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视域下乡贤文化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2022-07-01 02:02刘淑芳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5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价值

刘淑芳

摘 要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乡村治理面临着传统文化迷失、乡贤精英流失等现实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乡贤文化价值与作用。乡贤文化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根基。乡贤文化价值在乡村治理中得以实现,要发展乡贤文化,弘扬乡贤优良传统;完善治理环境,吸引乡贤精英回流;重建乡土秩序,为乡贤参与治理搭建舞台;加大监督力度,实现对乡贤治理的有效规制。

关键词 乡贤文化;乡村治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0.04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解决好“三农”问题,首先要治理好乡村。立足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国情、社情、民情等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乡村基层治理在实践中需要面对一些困境和挑战。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的基石,长期以来对当地区域范围的村民生活有着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的作用。有效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时代价值,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1 我国乡村治理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乡村治理是一项由基层政府、自治组织、村民等治理主体对乡村社会进行管理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转型加剧,各种新事物、新发展对传统社会带来冲击,乡村社会治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乡贤文化建设滞后于乡村社会发展需要,给乡村治理带来了一系列现实困境[1]。

1.1 传统文化迷失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在这样一个乡土社会中,村民尊崇民风民俗,守乡约,讲礼仪,儒家文化在言传身教中影响村民一言一行,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但是,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问题,冲击着传统道德文化的教化作用。尤其是市场经济下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扭曲着青壮年一代农民。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多元文化流入乡村,逐步瓦解着乡村原有文化格局,消解着乡村文化认同的价值基础。

1.2 乡贤精英流失

城乡发展差距大,具有较好公共设施、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的城市吸引乡村具有较高文化的中青年到城市发展,引发了乡村精英人才向城市流动。空心化的乡村无法凝聚村民的向心力,乡村结构进一步松散[2]。乡贤精英一旦流出很难回流,他们不再愿意回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差的乡村,这就导致了农村人才资源流失,出现人才断层,不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例如,乡村文化活动缺少人力与财力支撑,文化产品匮乏,传统的民俗民风传承后继无人,农村文化的创新动力不足。

2 乡村治理中乡贤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乡贤文化是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发展的时代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中,既要坚持全面依法治理,运用法律法规对村民日常行为进行法律层面的约束,也要发动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充分发挥乡贤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有效化解村民之间矛盾纠纷,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2.1 乡贤文化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5年中共中央出台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3]。自古以来,乡村绅士、贤达显贵备受村民尊重,在于他们或学识渊博,或道德高尚,或技术高超,或德高望重,一言一行成为村民学习的典范。到了现在,在传统乡贤意义上,进一步丰富了乡贤对象的范畴,不仅有返乡创业的发家致富带头人、科技从业者、乡村干部,还有退休的官员、文化创作者等。这些新乡贤既有较好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接受过现代先进文化教育;既出生于乡村、成长于乡村、致力于乡村,同时又在大城市历练发展,具有开阔的视野、远大的志向;既能够信守传统伦理道义,又能勇于革新。正因为新乡贤具有这些特征,使得乡贤文化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易与村民产生精神共鸣,比较容易被村民理解并認同接受。

乡贤文化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义,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基石。乡贤文化充分利用自身的本土优势,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向善,特别是与群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是塑造乡村道德风尚的重要力量。因此,新乡贤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人脉资源为乡村发展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有的可以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为乡村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帮助;有的可以凭借自身的经济能力和致富经验,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有的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水平,指导村民发展集体经济。由此可见,新乡贤是乡村经济发展、关系和谐、社会稳定的主导力量。

2.2 乡贤文化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为中国乡村文化的独有形式,乡贤文化——具有地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显著特点。乡贤文化倡导耕读传家思想,主张人要敬畏自然、守望相助,教育村民要反哺桑梓、泽被乡里。在一定空间环境下,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家族成员,享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潜移默化形成了类同的生活行为和思维方式,因此具有行为心理、价值取向的地域共识[4]。不同地域赋予乡贤文化不同内涵,通过乡贤文化展示了村民精神思想的区域性和独特性。因此,大力弘扬乡贤文化,旨在将地方文化内化于本地村民心中,沉淀于乡风文明建设中。

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建立起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心,提升区域软实力。例如,清代思想家魏源“敢为人先”的进步思想影响推动维新改革运动,后人在其思想影响下,为中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有起兵讨袁,号称“再造共和第一人”的蔡锷将军;有第一个点燃烈火,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匡互生;有敢于与姚文元唱对台戏的贺绿汀等,这些历史人物就是魏源文化的践行者,成为时代的骄傲。2)受文化长期熏陶,激发了当地民营企业家返家乡、建家乡的乡情,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打造特色产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如遍布世界的邵商在求实图强中壮大后,怀着赤子之心,回到家乡办企业、办工厂,带领乡邻们脱贫致富、振兴家乡。

2.3 乡贤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根基D530A9E5-7376-4845-A8C7-8A60E1615169

