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康养旅游的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2022-07-04 09:56孙歆林孙文杰
科学与财富 2022年8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康养旅游

孙歆林 孙文杰

摘 要:康养旅游的初衷是促进身心健康、带动产业发展,但在现实中时常出现轻视心理健康、缺少精细管理的现象,如资源挖掘主要依靠当地村干部和上级政府在自我探索中的努力而非相关学术研究的指导;注重与康养产业直接相关的文化资源而较为忽视儒释道文化;康养旅游地多环境质量好而产业发展程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原因之一是乡村历史文化资源难以挖掘。笔者认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应朝具有地方特色、不盲随大流的方向采用地理信息技术系统高效地挖掘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彻底的程度,以期达到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旅游,康养,乡村文化,文化挖掘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主体性。通过扶持康养旅游产业,既可促进乡村振兴,又可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康养旅游初衷:促进身心健康

伴随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民健康水平下滑,康养旅游应运而生;《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LB/T051-2016)(以下简称《标准》)把康养旅游定义为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得人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都到达回归自然的良好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加总。新中国成立后,政局重归稳定,经济社会事业飞速发展,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在经济的带动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迅猛发展的经济带来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亚健康的生活习惯。杨钊认为:社会诱惑、作息规律混乱、不良生活习惯、缺乏锻炼等多重因素导致青年中大部分身体抵抗力和心理素质直线下滑,各种身心疾病接连不断又数量庞大。尽管城市基础建设日趋完善,绿地面积、公共设施数量等大幅增加,但在城市的工业、生活污染和拥挤的交通下,城市居民难以仅仅凭借城市自有的康养资源而满足自身的康养需求。而农村优良的环境质量和较轻的污染水平使得乡村康养旅游的出现,以弥补城市在康养上环境质量的不足和较昂贵的地租带来的空间上的限制。老龄化社会带来了“银发经济”的强盛,而城市的生活节奏、繁忙拥挤的交通、年轻人上班而不得已独自居家、自身行动不便等带来了较强的安全隐患;相比之下,在人烟较为稀少、生活节奏更慢、亲近自然、粮食蔬果自给自足、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不仅可以得到保障,还更能满足康养方面的需求。后疫情时代,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居民的疾病防范和健康意识。

乡村文建规划:避免同质竞争

陶伟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极大助力城乡高质量发展。那么,乡村康养文旅该如何依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以谋求高质量发展?

挖掘方向:具有地方特色,不盲随大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具包容性的中华文化使得中华各地的文化也具有独特魅力甚至丰富的文化多样性。由于不同的地理气候和地貌特征,当地人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适合在此地长期生存的经验。不少地方的物候由于迅猛发展的工业、过快变化的全球气候和更加频繁的极端天气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而一些地方的居民在过去的生活中并未积累相应的生活智慧。吸纳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成果,借鉴当地居民在此类物候下的生活习惯,于发达地区还是较不发达地区,都不失为良策。

文化本身所具备的传播能力有利于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而旅游地难以提高知名度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文化资源太过相似以致旅游地被迫在某些方面进行同质化竞争。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当地具备的文化标识,不仅可避免文化旅游上的同质化竞争,还能因此打上独特的文化招牌。为了追求商业化,旅游地可能盲从通用的成功案例:不懂得当地风土人情却过来开发旅游资源的外地人尽管懂得如何经商,但只能粗暴地采用在所有地方都能行得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通常由于地形地貌而长期闭塞,使得当地人不擅长经商。当地人与外地人又容易产生隔阂,较难主动地合作互利。但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深入发展,教育、交通、通讯等愈发便捷,当地人越来越容易有能力采取真正利于当地居民发展当地产业的路径。当地人出于自身的乡土情怀,会更趋向于保留并发展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当地创新理解遗产和商业的交集,有时有策略地利用组织机构和法律来稳固自身实践的合法性,即使这些基于毫无关联的逻辑。

挖掘程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彻底

由于长期生活在此地,当地居民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会更趋向于完全保留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添加本地人认可的外来文明成果。但由于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环境而与外面的社会发展脱节,当地人可能保留着原始、愚昧的历史遗留思想。当地政府应结合现代的思想和观念,服从党对文化的绝对领导,指引当地民众去吸收优秀的外来文明成果和我国的文化事业成就,保留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精华并去除糟粕。

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向外来游客解释当地历史文化蕴含的道理,同时去除其中不合科学或无实际效用的部分;运用人文社科的知识促进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发展,并通过大众传媒等多种方式传播,以此提高当地历史文化及当地本身的知名度,从而吸引到更多客源并倒逼当地旅游转型升级;运用现代科技来提升当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生產出大量独特且优质的商品,并通过优化电商技术来拓展销路。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得知当地在历史上的真正地位,扩大旅游地在文化上的吸引力,推动文人骚客、普通游客、艺术大家等前来观摩,更加提高其文化传播力。也可将其文化元素承载于文创、周边等,让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能够以实体的形式伴随于顾客左右,让顾客对当地历史文化产生深层次的理解与认可。

