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背景下马拉松跑者的健康收益、健康风险与投资策略

2022-07-01 03:37吴小圆任占兵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跑者马拉松运动

赵 暘,吴小圆,任占兵

(1.北京交通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44;2.深圳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自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来,我国开始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投资的重要性。 有研究指出,健康投资是提高个人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锻炼、健康消费品、医疗保健等形式的健康投资都能够显著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1],这正符合我国体医融合的要求和目标。 现有理论表明,由于健康的身心能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因而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追求也是人们的一种“消费”需求[2]。 因此,马拉松训练与竞赛等行为(以下简称“马拉松相关行为”)可视为一种健康投资行为,是人们对自我健康的非医疗干预行为。 换言之,近些年持续升温的马拉松“热”现象正是人们希望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注重自我健康投资的具体表征。“热”现象需要“冷”思考[3]。 由于自身认知偏差的影响,部分跑者对马拉松缺乏科学认知与风险评估,以至于运动伤害甚至运动猝死等事件时有发生[4]。从投资学视角来看,马拉松“热”现象不仅反映出政府对马拉松赛事带来的一系列综合效益的高度重视[5],实际上也包含着人们进行马拉松相关行为背后的健康投资的收益考量;“冷”思考意味着政府要警惕马拉松赛事潜在的治理风险,个人则要注重相关的健康风险。 纵观与国民健康关系密切的体育学领域,健康投资的相关研究集中在健康投资意识对体育消费、社会心理、体育健身等方面的影响,而利用健康投资理论来研究马拉松相关行为则略显欠缺。 因此,本研究通过质化研究中的序贯访谈法搜集经验资料,基于健康投资理论研究体医融合背景下马拉松跑者的健康收益与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康投资策略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展马拉松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广度,还能为今后我国政府制定体医融合政策提供借鉴,为我国马拉松赛事服务标准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 理论基础

根据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资本包括人和物,即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由于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本,它体现在劳动者身上,即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健康素质及表现出来的能力[6]。 其中,健康是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之一,它是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开始储备的资本。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健康资本存量会逐渐减少且在生命后期的贬值速度加快。 一定时期内的健康资本存量与健康资本的折旧率关系为Ht=(1 -δt)H0。 其中,t为某一时间段,Ht为t时期的健康资本存量,H0为初始健康资本存量。δt为健康资本的折旧率,在某一时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增加[7]。

但个人为了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健康资本存量,可以增加对健康的投资(I)。 换言之,健康是一种折旧资产,而健康投资则能够抵消这种折旧。 健康资本存量、健康资本的折旧率与健康投资之间的关系为Ht+1-Ht=It-δt Ht。 作为健康人力资本积累的手段,健康投资行为不仅有助于减缓衰老、延长寿命,对物质资本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健康投资具有溢出效应,能够有效改善社会福利,与其他消费形式互补[8]。

按照投资主体的不同,健康投资可分为私人健康投资与政府健康投资,本研究侧重于私人健康投资。 其中,健康投资是指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状态而对食品、衣物、体育健身、医疗服务等方面进行的消费活动[9]。 健康投资的收益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限内进行健康投资所获取的净收益[10]。 这种收益可以是有形的物质财富,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财富。 影响投资收益的因素主要有投资期限和投资风险。 投资期限是指投资所需经历的时间过程,一般情况下投资期限与投资收益成正比,即投资的时间越长,该项投资盈利的能力也就越强,期末所能获取的收益就越高,这是时间累计的结果。 投资风险则是指投资者有不能获得预期收益或者遭受损失的可能性[11]。 如前所述,马拉松相关行为是一种健康投资行为,这种行为涉及健康的资源投入、收益、风险、期限等问题。 基于健康投资理论,结合访谈资料,本研究对上述4 者的关系界定如下:获得收益的前提是需要有投入,并且是具有一定期限的投入,健康投资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有投入不一定就能获得收益,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投入资源的多少、投资期限的持续性与长期性都会影响到投资风险。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按照质化研究中的序贯访谈法的一般流程,对马拉松跑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这种方法对时间和顺序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所选个案不需要定量研究中的代表性、随机性,能够深入地探寻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12]。 研究人员直到访谈完成后才能对所需个案数有明确的认知,即新获取的信息是与先前受访者提供的信息重复,研究才达到饱和状态。本研究主要围绕健康状况、跑步动机、幸福体验、资源投入和跑步对个人学习、工作产生的益处等内容展开访谈,以线下面谈为主,辅之以线上沟通,访谈时间平均为2 h。

