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2022-07-02 13:05田光宇
考试周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田光宇

摘 要:高中阶段是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提升学科素养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阅读与表达环节是教学的重点,而随着新课标应运而生的思辨性教学法,则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阅读与表达的能力,巧妙地应用这一教学方式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收获终身受益的学科素养和习惯。文章将在阐述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特点及其价值之后,尝试探索其实践策略,以期和同行共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思辨性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6-0054-04

一、 引言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方法是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旨在通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语文学科在高中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教师只关注理论方面的教学,往往会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思辨性教学法充分地应用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 教学特点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具有质疑性、批判性、逻辑性、创新性、延展性及学术性等特点。它要求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阅读文本,逻辑性地表达创新意识。研究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不难发现其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对学习内容的反思性

思辨性阅读与教学的整个环节相融合,是为了让学生从各个维度更加深刻地理解所要阅读的内容,并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而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开展反思则是其重点所在。只有经过阅读、反思、再阅读、再反思,学生才能发现内容与思维存在的问题,从而根据这些问题展开探究与深入学习。在这样的思维闭环之下,学生才能真正习有所得。

(二)对学习内容的延展性

延伸与拓展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一大特点。学生在完成单元任务的学习之后,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思辨性延伸和拓展活动,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目的所在。如通过对《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课的学习,开展“因热爱而产生责任”与“因责任而产生热爱”的辩论会,让学生“走出”教材,领悟教材之外更为广泛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学习内容的学术性

阅读与表达的思辨性,就是通过在教学中利用研究性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无疑是学术研究的核心。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运用此种方式展开教学,其学术性就体现在学生通过阅读提炼和总结自己的思维认知,开展相关的理论性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如在写以“创意”为关键词的作文时,学生研读文献,通过对傅抱石先生的《夏山图》中“皴法”的研究,写成一篇《山石之间的创意》,这篇文章兼具学术性和文学性,是思辨性表达能力的有力体现。

三、 教学价值

阅读与表达的思辨性,对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深远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已不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更不符合“双减”背景下的课改要求。通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让学生拥有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思考,依靠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思维能力去解决现实问题,是现代教育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个性的内隐要求。学生从阅读内容中汲取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也可以进一步让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促进高中生思辨性表达能力的全面发展,使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实到位。

(二)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

“一言堂”式的教学法是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与表达的常见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解,往往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唾沫横飞,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枯燥乏味。教学内容如期完成,学习效果收效甚微,学习兴趣逐步下降。而采取思辨性表达教学法,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積极思考,主动探索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文学素养。其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教学更加游刃有余,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的同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成长。

四、 实践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

无论在哪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兴趣无疑是激发学习最好的动力,也是让学生各项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动力。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依然需要“兴趣”作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尤其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种手段的教学策略,从多维度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让学生通过这一教学方式收获更多的文学知识和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例如,在《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须知晓,文章虽然是描写故都秋天的景色,但其中更多的是蕴含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深情和人生态度。如果在课堂上,教师直接讲解相关内容,学生未必会对文章的相关内容产生兴趣,而且很有可能会对语文教学失去兴趣。所以,在课堂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的每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独立的思考和探究去获得整个学习的乐趣。

首先,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故都”秋天的相关景象展示在学生面前,无论是采取美妙绝伦的图片来展示,还是以动态的视频来展示,两者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然后提出“‘故都’是哪呢”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在多感官的感染下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调动学生的切身经历,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只有“共鸣”才能“共情”,学生才会乐于去探究作者写作的初衷。当然,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教师在设计每个环节的时候,须在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可以在每个环节中提出能够触动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品味学习的乐趣。

由于高中语文学科知识繁杂、课堂教学时间受限,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最基本的方式则需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以兴趣为原动力,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索所读文章的内涵,从而全面地掌握学科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二)体现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行下,当代教育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并且更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化能力的培养。所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师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主动地探索,认真地思考,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习内容。

例如,在《我与地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前需知晓作者通过“地坛”所要传达的深切感情。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设计有效地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开展的初始阶段,教师通过多媒体方式简洁明了地将文章的背景给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交代,让学生初步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文本,初步感知,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接着,教师采用随文设问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探索“作者与‘地坛’之间都发生了哪些故事?”“这些故事都和谁有关?”“这些故事对作者的人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诸如此类。甚至可以抛出“面对‘生与死’,作者是如何看待的?你又如何来评价作者的这些观点态度呢?”这些问题经由学生自己反思,凝练成自己的思维成果。在解决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哪些情感问题的探索之后,学生不免要反思:“自己在写作表达之时是否做到了借助实物、实景去表达情感?在自己的文章中是否有对生死观的思考?在自己遇到困惑难解的时候,是否有一个能让自己寄托情感的‘地坛’?”通过仔细探究作者是怎样在实物、实景的写作中融入自己情感与哲思的问题时,解决了自己在写作中手法选用、情感表达、辩证思考的问题。同时,在这些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各方面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在后续的自我表达中更好地应用文学素养和表达技巧去更加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思辨性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将在学习中获得的情感内化,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再用理性认识指导作文实践,在自我表达中体现主体性、思辨性。只有学生切实参与其中,才能让思辨性教学的目的真正得以达成。

