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专业课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

2022-07-01 20:31曾洁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民族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

摘要:2014年起,我国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至今,全国各地高校皆在结合自身情况,积极研究如何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而真正要让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政教育,还需要一线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以及自身所授课程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以民族学专业为例,探索在教学中,如何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贯彻到底。

关键词:课程思政;民族学;专业教师

自21世纪以来,中央就先后出台了许多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以上海為试点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至2014年,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目前,全国各地高校皆在结合自身情况,积极研究如何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1、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是在“思政课程”这一基础上产生的,所谓思政课程,即是指在高校中开设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而“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教育理念,从学校、辅导员、专业教师等多方面来进行推进的工作,而专业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运用到专业课、通识课中去,使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课程思政”是“大思政”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呈现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基于课程思政的产生及特点,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应强制性灌输思政知识,而是寻找教材与思政知识的契合点,在教学设计中,对其进行梳理并归类,合理的分布在各学期的教学中。

2、课程思政融入民族学专业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理念中蕴含的“大思政”的理念,意味着课程思政的实行并没有一个模板,所以需要每个高校,甚至每个专业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

(1)从宏观上来讲,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国家对高等院校布置的任务,其出发点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所有课程设置之初,也是基于党的主张、立场为基点,从而进行相应的课程教育。这样教育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课程思政在所有大学教育中具有必须性。

(2)从专业性质上说,民族学属于人文社科类,与自然学科不同,人文社科类的专业天然带着传播意识形态的使命。这样的特点,使得人文社科更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性,利用自身的学科视野,充分发挥专业历史和人物来进行教育。尤其是在当今跨学科合作兴起的浪潮下,还要注重多元结合,加以时间及空间维度,争取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3)从民族学专业本身而言,其特殊性更需要课程思政的介入,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等。民族学作为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早期的民族识别大调查中,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现今世界格局纷繁复杂,对外,怎样使中华民族独树一帜,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民族学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对内,我国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群体,在此历史背景下,如何促进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识,如何在各个地区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也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而民族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民族学发展的接班人,应有这样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因此,在进行民族学的教育过程当中,更应该利用好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因材施教的解决学生的疑惑,从而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研究道路。

3、民族学在专业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实践改进

专业教师在进行专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其融入思政内容,比之思政大课更具有小班教学的优势,这使得教师能够更直观的观察到学生的课堂反馈,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1)现今课程思政教育存在普遍问题是思政教育孤立无援,民族学亦然,而在专业课程的融入中,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使得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面对这种现象,在《中国民族史》课程上,在导论部分,我便向学生提问,他们认为民族史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同学们踊跃发言讨论后,再引出我们本学期学习民族史的整体脉络:即梳理整个民族史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是在厘清我们今天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而正是这个脉络,指出了中华民族中的各民族自古以来皆是相互扶持,从而成长起来的,这也是奠定了现在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基础。在未来的民族发展中,各民族相互发展和融合依然是我国民族发展的主旋律,我们作为民族学的学生也应该有这个信心能够在未来的实践中,为我国的民族发展事业做出一份贡献。第一节课先奠定全篇基调,在之后的课程中,讲到任何地区的民族都加强这个意识,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己任。

(2)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太过显性,没有展现其隐性的特色。很多专业教师在设计思政内容时,都是用一大段文字来插入,除了传统的文本教授方式,专任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增加课堂趣味性来进行思政教育。

大学生已经是一个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所以在课堂中融入思政需要技巧,中小学对应的那套说教的形式并不适用于大学教育。大学教育应以启发性为主,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而非单纯教授知识。比如在《民俗影视》课程上,在教授“拍摄过程中,人的情感性如何表现”这一章中,讲述理论之后,笔者放映了《国家宝藏第三季》中的兵马俑摄影师赵震的片段。赵震在影片中说到,他认为自己的职业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兵马俑坑里的所有兵马俑也都并不是死物,是我们的祖先。他从小在坑里长大,接受了这种传承,所以我们守护兵马俑的故事也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放完这个影片后,很多同学都大受震撼,趁着这股余热,我提问他们是否思考以后要从事什么工作?因为这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数为大一、大二新生,提及此问题皆稍显迷茫,但是神情皆若有所思,这节课只是抛砖引玉,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每一学期都再讨论这个问题,从而对学生的未来规划产生长期持续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加以引导方可。

参考文献:

[1]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02):114-119.

[2]于桂花.“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5):27-29.

[3]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1):125-128.

[4]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04):99-103.

作者简介:曾洁,1995.04,女,汉,四川内江,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中国民族史,四川文化艺术学院。89BA896F-2D24-40EC-B5E2-98AF20910869

猜你喜欢
民族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提升中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利与弊
助力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两点建议
新疆少数民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民族学思考
方志学与民族学(上)
近代华牧徐松石“中国认同”的三重变奏
喇叭苗民间观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