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同伴效应提升小学生立定跳远水平的实践研究

2022-07-05 07:02姚晶晶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表象同伴效应

姚晶晶

立定跳远项目是贯穿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动作简单易学,但是想要提高立定跳远水平却很难。在新的体质测试标准中。小学四年级立定跳远成绩优秀指标男生为1.89米,女生为1.74米。实践教学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是很难达到这个标准的,所以我们需要从技术动作入手,提高学生弹跳、力量等身体素质,以此促进立定跳远成绩的提升。然而,细心的老师会发现,想要让学生接受身体的苦,必定先要激发他们的内动力。而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同伴效应”的研究越来越多,而教育中的同伴效应是指宿舍、班级、年级或学校内同伴的背景、行为及产出对学生产出或行为的影响。著名的科尔曼报告首次将同伴的作用运用到教育研究中,并通过研究发现,除家庭背景外,同伴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最大。因此,本文将利用同伴效应,对小学四年级的立定跳远的实践研究做理论探究,切实有效地提高四年级学生的立定跳远水平。

一、利用同伴效应激发学习兴趣

1.利用同伴效应达成以点带面

通过对日常体育课堂教学的观察,发现很多学生对于立定跳远的兴趣并不高。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学情,笔者在执教的两个四年级班级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发现有72%的学生对立定跳远不感兴趣,其中有11%的学生甚至是讨厌立定跳远的。究其原因,基本归为两类:一类是学生觉得立定跳远的练习总是重复同样的动作,过于单调,所以不喜欢;还有一类就是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却没有得到明显的进步,喜欢也就慢慢地变成不喜欢了。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想象,学生在没有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反复、单调的练习,肯定是应付了之,立定跳远的练习效果肯定是不尽如人意。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发现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中的同伴效应及性别差异》(权小娟,卢春天)一文中,作者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育锻炼中存在很强的同伴效应,该效应约为个体影响的80%,并大大超过家庭、班级和学校的影响。而体育课堂教学正是一个群体活动,因此,在体育教学课堂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同伴效应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笔者尝试“以点带面”,利用“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通过调整教学方法来激发一部分学生的练习兴趣,进而让这部分学生再去带动身边其他学生。原本枯燥的机械训练,由有针对性的游戏来代替,例如“斗鸡”“单脚往返跳”等。学生在快乐的练习氛围中很好地锻炼了腿部力量。经过两个月时间的调整,再次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感兴趣的学生由原来的26%上升到了93%。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旦被激发,练习的内动力就会大大提升,课堂的练习效果也就随之成倍增长,立定跳远的课堂练习效率也就随之大大提升。

2.利用同伴效应达成争分夺秒

众所周知,一项体育项目的成绩获得,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必定是时间和汗水堆积而成的。现在小学体育一节课的时间为40分钟,一周3至4节体育课,四年级是一周3节课。每节体育课除去课堂常规、热身、放松等时间,基本部分的教学时间满打满算在32分钟左右,期间还要考虑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所以练习的时间少之又少。因此想纯粹依靠体育课的时间来大大提高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内学生彼此之间也能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争分夺秒,一起投入练习。

《教育中的同伴效应文献综述》(张莉莉)一文的研究启示:应开展同伴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影响的研究,同伴间的互动不仅影响个体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还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可能更大。于是,笔者抓住四年级学生爱表现和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不定时的调研,对于调研的结果进行“金榜题名”式的公布:如“卓越榜”:测试成绩最好的前五名学生名单;“进步榜”:成绩提升最快的前五名学生;“努力榜”:课间、课后大家认为训练最认真的前五名学生名单。对于榜上有名的学生,采取看的见的奖励,例如以减免练习次数、得到积分小贴纸等。一段时间的坚持,发现两个班的学生都会在课间休息时间和课后的活动时间进行立定跳远练习,这样的场景多了,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实现相待而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二、利用同伴效应提高运动能力

1.利用同伴效应达成表象训练

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主要分为预备、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学生对于掌握动作的四个部分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想要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能力提升,就会发现存在不少问题,而往往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就是阻碍成绩进步的关键因素。例如上下肢的协调用力,双脚的扒地部位,腰腹力量的使用等问题。而表象训练实质是个体通过大脑中枢系统对运动技能的模拟练习,进而影响其外在的行为表现的心理训练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表象训练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有效利用表象训练时可以解决小学生在立定跳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联系日常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无意间已经在进行表象训练。比如利用挂图结合教师的讲解,或者为了充分体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照挂图进行自主练习。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形式满满的表象训练只是停留在解决技术动作的过程记忆,学生可以完成基本的技术动作,但是对于解决提高立定跳远的关键因素如:动作的连贯性,发力部位,发力时间等帮助并不大,甚至是毫无帮助。Sacerdote(2011)总结的同伴效应的作用途径中的“精品/分流”模型是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学生聚到一起,教师能够更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准备教学材料。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同伴效应充分激发表象训练的作用效果。因此,在进行表象训练之前,我们必须对学生技术动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设。例如:预摆不充分导致的上下肢不能协调用力、双脚的扒地部位不准确导致的腿部力量发挥不充分、重心的不及时转移导致最后跳远的失败等。然后带着问题考察每一位学生的技术动作,最后按问题类别进行分组,并准备相应的辅助教具。而同一时间内,教师不可能同时解决多个问题,所以,选取能够解决此类问题的“小老师”就变得至关重要。教师在统计学生问题的同时也需要做好这些预设问题中已经掌握很好的学生名单,这部分学生进入到各组内进行指导。由此,让存在共同问题的学生能够得到更有针对性地练习和更加充分的练习时间,这样在同伴效应指导下的表象训练才能更切实有效。B7A4CEBF-B5E6-46CF-8064-65C1AAE8264D

