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挑战、困境与出路探索

2022-07-05 09:04蔡智超
南北桥 2022年7期
关键词:京津冀困境协同

[ 作者简介 ]

蔡智超,女,汉族,河北唐山人,迁安市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

[ 摘要 ]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建设进入新时期,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枢纽,各区域协同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战略发展以及战略部署。但在实际发展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依旧面临着一系列困境,需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寻求京津冀地区发展路径。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发展的挑战和困境,并思考协同发展的出路。

[ 关键词 ]

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困境;出路探索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7.011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近些年来我国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协调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直接关系到国家各项相关战略的部署和实施。因此,京津冀地区在发展期间必须加强对协同发展的关注,并明确推进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了解其在国家经济增长以及各项战略实施中的价值。同时,需要围绕协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探寻实现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出路,以此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价值

1.1 促进京津冀地区发展

在我国,京津地区占据不足2%的国土面积,约占8%的人口,但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却超过10%,在我国具备极高的发展潜力,并引领着国内经济增长,推动着国际经济发展。但京津冀三地间存在较大差距,呈现出“中心—外围”的二元经济结构,其中北京和天津占据中心位置,河北处于外围区域。通过对京津冀地区经济情况调查,京、津地区生产总值长期处于国内前三,而河北地区生产总值通常在第十名至第二十名之间,且北京与天津地区长期对河北要素呈单向吸附态势,导致经济和资源对河北区域辐射有限,并且京津冀地区与周边经济存在较大差异。针对此类问题,京津冀地区开始综合运用多种要素,在大范围内配置各项生产要素,提升了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各个地区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京津冀三地区间通过协调发展、相互协助,促进了地区共同进步与发展。

1.2 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

京津冀地区在协调发展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京津冀三地区间协调发展水平维持相对均衡状态;第二,京津冀地区间维持分工合作与相互促进关系,并建立利用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但在经济发展中,依旧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对此,京津冀地区先后签订了《廊坊共识》和《北京倡议》等协议,以及建立了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使得京津冀联系日益密切,地区间发展差距缩小,并建立了优势互补的分工网络,为地区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3 构建京津冀区域新的发展引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在东部、西部、东北以及中部先后实施了发展战略,为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为加强国内经济联系,推动东西部共同发展,提出了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其中,京津冀作为我国有限开发区域,对我国北方经济增长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推动了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同时,通过建立京津冀协调发展模式,可对区域发展模式进行不断完善,这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并建立产业带以及环渤海经济圈,利于推动东、中、西部互动,可促进南北协调发展,将京津冀地区变成国家发展的新引擎。

2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2.1 存在产业结构差异

受不同发展基础以及理念影响,京津冀三区在发展中形成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也阻碍了京津冀三区协同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北京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更好,这与北京地区存在较高的政治、经济发展优势相关,且发展中以第三产业為主,其占比在三产业中占据80%,并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常态。天津作为我国重要的直辖市,有着明显的地理优势,将第二、三产业作为主要经济结构,且第二产业占比高于第三产业,不同产业形态间存在较大差异。河北长期发展中,主要服务于京津地区,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且发展较为滞后,第三产业占比较低,远低于京津地区,这种产业结构差异导致京津冀三区出现严重的差异化,影响了京津冀协调发展,并对京津冀地区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阻碍。

2.2 利于完善合作协同机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京津冀区域为推动区域增长,并引导国内其他区域经济发展,开始制定协同发展战略以及相应发展机制。但这种发展机制在经济发展方面为政治提供服务,也受到政治因素限制,这就导致河北地区经济发展必须作出一定牺牲,且形成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政治意识也会对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一定阻碍。同时,由于京津翼地区协同发展合作机制不完善,相关机构和人员缺乏可靠参考依据,导致三地区发展中面临着较大困境。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有关部门开始对相关协同机制进行完善,并结合各种发展条件以及实际情况进行政策调整,以期为京津冀区域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

2.3 地区间发展不均衡

现阶段,京津冀三地在发展期间受空间范围内一些限制性因素影响,经济发展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国家经济发展和政策推动。北京作为我国首都,承担着主要政治和重要经济职能,但受限于土地资源,以及人口扩张和产业发展造成的阻碍,导致在发展中面临着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以及环境恶化等问题,制约了地区进一步发展。为打破多种限制造成的阻碍,北京地区在发展中需要利用津、冀地区相对良好的空间优势,弥补以往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将部分首都核心功能转移至津、冀地区,为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空间。但随着近年来津、冀地区持续发展,同样出现资源缺乏和后劲乏力问题。河北地区经济、资源等优势受京、津“虹吸效应”影响,使得更多资源开始涌向两地,导致自身发展受到限制。

2.4 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京津冀作为我国政治中心地区,在我国各项政策推动以及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发展期间受交通、生产等相关因素影响,出现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根据环保部门对全国空气质量测量结果显示,京津冀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最为严重区域,除大气污染外,还包含河流污染、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源于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开始偏向于发展重工业。如河北地区,得益于资源等优势,使得高耗能、高污染类型的钢铁、煤炭、水泥和玻璃等行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但重工业方面问题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使得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3 京津冀实现协同发展出路

