐改变学生学而不思的阅读现状,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深入思考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助力。

一、思辨的出发点

在阅读教学中,作者的表达思路在文本中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的,是由一些关键词、句连接起来的。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斟酌文本中的那些起关键连接作用的词句,寻觅其中的蛛丝马迹,这就是思辨性理解的出发点。

如教学《燕子》一课,课文结尾描绘的是一幅“有趣的图画”,画面内容是飞倦了的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作者是如何从这样的画面中获得“有趣”的感觉呢?本来,燕子在不断飞行中产生了无穷的美感,因为飞行呈现了燕子最美的形象,所以燕子疲倦时停下来休息这种美感就会消失,这是正常的思维。但是,作者选择远镜头加以观察,以“闲散”和“小黑点”来表达燕子停歇在电线上,正好与燕子的飞行美形成对比,产生的是一种闲散之美,其中的趣就是最难得的闲趣。在这样的阅读理解中,教师就是引导学生抓住“闲散”“小黑点”进行仔细斟酌,才发现了作者的表达之妙,体会文本中思辨的意味。

二、思辨的落脚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理解词句意思基础上再进一步,關注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瞻前顾后,抓住文本中的关键点进行相关内容的全面梳理,咀嚼辨析语言文字上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教学《白鹭》一课,课文开始是“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是“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在文章首尾的表达中,居于开头的是“一首精巧的诗”,处于结尾的是“一首散文诗”。从常理上说,散文诗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在语言、节奏方面的要求明显次于诗,作者这么写,是不是写到结尾,白鹭就变得不如开头那么有美感了呢?这就是文本表达上的一个看似不合理的一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精巧”和“韵在骨子里”进行比较,明确“精巧”重点是指向外形方面的美,“韵在骨子里”重点是指向内在的美,这种内在的美体现在白鹭的生活情趣上,对应的是作者对精神美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这样表达在抒发感情上更进一层——由喜欢到喜爱。

三、思辨的提高点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从头说起,看起来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但那种顺序仅仅是文章表面的顺序,学生难以形成整体上的获得感。教师如何才能抓住具有结构意义的顺序带领学生阅读呢?从整体入手是最佳选择。整体入手体现的是整体思维,由整体到局部,学生才能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开展学习,最后再回到整体上来,形成新的认知,思辨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如教学《画杨桃》一课,有位教师注意到文章中整体上是通过一件事提出一种观点,把这件事聚焦在“笑”上,于是围绕“笑”组织教学。教师让学生先找到笑的起因,接着关注学生对笑的表达,弄清楚学生发笑的原因——画得不像;让发笑的学生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确认“我”画的是对的;最后启发学生,不随便笑话别人:看到与自己画的不一样时,不要急着发笑,要注意别人看问题的角度。这位教师巧妙地抓住贯穿全文的“笑”(整体入手),让学生在局部内容中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进而弄明白课文内容的教学指向——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回到整体)。不难看出,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具备整体意识,而且能够在局部内容理解中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总之,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既需要从整体出发又需要在细处着力,精心设计教学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在对话中体现思辨的力量,提升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着力点思辨性白鹭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白鹭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致老栗——读《牛背上的白鹭鸟》
把治污的着力点放到基层去
简笔画白鹭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