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减贫的实践进路

2022-07-02 13:57许冰杨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减贫职业教育

许冰杨

摘要:后脱贫时代,在新的贫困模式下,职业教育减贫呈现出新特征。亟待通过建立减贫的人力资本储备、调动生产要素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等实践进路,发挥更显著、更长效的减贫功能和价值。

关键词: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减贫

职业教育减贫是扶贫开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进入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为普遍关注的核心议题。在新的贫困模式下,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发挥更显著、更长效的反贫困功能和价值,是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职业教育减贫的实践效能

职业教育蕴涵“职业性”和“教育性”双重属性,追求技术精益求精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在注重赋权增能的贫困治理中,职业教育具有赋予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突出优势,是对传统扶贫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发展。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扶贫实践的逐步深化,积累了显著的效能优势,为其在后脱贫时代持续减贫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政策层面,为增强职业教育减贫功能提供系统性制度支撑。职业教育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国家顶层设计持续发力,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减贫制度建设,出台了《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贯彻落实<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实施方案》《关于办好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等专项制度,基本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扶贫制度体系,推动东西职业院校合作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帮扶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帮扶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在实践层面,为增强职业教育减贫功能提供多层次经验支持。一是有效增强贫困人群的内生发展动力。职业教育聚焦志短、智薄、技乏等内生性致贫因素,实施“扶智、扶技、扶志”相结合的举措,大力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增强贫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有力拉动贫困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职业院校结合贫困地区的产业特色,整合产学研资源,强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导向,通过调整产业、人才、标准、建设等结构性问题,提升区域产业技术和产业层次,引领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二、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减贫的新特征

隨着后贫困时代宏观环境的变化,贫困转型呈现出生存性贫困转向发展性贫困、原发性贫困转向次生性贫困、农村贫困向城市贫困转移等新特点。面对新的贫困治理主题,职业教育需要寻找新的发展动力与目标,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减贫任务要求。

聚焦预防性减贫目标,职业教育强调贫困风险个体自我增值的长远性发展。在后脱贫阶段,行政扶持力量减弱或撤出之后,面对智慧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脱贫户因知识水平和就业技能有限,就业面窄,薪酬待遇低,成为潜在的贫困群体。职业教育要整体推进固脱防返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长远目标,重点瞄准农民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等返贫高风险人群,精准推送教育和培训服务,促进人力资本增值,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有效消除返贫隐患。

聚焦可持续减贫目标,职业教育强调衔接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同频性供给。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后脱贫时代解决乡村内生发展能力不足、实现可持续贫困治理的关键举措。与之相适应,职业教育需要深化农科教融通和产教融合,建立对接农业全产业链、技术链的专业群,推动脱贫乡村经济转型和产业兴旺。

聚焦常态化减贫目标,职业教育强调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多维度减贫机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量农村人口向特色小镇和城市转移,但难以突破固有社会关系、生存技能、思维形态的局囿,成为城市新生的显在与潜在的相对贫困群体。职业教育要特别关注城市新贫困者的经济特征和教育诉求,帮助其获得体面就业的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三、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减贫的可持续进路

综合培养个体的可行能力,建立减贫的人力资本储备。完善现代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深度开发人力资本,系统培养潜在贫困个体的技能水平、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资源管理、职业认知以及内生动力等多维度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相对贫困群体的年龄层次、知识技能、致贫原因、贫困类型和脱贫需求,推进职业校企合作,精准提供订单式、阶梯式、定岗、定向等差异化培训模式,推动人力资本从简单增量转向多维提质。

强化赋能乡村振兴导向,调动生产要素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为职业教育减贫提供了广阔的载体空间。职业教育对接乡村生产要素主要以人力资源为着力点,加强各层级职业院校布局发展,通过兜底培训、差异化培训、补偿性教育为脱贫地区培训技能型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同时,结合区域产业经济特点,创新职业教育下乡机制,构建产教融通的实训平台和产业平台,推动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的“三链对接”,助推实现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目标。

增强城乡融合发展支撑,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本配置、公共服务体系、观念文化三个层面契合城乡融合发展。一是通过分类施训,培育进城务工的“新市民”和新型职业农民的从业资格和技能,优化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人力资源配置。二是通过县域统筹,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联盟的引领、辐射作用,建立完善村、乡镇、县三级职业教育培训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各类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三是通过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挖掘、创造、提升乡村文化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和价值观念进步,推动城乡观念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翁伟斌.职业教育扶贫: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重要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5).

[2]蓝洁.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减贫的功能聚焦与接续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1).

猜你喜欢
减贫职业教育
报告
支农贷款减贫效应的实证研究
扶贫,我们在行动
中国的减贫成绩单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湖北省恩施州减贫问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