通过研究人员所在的跑步圈子,采用目的性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等方式,根据访谈所获信息的饱和程度,本研究最终访谈8 名马拉松跑者。 这些跑者分属于不同的高校或城市跑团,所在地区和其他人口统计学信息均存在明显差异。 从职业分布来看,有在读研究生、高校教师、专业技术工人、公司白领、政府公务员、房地产销售人员等。 按照当前马拉松赛事的实际情况和中产阶级的相关界定[13-14],本研究在访谈对象的选取上确保了研究饱和状态所要求的典型性和异质性(表1)。

表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interviewees

3 健康收益与健康风险并存:马拉松跑者的健康投资考量

作为其他各种人力投资的前提,健康投资有助于形成人力资本中的健康资本。 与健康投资是流量(一般用健康支出费用和健康相关的物质设备来衡量)不同,健康人力资本是存量,通常用各种能体现居民健康状况的指标来衡量[15]。 因此,健康人力资本(存量)的获得是通过健康投资(流量)来进行的,即健康投资的收益就是健康人力资本。 如前所述,有收益就有风险,风险与收益并存。 马拉松相关行为作为体医融合背景下健康投资的一种非医疗干预行为,其投资风险主要体现为健康风险。 与其他投资行为或活动的风险不同的是,这种健康风险并不是随着投资期限的增加而逐渐变大的,而是与马拉松相关行为的中断频率或持续程度乃至某些突发因素有关联。 同时,这种风险的发生反映在不同个体、不同阶段上会呈现出一种复杂的重叠交替现象。

3.1 健康收益:以“生理-心理-社会”健康来积累人力资本,助推人的寿命递增和幸福提升

研究指出,健康投资的收益来自两方面:一是直接的货币收益,即健康的增加使得生病时间减少,进而促进劳动时间和收入的增加[16];二是间接的心理收益,即由于健康投资而得到健康的同时也改善了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所以,人的健康人力资本就来源于健康投资的货币价值和心理价值。 同时,健康人力资本与健康投资互为作用。 健康投资的增加,使得健康人力资本增多:一方面间接地提高了人赚钱的能力,另一方面促使人更加有动力进行健康投资。 这样又使得健康资本增多,在间接地提高工资水平的同时又给人以健康投资的动力。 健康人力资本的积累不仅会对物质资本的增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给人带来寿命递增价值和幸福提升价值[17]。 资深跑者、高校教师R06 指出:“健康的体魄、强大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都是个人拥有充足的健康资本的具体表征,能够使人们更好投入到工作当中。”综上,本研究认为:跑者借助马拉松相关行为,达成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收益目标。 而这些目标的实现,从健康投资理论的视角来看,则意味着健康人力资本的增加或积累,有助于提升人的寿命预期和幸福感。

3.1.1 生理健康:身体指标改善和医疗支出减少作为低层次的自然人的健康状态,生理健康是指人体的结构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18]。 跑者H04 提到,“以前我天天坐在电脑前看报表,不爱运动,体检单中经常有些指标不正常。 于是为了少去医院,我下班后有空都会去跑一跑”。 跑者T03、W07 和K08 都提到了他们参加马拉松运动的最初目的就是获取生理健康:一些身体指标在长期坚持跑步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健康效果直观的检验方式是跑步后很少出现感冒和疼痛等情况,去医院的频次多少与马拉松相关行为的收益大小存在负向关联。 有研究发现,人们在面临就医的情况下会考虑医院离家庭或单位的距离、请假的代价等,而跑步则被用来避免和改善疾病,且能减轻人们因缺乏医疗资源而造成的经济压力[19]。 由此可见,马拉松相关行为给人们带来的生理健康,不仅体现在跑者自身良好的身体素质,还体现在其个人或家庭医疗费用支出的减少。

