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方式对林下蒲公英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2022-07-04 07:05刘旭刘威蔡卫佳王昊
农业与技术 2022年12期
关键词:蒲公英黄酮肥料

刘旭 刘威 蔡卫佳 王昊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江苏 宿迁 223800)

前言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黄花苗、黄花地丁、婆婆丁等,是一种适合于中国南北方栽培且具有较高食用价值的野生蔬菜,被国家卫生部列为药食同源食品,作为大宗药材广泛应用于传统中药以及饲料添加剂原料[1]。蒲公英属于耐阴作物,在透光率低于60.1%时,蒲公英的茎粗、叶片数、叶片宽及地上干鲜质量没有显著影响[2]。因此,发展林下经济在幼林下开展蒲公英种植,能提高林地产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关于蒲公英种植方面已有深入研究,而关于蒲公英林下种植鲜有报道,本文通过不同施肥方式研究泡桐林下蒲公英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林下大面积种植蒲公英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时间为2021年7—11月,地点选择在宿豫区曹集乡伍里园村泡桐林下。土壤水解N为128g·kg-1,有效P为29g·kg-1,速效K为15mg·kg-1,有机质含量为4.8%。泡桐为两年生泡桐幼苗,行间距为2m×3m,透光率大于60%,适宜蒲公英生长。

1.2 试验材料

供试蒲公英品种为“白缘”。2021年7月播种,采用穴盘育苗方式,待4叶1心时移栽至试验小区。

1.3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置4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传统施肥(TR)、优化施肥(OPT)和缓控肥(HK)。每个处理3个小区,共12个小区。小区按照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面积为20m2(4m×5m)。试验处理中的常规肥料为尿素(含氮46.7%)、过磷酸钙(12% P2O5)和氯化钾(60% K2O)。缓控肥料为新型聚脲甲醛(MU)缓释氮肥(尿素和甲醛缩合产物)。基肥期采取撒施后人工翻耕的方式,追肥在移栽后达到8叶期(20d左右)施用,50d后达到上市标准开始取样测定。各处理施肥设置如下。

表1 不同施肥处理的施肥量

1.4 测定项目

叶片长、宽均为蒲公英从生长点向下的第3~5片叶片,叶片数为除子叶以外的所有叶片,茎粗为子叶往下1cm处,株高为茎部以上高度,地上部质量为茎部以上质量,总黄酮的测量方法在参考杨岚等的方法[3]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 19.0、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图表绘制,所有数据测定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的形式表示。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施肥方式对蒲公英生长的影响

2.1.1 不同施肥方式对蒲公英株高、茎粗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施肥(CK)、传统施肥(TR)、优化施肥(OPT)和缓控肥(HK)对蒲公英的株高有显著影响。观察株高数值可知,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近10cm,可见施肥明显促进蒲公英株高的增加,在施肥处理中,又以缓控肥影响最大;对于茎粗的影响,缓控肥处理达到6.02cm,而传统施肥仅比不施肥处理多0.22cm,且差异不明显,可见传统施肥方式对于提高茎粗方面意义不大,而优化施肥和缓控肥则显著提高蒲公英茎粗。

表2 不同处理对蒲公英生长的影响

2.1.2 不同施肥方式对蒲公英叶片数、叶片长、叶片宽的影响

在叶片数、叶片长、叶片宽数值上,均表现为缓控肥处理最大,优化施肥处理次之,不施肥最小。其中,缓控肥处理比对照(不施肥)多3片叶片,叶片长和叶片宽也分别高出8.79cm和1.31cm。

2.1.3 不同施肥方式对蒲公英地上鲜重和地上干重的影响

在地上部分鲜重和地上部分干重数值中,仍然表现为缓控肥处理最大,观察地上鲜重和地上干重数值可知,最大值比最小值高出50%,可见施用缓控肥显著促进蒲公英的生长,从而提高蒲公英的产量。传统施肥(TR)、优化施肥(OPT)和缓控肥(HK)相比较,缓控肥对于光合产物转化、干物质积累方面也是传统施肥和优化施肥不可及的。

2.2 不同施肥方式对蒲公英品质的影响

由表3数值可知,在维生素C含量上,数值由小到大依次是不施肥(CK)、传统施肥(TR)、优化施肥(OPT)和缓控肥(HK),其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50%以上,可见,适当的施肥能增加蒲公英的维生素C含量,特别是施用缓释肥效果更为显著;在总糖含量上,也表现为缓控肥处理最大,高于优化施肥、传统施肥、不施肥,但是优化施肥、传统施肥、不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表明缓控肥处理能显著提高蒲公英的总糖含量;在粗蛋白含量上,施肥处理明显高于不施肥处理,但是在缓控肥处理、优化施肥、传统施肥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施肥明显能增加蒲公英粗蛋白的含量;在总黄酮含量数值上,传统施肥(TR)、优化施肥(OPT)、缓控肥(HK)与不施肥(CK)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缓控肥(HK)处理值最大,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8.79mg·g-1,可见缓控肥处理在提高总黄酮含量上效果十分明显。

表3 不同处理对蒲公英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蒲公英药用价值明显,种植蒲公英规模也越来越大,肥料也被更多应用到蒲公英的生产中,提高产量,优化品质是蒲公英种植者所追求的。本试验通过不施肥(CK)、传统施肥(TR)、优化施肥(OPT)和缓控肥(HK)处理发现,施肥明显促进蒲公英的生长,在施肥处理中,缓控肥处理表现效果最为明显,有研究表明,缓控肥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在小麦增产上增产15%[4],也有研究表明,水稻移栽前基施缓控肥,采用撒施后旋耕,能促进水稻生长及产量提高[5],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尽管传统施肥和优化施肥处理中,在基肥和追肥总量上超过缓控肥,但缓控肥在蒲公英生长的周期内不断释放肥效从而使蒲公英的生长优于传统施肥处理和优化施肥处理。因此,在蒲公英种植过程中通过施用缓控肥不仅能节省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还能提高蒲公英产量。

维生素C在果蔬中的含量是衡量其品质的重要指标。有研究表明[6],适量施用氮肥能促进蒲公英中维生素C含量的增减。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通过传统施肥、优化施肥以及缓控肥与不施肥区比较,明显促进维生素C含量增加,但是缓控肥增加最多,可能是因为缓控肥在蒲公英整个生育期能持续不断提供肥效。

蒲公英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黄酮类、酚酸类、萜类、甾醇类、蒲公英色素、香豆素类等[7-9],而黄酮类则是蒲公英中主要的活性成分[10],黄酮类物质是蒲公英重要的活性物质,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蒲公英的药用价值[11],有研究表明[12],适当增加施肥量,有利于提高麦冬多糖和黄酮含量,这与本次在蒲公英方面研究基本吻合。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施用缓控肥能增加蒲公英的总黄酮含量,从而提高蒲公英产品品质。

4 结论

在林下蒲公英种植过程中,通过施肥不仅能促进蒲公英的生长,而且能提高蒲公英产品品质,特别是通过施用适量的缓控肥不仅节省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而且比其他施肥方式更能促进蒲公英的生长和产品品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蒲公英黄酮肥料
蒲公英
2019年3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2019年3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2018年12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肥料是否正规 教你快速辨别
HPLC法同时测定固本补肾口服液中3种黄酮
MIPs-HPLC法同时测定覆盆子中4种黄酮
DAD-HPLC法同时测定龙须藤总黄酮中5种多甲氧基黄酮
可以吃的蒲公英
瓜馥木中一种黄酮的NMR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