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课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高效应用策略

2022-07-02 13:05张佑昌
考试周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利用策略微课教学小学数学

张佑昌

摘 要:微课是一种形式短小、内容凝练的教学辅助工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丰富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因数与倍数》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成为小学阶段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转折点,将微课应用于《因数与倍数》的教学课堂中,能够强化其教学效果。文章探讨了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分析了微课的高效利用策略,改变当前微课利用效率不足的真实情况。

关键词:小学数学;因数与倍数;微课教学;利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6-0084-06

在大力推广微课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数学教学与微课的融合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准确认知当前教学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作和应用微课,将微课视为导学、助学和促学的载体,帮助学生探寻高效学习的路径,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深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有效地利用微课展开教学,需要教师及时把控教学的进度和流程,以优化的形式增强其利用效率。

一、 微课教学概述

(一)微课的含义

微课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技术基础,以认知规律为教学根据的、碎片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由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思维导图、教学视频剪辑、练习测试、拓展教学材料等多种资源组成。微课的教学理念是“以小见大”,通过“微课堂”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微观察、微学习、微练习、微总结的过程中积累更多学习经验。按照教学方法来分类,微课可以分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数类微课。需要注意的是,微课教学要小而精,一味地堆砌视频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课程教学需求、教学特点使用合适种类的微课,确保课程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二)微课教学的积极作用

第一,应用微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压抑学生自主学、探究学的天性,使学生陷入“被动学”的境地中,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消磨。启发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微课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观看视频、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收获主动学习的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热情。第二,应用微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几分钟的视频中涵盖了较多数学理论、公式、典型例题及变式习题、应用习题。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可以接触更多高品质的学习资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微课的概念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然而,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在微课制作和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众多的不足,这些不足之处不仅降低了微课的利用效率,还影响了数学教学的效果,不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应用微课的形式过于单一,微课中的内容也较为固化。微课的形式理应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阶段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将微课作为讲解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在课堂中引入微课,并对微课的内容进行复述和讲解,这在无形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削弱了微课的价值和作用,学生难以拥有自主分析和观赏微课的机会。此外,微课中涵盖的内容也较为固化,或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或是课内的习题和案例,缺乏课外资源和数学文化素材,这也使其呈现出变化性和创新性不足的特点。另一方面,教师制作微课的技巧不够熟练。微课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要求教师具备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和熟练精巧的制作工艺,可是在当前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仅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拍摄微课视频,却不对其进行后期加工和制作,还有教师制作的微课中全程只有教师入镜,缺乏图文资源等素材的支撑,这样的微课视频难以成为推动数学教学发展的驱动力。除此之外,教师在应用微课时也缺乏连贯性,他们或是将其作为课前预习的资源,或是将其应用于课后辅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微课的使用范围。

三、 支撑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的相关理论

(一)视听教育理论

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將认知过程分为做、观察、抽象三个层次,指出教育应从具象化的底层经验教学延伸至抽象化的上层经验教学。视听教育理论与“经验之塔”理论有着深度关联,通过总结人类视觉、听觉规律实现循序渐进的深度教学。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小学数学微课教学当中,可以启发教师的教学灵感,使教师充分发挥微课视频视、听双重教学优势,从而构建高质量的微课课堂。

(二)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个体普遍拥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等八种智能。传统教学围绕语言智能与数理智能展开教学,忽视培养其他智能的重要性,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时,教师需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学依据,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挖掘不同学生的智能优势,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全面促进班级内学生的发展。

(三)构建主义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研究中发现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即学习者按照自身的认知能力有选择地加工、处理外部知识并吸收为自身经验的一个过程。这是构建主义理论的内涵。构建主义的提出为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教学思路,教师可使用微课收集、整理并展示相关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从根本上提升微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 以《因数与倍数》教学为例探索微课的高效利用策略

《因数与倍数》来源于部编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其抽象性为学生准确理解数学概念、运用此章节的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微课的有效利用,能够打破当前数学教学中的僵局,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深度探索的习惯,并在微课的辅助下,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从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微课利用率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将微课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