3.1.2 心理健康:压力缓解+意志提升+态度养成

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的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20],这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向上的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 研究发现,与久坐的人相比,马拉松跑者表现出更少的抑郁症状,总体情绪状态进一步改善[21]。 跑者Y01 为某高校的在读博士生,他提到,“压力太大了,担心不能毕业,觉得快熬不下去了。 但跑个全马就好了,因为觉得连全马都跑下来了那其他事还不简单”。 跑者R06 是教研岗位的高校教师,单位对其提出了论文发表、科研项目、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量化要求,不能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就可能面临被辞退的风险,“学生那论文写的,看得我头大……国家社科项目好难中,不经常跑跑马拉松缓解一下压力,感觉都顶不住”。 可见马拉松相关行为在个人心理方面的收益表现为生活焦虑的缓解与心理压力的释放、个人意志力的提升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养成。

3.1.3 社会适应能力:自我社会化和身份认同的获得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的行为能够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并能为他人所理解、为社会所接受,行为符合社会身份,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22]。 跑者E02 为某高校的在读硕士生,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担任兼职讲师,基本没有社交活动。她提到,“有段时间感觉与社会脱轨了。 后来参加了当地的跑团,认识了很多朋友,平常也能了解到很多社会上的信息”。 跑者J05 则表示,“跑马拉松认识的朋友,感觉都挺优秀的,毕竟一般人也没那功夫、体力和金钱去跑马拉松。 我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看见马拉松参赛的朋友圈有很多点赞量了”。 由此不难发现,马拉松相关行为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收益不仅体现在跑者自身社会化进程的加快,还在于其身份符号和社会认同的获得。

3.2 健康风险:瞬时突发性风险与长期累积性风险存在重叠交替现象,且“无规律可循”

从健康投资的角度来看,马拉松相关行为的风险主要体现为健康风险的突发性与累积性重叠交替出现,且“无规律可循”。 之所以说是重叠出现,是因为突发性风险与累积性风险在马拉松运动过程中可以重叠在一起同时出现,如突发性心脏骤停或胸口痛与膝盖劳损在同一跑者、同一时间并存。 跑者Y01 就提到,“2016 年训练强度比较大,又不注意保养,膝盖劳损挺严重。 2017 年元旦就带伤跑新年马拉松,那时胸口偶尔会突然痛一下”。 而交替出现,则是指突发性风险和累积性风险存在先后次序的问题,在同一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可能先出现突发性心脏骤停或胸口痛,后出现膝关节损伤;也可能先出现膝关节损伤,再出现突发性心脏骤停或胸口痛。

3.2.1 瞬时突发性的健康风险 突发性健康风险并不常见,比较显著的就是心脏猝死和非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造成这种风险的因素有很多,但来自跑者本身的主观因素是最直接的,这可能是受到了自身认知偏差的影响[23]:1)好胜心的驱使。 正如跑者J05 所言:“我大学那会儿参加马拉松只是为了挑战自我,加上炫耀和攀比心理在作怪,所以没有认真学习相关知识。”2)缺乏重视,情感冷漠。 一些稍微有运动经验的跑者,由于具有相关跑步经历而轻视或低估了马拉松的难度,从而增大了猝死事件发生的几率。 3)参赛经验不足。 很多跑者参赛经验不足,在身体不适时(如“撞墙”)不能客观地评估自身的身体状况。 而造成跑者猝死的客观因素则有:1)赛事组委会监管不力。 有些跑者根本不具备参赛资格,其身体状况、参赛经验不足以完成马拉松。但就像跑者T03 提到的,“我记得当时不少朋友用美图软件来伪造马拉松完赛证书,很容易就通过了组委会审核”。 通过伪造体检报告、参赛证书,还有替跑、代跑甚至伪造号码牌等操作,一些不具备比赛条件和资格的人得以进入马拉松赛场,这背后其实也暴露出赛事组委会监管不力的问题。 2)恶劣的自然环境状况。 下大雨、寒冷、酷暑等恶劣状况,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跑者的正常发挥,而且可能会造成失温、中暑等状况,进而导致猝死事件的发生。

