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艺服务为轴线的城市社区文化营造研究

2022-07-04 03:23熊枫
包装工程 2022年12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营造居民

熊枫

以工艺服务为轴线的城市社区文化营造研究

熊枫1,2

(1.南昌航空大学,南昌 330063;2.澳门科技大学,澳门 999078)

以传统工艺为媒介进行社区文化营造,探究城市社区通过工艺服务创新助推社区特色文化发展的策略。分析归纳现有城市社区存在的问题,以工艺本质属性的回归为出发点,结合服务设计方法,从价值创造和服务策略构建等多个角度,对社区文化营造的方法进行阐释。探索工艺服务构建的城市社区文化新局面,使参与者之间形成共益、共创、互动、分享的新型关系。以工艺文化为导向的服务创新,打造了社区实体层面的空间,促进了传统工艺文化的传播、工艺产业的发展以及新型邻里关系的构建,为传统工艺落实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研究,以及后续文化主管部门推广社区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工艺服务;社区文化营造;服务设计;场域;手工艺体验

“文化”一词本身不具备美的含义,其传承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表达方式能否得到认同。传统工艺作为长久以来累积而成的文化资产,是全球化进程下文化差异的识别符号,更是地方文化对外输出和展现的重要窗口。同时,传统工艺作为设计产业创意应用的源头之一,在一定基础上可以发展成微型产业,并为当地创造就业人口[1]。社区作为社会的基层单元,是传统工艺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桥头堡。在此基础上,以传统工艺活动为媒介的工艺服务介入,有助于人们重新思考社区的定义,更能有效促进人与人之间有温度的连结。

1 工艺服务与社区营造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从片面注重土地扩张的粗放式发展道路,转向追求城市文化和公共服务的全方位提升,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培育还是城市街区的空间转型升级,以工艺美术资源为特色打造宜居、宜业之地的社区营造模式逐渐得到全面的重视,也昭示着新型日常文化的建立及社会实践的展开。如景德镇陶溪川、北京798艺术区、宋庄艺术村、水乡乌镇的“文化+旅游”模式,体现出传统工艺介入地方的多样化路径。

在社区营造方面,日本作为较早地将传统工艺引入社区营造的国家之一,拥有一套完整的社区服务体系。基于市民社区活动的“社区营造”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历史、文化、生活为主旨的空间重建的主体生力军,这一基层社区运动多以本地协会、研究会等基层组织的形式出现,在治理方法上,以改善社区环境、振兴社区传统文化、保护历史街区和建筑等方式为主要途径,并与动漫、观光等产业相结合来推动地方营销。以“造町运动”为例,其目的在于凝聚二战失败后失望的民众心理和涣散的民族认同,主张市民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参与基层事务的地方自治,借助地方人士和民间社团通过塑造小城镇特色来培育居民与一方水土的内在连结[2]。

中国台湾地区在吸取日本工艺文化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文建会提出“社区总体营造”的概念来进行文化传统与历史环境的保存,主张立足小规模、地域性的社区,每一个街道及住宅区在管理和改善辖区环境、卫生、交通、社会治安的同时,社区居民也能够通过亲身参与来培育对社区的文化归属感[3]。具体策略为:以地方协会举办文化活动及改善居住环境的社区营造为基底,通过地方文化的特殊性进行文创化包装,在此过程中,强调以工艺实践促进精神富足,将社区打造为地方文化平台(见图1)。

图1 台湾地区社区工艺营造策略

国内的传统工艺介入社区有着相对不同的社会语境,一来城市面临着打造创意城市和发展创意产业的现实需要,二来城镇旨在通过自下而上的都市化和农村工业化模式来超越城乡二元结构。在这一背景下,政府的顶层文化政策设计、企业的文化创意产业驱动、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和艺术家所从事的创作实践逐渐成为空间复兴的推动力量。在尝试过程中,尽管当前的传统工艺介入社区对“工艺如何改造社区”和“什么工艺进入社区”这2个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但“介入”的是与社区毫无关联的外来资源,还是贴近本地的内化力量,目前尚处于争论中。同时,当下内地的传统工艺介入社区改造理论更多的是依托于艺术介入社区与社会创新视角下的社区营造这2个概念,并未单独以工艺服务视角介入社区的整体营造。

