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水空间的演变对地域景观格局的影响

2022-07-05 09:04郑雪莲陈诗敏
南北桥 2022年7期
关键词:东湖南昌格局

郑雪莲 陈诗敏

[ 作者简介 ]

郑雪莲,女,浙江忂州人,南昌工程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

陈诗敏,女,江西抚州人,南昌工程学院,本科,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设计。

[ 摘要 ]

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城市水空间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对城水空间的演变对地域景观格局的影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文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就城水空间的演变对地域景观格局的影响进行分析。

[ 关键词 ]

水空间;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地域景观格局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7.007

水系作为绿色基础设施和文化遗产的承载体之一,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水系空间的恢复与重建以及使其成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是当下城水空间的任务。水系的保护和充分利用值得我们加倍重视。

始建于东汉永元年间的南昌东湖是南昌老城区具有悠久历史的水系之一。其因地形就地修筑形成陂湖,不仅保障南昌老城区人们不再受城市内患,其与老城区营建的城水空间还彰显了南昌特色的城市风貌。因此厘清南昌东湖与南昌老城区的历史变迁,深入探索东湖的城水关系及形成的景观格局特征,得知水系与城市的营建对延续城市公园的文脉和当地特色景观风貌特征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要在对水系进行保护以及充分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的,从而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水网体系。这为构建新时代具有特色地域景观文化的弹性城水空间提供发展思路。

1 东湖与南昌老城区的沿革与变迁

从历史脉络上,将东湖与老城区的城水关系从历史背景、东湖演变、景观营造三方面进行探索,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1.1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湖的滥觞期,为防水患筑南塘

南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据《汉书》记载,汉将灌婴奉命驻军于此地,修筑“灌城”,第二年修筑城池,称为“灌婴城”,由此开创了南昌建城的历史,并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依据《水经注》记载,东太湖周长长达4 400余米,东太湖的北面紧邻豫章城墙,南面湖水曲折通至南塘。大湖本直接连通赣江,随赣江的水位变化而变化。后来在东湖的南面修路,东湖的水不能排出赣江,由此形成了豫章城外的一处内湖。但当雨水充沛时,湖中水位逐渐上涨,漫过堤拦,使周围居民常受水灾。南朝时期,太守蔡郭采取了在湖的西面筑堤坝并建立水匣的整治措施。太守蔡郭的这一措施建立了东湖与赣江之间的通道,并开始了人工水利管理。之后就有很多名士建了宅邸于湖畔,著名的有孺子宅园。孺子宅园、太湖、碧柳、渔船、肥鱼、鸥鹭,其形成的美景甚是好看。

1.2 隋唐两宋时期——东湖的兴起期,城边演变城内湖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南昌城先后进行了几次扩建。唐初,豫章旧城荒废,向古城的西南角进行扩建,濒临赣江,在抚河地带开始扩建,名为洪州,该城是之后南昌城市发展的形态基础。由于南昌区域战乱较少,形成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人口不断增加,生产技术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以及修筑的水利工程数量越来越多,使农业和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当时东湖因古城的不断扩建,由一个城边湖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城内湖。这也造成城内水患更加严重的状况,湖边居民常因此受到困扰。为了治理水患,洪州刺史韦丹便开始筑堤兴修水利工程,在水关桥设置匣门,形成内外匣門,雨水上涨期开匣门使雨水从东北面排入章江,并将湖水通过内匣引入鄱阳湖,这一措施极大地缓解了当时的水患,也成为南昌著名的水利工程。在唐朝经济繁盛和人文丰富的影响下,东湖周边也先后兴建了洪恩桥、望江亭、碧波亭、涵虚亭、临章亭等大量亭台楼榭等建筑,湖中则种有荷花、菱角等水生植物。

北宋时期南昌城共设门十六座,十座面临江边,水运交通十分发达,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靖康之乱”之后,北人向南方迁移,由于南方优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南昌等地也就成了北人中意的避难之所。宋朝时,南昌是当时的军事关卡,张澄任节度使期间,见东湖湖面很广阔,便在此地操练水军,并在湖中小洲上建讲武亭以便训话和休息。军事运用便成了东湖的主要特色水利功能,东湖中的讲武亭也成为当时的衙署园林。