(一)课前:借助微课导学,启发自主探究意识

课前教学阶段是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重要载体,有利于降低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目性,而且微课的有效应用,使学生摆脱了单纯阅读文字知识、背诵数学概念的机械化预习模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因而,在《因数与倍数》的课前导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展开针对性的导学,精心设计微课中的内容以及视频的展示形态,以逐层展开的形式,让学生在微课视频的引领下,阅读教材中的基本知识,查阅相关的素材和资料,并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和获取有效信息,完成高质量的预习任务。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组、校园内网等平台,将微课资源传送给学生,让学生借助微课视频展开自主预习和探究,在学生观赏微课时,教师也要借助“微课使用说明书”这一工具,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挖掘视频中的资源。从教学实践出发,利用微课进行课前导学的过程如下(以图1为例展开分析):

【想一想】查阅教材,思考“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当学生开启微课视频时,视频中闪现出“因数与倍数”的字样,对应“微课视频使用说明书”(以下简称“说明书”),教师暂停视频,要求学生翻阅数学教材,明确“因数与倍数”概念,即“非0自然数”,这一概念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学生根据“说明书”的指导,可以进一步观看视频,过渡到下一个预习环节——拼一拼。

【拼一拼】动手操作,感悟“因數”与“倍数”的概念

微课的进度条不断向前,在此前的基础上,闪现出“用12个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的框架,依据教师在“说明书”中添加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自行裁剪12个规格相同的正方形,并将其放置在同一个平面上,通过思考和操作,将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待学生拼接完成后,微课中出现“3×4=12,12÷3=4”的公式,配合“说明书”中的具体要求,学生再一次翻阅教材,将数学公式与教材中的概念进行对比,找出二者的链接点,进而明确“3和4都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这一基础性的概念,这时微课视频的进度条已经过半,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也有了初步了解和感知,以此过渡到下一个预习指导环节——探一探。

【探一探】有序列举,解读“因数”与“倍数”的特征

在这一环节中,微课视频中的思维导图愈渐完善,学生在箭头的启示和引导下,通过“有序列举”和“发现特征”这两个条框中的文字,结合教材内容和查阅的课外知识,分析“因数与倍数”的特征。此后,学生在微课视频的最后阶段,将自己查阅和整理的资料,与视频中的导图进行对比,进而确定“因数”与“倍数”之间存在的个性化特征,即在个数方面,“因数”是有限的,倍数却是无限的,最小的“因数”为1,最大的“因数”是其本身,而最小的“倍数”是其本身,最大的“倍数”并不存在。

在这三个环节的自然过渡中,微课视频和“微课使用说明书”得到有效应用,学生在教师的无形指导下,自主完成预习任务。他们不仅了解“因数与倍数”的具象化表现形式,也能明确其基本特征,这就为《因数与倍数》这一课时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也节省了讲解基础知识的时间。

(二)课中:利用微课助学,破解课堂教学难点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缺乏连贯性,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预习情况,导致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无重点、目的性不强的特征。这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浪费时间和精力的表现,学生不仅无法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重难点,甚至在无意义和机械式的教学活动中,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视频时,既要全面考量学生的预习情况,也要及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表现,进而将微课的效用最大化,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接下来将以《因数与倍数》中“找因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对微课助学的优秀案例进行整合和展示,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具体从如下环节展开:

1. 检查预习任务,开启课堂导入

及时检验学生的课程预习成果,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因此,教师在正式课堂开启之前,将课前预习的任务单收集上来,根据学生绘制的导图和观看微课视频的感悟,归纳总结不同学生利用微课自主学习时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以此为根基,开启课堂导入。如在《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中,教师依据微课预习的具体情况,可以要求学生回顾预习中的主要内容,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如何寻找一个数中涵盖的所有因数”这一问题,经过教师的有效启发,学生很可能会从“乘法算式”“除法算式”等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随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印象,教师可再次播放微课视频,带领学生重新观看视频中的内容,指导他们从“有序列举”的角度,无遗漏地寻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2. 直观展示知识,形成认知