3.2.2 长期累积性的健康风险 累积性健康风险在当前的马拉松运动发展中则较为普遍,具体表现为肌肉拉伤、韧带断裂、关节磨损等运动损伤。 其中损伤概率最高的部位是膝关节和踝关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肌肉长时间持续工作造成的后果。 其风险成因主要有3 点:1)肌肉耐力和力量不足。 这往往是导致损伤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跑步中膝关节损伤与肌肉力量下降因素有关[24]。 2)运动过量导致机体疲劳。 这是造成膝关节损伤的诱发因素。 频繁和较长时间的运动导致机体疲劳或肌肉耐力下降,进而使得姿势变形,给关节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从而出现髌股关节的挤压造成膝关节疼痛[25],同时令损伤的程度严重增加。 3)旧伤病处理不适当、不及时,容易复发。 在最近一项调查中,126 名膝盖受伤的马拉松运动员中有48 名没有接受任何治疗或24 h 以后才接受治疗[26]。 曾经发生过损伤的部位再次受伤是其他未损伤过的部位发生损伤的3 倍[27],因此旧伤病处理不适当、不及时就容易导致再次损伤。 此外,如跑者H04 提到,“我有时没怎么做准备活动,直接就开跑了,跑完也很少放松”;K08 提到,“没有人指导,自己也不会专业的跑步技能”,跑步前后的热身和放松等工作的不到位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的缺乏也会对某些健康风险的长期累积造成一定的影响。

4 体医融合背景下马拉松跑者的健康投资策略

4.1 问题导向,预防为先

从健康经济学的角度看,预防是性价比最高的健康投资策略。 要坚持运动干预和医学治疗深度融合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模式,以达到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减轻损失的目的。

4.1.1 瞬时突发性健康风险的预防与应对策略

1)重视与马拉松运动相关的体医融合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包括科学运动知识、运动环境固有风险危害的知识以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等。 针对马拉松常见的认知偏差与运动猝死风险,体育部门与医疗卫生部门应共同推介相关的科学健身、康复治疗的知识与方法。 同时,要求赛事运营商在赛前、赛后须结合地形、天气、季节等因素,围绕体医融合展开线上或线下的知识讲座。 如在过热和过冷环境中发生风险事件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环境因素,这就提醒跑者不管是参与亲子马拉松、迷你马拉松,还是在日常的马拉松训练和专业的比赛中,都必须要注意酷暑和寒冷的气候条件,以防中暑、失温和感冒发烧等。

2)要定期进行体质监测,高度重视体检报告。要做好马拉松跑者的体质监测工作,除了常规的体检项目外,还应将体力活动水平纳入医生问诊的内容体系中,以便于运动风险筛查与运动强度确定。赛事运营商要严格遵守将体检报告作为参赛必备条件的马拉松办赛要求,有条件的运营商还可以给跑者佩戴有心率监测功能的运动手环或其他微型仪器,实时监控并传输跑者的心电图。 一旦跑者在比赛期间出现心律失常状况,就会立刻被识别,医疗卫生服务团队也就能够及时启动救助程序。 同时,借助每次因赛事要求而专门做的赛事体检、每次参赛过程中的心率监测、日常的体力活动水平等数据,体育部门、医疗卫生部门也能以协同构建体质监测数据库的方式,为每个跑者建立其马拉松生涯中特有的体质健康档案。 一方面,借助该体质监测数据库,结合报名系统中的跑者体检报告,赛事运营商可快速筛选出以往发生过相关运动伤害事件、身体状况前后变化大的跑者,予以重点关注;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跑者对体检报告的重视程度,减少报告造假的可能性。 如跑者W07 不仅在每次参加比赛前进行体检,还会定期去专门的运动处方门诊做一些涉及机能指标、身体素质指标的体质监测项目,然后借助体检报告洞悉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参赛距离和跑步配速。

