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州龙舞习俗的文化内涵

2022-07-03 06:36高海冰魏昕
文化产业 2022年17期
关键词:金州舞龙文化

高海冰 魏昕

金州龙舞又称“西门外龙舞”,是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的传统民俗舞蹈,起源于金州古城西门外村(现金州友谊街道园艺村),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金州龙舞于2005年入选辽宁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作为辽南地区的特色民间舞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学界金州龙舞的研究多集中于传承形式、传承措施等方面,而对龙舞文化内涵的挖掘仍处于空白,笔者欲通过对此内容的研究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资料。

笔者于2021年5月和2022年2月在金州区园艺村进行田野调查,调查主要采用参与观察法和现场访谈法。田野访谈重点采访了金州龙舞的第七代传人,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成家先生。在非遗传承基地,笔者翻阅了金州本土作家孙传基先生未公开出版的关于金州龙舞的手稿,手稿记载了金州老一辈人记忆中与龙舞相关的历史传说。本文根据田野调查结果和相关文献资料,试探讨金州龙舞的文化内涵和传承发展。克利福德·格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一书中提出了“深描”理论,简单来说就是面对一种文化现象,研究者要深入挖掘行为、语言背后的意义,做出深度的解释,而非简单的描述。金州龙舞的兴盛源于民间信仰,其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和本地区积淀的特色文化,需要深入阐释,这也是本文提出的问题假设。

金州的文化生态环境概述

金州位于辽东半岛南部,背靠东北大地,西濒渤海,东临黄海,属低山丘陵区。山海结合的地形特点为民间艺术发展提供了素材。金州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受海洋影响大,降水集中,时有阶段性干旱。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促使金州地区形成淳朴刚健的民风。

金州城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秦始皇一统六国时,金州就被纳入了中央王朝版图。到了清朝中期,金州城已成为辽东重镇,是辽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地区。随着时间的沉淀,华夏文化在金州扎下深厚的基础,儒、道、释三家都对金州的民俗文化产生了影响。招民政策的实行和清末民初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使金州地区形成了以汉族为主,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融合发展的局面。开放包容的文化形态使金州的民俗文化能够不断融合、创新、和谐发展。金州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孕育了独特的金州龙舞。

起源:神灵崇拜与精神追求

龙舞的产生受中华民族神灵崇拜的影响。金州龙舞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但是金州民间对于龙的崇拜可追溯到当地龙王庙。传说早年金州的西海和东海连接在一起,西海里住着龙王三太子白龙,东海里住着泥鳅精变的青龙。白龙恪尽职守,造福百姓,青龙却祸害人间。白龙为了保护百姓和青龙作战,后来两条龙都化作了山。白龙的龙头化作了龙王岛,金州的百姓为了纪念白龙就在龙王岛上建了龙王庙。老一辈的人说,自从龙王庙建成后,金州的东海和西海就再也没有“闹”过灾。

这则传说与农耕文化相关。金州百姓多从事农业生产,雨水对农作物的丰收至关重要。古代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多发,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现象,便借助想象创造出自然神,以摆脱现实困难。金州的百姓就把龙视作和水神相关的自然神。人们总赋予龙神秘的自然力量。在传统文化中,龙被视为司雨之神,是雷神、雨神的象征之一,高诱注在《淮南子·地形训》中写道:“云从龙,故致雨也。”龙能够施风布雨,斩妖除魔,消灾除害。此外,在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下,龙又逐渐拥有了沟通天地的能力,渐渐产生了“龙王信仰”文化,因此当地人为龙王建寺立庙。

随着时代变迁,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以其正面形象深受民众喜爱。在金州民间,龙地位崇高。金州龙舞起源于清光绪七年(1881),毅军提督刘盛林率马步十二营驻防金州,在正月十五傍晚,官兵来到渤海海岸,点燃香火与蜡烛,一齐跪迎船上的龙。待船上12名南方清兵手擎巨龙登岸后,官兵便朝它三跪九叩,锣鼓喧天。据说,金州百姓会立刻被这条神奇的龙吸引住,想办法进营房与官兵一同观龙。后来扎棚户张德员和纸匠李田英夜潜城隍庙,借着月光把龙头和结构画了下来,又经众人反复推敲,精心制作,属于金州百姓的龙才得以诞生。

金州龙舞的诞生经历彰显着人们对龙的痴迷。随着民间历史传说深入人心,以及封建王朝官方宣传力度的加大,在当地人眼中,龙成为大吉大利、勇敢坚强、兴旺昌盛的象征,龙的形象寓意着当地人对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寄托,蕴含着追求正义、善良、勇气和力量的文化基因。