2 工艺服务介入下的社区价值创造

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消费与服务转型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区作为社会更新改造的基层单位,创新的服务形制与行之有效且持久的运营更是社区增值的评价标准之一。同时,地产开发商与社区服务运营商也都期望通过深度挖掘社区居民的有效需求,从而带动社区终端这一庞大的消费市场,既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又能拓宽企业的商业渠道和利润渠道[5]。

2.1 工艺协同社区营造的价值

近年来,台湾许多社区通过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授或培育,发展出自身的新特色,重新找回了价值与自信,使现有生活模式衍生出新的风貌。通过梳理2005—2021年由NTCRI(台湾工艺发展中心)指导并成功延续下来的150个工艺社区案例,可以发现,NTCRI以工艺特色介入地方社区营造并延续至今的工艺种类包含:染绣、陶瓷、砖瓦、石雕、编织、木竹漆、金工、复合媒材以及其他共9类。其中,贴近民众生活的染绣(28.6%)、陶瓷(22.8%)、木竹漆(18.6%)三大类占据了台湾现有工艺社区总数的70%。

在以上工艺社区中,以嘉义市的三界浦社区为例,为了让社区能够焕发新生,选择“陶”作为融合当地特色的载体。在项目开展之初,外界对三界浦本身不具备陶艺历史底蕴及材料资源优势抱迟疑态度。然而,相关从业者在社区服务与活动后发现,社区推广工艺文化的重点不只是发扬在地的文化与优势,更重要的是透过参与来凝聚共识,进而点燃居民的热情,达成社区共荣的目标。从工艺发展中心后期的考察结果来看,虽然居民来自各年龄层与不同职业,但在多位陶艺家的引领下,都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初阶陶艺技巧,不仅能够协助社区文化营造的发展,而且能将陶艺落实在社区特色文化上[6]。

位于台北市大同区的柴寮仔,早年是木材产业聚集的地方,更是台湾原木、桧木家具的发源地,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该地原有的地域文化逐渐没落,柴寮仔的名声也逐渐没入历史。为了唤回兴盛的光辉印记,当地政府与当地社区、周边店家一同讨论,将濒临消逝的地域文化与社区营造相结合,进行现有文化的创新,从木制用品DIY到简易的雕刻教学,结合地方现有的木材以及传统工法,使柴寮仔的地方产业以文化延续的形式重获生机,“小柴屋”也成了该地工艺传承的新起点。随着小柴屋的建立,社区居民爱护自身家园的向心力不断凝聚,其除了是柴寮仔文化传承的指标外,也成了社区新的艺文空间,以“空间分享”的概念出发,社区里的每个人都可以是小柴屋的主人,以小柴屋为据点,让更多人可以藉由这个社区艺文空间举办各类传统工艺活动,通过定期举办工作坊等系列活动,与当地居民进行互动,让小柴屋带动社区的活力,也以此让参加活动的人们可以认识小柴屋,并了解柴寮仔的历史文化。

