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转型的方法思考

2022-07-02 13:05方庆告
考试周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课堂转型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方庆告

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将其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中,可为其课堂转型生成指引点和发力点,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因此,文章以核心素养为前提,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转型的具体实施展开思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转型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6-0143-04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但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受限于传统观念和教学手法,未能真正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阻碍其主体发展。同时,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把握和渗透缺乏有效作法,进而影响教学的层次性和深度性。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从教学问题、转型意义、转型方法、实施原则等四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讨。

一、 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其一,兴趣激发不足。兴趣是学生自我学习的关键要素,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推进的情感保障。然而,在其具体教学方面,部分教师缺乏有效的激趣手段,导致学生在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方面略显不足。同时,部分教师在学习状态的维持和兴趣热度的保持方面存在单一化、局限性等问题,无法对其学习心理起到积极引导、有效暗示的作用,进而降低学习质量,阻碍自我发展。其二,教学组织单一。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课时细节的安排和学习节奏的把控应做到及时、高效。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自我化、教条化以及形式化等现象,未能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活动切入点,导致课堂活动呈现“放养”状态,且组织形式也较为单一、枯燥。其三,師生互动低效。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反馈形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对课堂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部分教师在互动反馈方面存在低效化、简单化以及个别化等现象,一方面体现在课堂提问和组织管理中,另一方面体现在信息沟通的媒介与方式中,较难与学生“打成一片”,影响教学效果。其四,素养渗透不足。学科素养是教学培养中的关键目标,也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必备品质。但在具体教学中,个别教师对其学科素养缺乏正确的认知,其渗透手段较为粗犷,无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影响整体发展。

二、 以核心素养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转型的意义

其一,有利于渗透素养。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转型改革,并以核心素养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既可以实现其学科素养的有效渗透,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发展品质,使其得到更为全面的成长。同时,基于学科素养,对其课程进行创新安排和教学设计,使核心素养更易于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多向、多样的学习空间,构建起高效课堂。其二,有利于提升学力。课堂转型不单单体现在教学活动与课程设计方面,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制订适宜的学习计划和实践活动,以此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的掌握,进一步提升其对实际问题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其三,有利于差异发展。因材施教是推动课堂转型的核心要点,也是教学实施的主要关注点。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差异化指导,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一方面可保证学生个体的稳步提升,另一方面可推动其整体的差异发展。其四,有利于深化交流。激活认知、注重对话是与学生深度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是开发思维、拓宽思路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可借此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以多想、多问、多探等方式活跃其思维,调动其探究,以此实现深度参与、深度对话、深度学习的目标。

三、 以核心素养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转型的方法

(一)巩固文化基础

1. 感知人文底蕴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以德育为主的学科,其对小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渗透与培养,以此巩固文化基础,促进人文发展。其一,生命理解。学生正处于生命认知的初级阶段,对其生命意义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和偏差,进而在自我保护和日常生活中易产生消极行为。对此,教师可根据其认知特点,以课本为导引,帮助学生了解和探寻生命的真正价值。如在“生命最宝贵”的学习中,为使学生了解其生命的来之不易,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生命孕育、养育的过程以动态图像的方式进行展示,一方面可使学生观察生命的具体形成,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内在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体验五分钟妈妈”“传统孝文化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感知不一样的生命意义。其二,人文意识。人文意识作为人文精神的独特表现,是基于人知、情、意、行相并重的一种精神品质,也是推动其自我发展的内驱动力。如在“学会尊重”的教学中,如何尊重他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是本课所要学习的重点之一,对此,教师可将一组新闻图片呈现给学生,并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如“挪椅子”“扶老人”“坐身边”“习爷爷让座”等,从中体会“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的道理。其三,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人在文化学习方面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行为能力。从传统文化入手,引导其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可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促进人文发展。如在“多元文化、多样魅力”的学习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对世界各地的文化风情进行探讨与交流,如“拉丁美洲的迷人舞蹈”“我国西南地区的原生态舞蹈”“不同地域的礼仪文化”“传统节日的庆典方式”等,可以使学生在其道德品质、知识水平与人文底蕴等方面得到积极成长。

2. 培育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提升学生文化认知的基础能力,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品质。其一,批判精神。保持学生对其不同现象的理性意识和批判精神,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其问题的本质理解,进而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得到有效突破。如在“学会反思”的学习中,反思是个体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行为和认知意识,为使其真正了解反思,体会反思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从不同场景渗透反思,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如春游活动、班级联欢会、小组辩论赛、校级运动会、同学之间的相处等,使学生在“小小分享会”中了解自身不足,认知错误原因,从而在以后的参与互动中得到改进与成长。其二,探索精神。科学探索是对未知事物进行认知学习的一种行为过程,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以不断发现、不断认识、不断追求的视角展开学习,将对其自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如在“地球——我们的家园”的学习中,为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生存环境,保护地球生态,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资料查阅等方法,对目前地球的生存情况和周边自然生态进行科学探索,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生存现状,另一方面可激发其保护地球、珍爱自然的社会责任感。其三,实践精神。实践是认知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据教学情况,组织与之相关联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和体验感,还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和深入。如在“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的学习中,为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教师可开展以“科技改变生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出发,了解科技在其生产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并借助计算机、电子阅览室等工具,编创宣传海报,进而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

