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高职《分析化学》课程的路径探索

2022-07-05 11:31宋坤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分析化学思政实验

宋坤

《分析化学》课程在我院是针对药学和医学检验技术二年制、五年制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分析化学》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是多门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分析化学》课程开设在二年制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五年制学生入学的第四个学期,是学生成长成熟和人格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目前我院《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更多的注重理论知识的训练和实验技能的培养。课程思政,顾名思义是以课程为载体,以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切入点,以课堂实施为基本途径的育人实践活动。如何将课程思政目标巧妙地融入到《分析化学》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建设中,润物无声地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育中体现“技术人才的认知、思维、情感、态度乃至价值观”的教育,是目前课程建设和改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思政教育融入高职《分析化学》课程的意义和目标

对于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无论是药学专业,还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都将成为祖国未来医药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将恪守医德、救死扶伤,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作为职业使命和奋斗目标。在《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应当以立德树人作为内涵式教育的核心,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自觉地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相融合,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源于普通高中或者初中,笔者在教学和班级管理实践中观察发现以下现象:有些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和常识,汉语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没有达标,甚至出现朗读时磕磕绊绊、书写时词汇贫乏、错字连篇的问题;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听课和记笔记,学习效率低下;还有的学生从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甚至在监督下也不情愿,根本没有学习的状态。面对这些学生,仅仅依靠由学校专门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是不够的,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也应当融入认知、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点燃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相互促进,综合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和全面提升,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藏,包括文化典籍、道德规范、文学艺术、哲学等等,积淀了丰富的民族美德、民族智慧、艺术精华和审美情趣,蕴藏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为高等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提供了丰厚的教育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人格素养,道德准则和理想信念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人际交往方面,《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立志和奋斗方面,《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汉书》指出“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在讲诚信方面,《论语·颜渊》指出“民无信不立”,《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在修己方面,《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古代的文史和哲学经典中包含着丰富的正能量,反映了古代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价值追求。在教学实践中,将这些有价值的思想创造性地吸收融入和灵活运用,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加以继承和发扬,使其发挥獨特的教化功能,可以唤起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激励他们树立立志报国的远大理想,引导他们形成自立自强、积极向上和诚实有信的价值取向,提升他们的生命情感境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做人准则。在《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应认真梳理教材内容,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坚持不懈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精髓的渗透,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一部分。比如在讲解正确判断滴定分析的终点,要求学生切勿过量时,引入孔子对于“过犹不及”的阐述,从实验操作的不当引申到对人的生命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再引申到人的情感表达和做事态度的人生哲学。让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中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

2.找准契合点,深挖《分析化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

2.1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传播——求真知明事理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有关理论和实验技术的一门科学。各种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的发明、优化和改进,精确度和准确度的概念,基于“四大平衡“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滴定分析方法,无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的作用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度的含义及其认识意义,质量互变规律,普遍与联系等哲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尽管不会直接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内容,但却时刻具体诠释和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深入挖掘《分析化学》学科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资源,让学生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

2.2展现辉煌成就,厚植爱国情怀

在《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学科发展成果、医药行业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国科学家的先进事迹、科技强国梦的辉煌成就,以及展现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壮美河山的元素作为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比如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由哪些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组成,在讲解这一概念时,可以引入一段越王勾践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历经2000年的岁月侵蚀,越王勾践出土时依然锋利无比、寒光逼人,剑的化学组成是否有所不同。在讲解定量分析的概念时,引入嫦娥5号探秘月宫,从月球表面取回土壤,分析土壤的成分和含量,使学生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科技强国梦的最新发展成果。在讲解综合分析时,引入我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故事。青蒿素的发现灵感是源自中医典籍的启示,在当时的科研设备比较陈旧、科研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为了使人类不再遭受疟疾之害,以屠呦呦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排除困难,富集了青蒿的抗疟组分,最终发现了青蒿素。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的使用,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引入屠呦呦的先进事迹,不仅说明了分析化学的手段和应用对于新药发现的巨大作用,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医药这一民族瑰宝的认同,继而激发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更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科学家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为祖国的医药事业排除万难、不断拼搏、奋斗终身的爱国情怀,勉励学生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70505E7E-FECD-4AE4-97C9-594326ACFB99

2.3利用实践机会,培育职业精神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学科。在我院三年制和五年制《分析化学》的课程设置中,实验课的比例均超过理论课。而实验课是思政元素承载量最大、项目最多、频度最大的承载体。利用好实验课,充分挖掘实验课的思政元素,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锻炼意志品质。有意识地在实验中增强对学生职业意识、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可以为后来药品检验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也利于学生为将来胜任药品检验工作做好充分准备。比如让学生讨论制定食醋中总酸度测定的实验安全操作规程并自觉遵守,通过团队合作查阅资料找出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实验安全事项、注意仪器的规范使用、废液的处理、实验用品的定位摆放,正确规范进行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遇到问题积极分析思考并找到原因和对策,以及思考如何不断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等等。这些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观,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又如找出并区分实验中的操作误差和操作错误,思考不认真进行实验操作及数据记录和处理错误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生命至上的职业精神。

3.注重系统设计,有效保证《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

3.1教学资源开发及教学方法设计

应围绕课程思政要求系统开发《分析化学》课程的教材和资源体系。基于学院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进行一批校本教材、辅助读物及延展资料的开发。可利用传统课堂、实训室和实习基地车间在内的多种教学场地,模拟岗位教学情境。采用慕课、微课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空间,寓思政目标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中,同时保证师生之间能够形成相关对话和交流。

在《分析化学》理论课程的设计中,应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储备和接受程度,设计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采用适合学生境年龄特点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思政教育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创设,以问题导向,以价值判断导向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设计中,应注重对于学生行业规范、行业习惯、行业作风的培养。从实验前内容的预习、仪容仪表的自查,实验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及时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到实验后收拾台面、处理数据的整个过程建立课程标准。

此外,还可以结合第二课堂、讲座和社团活动等形式,让《分析化学》课程“活起来”,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打造一系列围绕《分析化学》教学相关内容的衍生课程和活动,講述《分析化学》的历史发展和名人故事,让《分析化学》在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巨大作用真实可感,并通过布置发散式和开放式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创造力,合力实现《分析化学》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

3.2课程评价体系设计

为了检验《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1)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通过考查实行课程思政教育前后学生对课堂和课下活动参与度的对比,来反馈学生学习的态度、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课程自信心是否有所提高。

(2)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采用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尝试解决如何检测某一地区的水质,判断是否符合饮用水标准。

(3)评价学生对与学科专业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及省思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答辩。例如对“兴奋剂检验”“毒奶粉”和“齐二药”事件的思考。

4.提高思政教学水平,使任课教师胜任和善任

任课教师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会干扰专业课程自身的教学活动和减弱教学效果,相反还会提升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效能。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不断积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原则和要求的内化,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用自身的言传身教不断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应充分借鉴各个学校和各门各类课程的优秀思政教学案例,把脉学生需求,找准突破口,使思政教育和知识传授完美对接。并通过对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反思,学会研究、探索教学过程的教育教学规律,不断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不断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更加有效地开展实施。

5.结语

课程思政在科学和人文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使其融通。为了种好高职《分析化学》课程这块“责任田”,课程思政的开发和建设需要我们不断摸索规律、开拓创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使教学活动更有温度和力度,从而更好地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社会培养一批批职业技能性强、人文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70505E7E-FECD-4AE4-97C9-594326ACFB99

猜你喜欢
分析化学思政实验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分析化学》公布2019-2020年度优秀编委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最酷的太空实验
第一届中国青年分析化学家奖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关于申请“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