乡贤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蕴含着德治、善治的力量,是维护乡村社会祥和稳定的思想源泉[5]。当前,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村民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尤其是乡贤作为乡村精英群体在乡村自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村民、乡贤与自治组织三位一体,相互补充,各抒所长,与基层党组织共同治理乡村,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社会发展迅速,外来文化冲击传统乡村社会,出现了复杂的社会矛盾,如征地拆迁、土地流转、项目开发、村集體宅基地管理等问题,有效解决这些矛盾,成为当前乡村治理的重要任务。为此,在一些村庄建立了调解工作室,除了邀请专业的相关法律人士参与其中,乡贤也是调解室的主要调解员。那些有能力、有热心、有威望、有口碑的乡贤们,秉公办事,成为村民纠纷的和事佬、村民利益的协调员,并且一些村庄在治理中探索出效果好、有特色的自治模式。例如,邵东市灵官殿镇院落自治模式中的院落会议,就是发挥院落中乡贤的人缘、亲缘优势调节院落矛盾,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加强村民与村干部、村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系。

3 乡村治理中实现乡贤文化时代价值的路径探索

3.1 发展乡贤文化,弘扬乡贤优良传统

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要重视乡贤文化的培育和发展,从而为社会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

1)重视传统乡贤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要组织力量,全面调查各村历朝历代乡贤文化的历史资料,建立系统的乡贤文化档案库,整理好祠堂、族谱、碑文等相关文献资料。这些宝贵的资料是传统乡贤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要对地方有名乡贤的民间故事、嘉言懿行展开深入研究,为地方乡贤文化研究提供依据。另外,要重视乡贤故居文化的开发,对已有的乡贤祠堂、故居进行维修和改造,建立新乡贤文化馆等。2)与时俱进,弘扬乡贤文化的时代新精神。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乡贤文化的传承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相关工作组,由财政划拨乡贤文化建设的专项经费,组织相关文化工作者整理新乡贤的优秀事迹,通过微宣讲等形式到乡村进行宣传,扩大新乡贤的影响力。还可以把新乡贤请进来,现场为中小学生、村民做事迹报告会,让乡贤时代新精神走进寻常百姓人家,从而鼓励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向榜样看齐。

3.2 完善治理环境,吸引乡贤精英回流

乡村治理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乡贤因其独有的价值而亟需引导其参与乡村治理。把乡贤活动舞台从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城市吸引到乡村,必须完善乡村环境,增强乡贤回流吸引力。

1)要加强乡村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激活新乡贤回乡热情。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财政对乡村创业的支持力度,为创业团队提供业务咨询和技术指导,以较好的创业环境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在乡村全面推进依法治乡,切实尊重村民个体意愿,保障个人合法权益,解决乡贤返乡的后顾之忧。利用多种方式激发乡贤回乡欲望,比如提供完善的医疗保障、必需的生活住房等。2)建立健全乡贤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基础。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特别是乡村治理的责任与权力,要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即依法用权,法不授权不可为。特别要理顺乡贤与村干部、乡贤与村民、乡贤与政府之间关系,避免治理过程中,涉及相关村务决策时出现不作为或者越权干涉等极端现象。同时,针对少数受宗族观念、小农意识影响而出现的思想道德滑坡问题,要加强对新乡贤群体的思想教育,避免乡贤返乡后沦为“村霸”“黑恶势力”。完善环境既要注重社会氛围等软环境建设,也要重视法规制度等硬环境建设,齐抓共管,引导乡贤群体参与乡村治理,推进乡村发展。

3.3 重建乡土秩序,为乡贤参与治理搭建舞台

在传统社会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利用乡规民约丰富礼法结合的治理方式,对村民处理邻里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进行道德约束。自古以来,我国的乡规民约就充分体现了用德治融入乡村治理,重视用法礼结合的方式维系乡土秩序。在乡村顺畅运行的状态下,政府往往独立于于乡村而存在,特别是封建时期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模式,使乡贤成为国家治理体制下的特殊成员,依靠乡贤在国家政权与乡村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在此模式下的乡土社会无法内生出法治秩序,必须通过乡贤文化的影响力实现秩序下沉。因此,应重视社会组织对秩序塑造的力量,亟需建立运行有效的社会组织与村民、社会组织与权力机构之间的互动机制。这样,民间组织既可以完成协助政府构建社会秩序的目标,也可以帮助村民凭借组织力量谋求更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高度重视并为社会组织提供发展空间,让村民可以参与不同类型组织实现不同现实需要。有负责维权、调处矛盾的组织,有参与经济合作的组织,有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组织,有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组织,这一系列的组织为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管理提供便利。

3.4 加大监督力度,实现对乡贤治理的有效规制

为了对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实行有效规制,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组织法》就明确了村民大会的职权内容,凡是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力,村民大会要依照法定的组织程序正确行使,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得干涉或者剥夺其权力。这就用法律的形式要求乡贤要遵照村民大会共同制定的民主决策来参与治理,避免了以人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另外,乡镇政府根据地方民情,以《组织法》为指导,组织村民制定村民大会的相关细则。对于召开村民大会的程序、商讨事项内容都要具体细化,尤其是要对规范村民的表决权有严格的说明,确保村民在行使表决权的过程中不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重视“三农”问题,旨在推进乡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利用和调动一切力量参与乡村治理,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乡贤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直面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大限度发挥乡村社会治理中乡贤文化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明.村民自治:“单元下沉”抑或“单元上移”[J].探索与争鸣,2014(12):107-110.

[2] 武小龙,刘祖云.村社空心化的形成及其治理逻辑: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范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4):108-113.

[3] 佚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5-02-02(1).

[4] 杨怡,郑先友.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环境意象[J].安徽建筑,2003(2):11-13.

[5] 刘淑兰.乡村治理中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理论月刊,2016(2):78-83.

(责任编辑:刘宁宁)D530A9E5-7376-4845-A8C7-8A60E1615169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给”的价值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