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对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2022-07-03 06:19黄丽花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2年7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资料流程

黄丽花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急性心肌梗死是现阶段常见的心血管重症,其本质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血小板聚集,后出现斑块或血栓存在于血管中,即导致持续或急性的缺血性心肌坏死,由此患者通常表现为胸痛、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1-3]。其中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同时也是致死率最高的类型之一[4]。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具有发病急的特点,在入院时若存在时间延误,则极大可能降低其救治成功率,影响其心肌功能的恢复,故针对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尽可能缩短诊治时间[5-6]。本文旨在研究以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针对干预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观察对患者急诊抢救的效果效率及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期间收治的126 例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即参照组与试验组各63 例研究对象。

诊断标准:(1)参照《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7]中关于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相关症状描述,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胸部不适、疼痛、发热、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表现,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恶心、呕吐、低血压、休克及心力衰竭表现;(2)结合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可知,患者具有明显的ST 段弓背向上抬高表现,部分患者甚至伴有病理性Q 波及R 波减低,或存在异常高大表现,且具有两支不对称T 波。

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18 岁;(2)患者均可确诊为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均为发病后直接送入我院急诊科,发病至入院时间≤10h;(3)者临床资料、既往病史清晰,具有一定的交流能力,可表达自身意愿;(4)患者对本次研究所应用的护理方法无异议;(5)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协议书。

排除标准:(1)患者合并存在其他严重基础性疾病;(2)患者具有视觉、听觉或触觉障碍;(3)患者对于本次研究所应用的护理方法不予配合;(4)患者存在痴呆、智力低下及神经器质性病变;(5)患者病历资料不全。

1.2 方 法

1.2.1 常规护理 给予参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即在患者入院前询问其病史、并进行体格及心电图检查;在患者入院后为患者吸氧,并开放静脉通路,检查其瞳孔、意识、心跳、呼吸等基本生命体征,并密切观察;在遵医嘱的前提下为患者应用阿托品;若患者出现剧烈胸痛情况,则在遵医嘱的前提下为患者应用吗啡镇痛;结合医嘱为患者采集静脉血,准备相应的药品及治疗物品。

1.2.2 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 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并行标准化急救护理进行干预,具体如下。

(1)建立急救护理团队。由科室护士长以最快速度调动人员,建立急救护理团队,团队成员需熟练掌握以下技能:①除颤仪、呼吸机等相关急救设备的应用;②阿托品、毛果芸香碱等常用急救药物的用法、用量及剂型;③静脉采血、输液、吸痰、心肺复苏等相关急救动作的规范操作;④1min 内准确判断患者疾病发展的过程及程度;⑤其他相关急救方法。团队成员在掌握相关技能后,应定期接受标准化流程的演习及考核。

(2)病情评估。为患者开通急诊绿色通道,患者入院后,立即为其通知急诊值班医师,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并在3min 内为其摆放体位、接入氧气、连接心电图;在7min 内为其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采集静脉血,同时预备除颤仪;在20min 内为其准备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的相关事项;在60min 内对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方案予以明确,及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准备相关治疗物品。

(3)心理护理。在患者接受抢救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相关生命体征,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宣讲抢救等流程、方法、后续护理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罗列以往抢救成功的经典案例,并以轻柔、和蔼的语言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鼓励;若患者及其家属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则应在患者病情较为稳定时,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讲述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作出乐观评价,引导患者及其家属产生积极思想。

(4)其他相关事项。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适时通风,保持整洁,按时更换床单被套;在患者病情不稳定时,应减少家属等人的探视次数,谨防出现院内感染;鼓励患者多饮热水,保持大便通畅,为有需要的患者应用开塞露通便;在患者接受静脉输液时,严格控制其输液速率及剂量,谨防输液过快致使患者出现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鼓励患者少食多餐,杜绝油腻荤腥,尽可能多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

1.3 观察指标

1.3.1 抢救效率[8]记录并对比患者抢救效率,即主要记录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ymptom onsetto-First medical contact,SO-to-FMC)、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to-bloon,FMC-to-B)、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Symptom onsetto-balloon,S2B)、进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oor-to-Balloon,D2B)等4 个项指标,其中FMCto-B 在120min 内为佳,D2B 在90min 内为佳。

1.3.2 预后 记录并对比患者住院期间Killip 分级情况[9]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中不良心血管事件主要记录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及死亡等4 项事件。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对照组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既往病史、血压、血脂、肾功能指标及梗死相关动脉分布情况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n(%)/±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n(%)/±s]

?

2.2 两组患者抢救效率对比

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SO-to-FMC、S2B 及D2B 水平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FMC-to-B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FMC-to-B 及D2B 达标率为71.43%及33.33%,均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抢救效率对比[±s/n(%)]

表2 两组患者抢救效率对比[±s/n(%)]

?

2.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

干预后,两组患者Killip 分级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76%,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n(%)]

3 讨 论

相关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h 内出现死亡情况,故针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相对快速,并为其完全开通梗死动脉[10]。传统临床护理干预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往往参照医嘱进行,并未考虑到患者可能出现的情况;且部分护理人员在未经专业护理培训后,面临突发情况相对手足无措,对于护理的流程更为模糊,由此延误患者的治疗[11-13]。故制定相对完善的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针对干预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相关疾病的患者,显得尤为必要。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是现阶段一种更为清晰且高效的护理模式,其对于某些特定疾病的患者更为显效,能够凸显其时序性、规则性及预见性[14]。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下,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细分,并给予其不同的急救护理操作,由此规范急救护理的流程,进而确保急救工作的准确性与严格性,侧面提升了患者的治疗质量[15]。

本次研究基于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针对干预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其结果表明,在接受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SO-to-FMC、S2B 及D2B 水平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且FMC-to-B 及D2B 达标率均高于参照组患者,由此提示在该护理模式下,能够有效缩短急救过程心电图、静脉开放、急诊停留及首次球囊扩张时间,进而促进患者尽快进行心电监视、采血及后续的手术治疗,避免了传统临床护理所浪费的抢救时间。反观患者的Killip 分级情况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可知试验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即说明在该护理模式下,患者未出现严重的心血管事件,仅参照组患者出现死亡情况,提示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涵盖于医护患三者的整体接触过程,致使患者在各方面都得以保持与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由此为患者提供充分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针对干预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能够有效提升其抢救的效果,改善预后情况。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资料流程
工星人平台注册流程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急诊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与元英&宫胁咲良零距离 from IZ*ONE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一课四备”磨课流程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