人们对这种精神品格的向往和追求也体现在扎龙的过程中。整条龙全手工制作分为三步:龙骨—龙皮—穿龙衣。制作龙骨对竹活的要求很高,首先要把成根的竹子劈开,根据图纸的要求对竹子进行精细加工,以制作不同部位的龙骨。其中,龙头是工艺之中最为细腻和重要的部分,龙的头骨架支好后,根据龙角、眼窝、眼珠、舌头等部位的要求绷上白布、红布等,然后缝合、镶嵌、固定、着色;龙身用圆竹圈组成的软节和硬节做骨,再加上特别制作的龙尾和龙脊刺,整条龙骨才算制作完毕。其次是龙皮的制作,最考验耐心的步骤便是画龙皮,要在事先剪裁好的龙皮上,按照乒乓球拍状的模板一个一个画出龙鳞,再在上面着深浅不一的四种颜色,画出龙腹,做龙腹飘带。最后是披龙衣、安龙头、接龙尾,这样,一条金光闪闪的龙就诞生了。

龙的制作需耗费极大精力。李成家先生说,制作一条龙至少需要花费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尽管如此,工匠依然保持虔诚之心,认真完成每一道工序。在李先生看来,龙骨就像一个人的脊梁,若龙骨不堅实牢固,整条龙就无法展现斗志昂扬、振奋人心的精神,而有了色彩鲜活的龙皮,整条龙才能威风凛凛、神气毕现。每条精心制作的龙都蕴含着人们对龙的美好想象。其形象代表着人们对正义善行、勇敢有力精神的追求。

表达:岁时祈福、祭祀仪式与天人观

龙舞是金州民间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金州龙舞未衰落时,从正月初九起,人们就要到玉皇庙接龙:摆好贡品,点燃红烛香火,顶礼膜拜,鞭炮齐鸣,在悠扬的唢呐声中龙灯起舞;接着,百姓一齐把龙擎到龙王庙下的海边,将龙头扎进水里,象征龙喝水,龙饮饱水后进城。进入宁海门后,开始阵势盛大、独具特色的龙舞:灯官老爷和灯官太太在前开道,龙舞在中央,后面跟着鱼、鳖、虾、蟹、蛤叫着闹海;再后面是踩高跷、地崩、划旱船、挑花篮;随后龙会来到每家店铺门前,百姓以鞭炮声迎接,谁家的灯又美又亮,舞龙人就停下,让龙耍一会儿,掌柜便赶紧给赏。EE836343-D2B3-4FDB-8024-133F77B7ECC0

元宵节又称灯节,灯能够带来光明和温暖,舞龙灯寓意为驱魔降福、红红火火,还有求子添丁之意。朱门富户都要请龙队到自家院里舞龙,庆贺新春,求得新年吉利。到了二月初二,人们会把龙擎到海边,耍一圈后点起火焰,龙升腾而起,灵归西天,百姓们许下愿望,求得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吉祥。

这场以舞龙为中心的民间社火被看作一场盛大的避邪祈福仪式。金州龙舞就是来源于正月十五官兵龙舞,这一习俗被民间所沿袭。时间上,金州的龙舞是从正月初九一直舞到二月二龙抬头;空间上的路线则是:玉皇庙—龙王庙—海—宁海门—街道—挨家挨户的门前。活动的流程亦有严格的规定:接龙—请龙喝水—舞龙—舞龙灯—送龙。显然,舞龙不是纯娱乐活动,而是一套有约定俗成的行为的祈福仪式。仪式的本质是人们利用岁时节日的契机,用舞蹈对龙进行诠释,纸龙和龙舞体现了龙的身姿和它的神秘力量。仪式象征着神龙降临人间,为人们除灾解难。人们将龙每舞到一个地方,龙就会为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带来吉祥和福气。

龙被看作雨神,龙舞亦来源于求雨祭祀。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详细记载了当时以龙舞求雨的祭祀仪式。民间龙舞从原始的祈雨仪式中分化、演变而来,金州民间也流传着和求雨有关的传说。据说,有一年久旱无雨,农民们便纷纷求助,请出西门外龙的神位。神位上联“油然为云”,下联“沛然为雨”,中间“三江九河五湖四海,龙王神位”。求雨者头戴柳枝编制的帽子,其他人把准备好的水往求雨的队伍泼去,一直走遍城里四大街。由此观之,金州的龙舞虽通常活跃在岁时节日中,但在特殊情况下还具有祈雨功能。