由于数学抽象思维不足,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无法快速理解数学知识,认知学习存在问题。《因数与倍数》课程内容包含“因数”与“倍数”两个抽象数学元素,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与内化相关知识,就必须让学生在初步学习阶段形成良好认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学指导,教师设计能够挖掘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的微课教学视频,通过直观展示数学图像、直观展示数学模型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确定微课教学思路。重点分析《因数与倍数》一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如“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学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初步形成抽象概括思维”等,根据以上内容选择使用观察法与讨论法进行微课教学。其次,直观展示知识。使用微课视频播放“数”“形”的因数与倍数模型,让学生观察:①“数”的模型。展示1×12=12,2×6=12,3×4=12,2×2=4,3×8=24等算式,让学生直观观察算式左、右数字之间的规律,使其在脑海中初步形成“倍数”观念。②“形”的模型。微课展示一个单位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再用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组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直观观察小正方形与长方形,进一步加强其对“倍数”的认识。最后,课上与学生展开讨论。就微课展示的直观模型进行分析,教师提出问题:“1×12=12中,被除数与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那么12与1,12是什么样的关系?可以说成什么?”引导学生抽象算术式规律:“12是1的12倍,是12的1倍。”教师继续追问:“2×6=12中,12与2,6是什么样的关系?”逐次就模型算术式进行提问,加强学生对“倍数”这一知识点的认知。

以微课为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代数模型与图形模型,引领学生在微课学习中直观观察、直观类比、直观分析,使学生在微课学习中充分领略“倍数”的相关知识。

3. 创建合作小组,落实重点

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寻找因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深化他们对重点知识的印象,在完成课前导入任务后,创建了合作学习小组,以学生在日常数学课堂中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将他们分成了4人一组的各个小组,并为其分配小组探究的任务。此外,待学生明确任务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了提前制作的微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寻找“18”因数的具体方法,页面展示如下:

思考一下: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8的因数有: 1 , 2 ,   ,   ,   ,   。

注意事项: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提到的“数”皆为整数(不包含0)。

根据微课页面上现实的内容,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在组内展开密切分工,要求学生共同观看微课视频,在视频的启发下,他们努力找寻“18”的因数,待学生观看结束后,教師可为他们设置“寻找24的所有因数”的学习任务。由此,学生各自寻找“24”的因数,结合教材中的内容以及视频中体现的具体方法,分别找出“24”的因数,并在组内进行汇总和交流,最终得出“24的全部因数分别为1,2,3,4,6,8,12,24”的结论。在学生寻找的过程中,教师以课堂巡视的方式观察了各小组的合作探究情况,对存在困难和有疑惑的小组展开重点指导,帮助学生渡过了难关。在学生结束合作探究任务后,教师再一次展开提问,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创新见解。在此环境下,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方法,展开了点评,引导学生明确不同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学生在教师的启示下,对这节课的知识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以小组合作为途径,引领学生共同观看微课视频,并在视频中寻求有效的学习方法,既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也能拓宽学生的探索范围,让他们精准地理解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自此,学生的知识理解力和数学探究力便能逐渐加强。

4. 引入习题训练,拓展思维

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拓展他们的思维深度,为学生提供了精简的课堂练习内容,具体如下:

【基础练习】

一个数有(  )因数,最小的为(  ),最大的为(  )。

【拔高练习】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寻找36,48的所有因数。

【拓展练习】

在生活中有哪些有关于因数的知识,请你们找一找,并说明具体体现了哪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以《因数与倍数》之“找因数”这一重难点教学内容为例,通过优秀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考虑了学生在预习中的真实学习情况,并在课堂中适当地穿插了微课视频。借助这一方式,微课视频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也在视频资源的启发和帮助下,扎实地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提高了思维能力,由此体现出微课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不过,在利用微课视频时,教师也不能出现为了融入视频而生硬地引进微课视频的情况,而应以学生的真实表现和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地应用微课展开教学。

