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教学法的工程伦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2022-07-05 02:57刘潋谢晓庆吴黎明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0期
关键词:辩论赛辩论伦理

刘潋,谢晓庆,吴黎明

(三峡大学 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 宜昌)

一 研究背景

将辩论赛引入课堂教学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有益尝试,这种教学模式与高等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相契合。工程伦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是以解决工程活动中工程实践主体的思想和价值取向问题为主旨,以解决现实的工程伦理情境为根本目标。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总结多年教学和工程实践,于2018年开设了工程伦理全校素质拓展选修课。旨在解决工程建设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在面对多重价值追求和不同利益诉求时,面临工程行为困境与冲突时,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制[1]。课程开设当年便受到广大在校学生的欢迎,选课人数接近80人。然而在实践教学中,也暴露出工程伦理课程特性和公共选修课共性的“痛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工程伦理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课堂教学实践不足

20世纪,各国高校专业都已开设工程伦理教育课程,要求学生运用伦理原则,在工程实践中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职责[2]。我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教育起步较晚,1999年首次开设工程伦理学课程,标志着中国“工程伦理”研究的落地生根,以及工程伦理教育的开始[3];2016年后才形成较为完整的工程教育体系和规范。当前我国工科院校的工程伦理教育以课堂教育为主,教学形式单一,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伦理决策能力,导致教育与实践脱节[4]。有调查报告显示[5]某高校有55.61%工科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开设与工程伦理教育相关的课程;有40.99%的学生认为,在已经开设的课程中几乎没有涉及工程伦理规范内容。此外,通过参考同类高校开设的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方法还是采取课堂全程讲授,辅助案例分析讨论等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充分反映学生的主体精神,无法促进学生主体个性的彰显、主体能力的提高。而面对工程伦理课程中提出的工程伦理困境,伦理冲突问题,需要学生通过批判性、哲学性的思维方式,在教师正确引导下自主解决。而这些恰恰是常规教学较难达到的目标,亟待教学创新。

(二) 工程伦理存在公共选修课的共性问题

公选课程教学质量是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6]。目的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丰富道德情操。我校公选课目前存在以下共性问题:第一,对公选课认识不足。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抱着混学分的态度,加之对象均来自不同学院,导致整体出勤率不高,普遍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第一次课和最后一次课到课人数多)的现象。此外校公选课大多安排在晚上授课,这部分学生必修课程、实验实践课程相冲突,但是少数学生会以此为借口逃课,这种严重的逃课现象不仅挫伤了教师的授课热情,也会影响其他选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很多选修课的开设流于形式。第二,长期以来公选课都存在执教不严,奖惩不公的问题。不进行课程签到,也无相应的激励惩罚机制,师生课堂互动性差,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足,严重影响了公选课的课堂教学质量。第三,校学生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形成和固化自身系统思维能力,使学生从难以从整体、全面、辩证的观点去认识工程伦理中的问题[7],需要任课老师摸索新的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

综上,无论是学科本身的特性问题,还是公选课的共性问题,均为工程伦理课堂目前存在的“痛点”,为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大纲设计、教学资源获取、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等带来一系列的困难。目前,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标准规定,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2016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逐渐推动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和发展。2020年,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水利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工程伦理教学团队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导下,结合学科专业特色,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教学方式创新和教学内容拓展。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对复杂工程实践问题的思辨、培养正确“两观一养”(价值观、事业观和职业道德素养)为课程创新目标。2020年秋季,工程伦理教学团队采用思辨教学法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将辩论赛引入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促使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向“论”,从“学”转向“思”。课堂教学实践表明,课堂到课率、学生参与度有了极大改善,教师授课和学生课堂热情有了显著提升。

二 基于辩论教学的课程设计

将辩论赛引入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就某一方面拟定正反两个观点,引导学生辩论、研讨,使学生经过思考、争论、交流、体验等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运用正确的价值观、事业观和德育元素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8]。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对辩论教学的课程流程设计如下:

(一) 辩论教学组织和策划

1.队员的组织和培训。辩论参赛队员以选课班学生报名的方式进行选择,分为正式队与预备队,均以2018级、2019级学生为主。同时引入拥有辩论实战经验的辩手和相对积极活跃的2020级新生代表作为外援辩手参与正式队,为辩论赛提供专业指导和新生血液。辩论队组织完成后进行统一培训,培训与筹备时间半个月,培训方式包括组织观看国际大专辩论赛、表演赛、教师讲解辩论程序和分析辩论技巧,正反双方线上线下组织讨论等。

2.辩论赛形式与辩题确定。辩论赛采用随堂活动形式,在教学11周左右开展,辩论赛活动时长2课时。采用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赛制,将学生分成正反方两组围绕特定的题目进行辩论。从题目的设计到具体的实施过程都是围绕学生展开。辩题从工程伦理课程大纲中的环境伦理、职业道德伦理、工程利益公正分配伦理等争议性问题中进行选择,比如:“建筑工程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生活的低碳化”。按照辩论规则确定正方和反方同时指导教师组织辩论正反方收集材料查阅文献报道对信息进行整合。各辩论队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辩论题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做好论据的收集和处理,为辩论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 辩论程序和规则设定

开展课堂辩论时,为了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重视,辩论赛活动对全院师生公开。由课程主讲人作为“辩论赛主席”,其他课程团队老师及视导组老师作为辩论赛评委,教学团队深度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师生互动。辩论程序与规则在正规的辩论赛程序和规则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如:加大自由辩论赛时长,由普通赛制的5分钟每组改为8分钟每组,以加大辩论赛的观赏和对抗性;为加大活动参与度,增加了时间提示员、记录员、摄像师等,整个课堂辩论赛以学生为活动中心,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发挥自由想象空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席扮演控制主题和把握时间节奏角色即可。辩论赛结束后,评委老师针对在辩论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和说明,对辩论过程中出现的重点知识给予剖析,归纳总结,起到对课程总结和升华提高的作用。图1为课堂辩论赛现场。

图1 工程伦理课堂辩论赛现场

(三) 激励措施

课后通过布置案例讨论题,对学习效果进行考察。设置分组式案例讨论课,各组成员采用互评—自评的方式进行打分,分数纳入最终考核成绩(定量);课堂辩论赛活动评选“最佳辩手”,并体现到最终课成绩中(定性)。运用“雨课堂”班级成员投票和场外听众投票的形式(图2),选出辩论获胜方和本场最佳辩手,并进行现场嘉奖。此外,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其中辩论赛占比25%,教学活动参与人员按照贡献程度均给予不同的成绩加分,并向授课班级公开加分细则。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课堂活动,使学生赛后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起到公平、公正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大授课教师考查学生能力的主动权,能更综合、全方位地考核学生。

图2 辩论赛活动“雨课堂”投票结果界面

三 结语

从教学改革创新上,基于辩论教学的课程设计在工程伦理课堂创新上做出了探索,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从听者转化思者,从思者进一步转化为说者,从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思辨。促使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向“论”,从“学”转向“思”。

从教学应用和推广上,实施工程伦理教学改革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平均到课率达85%以上,课堂作业完成效果好,评教分数每年在95分以上。本课程教学创新得到了水环学院推广及宣传。该成果不仅可在我校公共选修课中进行实践教学,也可作为工科类专业学科大一新生“认识实习”“学科概论”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此外,该研究也可应用到学科通识课中,以充分发掘专业课程德育功能并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打通专业课、基础课、通识课,思政课之间的壁垒。再次,由于我校留学生众多,且绝大部分来自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临床医学专业,工程伦理可推广至我校工科医科类必修课程教育,有助于提高专业国际影响力,推广普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辩论赛辩论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有力的反驳
enriches my experience 辩论赛丰富人生阅历
军科辩论赛之枪枪对决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辩论赛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