3)对马拉松心怀敬畏,关注在特定阶段容易发生的隐性健康风险。 作为一名马拉松跑者,最基本的运动素养就是要意识到这项运动的高风险性。 一旦察觉自己的身体有所异常,跑者应尽快作出反应,如选择中止并退出比赛或寻求医疗救援。 马拉松运动中的“极点”和冲刺阶段以及赛后返回住所是发生运动猝死的高危时期。 目前,马拉松赛事运营商会为每个跑者购买保险,但该保险仅在赛事举办的时间范围内生效。 因此,体育部门、医疗卫生部门、保险企业、跑者家庭等主体要协同构建跑后体医融合防治机制。 一方面要对刚参加完马拉松赛事的跑者进行24 h 的医学跟踪监控,另一方面要健全运动伤害保险的险种与期限。

4.1.2 长期累积性健康风险的预防与应对策略通过运动指导与医疗卫生过程相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体育系统应围绕长期累积性健康风险的全过程来构建防控机制,配合医疗卫生系统完成“前端风险预防—后端诊治康复”[28]2。

1)在前端的风险预防环节,要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训练计划。 首先,要重视力量训练,尤其是要加强马拉松专项力量耐力训练。 跑者可依据不同身体部位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巡回锻炼法,进行不同项目、次数和间歇的循环练习。 通过间歇式的规律肌肉力量训练来控制运动损伤,借助专项力量训练来强化下肢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等。 其次,基于身体状况、运动能力,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同时应将对身体的全面训练和马拉松专项训练有效结合起来。 体育系统应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季节气候等因素定期更新发布马拉松人群的健身活动指南,尤其是要针对马拉松的专项力量训练、运动负荷量及强度等方面的内容予以科学运动健身指导;医疗卫生系统可通过设置专门的运动康复医院或运动门诊,由复合型体医融合人才(如运动医师)基于医学体检、体质监测等结果,参考相关指标为跑者提供科学化的运动指导方案。 通过“科学锻炼身体+医疗卫生服务”共同做好马拉松长期累积性风险的前端预防。

2)在后端的诊治康复环节,要及时处理运动损伤,避免旧伤病复发;有针对性地保护易受伤的部位,主动寻求运动康复指导。 医疗卫生系统应改变以“医学补救”为单一手段的传统诊疗观念。 在马拉松运动损伤的临床诊疗和运动康复体系中,鼓励医疗卫生人员和运动健身专家合作、医疗处方与运动处方并重,综合运用体育非医疗干预手段和医疗卫生手段实施分级诊疗[29]。 在常规的医疗干预手段之余,辅之以精准化的运动处方,充分发挥马拉松相关行为在不同病种中的预防、诊治与康复的功效;在运动健身指导中融入医学知识尤其是中医养生保健的治疗方案,指导患者有针对性、科学地进行运动健身。 在访谈中,大多数跑者都提到了他们在发生运动损伤时,往往是通过冰敷、外敷跌打损伤药或自行康复的方式来处理伤口,“不知道去哪寻求专业的运动诊治与康复”。 因此,本研究提出“俱乐部+社区”体医融合模式,即依托社会化供给、市场化管理,以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场馆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28]3,通过将医疗卫生资源植入体育公园、城市绿道、田径场等常见的马拉松运动场所的方式,提高马拉松跑者寻求健身指导、疾病诊疗与运动康复等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程度。

4.2 长期谋划,持久获益

健康投资不是一次性投资,人们在其一生中都要投资健康。 研究表明,马拉松跑者的行为涉入程度与他们获得的收益是息息相关的[30]。 因此,人们若以马拉松作为健康投资的标的,就应把目光放长远一些,要长久地持有健康收益。

