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2022-07-01 13:20张琦珊青岛市莱西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消费导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垃圾处理垃圾分类

张琦珊 青岛市莱西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引言

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突破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但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现状离群众期盼尚有不小差距,还有诸多问题急待解决。破解农村垃圾分类问题短板,迫切需要强化政策支撑,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施策,真正构建可持续的现代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体系。

一、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现状

(一)垃圾分类政策逐渐完善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提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文件的指导下,各地陆续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思路、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其中以农村垃圾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2019年,基本实现城市垃圾分类科学管理,并开始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制度。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取得历史性进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减少土地资源消耗、提高农村常住人口垃圾分类定点投放意识,实现农村地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目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依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其中,垃圾分类治理是生态宜居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二)农村垃圾分类效能低

我国农村地区受传统文化习惯、地理环境、硬件设施等影响,垃圾分类治理难度客观上大于城市社区,存在垃圾分类治理体系不完善、城乡协作程度低、居民环保意识缺乏和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垃圾分类治理政策并未得到充分落实等问题。在脱贫攻坚奋战期,乡村旅游业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发力点,而在旅游产业发展为地方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垃圾分类也成为困扰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一些偏远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短缺、垃圾不分类随意倒放、垃圾处理技术单一已成为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的关键性难题。同时,多数农村的垃圾分类工作不仅面临着农村居民自身产生垃圾量的压力,还承担着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的处理负担,而长期以来农村常住人口对垃圾处理的不重视和垃圾分类治理资金、技术投入不足导致城乡之间垃圾分类治理重视程度差异化严重。可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因地制宜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推进垃圾分类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城乡协作程度低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为实施原则。但在目前“村收集、镇转运和县处理”的垃圾分类模式下,县级作为中央政策主要实施者,乡镇和村作为垃圾分类任务的主要规划者和管理者,存在着村、镇和县三级主体垃圾分类衔接合作工作低效和政策执行力不足两方面问题。一方面,由于乡镇分散,县级层面在进行城区垃圾分类的同时承接乡镇、村级垃圾能力有限,且垃圾转运集中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导致垃圾处理数据缺乏、垃圾处理工作形式化、运营保障机制不健全、低效率等问题。另一方面,在村级、乡镇级公共部门垃圾分类治理实践中,缺乏专门的管理系统和专业化管理岗位人员配置。由于生态绩效考核占比较小,仍存在垃圾分类治理未受到较多重视,垃圾分类流于形式、城乡之间公共资源配置不平衡、垃圾处理技术单一等问题。

(四)村民环保意识缺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当前农村仍然存在垃圾分类治理意识薄弱、治理效能低、垃圾分类形式主义等问题。一方面,我国农村独特的“熟人社会”环境成为垃圾分类治理政策执行落地的约束力量,乡规民约停留在“文本”层面,使得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较淡薄。再加上传统垃圾处理方式和习惯,村民垃圾分类治理参与意愿和实际参与度不足,村民环境保护行为引导工作较难执行。另一方面,农村垃圾分类治理长期处于自治状态,影响了农村垃圾分类效能,一些偏远山区垃圾分类甚至并未被纳入乡村治理体系,很多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徒有形式,仍然存在垃圾箱分类、数量配置不合理,乡镇环卫车在收集时仍然混装运出等问题,垃圾分类工作“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

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升农村环境品质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高位推进,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要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部门职责分工,形成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常态长效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只有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在思想上、行动上不放松、不停步、不减力,持之以恒打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持久战、长期战,才能把这件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办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近年来,广大村民开始追求美丽的生活环境,不再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但是在一些地方垃圾收集起来后,却没有找到出路,造成“生活垃圾围村”现象,也暴露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这个“短板”。因此,建立完善“户集、村收、镇(乡)运输、市(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模式。首先要推行垃圾分类,促进群众逐步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村民的生活垃圾构成较为单一,大部分都是以厨余垃圾为主,这类垃圾可以进行就地堆墩制造有机肥的方式处理,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外运垃圾的数量。但村民接受相关垃圾分类宣传教育还不够广泛和充分,平时处理生活垃圾并没有将其进行分类投放整理的能力和习惯。其次,要以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设备、提档升级项目建设为重点整治内容,科学配置配备密闭式生活垃圾收集箱、收集房、集中收集点和收集车辆等设施,做到“垃圾不落地”,能够及时转运走,有效避免垃圾外溢、遗撒,彻底消除了垃圾二次污染现象。再次,要全面摸底排查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的现状,坚决完成存量整治,严格控制增量。对已完成整治场地,划定管控范围,明确管理责任主体,避免产生新堆放点。

(三)逐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管护长效机制

一要探索运营监管模式。由第三方公司化运营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垃圾收运规范化运行。既能有效弥补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短板,解决设施建设经费难题,又能激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来。二要建立村级公益设施维护人员培训制度。组建一支村公益基础设施维护人员队伍,提高村民自我维护管理水平,按照“有队伍、有经费、有设施、有制度、有评比、有考核”的要求,落实好公共区域定时、定人、定标准、定内容“四定”保洁管理,形成“有队伍、有经费、有设施、有制度、有评比、有考核”的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推动环境卫生管理由粗放型、突击型向精细化、长效化转变。同时要提升保洁员的工资水平,提高保洁员全天工作的积极性。三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开展“互联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数字化监测平台。农村垃圾清运车、转运车辆车载定位设备做到“应装尽装、应接尽接”,并将车载定位信息接入数字化监测平台,实时在线监测,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四要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层层压实责任,倒逼各级干部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到有牵头、有分工、有落实、有督查、有效果。通过明察暗访、重点巡查、现场督查等方式,对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跟踪问效、严格考核,形成以检查、督促、评比、通报、奖惩为一体的长效工作机制,有力促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落实到位。