(三)和谐课堂氛围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地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阅读与表达教学,则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厌学心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氛围,构建亦师亦友的良性关系,这样才便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更好的对话,让阅读与表达的思辨性得以全面地开展。

例如,在教授《赤壁赋》一课时,教师在授课前就需要明白,这种古代赋体散文与学生接触的现代散文有很大的差别。学生由于受到表达习惯和惯常思维逻辑的影响,在学习这类赋体散文时,往往会出现知其文字表面意而不解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生智慧的问题。因此,学生在阅读这类赋体散文时存在很大的畏难情绪,从而产生不愿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心理,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去进行相关内容的思辨。那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神经,教师则需要尽可能地提供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试着去将这些赋体散文以现代表达的方式去呈现,进而去思考和探索文章的主旨。

教师该如何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呢?首先,可以巧妙利用智慧黑板,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化身古代文人,以现代汉语的方式呈现出“苏子泛舟赤壁”的情景,营造情景化教学氛围,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人物处境,通过批判性阅读、思辨性表达,深入理解苏轼内心深处的痛楚与其达观的处世态度。通过这些环节设计,将学生带入课文语境之中,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发散学生的思维,将思维的思辨性、深刻性、批判性通过讨论呈现出来,将苏轼对“永恒”与“变化”的哲理思考挖掘出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古代文人士子求学、为官、放逐、纵情山水的内心隐痛。高中阶段的学生不可否认地有很强的表达自我的欲望,在课堂引入这种情景化、思辨性的教学法,学生往往会在放松的状态下,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思维能力得到锤炼。这样,教学内容轻松完成了,学生从中又得到了想要获取的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时刻明白师生之间地位的平等性,是“Peer-To-Peer”的关系,教师只是其中的一个“Peer”。明白这一原则,学生才能够勇于发言、发自己内心之言、发别人所不发之言,而不是局限于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束缚自己的思维。只有在真正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才会真正享受课堂、享受学习,反思与质疑才能真正有效。

(四)注重实践体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教师不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还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建设者的重要使命。因此,在蕴含着我国几千年文明的语文学科中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了当前的重要课题。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实践环节的开展,让学生在一次次阅读与表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提升思辨能力与创新水平。

例如,在《祝福》一课的教学中,因其特殊的创作背景,学生在初步学习时往往不能理解鲁迅先生创作的用意。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把握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进行预习,同时开展群文阅读,研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佳作。在这些佳作的阅读实践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学习,再结合历史背景,学生将逐步拓展思维,意识到鲁迅先生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旨在告诉读者那个特定的社會现实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通过自己手术刀般的笔杆子去剖析、唤醒更多愚麻之人,向着“铁屋子”高声“呐喊”,意在指引人们在黑暗腐朽的统治下能试着去改变。

文章的阅读学习,绝不是让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好词佳句,而是要让学生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我们拜读别人的文章是如此,而我们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也要通过一定的议论来更深层次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这些能力绝非学生一次或者偶尔几次的阅读实践可以达成的,需要学生不断地加以锤炼,在不同主题的文章中去实践。诚然,课堂教学的时间往往有限,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引导学生无限的思考,并能将此种思考应用到日常的写作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高中语文的学习,不能只是依靠课堂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还可以巧妙地应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工具,如微信公众号、钉钉作业群等多种渠道,让学生充分地利用好课余时间,多读多写,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地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用写作表达能力。教师、学生、网络三者各自是一个资源丰富的个体,同时又为另外两者提供资源共享。利用挖掘三者之间的内在价值与功能,有利于提升高中生的文学素养,拓宽学生的认知世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学科所包含的知识博大精深,为了让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有所收获,教师既要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同时还要巧妙地应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稳步得到提升。

五、 结语

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新高考的全面展开,新教材的普遍应用,尤其是在“双减”背景的开展下,为了让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不断寻找突破。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繁杂、底蕴深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探究将思辨性教学法有效地运用到阅读与表达环节上,既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高中语文学科的内容,又让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得到提升,减“负”提“质”,以“减”促“增”,为社会培养更加全面的新时代劳动者,是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参考文献:

[1]朱敏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22):52-53.

[2]宋谋齐.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效教学策略“一只手”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18):195.

[3]王浩.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以“生命诚可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9(83):37-39.

[4]段利萍.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研究[J].少年写作,2021(19):97-98.

[5]王来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的纵横构建之纵:细读文本,深品文化[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2):1-2.

[6]刘淑红.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9(32):222,225.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