工艺服务介入的社区文化营造具有更加多样性的社会功能,以文化传播功能为首,人们通过参与社区的工艺服务活动可以深刻地认识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文脉历史,同时通过技艺的打磨与美的器物来实现对文化之真与艺术之美的认识[7]。其次是提升审美之功能,经过历代传承下来的工艺在民众中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在现代语境转换下,社区居民通过造物思想的启迪,不仅在文化认知上得到提高,而且在情感、心境、认知上产生变化,并以此通过工艺服务的日常性与渐进性引导人们感受传统的魅力,从而进一步重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设计注重内在的神韵,轻视外在的形[8]。工艺服务不仅仅是用工艺品具象的形式来增加社区的文化内涵,更是通过“服务”这一过程结合社区、居民、企业、政府、高校、协会、手艺人这一系列群体,在实现社区共创发展的同时反映并记录社会各方面的意识与地方语言表达的补充。目前,在国内社区营造普遍聚焦于环境改造及设施更新的背景下,传统工艺所承载的历史性、文化性、地域性,以及其建构于集体意识之上的典型性,正是契合当下社区营造的精神之所在。以传统工艺为媒介的工艺服务介入社区空间,不仅仅表现为地区文化的审美再造,更是以此为契机,将传统工艺背后所蕴含的观念、思维等文化内核广泛地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以工艺服务作为串联媒介与传播终端,给予民众更多的交流机会,共同构筑集体与地域的文化认同,是工艺服务介入社区营造的价值所在[9]。

2.2 工艺导入社区营造的意义

当下,工艺品及工艺活动的评价往往受制于社会语境分析下的阐述视角,更受到文化研究及主流媒体观点的影响,导致民众将传统工艺定义为依托传统观念及审美的存在,以及脱离日常生活的守旧文化。传统工艺中的造物,不仅是取材于自然、施之以人工的改变其形态与性能的过程,更是扎根于民间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10]。通过传统工艺这一造物行为的介入引发人们对文化、自然、生活的思考,不仅是社区营造的创新之路,也是一条探索当代工艺转型的思辨之路。

A 29-year-old female with recent history of surgically resected intra-cardiac liposarcoma presents to the hospital at 27 wk of gestational age with complains of sudden onset of abdominal pain associated with intractable nausea and vomiting.

1)传递工艺的日常属性。传统工艺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与智慧结晶,相比于以个人审美趣味为导向的西方艺术,诞生于大众智慧的传统工艺更加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其所代表的也不仅是手艺人的审美趣味和技术体现,更是普罗大众的生活理想与文化诉求。

2)促使居民重新思考生活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自然资源丰富的乡村,生活在城市社区的居民,不可避免地与自然有所疏离。随着城市居民对亲近自然的意识逐渐觉醒,自然要素的多寡已是对社区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传统工艺从取材到立意本就取自于自然,其创作手法也以淳朴的方式进行,居民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自然的感知方式可促进人们重新思考生活与自然的关系。

3)凝聚社区意识。随着现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导致居民的社区意识以及对社区的认同感逐年下降。通过工艺服务这样一个在尊重与创新中传承的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强大且让人安心的场域,创造优质文化的传播及互动机制,为社区居民建构一个循环的发展接口以及共益共创的环境,可以切实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居民在工艺共建服务中通过更有效的沟通与链接,可以在工艺活动中形成社区意识的共同体[11]。

3 工艺介入社区营造的服务设计策略

文化推广手段缺乏新意是社区文化营造的主要困难。口头的讲授、图片、实物、视频等展示手段在现代社会中难以唤起受众的兴趣点。借助服务设计搭建社区工艺传播平台,即利用服务设计合理规划社区工艺体验路径,再辅以地方高校、博物馆及文创产业园配合开展工艺推广活动,制定出地方社区文化营造策略[12]。服务设计作为一门整合了管理、设计、营销等知识的跨学科领域,强调通过整合有形与无形的媒介,创造完整良好的体验,其目标在于向使用者提供完整的服务,并结合相应的设计技巧、流程管理,以了解使用者需要的新商业模式,并规划出系统与流程设计,产生新的社会、经济价值[13]。在整个服务系统中,如何关注顾客全面的感受,需要从服务接触的前、中、后体验,提供顾客能用、有用及想用的产品或服务。工艺作为能够创造独特价值的行为方式,可以转化为一连串让人体验、分享的价值链。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体验都是工艺领域中的重要一环,可以让人理解工艺背后的产制过程和蕴含的价值,这也是工艺与服务设计结合在一起的契合点[14]。