4.2.1 树立长远健康投资意识,厘清当前消费和未来收益的关系 根据长寿和健康投资的简单模型[31],健康投资是在人生的第一阶段进行的,是以牺牲所有其他商品的消费为代价的,因为人的生命长度取决于我们称为“健康投入”的综合商品。 为了降低在第二阶段所面临的死亡风险,人们不得不投资于健康。 但同时人们往往更重视当前和未来的消费。 所以,跑者需要在当前消费、未来消费和各类健康投资中作出财富分配的抉择,而最好的做法就是树立长远投资的价值意识。 有研究指出,人们往往将儿童出生后的头1 000 天里的健康投资视为高度优先事项,而忽视了儿童中期和青春期后续7 000天的投资[32]。 但问题是前1 000 天重要,随后的7 000 天更重要,这是由于健康资本的存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减少。 长期的健康投资则能不断地抵消这种折旧,并且慢慢地积累健康资本的存量。因此,要在医疗系统推广“运动是良医”的行动计划,加强运动处方在慢性病防治、运动康复中作用的宣传与推广,促进体育生活化、常态化、终身化。 而跑者则应坚持科学训练,持之以恒,养成终身体育、长期投资的意识,进而持续地持有和享受马拉松运动所带来的健康收益。

4.2.2 摒弃健康风险行为,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个人的健康行为对于健康状况的保持很重要。 但有些行为可能会导致健康状况的恶化,如暴饮暴食、摄入过量的甜食与饮料、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等不当饮食行为,还有跑前不热身、跑后不拉伸以及吸烟、酗酒等危险行为,都会使人的健康处于危险之中。 借助马拉松相关行为,人的确能够获得一些肉眼可见、能够感受到的健康收益,如肌肉变得结实、生病的次数变少、更加自信等。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仍有部分马拉松跑者存在着一些损害健康的行为,如年轻跑者Y01、E02、H04、J05 等人均表示他们或多或少有过诸如“赛前不热身就直接跟着人群往前跑,赛后大吃特吃及忽视放松”等行为。 这不仅消耗了他们长期坚持训练和运动所带来的健康资本存量,在某种意义上也间接促成了某些意外事故的发生。 因此,体育部门可与医疗卫生部门联合发布马拉松赛前赛后的饮食营养,睡眠、热身、拉伸等活动的具体建议以及赛中常见的认知偏差的纠偏指南。 马拉松跑者则应制订健康投资计划,摒弃健康风险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4.2.3 保持情绪稳定,追求终身幸福最大化 研究表明,健康在一定条件下是受到情绪影响的资本存量[33]。 换言之,个体的情绪状态对健康资本的存量有影响,如心情愉快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个人健康,而不良情绪却产生相反的效果。 人们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下,能够与他人形成积极互动,这反过来又能为个人的健康带来福祉。 而健康方面的改善也增加了生存的可能性,这种生存概率的提高与积极情绪一起影响着个人的预期终身幸福感。 正如跑者Y01和R06 所言,他们会尽量避免在过度悲伤的情况下进行高强度拉练以及在比赛中因过度兴奋而以超出身体承受极限的速度奔跑。 特别是当完赛成绩有机会超过预期目标时,会视自身的实际状况合理安排配速,不过度兴奋、盲目冲刺。 在发生意外事故后,跑者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主动配合医院、社区医生与社区体育指导员等体医融合主体进行医学治疗与运动康复。 而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则要努力提高自身制订科学化、精准化的运动处方的水平,避免因运动干预疗效不明显而导致患者滋生不满情绪的情况发生。 保持情绪的稳定性,不追求一瞬间的“即时满足”,尽力避免负面情绪的影响,跑者要把目光放在未来的健康收益上。

5 结语

一个理性成熟的马拉松跑者,为了健康人力资本的增加,应该克服短视带来的偏见并重视健康风险,根据身体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水平来进行必要的健康投资。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跑者的健康投资行为必然会受到群体环境、社会资本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所以,为了激发跑者健康投资的动力,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大力推广“运动是良医”理念,提高跑者对健康投资的支付意愿;另一方面应通过健康知识讲座、跑步训练营等方式,完善跑者对健康和寿命的正确认知,进而实现效用最大化和追求终身幸福最大化。 未来,随着国家对国民健康的越发重视和体医融合战略的深度推进,人力资本视角下健康投资理论在马拉松运动中的实际价值要不断挖掘,马拉松相关行为的健康投资成本与收益仍然值得深入分析。

猜你喜欢
跑者马拉松运动
冰上马拉松
休闲个体的分类及其收益研究——以马拉松跑者为例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中国跑者
不正经运动范
马拉松,过热了吗
全马元年的幸福感受
一起来跑马拉松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