(三)课后:运用微课促学,巩固学生知识结构

1. 微·视频检验,提升数学学习综合水平

发现缺口、填补缺口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综合素养的关键。完成《因数与倍数》的课上教学后,教师可利用微课设计电子试卷,通过提出不同的应用问题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比如,教师在微课中设置习题:①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2,这个数是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8,这个数是   。②48的最小倍数是   ;最大因数是   ;最小因数是   ;从小到大,15的5个倍数是   。③在 15,18,25,30,19中,2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3的倍数有   ;既是2,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有   。教师在每一道习题后添加解疑释难链接,让答题出错的学生点击链接观看题目详解微课视频,使其在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反思自身不足,牢记错误原因。通过设计微课测试、组织学生答题、组织学生自我批改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分析能力、反思能力与纠错能力,使学生掌握不同情况下数学学习的基本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综合水平。

2. 微·导图复习,提升知识构建思维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和相关政策的出台,课后服务和教学指导的作用愈加突出,它不仅承担着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任务,还具备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和社会实践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让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后阶段,运用微课促学,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组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微课思维导图,进而强化学生的课后复习效果。以《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为例,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教师依据学生在预习和课堂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制作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微课视频,在视频中既要体现出本课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又要为学生指明复习和实践的方向。比如,在视频的开头部分,展示一个清晰流畅的思维导图,导图中包含“因数与倍数”的具体概念、实际特征、分辨“因数与倍数”的具体方法等,将一节课的知识点全部融入导图中,让学生利用知识图像,记忆和储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后,在视频的中段,展示基础性的习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测试,找出自身的知识薄弱点,以便他们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在视频的最后,教师提出一个实践任务:“选择常见的生活物品,如水果、五子棋等,用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展示出它们的因数与倍数关系。”学生根据这一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利用生活物品操作和演示数学知识,以此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感知技能。另外,微课视频可以长期储存在相关平台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反复回顾微课视频中的内容,进而不断夯实知识基础,深化知识印象。

经过上述的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因数与倍数》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其教学难度和知识的抽象性较强,这些因素都成为阻碍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微课视频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辅导等环节中的应用,真正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压力,使得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知识理解不透彻、学习积极性不强”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他们应对难题、迎接挑战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所以说,微课视频的引入,不只是强化了《因数与倍数》的教学效果,显然也起到了挫折教育的作用。

五、 关于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思考

(一)关于微课搭建知识通道的应用

部分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脱节,学生在理解、学习、应用时存在困难。教师在备课阶段关注课程教学的相关知识点,探索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公式、算法与生活实际的关联,与过去所学知识的关联,并根据关联使用微课构建知识通道。构建知识通道时,教师可截取生活片段创设应用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可以提出简单问题或直观展示数学现象引发学生的联想,使学生在微课知识通道的助力下以更好的状态投入数学学习。

(二)关于微课讲解重点难点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一般在四十分钟左右,经过导入、知识铺垫,在讲解教学重、难点时部分学生已经进入了课堂学习疲劳期,存在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微课具有视听结合、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学生步入疲劳期时,教师使用微课播放动态视频、数学动画、改编后的数学歌曲,借助此类内容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其关注重难点、思考重难点,从而提升课堂学习实效性。

(三)关于微课预习复习教学的应用

教师精力有限,难以面面俱到地进行预习教学、复习教学,影响了部分学生课后学习的效果。课前,教师使用微课填充趣味教学资源,通过直接展示、间接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预习,使其提前了解相关知识。课后,教师使用微课汇总教学知识点,以思维导图或例题测试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课上的重点内容,使其在总结、反思、应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六、 结语

总之,在社会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微课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受到了教育者的关注和认同。以微课的形式展开教学,不仅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带来了趣味化元素,也为课堂增添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新鲜的学习体验。此外,微课的高效利用,也使课前引导和课后辅导的价值得以体现,真正拓展了数学教学的广度和范围。

参考文献:

[1]李宏贞,陈春娜,梁小棠.小学数学微课的设计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0(10):24-26.

[2]张淑梅.借助微课,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20(11):133-134.

[3]陈鹏英.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20,6(8):133-134.

[4]韩洁.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风,2020(18):101.

[5]王克偉.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与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8):67-68.

[6]刘居民.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策略[J].华夏教师,2020(19):53-54.

[7]浦祝志.微课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究[J].科学咨询,2020(1):216.

猜你喜欢
利用策略微课教学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策略
巧用“错误”创高效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媒体的认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微课在高职人体机能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