2.利用同伴效应达成力量训练

立定跳远是技术与力量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北体尹军教授在2017国培时就曾经详细分析核心力量对立定跳远动作的影响:立定跳远起跳动作是核心力量先发力,通过伸髋,力往下传至膝、踝,再由地面反作用力把人弹起来,伸髋速度与腹直肌、腹脊肌带动,腰先起来,躯干发力。所以这个力量不是单纯的肌肉力量,而是需要我们将身体的势能转换成动能。立定跳远从站立姿势到下蹲姿势,从身体的最低点到起跳,都是势能向动能转化的过程,分别可以增加起跳的初速度和增强向斜上方的弹跳力,这样才能获得立定跳远的远度和高度,最终取得立定跳远的好成绩。

由此可见,想要提高立定跳远成绩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肌肉群力量,还要让学生学会势能到动能的充分转化。LarsLefgren(2004)利用芝加哥公立学校3-6年级的学生为样本研究同伴效应发现,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会从能力较强的同伴中受益,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则相反。所以从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整班教学和随机分组的小组训练,在力量训练中效果极低。为了避免学生由于实力相差悬殊而导致的学习兴致下降,我们需要针对立定跳远的力量问题进行细致的学情分析。首先是学生自身肌肉力量大小的区分,再者是对不会发力的肌肉群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分组练习,对于肌肉力量不足的先进行肌肉力量的练习,针对不会发力的进行不同肌肉群组的练习。不仅如此,一段时间过后,根据学生力量变化情况再进行微调,如此反复才能让力量练习更有针对性,力量练习才能速见成效,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最终能够坚持练习。

三、利用同伴效应提升运动成绩

1.利用同伴效应达成互争雄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练习兴趣被成功激发,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与力量也提升了不少。学生的立定跳远平均成绩从最初的138.7厘米,提升到现在的146.2厘米,但这个数据远远没有达成预期的160厘米的目标。与此同时,发现一部分学生开始对于训练明显较前段时间有所懈怠,究其原因,这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已经进步很多了,拿到优秀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就开始沾沾自喜。学生之间缺少了并驱争先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最快的时间内整理了每位学生的三项数据:原始成绩,现有成绩,目标成绩。出示三项数据意在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进步,所处的成绩水平和现有成绩与目标成绩之间的差距,在意识上再一次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当然,只是意识方面的提醒还是不够的,学生之间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斗志。但是在Sacerdote (2011)总结的同伴效应的途径中的“歧视性对比”模型表明具有更高成绩的学生将使每个学生在班级的排名更加靠后,打压学生自尊心。所以为了避免“歧视性”的出现,也为了增加学生的新鲜感,此处我采用的两两相互竞争,让学生彼此间形成“互争雄长”的局面。当然这两两竞争的对象,需要是同质性的,他们需要有相似的性格,技能水平和立定跳远成绩。学生彼此间的水平相当,才能让学生看到努力的希望,才能拥有进步的动力。所以,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学生的专属档案,档案里不仅需要记录学生的成绩,进步的情况,对于学生的性格、年齡等基本信息也要详细记录清楚。这样,我们才能合理、充分地利用同伴效应来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

2.利用同伴效应达成千帆竞发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意志发展初步形成,开始从他律向自律过渡。“互争雄长”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们课中,课后又开始争分夺秒地练习,立定跳远平均成绩又提升了3.2厘米。但是这初步形成的意志毕竟还不稳定,随着两人之间较量的热潮逐渐褪去,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也就再次下降。重新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并让这股积极性能够持续较长时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Sacerdote(2011)总结的同伴效应的作用途径之一的“杰出人物”,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给所有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在前面的实践中已经采取过分组形式,在小组中利用“杰出人物”的榜样力量激发组内其余成员的练习积极性,这并没有持续较长时间。因此,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鲶鱼效应”,每位学生手中都会有一张挑战卡,每位学生可以去寻找不同的10位学生进行挑战,如若其中的8次都能挑战成功,那么会得到相应的10分积分,失败一次减少2分,以此类推。积分累计又可以进行“金榜题名”,积分前10的学生都能光荣上榜,一周放榜一次。第二周开始进行重新挑战,但是挑战卡里的挑战名单需要有至少一半不同于前面的挑战名单。“鲶鱼效应”果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斗志,学生与学生之间又一次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杰出人物”的同伴效应在一次次的“金榜题名”中也发挥着更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最近的一次测试中,立定跳远的平均成绩在之前的基础上又进步了4.6厘米,距离预期目标又进了一大步。

从以上的教学实践和数次的测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合理、有效的利用同伴效应是可以成功激发学生的立定跳远兴趣,进而大大增加学生立定跳远的能力,最终实现立定跳远成绩的进步。B7A4CEBF-B5E6-46CF-8064-65C1AAE8264D

猜你喜欢
表象同伴效应
画与理
表与里
表与里
寻找失散的同伴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透过表象看公式
落地
偶像效应
表象与真相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