1.3 元明清时期——东湖的繁盛期,三湖九津汇水城

明代城池内缩,比宋代缩小了约五分之一,并于西面城下新修壕沟与城池南、北和东侧的三条护城壕相通。城门也减少至七座,随着赣江水位持续上升,水患仍是困扰南昌城内居民的主要问题之一。明万历年间,由于东湖淤塞,知府范涞在前朝所兴建的水利的基础之上对东湖进行疏浚,将水关桥处的外闸重筑,同时修通九津,并使各津与城外的壕沟相互连通,当时东湖被灵应桥、广济桥和洪恩桥这三桥分为北、东、西三湖,由此其城水关系形成“三湖九津”的格局。其格局使得城市与城市水系脉络呈现出一种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关系。清代“三湖九津”排水系统更趋成熟,形成一套完备的排水系统。由于东湖水面辽阔,景色十分雅致,因此南昌城内的名士宅园多位于湖畔,形成沿湖分布的向心局。杏花楼地处今南昌市北湖湖畔,被碧湖环绕,岸边种植婀娜垂柳;古闲斋临湖而建,利用借景的手法,将碧翠的太湖、婆娑的垂柳、摇曳的渔船、闲情的鸥鹭、湖中的荷菱等自然风光巧妙地引入湖中。百花洲位于东湖南岸,经多次新修与扩建后,洲内植物种类繁多且茂盛,荷花亭亭玉立于湖中,波光云影相互辉映,其景美不胜收。

1.4 民国时期——东湖的曲折期,淤塞严重遍恶臭

民国时期,由于南昌城区人口规模增大,现有的交通已经不能满足人口的需求,因此这座历经沧桑的老城墙被逐渐拆除。1926年,为阻止北伐军入城,大火火烧南昌。1927年8月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革命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写下了历史上重要的一页。南昌这座古城也被称为“军旗升起的地方”。而这场战争中,八一公园亦是战场之一。处于战争时期的南昌,因东湖的民生水利工程疏于管理,使得有水利调蓄功能的四湖的水质变得极为恶劣,垃圾遍布,不时有臭味袭来。东湖生态调节功能几乎停罢,战火的摧残不断加剧东湖的淤塞,周边的土壤植被遭到破坏,周围的环境也十分破败。

1.5 新中国成立后期——东湖重回巅峰期,疏浚固堤,风景渐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扩建。南昌旧城的发展轴向东偏移,南昌这座古城在以前“一穷二白”的废墟上成功地建起了新时代社会主义下的典型生态城市,经济发达、文教先进、科技进步及交通便利的现代化特色综合性生态城市成为南昌的新定义。1996年,政府对八一公园及东湖进行了重建及修复。

东湖的这次疏浚,恢复了东湖历史上的景观风貌,使东湖水体得到彻底净化,并使东湖恢复了生态条件,再现东湖以往公共园林的景观格局。八一公园内树木种类繁多且茂密,花朵云蒸霞蔚。著名的豫章十景中东湖夜月、苏圃春疏和徐亭烟柳都位于东湖之中。

因为城区内涝,人民对东湖采取筑湖固堤的水利措施;为了避免东湖水溢和淤塞,人们重新修筑匣门,修通九津,形成“三湖九津的”水网体系;由于战火摧残,其原有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东湖水恶臭。后来政府秉承有利生态自然的原则,对东湖进行修复并保护,东湖重新成为流连忘返的风景胜地,并成为南昌特有的一张名片。由此可知,对水系的保护和充分利用是构建城市生态环境的前提保障。

2 城水营建的关系与景观格局

2.1 城水营建的关系

南昌是一个因水而生、依水而活、城在水中、山水环绕的城市。呈现“西山东水”的自然基底,有着温暖湿润的气候,土地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也形成了“水伴城生,城水共息”的城市格局。