在节日祈福仪式和求雨祭祀仪式中,龙舞都蕴藏着天人合一的观念。董仲舒结合儒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发展出一套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在这套思想体系下,人与天能够互相感应和交流,而龙舞就是天人交流的一处媒介。人们通过龙舞向“天”表达愿望,坚信“天”会有所感应和回应。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观。中国人认为,人是宇宙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往往敬畏上苍,尊重自然。

金州龙舞的特色文化

开放性

由于历史的特殊性和地理的开放性,金州龙舞呈现出地域文化融合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金州龙舞是南方官兵带来的,但金州地处东北,属胶辽民系,所以金州的龙舞既有南方人柔和温顺的气质,又有北方人奔放粗犷的气场。金州龙舞在元宵节巡街时,由灯官老爷和灯官太太开道。灯官老爷反穿皮袄毛朝外,头戴皮帽,脖子系一串铃铛,手持大烟袋;灯官太太男扮女装,两耳或戴花,或戴两个红尖辣椒当耳坠,手拿棒槌。二人分别被用红绸布绑在6米左右的木杆一端的太师椅上,而木杆被固定在推车上,利用杠杆原理,杆子一挑,二人便浑身一颤,铃铛一响,逗得众人大笑。灯官老爷和灯官太太的形象来源于满族大秧歌,“是东北满族等乡俚古俗传统节目”,金州龙舞大多是和其他这样的民间习俗互相配合的。从龙舞的音乐来看,多采用欢快激昂的東北大秧歌,如《龙摆尾》《句句双》,但也有京剧曲牌《备马令》、山西民乐《大得胜》、山东地区流行的《百鸟朝凤》等。金州龙舞融合了各地域各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狂欢化

岁时节日上的龙舞是一场祈福仪式,与其他民间社火相结合,具有娱乐性。“庸庸碌碌”“指指点点”的灯官逗人一乐,鱼、鳖、蛤互相挑逗,喷水攻击。这些诙谐幽默的民俗与庄严、威武的金龙形成巨大反差,暗示着耍龙在当地人眼中是一种欢快的娱乐活动。百姓聚集在一起,敲锣打鼓、唱歌跳舞,舞龙者耍龙,观赏者凑热闹,人们都兴致勃勃、情绪激昂。宗法制度、社会秩序都被抛诸脑后,男女老少一同释放生命的激情。“‘龙在中国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被尊为‘天子,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文化空间之中,它才能被广大民众用来‘闹,用来‘耍”,龙舞使人们打破这一社会规范,展现出一种狂欢精神。在这种集体狂欢下,人能够随意释放情绪,人和人的关系也更加亲密,更具凝聚力。

海洋文化与佛道影响

金州龙舞具有海洋文化的特点。在孙传基先生看来,金州的龙是从海上而来,要喝海水,在海边升天。龙舞的动作花样也和海洋文化密不可分,有大中小波浪、蛟龙出海、翻江倒海、呼风唤雨等。除此之外,金州龙舞还受佛、道两教的影响。从龙舞仪式就可以看出,金州人崇拜龙王和玉皇大帝。其他地区都在正月十五舞龙,但是金州人一定选择在正月初九舞龙,他们会在主管农业的玉皇大帝的生日那天到玉皇庙接龙。佛教、道教的宗教文化影响了金州龙舞的发展。

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金州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983年以来,金州就一直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在金州体育场举办“百花会”,金州“百花会”是在金州区政府的统一组织、拨款筹办下,各乡镇街道配合,选拔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金州民俗表演节目,在会上展演和评比的大型花会,也是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州龙舞作为金州民俗艺术的杰出代表,是“百花会”的核心表演节目。“百花会”为金州龙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龙舞有了面向更远地区展现的机会。政府组织学生参加“百花会”,同时也吸引了青年人传承技艺。此外,金州龙舞几次进京表演,受到各界人士好评,推动了金州龙舞的声名远播。但是金州“百花会”在几年前停办,龙舞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很多金州年轻人对金州龙舞这一民间艺术知之甚少。由此可见,在新时代下,政府对金州龙舞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总之,金州龙舞起源于中华民族对龙这一神灵的崇拜,折射出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金州龙舞作为一种民俗活动,提供了一处找寻民间信仰来源和表达方式的社会文本,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但目前金州龙舞基于文化内涵的传承发展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凤山.东北大秧歌与地域文化[J].满族研究,2005(04):88-93.

[2]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EE836343-D2B3-4FDB-8024-133F77B7ECC0

猜你喜欢
金州舞龙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舞龙
金普湾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谁远谁近?
舞龙舞狮进校园
“金州”的梦想与现实
迷你场地自行车赛道落户大连金州新区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