3.1 城市社区现状及工艺文化介入基础分析

在制定相应的服务策略前,通过参与式调研获取居民对社区生活及服务的相应需求,基于用户行为提取兴趣点与服务接触点(见图2—3),因地制宜地结合工艺服务进行社区文化创新实践。通过问卷形式对本市不同区域的4个社区共87名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研,收回有效问卷75份,了解目前社区服务的不足、居民社区活动参与水平、传统工艺认知态度、接受程度、活动开展频率、活动地点及活动方式等信息,以此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虽然社区服务受众群体面向的是所有住户,但实际情况是参与到各类社区活动的群体主要为老人、儿童及全职母亲。这部分居民认为,目前社区服务的不足主要集中于知识、服务传递、服务品质、社区沟通等方面。同时,89%的居民也普遍反映社区活动需要更多地结合教育、实践、娱乐等内容,并辅以良好的视觉体验,其对以传统工艺为活动主题的服务形式表示期待,且愿意参与。

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将工艺导入社区生活、将生活导入工艺,是工艺服务能持久运营于社区的关键。服务设计探讨的是工艺与居民和其他参与人的关系,工艺在此被当成是一种服务,社区是服务的提供者,居民是服务的接收者,通过设计角度审视每个环节,把服务过程中的不愉快(痛点)变成快乐点,或是把现有的优点(快乐点)扩大为甜蜜点,改变居民漠不关心的态度,让他们从“不在乎”变得“在乎”,进而成为社区的拥戴者,甚至是主动传播者,即以工艺服务的方式培养一群社区的“忠实用户”。

图2 传统社区服务问题树

图3 社区服务接触点

3.2 工艺服务协作社区共创分析

从当代艺术的观点来看,艺术和工艺与社区在某些方面是彼此冲突的。譬如在创作上,当代艺术强调艺术家个人的强烈表达、凸显个性,但社区营造强调消弭小我,群体合作分享[15]。以工艺服务为导向的社区价值创造,建立在社区居民与工艺家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当传统工艺作为服务融入社区时,工艺不仅成为了“沟通”的媒介,更以文化再现的形式重新融入民众的生活中,工艺可以让人们触及自己无法碰到的事物[16]。作为服务接收者的居民以及服务提供者的工艺家,工艺在此时不仅是一种促进思想转变的催化剂,更是一种新的选择,赋予人们全新的人生态度,并以不同的视角去感觉和思考,与不同的人群在工艺服务社区这一身份对等的平台上拥有交流、碰撞与分享的可能。随着这种共创合作的持续推动,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界线在服务过程中也逐渐模糊,并基于以下3个方面形成相互学习分享的共创关系。

1)场域交流。工艺在服务社区中并非只是工艺技能上的专业,而是从工艺的感官性及经验性出发,建立文化场域,使服务者与社区居民以文化的视角相互认识,创造对话与交流的可能。这并不仅限于工艺从业者,而是跳出之前已建构好的认知体系,尝试以自身的五感进行重新认知。

2)角色转变。在服务学习的过程中,工艺家视工艺为媒介,将自身所学的不同领域的工艺文化分享给被服务单位,媒介可能是场域、语言、材料,工艺会依照参与者的感官和生活经验不断生成、发酵。不管是服务者或是被服务者,皆在其中相互分享彼此的经验,并互相影响,使服务者亦是学习者,学习者亦握有主导权。

3)多重视角。服务与被服务单位以不同视角观察体验社区和个体的价值共创,以自身的经验做出不同的诠释,并相互分享,使社区的关系网络路线逐渐清晰。在这一过程中,以文字、图片、视频、工艺作品作为回应,其中对创作过程的记录是双方共同学习思考的足迹,从中可了解服务接受者对社区的理解。这些创作从参与者个人的生活经验出发,可能是他们对土地的感受、生活的记忆、未来的期许,也可能是他们对文化及社区新的诠释,这些既是个体知识的创造,也是社区知识的产出。