东湖对城市的支撑作用主要在雨洪调蓄、农业军事、文化传承、风景游憩得以体现。在雨洪调蓄方面,东湖的营建是为了调蓄往城中倒灌的江水,筑堤设匣实现人工水利管理。明代,由于东湖淤塞,知府范涞对其进行疏浚,将东湖分为三湖,并修通九津,形成“三湖九津”的水网体系。从中可以看出东湖水网体系与城市呈现一种相互制约与依存的关系。在农业军事方面,中国自古是个农业大国,水系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的保障。元和二年,洪州刺史韦丹为了给百姓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在东湖兴修水利工程,在湖堤上种植柳树与梅花,还在湖面上种植莲花与菱角用于老百姓生计。东湖提供了水上的农业生产的保障,是天然的水产场。两宋时,南昌是当时的军事关卡,张澄任节度使期间,见东湖湖面很广阔,便在此地操练水军,用于军事防御。在文化传承方面,纵观东湖数千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与南昌古城一脉相连。俗话称,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东湖对于南昌城市文化有着重要的传承作用,孕育出独具地域特色的因湖而兴的地域景观文化。唐代洪州刺史韦丹巩固湖堤,沿堤种植垂柳,时称“万柳堤”,又名“万金堤”。数量不少的书院、寺庙建筑分布在东湖周围,使得东湖的人文底蕴更加深厚。在风景游憩方面上,东湖本身就具有风景特征,随着后期风景化的发展与人文底蕴的加深,逐渐形成了更加完善的风景游赏体系。东湖系统融于城水相依的自然基底中,其自身的系统在承担水利调蓄功能的同时也构成东湖风景游赏体系的一大组成部分。东湖拥有广阔的湖面,自成烟波浩渺的风景特征,堤上种花植柳,湖边建设亭台楼阁,构成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如今,东湖位于八一公园中,成为城市中独特的风景,每天吸引大量的游客,形成了完整的风景休憩游赏体系,成为南昌市的一块绿洲。

2.2 东湖与老城区的营建对南昌地域景观格局的影响

城市景观格局是由城市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態、组合成的空间结构,不同的城市景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景观格局。因此地域性景观格局也存在自然景观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两方面作用。在自然景观方面,南昌自古就是一座水城,城市因水而建,缘水而兴,有“七门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之称。从始至终南昌的城市格局都一直和山水风貌紧密贴合。东湖与城市的发展占主导,延续了“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城市景观风貌。在人文景观方面,历史街区是南昌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精华所在,是南昌的“根”。位于东湖区域中的水观音亭、四湖风景区、八一公园等地也能体现南昌的地域特色。南昌依山傍水而建,人文景观更令人赞叹,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在此留下赞美南昌美景的绝美诗篇,南昌也因诗篇名扬天下。著名的豫章十景则是众所周知的,东湖夜月、苏圃春蔬、徐亭烟柳这三处美景就处于东湖之中,形成南昌的一处独特的地域景观格局。红色文化和山水文化是南昌特有的城市文化,南昌有以“八一南昌起义”为代表的红色革命军事文化,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南昌还有以百花洲、梅岭为代表的绿色山水文化。东湖中心的百花洲柳如烟云,云蒸霞蔚,百花洲与东湖形成了一池三山的格局,代表了南昌独特的绿色山水文化。

东湖与老城区营建下的城水空间,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支撑保障。东湖的景观融合了古代与现代的景观特色,具有独一无二的丰富历史与文化气息,是南昌独有的特色名片。东湖与老城区的营建智慧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地域景观,对南昌地域景观格局的形成也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3 总结

虽然东湖古今城水关系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东湖所具有的城市景观、雨洪管理、水质净化等综合功能尚未丧失。对水系进行保护以及充分利用是构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的前提保障,我们应秉承顺应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水网体系,打造新时代下具有特色地域景观的弹性城水空间。南昌东湖与城市老城区关系的针对案例,丰富了有关城水关系的研究内容,并为类似城市内湖的城水关系的研究以及如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园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全忠,彭柯,苏振华,等. 城市河道再生水特征水质因子空间变异机制分析[J]. 环境科学,2022,43(1):256-266.

[2]蒋祺,郑伯红. 城市用地扩展对长沙市水系变化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7):1429-1439.

[3]唐文超. 基于生态水文过程的城市水空间体系构建方法[D]. 重庆:重庆大学,2015.

猜你喜欢
东湖南昌格局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东湖一角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南昌护桥记
游东湖
东湖雪景
武汉市东湖通道路线选择
实行“一包两进”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