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四育人”协同工作模式探索

2022-07-05 09:01耿云霄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协同工作队伍协同

耿云霄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中医保健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以下简称“两支队伍”)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门力量,“两支队伍”间的协同创新和同向同行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在“大思政”的格局下,两者协同育人关系的良序发展对学校整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引领、推进和整合的作用,这也是评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水平高质量建设的“关键”指标。经过十余年的系统化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成效显著,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顽疾问题,例如“思政工作孤岛化”、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等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研究两支队伍协同工作面临的困难和解决路径,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基石。

1 “两支队伍”协同工作的现实意义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呈现出高度分化与综合并举的发展趋势、单一功能向多样功能的发展趋势、灌输式向交往式教育运行的发展趋势[1]。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要与时俱进,坚持务实创新,全面牢固把握“事、势、时”的工作逻辑,不断推进“两支队伍”协同工作的方法论探讨。

1.1 因势而新,正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新局面

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发生着更加深刻、剧烈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以及中国发展大势,从中找差距、补短板,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坚持以学生为本,激发大学生主体自觉性,厚植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尺并且引导其正确地看待自身与社会以及他人的关联,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人性化服务。

201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全面落实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是一项战略性基础工程。目前“两支队伍”协同工作面临诸多问题:思政管理工作的二元化模式,造成两支队伍之间的协同性缺失;“两支队伍”间的低相互认同性,导致“两支队伍”之间的角色互构平面化;学科专业内循环,造成思政工作育人主体之间的结构分化[2]。要改善以上障碍性问题,必须要解决“两支队伍”的主体协同问题,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新机制。

1.2 因事而化,践行“两支队伍”的“三化”建设目标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其中“立德”既有立“学生之德”,也包含立“教师之德”。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关注和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师生间的关联也由以往单一线性模式向多维发散模式转变。这些变化一方面要求“两支队伍”要深入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真实所想,以“我们正在做的事为中心”,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逻辑起点;另一方面“两支队伍”要“尊德正身,率先垂范”,在实现“三化建设”目标的历程中,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做学生的引路人和筑梦人。不仅如此,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也是“两支队伍”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从“职业化”到“专家化”的过程体现了“两支队伍”由“要我行”到“我要行”的转变与成长。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两支队伍”的工作边界必然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应树立协同育人和育人者先自育的理念,入心化行,于实处用力,注重践履实践,通过明道、信道、传道、守道的历练,使“两支队伍”在模范榜样引领、人格魅力感召、专业知识教导等多个方面知行合一,相互交融,高效推动“两支队伍”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1.3 因时而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

互联网因其资源开放性、即时共享性、数据海量性等优势,俨然成为“00后”大学生最为重要的知识信息汲取渠道。一方面,互联网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了“两支队伍”与学生的即时交流,便于在教育教学中及时发现和处理突发的舆情事件;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网络思政教育新型教育平台,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思政育人的功能,用大学生喜闻乐见地表达形式去实现“言之有理和以理服人”的教育目标。

因时而进改革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及时回应青年期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富有实效性和时代性[3]109。两支队伍要有紧迫意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敢于直面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疑问和矛盾,坚持开放性和批判性并存的工作作风,在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聚焦热点和难点,增强思政育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充分考量大学生主体接受情况,凸显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神圣地位,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平等的德性价值,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和吸引力[3]110。

2 “两支队伍”协同工作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来描述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的关系,这同样可以用来表述“两支队伍”协同工作的原则和依据。属性指向的相同性、价值导向的一致性都决定了“两支队伍”可以实现协同发展[4]164。

2.1 整体目标一致性原则

“两支队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主体,工作中心应保持一致性,共性都是为了育人。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精致的利己主义”“佛系青年”“丧文化”等不良现象,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反思。重技能传授而轻道德素养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脱离了育人初心,“两支队伍”应树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共同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协同“两支队伍”间的资源共享和建立风险共担意识,既权责划分又互助协同为路径,提高思政工作队伍的一体化协同工作能力。

2.2 单体要素交互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5]从信息流动的角度看,在传统思政教育活动中,信息的流向以单线性居多,是“发出—到达—评价”模式,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较少,忽略了单体要素的主体间性。学生的成长不会是单一线性发展的,他会伴随着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要素的变化而产生复杂多变的、动态匹配的需求。

在协同工作的背景下,校园内外思政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课程思政改革的浪潮中,“两支队伍”和专业课教师、校团委、学校其他职能部门以及校外相关组织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单体要素间的拆分、重组、协调、运行等流程不断满足、适配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需求。灵活化、小型化、定制化的思政育人样态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可以有效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工作机制僵化、单向度工作模式、工作状态缺乏生机活力等问题[6]。

2.3 育人时空赓续性原则

不断推进“两支队伍”的协同工作是落实“三全育人”精神的必然要求。“三全育人”提出的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员育人,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从时间连续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影响是一个衔接有序、环环相扣的过程。“两支队伍”的协同工作应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师教书育人规律,注重学生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协同发展,通过学习“走深走实”,通过领悟“入脑入心”,通过实践“见行见效”,引导学生身体力行,逐渐实现学生由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变化。从空间连续上看,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一体化建设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思政教育孤岛化”的困境得以突破,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生场景,通过“无序—有序”相变的协同教育循环,促进校园内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衔接、课堂教育与文化育人相结合,这有利于不同要素发挥自身的育人优势,强强联合,最终形成“1+1>2”的育人合力。

3 构建“两支队伍”的“四育人”协同工作模式

“两支队伍”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其系统性地协同“两支队伍”的角色定位和教育力量,构建适配的“四位一体”育人模式,使广大师生都能够“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3.1 构建“四育人”协同育人的生态模型