3.3 工艺服务体系模型构建

通过优化服务流程,链接相关行动者网络体系中的参与方与触点,构建出社区工艺服务系统(见图4—5)。

社区工艺服务关键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的统筹。在工艺服务开展初期,需要资金才能建置所需的空间、设备,因此,在初期较为依赖政府及企业的资金支持。待社区工艺服务能够平稳运行且有一定规模后,可尝试自筹款项进行运营,最终目的是社区工艺服务活动能够独立运作,不再依靠公共部门的经费。

图4 工艺服务支持下的社区文化营造

图5 社区工艺服务系统

2)除社区工艺元素外,以跨域合作的方式结合本地人、文、地、产等资源,通过工艺服务体验串联相关活动,进一步加强社区、高校、博物馆及文创产业园之间的学习交流与互动体验。

3)萃取地方工艺的独特性与连接性。以发展社区特色为亮点,有利于拓展地方工艺传承与地方文化传播。

4)通过工艺服务的普及,助推本地工艺产业的发展。不仅能提升本土消费者的购买欲,也是长期开展工艺服务进社区活动中的重要一环。

5)创新与回馈。任何一项服务要得到受众的认可,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通过使用不同的媒介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体验,让工艺不仅仅只是艺术,还是更有人情的民艺。

工艺服务作为工艺融入社区的实践,往往可以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成果,对共创过程中的每个人来说,有着不一样的经验,对土地环境中的每一个人来说,也有着不一样的成长,这些共创后的成果与信息也被参与者带到其他地方,每一个个体与不同的地方进行接触,又将发挥更多的影响力,其成效也会在日后持续发酵[17]。

4 结语

工艺服务与社区的链接,反映出工艺文化与服务设计在推动学科边界交叉融合方面起到的媒介作用。在整个服务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工艺服务的介入不仅在物质层面上对社区进行了更新,同时还对相关传统文化的融入、工艺的推广传承以及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以工艺文脉来感知社区,以经验对话来创造现实,才能使工艺服务的介入成为感性力量的介入。这不仅仅是工艺美术、社会科学、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等相关领域学科交叉的结果,也是一种基于在地文化得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更是当下城市社区文化营造研究所深思的实践方向。

[1] 黄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角色研究——以都江堰为例[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18.

HUANG Li.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e Du Jiang Yan as an Example[D]. Chengdu: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18.

[2] 蒋雨东, 汪涛, 王德平. 日本乡村振兴运动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河北农业科学, 2019, 23(5): 4-7.

JIANG Yu-dong, WANG Tao, WANG De-p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Japanese Rural Revitalization Movement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J]. 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9, 23(5): 4-7.

[3] 莫筱筱, 明亮. 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及启示[J]. 城市发展研究, 2016, 23(1): 91-96.

MO Xiao-xiao, MING Liang. The Experiences and Inspirations of Community Building in Taiwan[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6, 23(1): 91-96.

[4] 于飞洋. 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研究——以北京老城为例[D]. 北京: 北京建筑大学, 2020.

YU Fei-yang. Research on Public Arts’s Intervening in Community Building —Taking Beijing’s Old Downtown as an Example[D].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20.

[5] 袁娅薇. 价值共创视角下的社区增值服务模式研究[D]. 郑州: 郑州大学, 2017.

YUAN Ya-wei. The Research of Community Value-AddedService Model in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o-Creation[D]. Zhengzhou: Zhengzhou University, 2017.

[6] 简政展. 工艺家的协力陪伴[J]. 台湾工艺, 2020, 6(77): 26-31.

JIAN Zheng-zhan. Collaboration with craftsman[J]. Taiwan Crafts, 2020, 6(77): 26-31.