(二)推动自主发展

1. 学会自主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大多以教师的直接引导为主,致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指哪打哪”的尴尬境地。这既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组织,又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其学习质量。自主学习是推动学生自主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和重要前提。对此,教师应在其课堂活动中,认清角色定位,突出学习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并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性,使其得到更为全面、深入的发展。如在“公民意味着什么”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强化其公民意识,教师可从标题入手,采取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入不同层次的导学任务,如“公民是什么,其身份从何而来”“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国籍一词的”“国籍是什么,它是怎样获得的”“身份证代表了什么,其各个数字代表了什么,有何用处”“有哪些事情让你体会到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与骄傲”等,结合这些问题,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的知识点和目标,并根据其引导展开自主学习活动。此外,在自主学习方面,教师还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以其喜闻乐见的场景导入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其知识的学习兴趣,这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帮助。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学习中,为使学生了解法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其探学动力,教师可利用投影仪设备向其展示“交通事故处理”“违法经营查处”“侵犯消费者权益”等生活案例,更易于调动其对“法律是什么”的学习意識,进而实现教学引导的效果。

2. 实现健康生活

学生正处在全面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其健康生活也是教师在课堂转型、教学改革之中所要讨论和思考的重要话题。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专业的职业操守,并从学生的生活行为、学习习惯、心理健康入手,细致、客观地分析其中问题,改进教学机制,使学生在其良好氛围中得到健康发展。其一,生活行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德育课程,其对学生生活行为的培养与纠正具有指导意义。对此,在其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适当引入一些与之相关的典型案例或警示课件,以此提高学生的行为品质和对侵害自身安全敢直言的勇气。如在“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的学习中,教师可从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被侵犯的视角导入案例,并采取多项选择的形式,让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如校园抢劫、街边敲诈、人贩子拐骗儿童、被人欺负等,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积极面对生活中的违法侵权行为,从而采取有效的维权方式和斗争手段。其二,学习习惯。良好习惯是助推个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因。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渗透、科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正确对待学习问题,建立学习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以相互帮扶、合作共进的形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其知识的个性需求。其三,心理健康。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阶段,其心理较为敏感而脆弱,如不及时疏导,将会影响其健康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和学习动态,从心理和行为方面给予充分照顾,使其体验被关心、被照顾、被尊重等情感,进而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三)增进社会参与

1. 激发责任担当

培养小学生亲社会行为,激发其责任担当精神,可帮助其更为快速、高效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以及奉献社会,从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打破传统常规化的施教模式,以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中心,通过对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展开学习,使其建立对社会的初步认知印象,并在自我思考和问题解决中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如在“地球——我们的家园”的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对其环境问题的分析能力,了解其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教师可从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入手,如乱砍滥伐、水资源浪费、工业废水偷排、不可再生能源过度开采、化石燃料过度排放等,并结合相关图片予以进行串联展示。一方面可使学生清楚环境问题所带来的重大危害,另一方面可根据环境关系图了解人类与地球休戚与共的利害关系,进而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环保小卫士”宣传、“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海报展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区,对自然环境和环保观念进行深入解读,这样更易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行动力。

2. 深化实践创新

俗话说:“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以实践创新的视角转变教学形态,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又可以增强学生主体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及时摸清学生底细,将教材、生活、知识、实践进行多元素融合,进而成分发挥学科教育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如在“探访古代文明”的学习中,本课主要介绍人类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化遗产等相关知识,为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树立文化自信,教师可开展以“我所了解的古代文明”为主题的文化探寻之旅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古代文明的相关资料,如古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文明、奥林匹亚遗址、古代波斯帝国等,一方面可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丰富其文化视野,另一方面可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保护文化财富的意识与责任。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美术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对文化遗迹进行创意展示,从而实现跨学科、跨知识、跨技能的创新培养目标。

四、 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转型的实施原则

(一)立足根本

立足根本是课堂转型的核心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基准,全面、深入开发课程,转变教学方式,为其提供更具趣味、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产生推动效果。同时,教师在课堂转型的过程中,还应把握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情提出相应办法,以此巩固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基础,保证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二)多元创新

多元创新是课堂转型的组织原则。课堂转型重在教学策略与指导理念的革新,除了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师还应在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上“下功夫”,以此保证课堂学习的高效化和组织实施的节奏性。其一,多元策略。教学策略的多元化是课堂转型、升级的基础保障,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质量的外部助力点。对此,教师应从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具体学情选择教学方法,以此保证课堂活动的有效化。其二,创新策略。教学是动态的、发展的。其教学方法更应遵循这一规律,及时创新教学方法,改进组织策略,以此保证教学的新鲜感和活跃度。

(三)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是课堂转型的实施原则。学以致用是教育培养的目标之一,将学科与实际相联系、相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价值和应用意义,进而在其自主学习、生活应用方面得到加强与提升。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以核心素养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转型,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空间和发展平台,又可以实现以生为本、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同时,将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以课堂转型、教学改革为发力点,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以及价值观念,使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悦敏.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28):126,130.

[2]殷德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天津教育,2021(6):34-35.

[3]笑一马.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措施[J].教育研究,2020,3(7).

[4]陈艳霞.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阅读引导方式[J].小学时代,2020(9):86-87.

猜你喜欢
课堂转型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基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实现初中化学课堂转型
基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实现初中化学课堂转型
基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实现初中化学课堂转型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