现阶段,国际多元化的发展不仅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使得很多城市群成为合作竞争的重要单元和载体。京津冀区域作为我国各种经济模式推行和政策实施的重要区域,发挥着引领国家经济发展、配置地区资源要素作用。但以往发展中各种资源倾向于京津地区,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难以产生带动效果,且无法形成城市集群效应,导致区域竞争力低下。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改变以往经济发展形势,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建立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的城市网络,通过相互弥补城市间存在的不足,不仅能够促使京津冀实现协同发展,而且可建立相对完善的城市群布局,利于增强区域空间承载能力,可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建立打下良好基础。因此,京津冀地区在发展中应思考实现协同发展的出路,以此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3.1 推动产业结构全面优化改革

作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要想推动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就必须将其落实到实践中。京津地区作为我国政治中心,相比于我国很多地区有着明显的资源优势,为地区实现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京津地区对其他地区的“虹吸效应”引发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导致京津冀三地区间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为实现地区间协同发展,需要加快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以本地资源为基础,利用颁布的各种优惠政策,在多方力量支持下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改进。以河北唐山地区钢铁能源产业为例,应利用新时期各种有利条件和经营发展模式,对传统粗放型钢铁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借助于先进的创新科技优势,加快实现钢铁产业技术与产品升级,并制定多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此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助力。同时,在发展期间还应充分利用各种地缘优势,尤其是河北地区,应依托于石家庄、保定和秦皇岛等城市区位、历史和经济等优势,建立产学研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对高精尖与第三产业人才培养,推动服务型产业发展。此外,还应加大对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企业发展支持力度,利用资本支持、政策支持等方式,为京津冀地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打下基础。

3.2 建立健全协同合作机制

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与地区间经济基础差异存在密切关联,而通过建立切实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对京津冀三地区实现协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推动京津冀共同发展进步,使城市之间可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应建立完善的协同合作机制。首先,在京津冀合作协同机制建立中,应打破地区限制,充分思考不同城市优势,通过相互弥补建立整体整理思路。其次,京津冀合作机制制定中,既要关注经济层面的合作与沟通,又要建立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全方位于一体的协同合作机制,加强对京津冀的全面发展指导。合作机制制定期间,一方面,应始终将“坚持共产党对于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根本原则,发挥其带头作用,建立以共产党为基础的现代化政治协同机制,切实落实分工、权责明晰的协同机制。另一方面,应将政治和经济作为依托,加快构建完整有序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

3.3 区域空间结构优化调整

在经济、政策和科技等优势支持下,构建高效合理的空间格局。首先,应转变以往“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建立“双轮驱动”型发展结构。其次,将“双轮驱动”的京津冀空间结构逐渐转变为“一轴两带”的结构形式,通过将京津冀地区重要城市串联起来,实现区域间产业互补,而且利用先进地区资源等优势,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逐渐从中心将优势辐射到周边区域。最后,将京津冀“一轴两带”空间结构逐渐转变为“多中心网络”结构,以此逐渐扩大京津冀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其引导作用。“多中心网络”空间结构,是一种通过合理布局小城市建立分工,产生并形成扩散和溢出效应的模式,利于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带的国际竞争力。

4 结论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而京津冀地区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政策推动的重点区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使得高层领导和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其中。而為充分推动京津冀地区实现快速发展,需要发挥京津冀三地协同作用,并明确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多方面挑战和困境,寻找发展出路,在利益协调机制推动下,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为地区和国家经济增长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侯永志,朱鸿,侯继磊. 新发展阶段的京津冀协同发展[J]. 前线,2021(7):62-65.

[2]张贵,李彩月,吕晓静.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3(1):1-11.

[3]赵霄伟.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多重困境与韧性应对[J]. 区域经济评论,2020(06):71-79.

[4]魏丽华.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 中共中央党校,2018.

[5]胡静宜. 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 现代经济信息,2018(02):459.

[6]周志刚,吕颖辉,姜凯月,赵丹.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京东地区县域经济的产业布局调整与发展出路[J]. 商场现代化,2016(25):124-125.

[7]孙山. 京津冀一体化挑战与出路[J]. 小康,2014(05):48-49.

[8]王宝治,张伟英. 京津冀协同立法的困境与出路[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9(05):133-138.

[9]胡静宜. 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 现代经济信息,2018(02):459.

[10]李娟,孙启.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人才集聚的现状、困境及对策[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4):31-35+55.

[11]王珊珊,尹高飞,谷桂恕.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校人才引进困境及策略分析[J]. 山西农经,2020(11):60+66.

[12]高康.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府作用研究[D].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2020. DOI:10. 27474/d. cnki. gzjld. 2020. 000053.

[13]孙昊哲,尹少成.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法治保障:困境与应对[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20(02):106-112.

猜你喜欢
京津冀困境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