[7] 刘雨菡, 张珊珊, 鲍梓婷. 艺术介入的社区营造与规划思考[J]. 规划师, 2016, 32(8): 29-34.

LIU Yu-han, ZHANG Shan-shan, BAO Zi-ting. Art Involved Community Creation and Planning[J]. Planners, 2016, 32(8): 29-34.

[8] 胡飞. 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HU Fei. Explo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esign Thinking Mode[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7.

[9] 李宁. 基于社群共创的南通板鹞风筝文化服务设计研究[D]. 无锡: 江南大学, 2019.

LI Ning. Research on Nantong Kite Culture Services Design Based on Community Co-Creation[D]. Wuxi: Jiangnan University, 2019.

[10] 王小凤. 茶几演变折射出的造物伦理观[J]. 长治学院学报, 2018, 35(3): 62-65.

WANG Xiao-feng. The Ethics of Creation Reflected by the Evolution of Tea Table[J]. 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 2018, 35(3): 62-65.

[11] 丁奕冰. 社区营造视角下社区居民参与空间改造研究——以北京D小区为例[D].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 2019.

DING Yi-bing. Research on Community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Spac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Building-a Case Study of Beijing D Community[D].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9.

[12] 邱珂. 江西省精准扶贫中非遗手工艺设计活化的作用研究[J]. 包装工程, 2021, 42(18): 351-355.

QIU Ke. Role of Non-Heritage Handicraft Creative Design in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provinc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18): 351- 355.

[13] 罗仕鉴, 胡一. 服务设计驱动下的模式创新[J]. 包装工程, 2015, 36(12): 1-4.

LUO Shi-jian, HU Yi. Model Innovation Driven by Service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5, 36(12): 1-4.

[14] 朱佩仪. 当代生活中工艺与设计的联集[J]. 台湾工艺, 2020, 6(77): 8-13.

ZHU Pei-yi. Collaboration of Crafts and Design in Modern Time[J]. Taiwan Crafts, 2020, 6(77): 8-13.

[15] 曾旭正. 在社区重思艺术—迈向新时代的有机艺术观[J]. 南艺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2(4): 63-82.

ZENG Xu-zheng. Rethinking Art in the Community—a New Era of Organic Art[J].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Fine Arts & Design), 2012(4): 63-82.

[16] 钱静. 缺席的景观——城市规划语境下的社区花园研究[D]. 南京: 东南大学, 2011.

QIAN Jing. Absent Landscape—Research on Community Garden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Planning[D].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2011.

[17] 曹如中, 李心茹, 吴蝶, 等.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实证测度研究[J]. 丝绸, 2021, 58(11): 58-66.

CAO Ru-zhong, LI Xin-ru, WU Die, et al. Empirical Measurement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Niche in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J]. Silk, 2021, 58(11): 58-66.

Application Principle of Terminal Facilities Design Based on Interactive Concept

XIONG Feng1,2

(1.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63, China; 2.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cau 999078, 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taking traditional craft as the media to create community culture,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of urban communities 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craft service innovation. It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urban communities, starts from the regression of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the craft, and explains the methods of cultural empowerment of community from the such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as value creation and service strategy 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the service design method. The purpose is to explore the new situ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ed by craft service, to form a new relationship of mutual benefit, co-creation, interaction and sharing among participan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echnology culture oriented service innovation is not only to build community space entity level,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spread of traditional culture, process industr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neighbourhood relations, for the traditional process implementation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actual research and subsequent innovation or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 of culture to promote community cultural industry incubation, the creation provides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craft service; cultural empowerment of community; service design; field; craft experience

TB472

A

1001-3563(2022)12-0386-06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12.050

2022–01–26

2019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19YS40);2020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G2020074)

熊枫(1988—),男,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工艺创新。

责任编辑:马梦遥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营造居民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石器时代的居民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美丽可持续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高台居民
营造温馨如家的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