(四)打通“数滞”管理,实现数字化管理

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涉及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治理主体,由于各治理主体对数字化治理认识不足及不同主体之间数字鸿沟问题,加之数字化治理专业人才缺乏和技术支撑不足等因素,导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存在“数滞”困境,使得农村生活垃圾数字化治理停滞不前,因此,必须打通其“数滞”困境。具体而言,首先由政府主导从省级层面制定省级标准,在优化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全流程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特征等情况划分垃圾分类村、项目村等类别,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对全省的垃圾分类村、项目村等进行实名录入,动态管理全省垃圾分类数据,地方层面依托数字化平台,对各乡村实现垃圾分类源头精准分类、中端收集转运及末端处理全流程的数字化监管。利用数字化信息手段,对农村生活垃圾数字化治理成效进行实时跟踪,自下而上建立反馈和评估机制,实现数字化闭环管理。引入第三方协同监管机制,在平台运行过程中对各治理主体治理情况进行数据监测、评估反馈以及信息公开,增强农村生活垃圾协同治理的公信力及透明度。

(五)完善农村垃圾分类治理体系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健全以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和创新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方面,垃圾分类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决定了居民是否会产生垃圾分类不规范行为,应严格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从源头上规范垃圾分类行为,减轻垃圾转运和二次分拣负担,从而降低垃圾分类相关成本。同时,引入“智慧农村”云平台,实现基础数据一张图、农村管理一张图,建设农村特有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根据农村农业产业条件,因地制宜引进适宜的垃圾处理技术,避免盲目的技术引进所带来的资金压力;创新垃圾回收利用方式,实现“零废弃”理念在垃圾分类处理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将生物技术与生态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村垃圾利用效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农村生活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助力绿色农业发展,形成良好利益闭环。

(六)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全面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以及资源化利用工作的进行,不可脱离当地农村居民生活方法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一般来讲,在城镇周边地区,以非农产业为主的乡村部落,抑或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部落,生活垃圾可以被列入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集中处理系统内。然而,对于一些经济水平不高,且位置偏远的农村地区,则可将外部输入农村地区的产品产生的垃圾,以外运方式,运到特殊地点集中处理。但是,对于农业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则可就地处理。这样一来,既能保证经济效益,又能兼顾环境效益。举例来讲,一些村庄取暖或者是做饭时,都会应用到煤炭,就可以单独处理煤渣及灰土。此外,各地区应进一步明确各种垃圾的处理途径,选择行之有效的分类方式及收运方式,处理措施应简单且便捷,分类不可超过五种,这样才能保障大多数农村居民易于记忆、易于学习,且便捷操作。

(七)构建互利互惠模式,实现多元共治

作为政策对象的现实个体或市场组织,一般不具备充分的时间、专业知识和经济实力去关注每一个政策问题,主动地、不计个人得失、单纯的去为了公共事业开展积极行动。为保障群众、市场企业等相关主体长久有效的参与垃圾协同治理,政府应增设奖励机制。政府应成立生活垃圾分类专项启动资金,其除用于基础设施设备配置、更新维护、管理人员绩效外,应增设一定比例用于奖励的资金分配。对社区而言,管理规范、效果明显的社区,在考核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政府应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以表示对社区工作的肯定,提高社区长效治理的积极性;对国民个人来说,建立个人信息账户档案,社区(村委)管理人员对其垃圾分类行为进行打分考核,并备案记录,同时设立同层级监督与举报窗口,居(村)民之间可以互相监督与举报,举报属实的予以举报者积分奖励,被举报者相应扣掉个人信用积分。通过增设趣味性的交互活动,如月末可参与个人信用积分礼物大换购活动等,提高居(村)民参与度;对企业而言,生活垃圾的管理做到“政企分开”,政府部门改变职能角色,仅参与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垃圾的清运处理工作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推向市场,由社会相关企业承包垃圾的清运处理,垃圾处理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以此增加企业自我运营的主体性,提高企业盈利空间。政府通过向社会借力,依靠市场组织、社会公民等力量,实现多元共治,共同发挥有效监督和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保障垃圾分类工作实效。

(八)增加全社会对垃圾分类的资源

支持垃圾分类在我国的实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之一即是相关部门投入的资源不足、没有具备活力的政策支持,这就使得一个城市对垃圾分类的热情大打折扣。相关部门应当对单位、个人、团体等建立正向鼓励机制,投入资源、引进垃圾分类的相关基础设施,出台对垃圾分类等环保科技型企业的扶持政策,使这个行业从源头便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另外合理制定垃圾处理的收费标准对于政府增收有着正面积极的促进作用,收费标准存在多方面的考量,呈现形式也灵活多变,最终目的是使垃圾分类在各个方面融入到每个公民的社会生活方式中去,而只有对垃圾分类投入资源支持,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为了使垃圾分类的相关立法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后续的监督机制也要对应而生,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垃圾分类措施的执行有着明确的评判标准,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督促和监管,建立完善监督机制的同时,发动群众对垃圾分类的实施进行公众监督,并且建立反馈渠道,让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监督垃圾分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近些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建设美好的乡村、生态乡村的呼声越来越高了。这种背景下,就要求环境监管部门重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通过有效措施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点,增强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改变原有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遗留下的弊端,推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计划及资源化利用模式,坚持寻找符合区域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新路子”,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质量蒸蒸日上。

猜你喜欢
垃圾处理垃圾分类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NO TIME TO WASTE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垃圾处理要多少钱?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倒垃圾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