挖掘方式:采用地理信息技术,系统高效

总结出该地的特征、历史名称等,便于得出精确的索引词进行搜查。运用CiteSpace、HistCite、Sati等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系统、概括、高效地搜集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相关的文献资料、新闻报道等线上、纸质的文本,并用5W2H分析法等提取出民间传说故事甚至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文艺作品的背景地、著名人物曾经的到访及留言等便于锁定与当地是否相关的信息,二次筛查后确定其是否能够成为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线索并确定当地可能具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当地相关文物局、图书馆、博物馆、研究院、大专院校、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合作,精准获取关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文献资料。如果发现有还未转为电子的纸质材料,应及时转为电子资料并存入村里建设好或指定的数据库。C4BBCACA-5044-4737-9436-797BF998CD42

康养文旅现状:缺乏精细管理

以自我摸索为主,缺乏学术研究指导

资源挖掘仍主要依靠当地村干部和上级政府在自我探索中的努力及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而非相关学术研究的指导。杭州市天目山镇一都村依托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天目山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绿色名镇”“国家卫生镇”的美誉,完全有资质建成符合《标准》的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当地村干部通过自行查阅文献资料,寻找历史上奇妙景色的确切地点,追溯当地的历史文化渊源,联系省市区九三学社、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并与其建立实践基地,招引文创旅游企业入驻,通过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吸纳创新点子。而当笔者提出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一同寻找文献中难以觅及的奇景的位置时,班干部回复“专家都挺忙”。诚然,近年疫情形势确实让实地调研难以开展;但由于研究不得不需要实地调研所得资料,在高校聚集的城市里实地调研的需求其实已经溢出到“很多都是根据网上所搜集的资料”。专家学者、高校师生等的研究需求与资源挖掘地的被研究需求由于信息壁垒而互不相知。

以生理状况为重,忽视心理健康需求

许多地方注重将康养旅游产业与中医药文化、生态文化、饮食文化等直接与康养产业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而较为忽视宗教文化、儒家文化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历史文化资源。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的宪章中提到:“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圆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病症和羸弱的状态。”但目前关于康养旅游的评价标准对历史文化资源并无特别要求。自研究日期看,目前探索多是关于旅游地开发优越性和可行性、以及游客满意度。宗教文化、儒家文化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康养旅游中直接获利较少;但间接利益方面,如知名度、受众广度,康养旅游对游客的实际效果等较多。年轻游客大多由于文化修养、为人处世的态度等仍未成熟,容易遇事难以用较适合的态度全面、正确地解决,从而郁结于心以致身体有恙;老年游客在文化繁盛之地韬光养晦,养成平静淡泊的心态,更适合颐养天年。

以环境质量为傲,急需基础建设提升

康养旅游多环境质量好但产业发展程度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难以保证游客舒适便利的旅游体验,影响客流量和电商的发展。因此,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入具有历史文化元素的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拆除过多已有设施。自然不可能是纯粹的自然,一定有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的遗址遗迹。相比于大众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体现了一个地方的人长期生活积淀下来的智慧和文化多样性的魅力。游客不管是猎奇还是好奇,都可以被历史文化资源吸引。而拥有足够的流量和知名度,第三产业就可以得到有效振兴。第三产业污染低、成本低,适合可持续发展,迎合客户需求,顺从供给侧改革,适合高质量发展。而当地村民生活本就需要好的生活环境和转型后的产业结构,解决如何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并应用于乡村康养旅游产业的问题众望所归。

之后,设计调查问卷去询问本村每家每户关于民俗的记忆、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看见过的神奇景象等。确定历史文化资源遗址遗迹的存在和位置,结合此前搜集、分析文献所得,确定需要搜寻的历史文化资源及相关搜寻线索。将上述所得资料整理成GIS的基础资料,方便结合GIS进行系统分析

参考文献:

[1]麻国庆.乡村振兴中文化主体性的多重面向[J].求索,2019(02):4-12.DOI:10.16059/j.cnki.cn43-1008/c.2019.02.001.

[2]陶伟.“乡村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专刊序言[J].热带地理,2022,42(01):3-4.

[3]杨钊.“健康中国”与青年健康的联动性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1,38(06):52-58.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1.06.008.

[4]丁国胜,曾圣洪.中国健康城市建设30年:实践演变与研究进展[J].现代城市研究.2020(04):10.3969/j.Issn.1009-6000.

[5]谢明明,李琴英,吴国哲.新冠肺炎疫情对商业健康保险需求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河南省的调查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12):108-115.

[6]李东.我国康养旅游评价研究综述[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1,38(06):37-43.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1.06.006.

[7]潘志華,黄娜,郑大玮.气候变化影响链的形成机制及其应对[J].中国农业气象,2021,42(12):985-997.

[8]Chiara Bortolotto,马庆凯.“允许商业化但不能过度商业化”:不同遗产理性带来的规范难题[J].文化遗产,2021(05):1-8.

[9]刘华强,李柯锦,周滨.非遗保护视阈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挖掘与再释[J].武术研究,2021,6(12):122-126.DOI:10.13293/j.cnki.wskx.009325.

[10]呼雪梅,白江涛,雷霁,张学宝.基于GIS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机制与可视化探索——以陕西历史文化地理信息平台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1,44(10):15-19.

基金资助:2021年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111481091)

孙歆林(2002年11月-),女,汉,江西,

孙文杰(1990-),男,汉,湖北,初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信息技术C4BBCACA-5044-4737-9436-797BF998CD42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康养旅游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