思想政治教育是共同的关键业务,各支队伍在这一关键业务上产生关联和交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就是以此业务为工作主线搭建起来的协同工作平台[7]。“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工作是一项包含诸多要素的系统性工程,加强高职院校“两支队伍”的协同工作,应结合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学习育人、实践育人、师德育人和传播育人为立足点,结合课堂学习、职业实践和网络思政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构建起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四育人”生态模式(如图1)。

图1 “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四育人”协同育人模型

3.2 运行“四育人”协同育人模式的措施

3.2.1 通过学习育人,实现“两支队伍”在课堂教学中的协同

思政课教师提供的直接理论性经验,辅导员提供的活动性课程经验,两者同时提供的隐性教育经验等,构成了学生直接教育的主要内容,[8]为“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提供了良好的内生动力和知识体系的衔接。

实现“两支队伍”的学习育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诸如“思政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等部门牵头和管理。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搭建学风同步考核平台、热点和专题讨论平台、协同育人效果考核平台等,探索“两支队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方面的融合路径与方法;从组织保障上,将“两支队伍”的协同工作由“单兵作战”推向“集体攻坚”。二是“两支队伍”应该建立起“互促互导机制”。“两支队伍”要挖掘自身的工作重点和能力优势,自查自纠工作中的不足,瞄准对方的弱点,并提供新的思路与新的解决方案。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有机结合,有的放矢地回应大学生的困惑怅惘、精神迷思,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心灵的罗盘和情感的寄托[4]166。

3.2.2 通过实践育人,实现“两支队伍”在社会实践中的协同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作用本质表明,入心化行不仅是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也是对教育者自身的要求[3]108。“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要从当下之事入手,立足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服务于学校“双高”建设的具体实践,力戒清谈空议,才能在“学习—实践”相变的螺旋上升规律性变化中实现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辩证统一。

为此“两支队伍”要践行操作性强的实践方式:一是打造仪式性思政教育活动。发挥仪式感教育的影响力,“两支队伍”要从中国发生的伟大历史事件中汲取营养,加强重大纪念活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研究,例如以“建党100周年”“五四运动100年”等历史性事件为载体,通过具体可观、可感的体验与自省活动,以情境性和展演性的方式促进师生产生价值认同。二是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蓬勃发展,重点打造红色研学“金课”。红色研学兼具“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功能,是校内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链接的关键环节,通过“研”“教”“学”与“旅”和“游”相结合的思政育人,使师生对红色文化精神形成“文化认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为“两支队伍”创新协同育人内容提供有力的支撑,达到红色基因传承与实践育人的有机统一。

3.2.3 通过师德育人,实现“两支队伍”“学高与身正”的协同

“两支队伍”要秉持“育人者先自育”的观念,以德立言、以德立身、以德育人,只有教育者自己先明道、信道,才能理直气壮、言之有理地传道,才能用渊博深厚的学识教育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自觉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示范作用,敢于肩负起大学生全面发展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使命。

为此,师德育人应坚持制度创新与典型引路双管齐下。一是树立榜样育人。打造和宣传“校园思政工作师德标兵”,提高明星教师的曝光率,提升关键少数的示范效应和带动功能。二是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培训工作常态化。结合学校情况成立师风师德建设管理机构,按照“强化意识—查找问题—整改落实—转变作风”分阶段实施师风师德常态化建设工作,全面提升“两支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三是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坚持把师风师德作为第一标准,在职称评审、荣誉评比、岗位聘任等多方面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守住底线职业道德,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全过程。

3.2.4 通过传播育人,实现“两支队伍”在文化育人中的协同

“两支队伍”应深耕“文化土壤”,学习网络化的表达方式,坚持“内容为王”的标准,通过提供、创造和传播优质的文化内容,发挥文化育人“涵濡浸渍”的作用,在感性上吸引学生,在理性上说服学生,实现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育人目的。

实现以上要求,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提高网络思政话语表达能力。“两支队伍”应积极正视“话语代沟”的问题,提高用网络化的表达方式解读、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越贴近学生生活、越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思政内容,越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二是构建“校园文化+”文化资源库,让师生共同成为高校网络内容的制造者。通过深挖校园文化同“四史”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相结合的方式,创造出短视频、漫画、网文等形式多样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引领校园文化风尚,传递主流价值。三是解决“两支队伍”网络思政的能力、动力问题。“两支队伍”要形成互联网思维,完善网络育人机制,不仅要“主动用”,还要“用得好”,并且还要科学用好“微搏”“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精细组织内容,精准投放对象,提高网络思政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4 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两支队伍”协同工作面临的现实需求,提出“两支队伍”协同工作的原则,并提出构建“四育人”协同育人模型,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可参考价值。首先,从“事、势、时”的工作逻辑出发,论证了“两支队伍”的协同工作既是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也是个体不断要求进步的主观需要。其次,通过阐述“两支队伍”协同工作的原则,论证了“两支队伍”协同工作具有应然和必然的现实基础。最后,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针对“两支队伍”的角色定位和教育力量,提出“学习育人”“实践育人”“传播育人”“师德育人”的建设路径,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框架。

“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直接关系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必须要精准发力,统筹布局,使系统内诸多要素合理运行,并行不悖。研究“两支队伍”协同工作面临的困难和解决路径在当今的形势之下刻不容缓,也是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协同工作队伍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BIM体系的造价管理优化研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地理信息系统与勘探开发协同工作平台建设方案
第二届“BIM技术在设计、施工及房地产企业协同工作中的应用”国际技术交流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宝贵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