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初中语文课本中文人的“与山水共情”

2022-07-06 20:25余中保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7期
关键词:共情

余中保

摘要:钱钟书先生曾有言:“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山水之美”,其中《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是文言書信,两文加起来字数不足三百,却能够做到意达其情、言尽其意,通过对山川美景的精练描绘,传达内心深处之情,恰如“惊知己”,由“景”而入“情”,风景意蕴,相互生辉。本文旨在通过结合时下背景,在全面整合两文景物及挖掘其意蕴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深层情思。

关键词:《答谢中书书》  《与朱元思书》  共情  整合阅读

一、从背景谈起——以文传情的缘由

(一)文体特征

书札是文人墨客之间交流情感的一种交际方式,也是我国古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朝时期,书札运用较为普遍,且文人书札尤其重视辞藻华丽,所以其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吴均为南朝文学家,《与朱元思书》在书信体散文中可谓是独具一格。陶弘景是南朝时思想家,其一生成绩斐然,对文学、道学等领域都有涉及,《答谢中书书》是他游赏山林、心灵净化后的作品,也是当时书札中的上品佳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人的个性自觉与审美意识自觉的重要时期。“山水书札”是当时较为普遍的一种交流方式,大都文采斐然,感情浓厚,内容多借描绘山川景物来传达内心情感,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也对后代文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和吴均《与朱元思书》两篇课文的探究,在文章景物描写的整合研究下,解读文人的内心多层情感。

(二)文人风骨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时局动荡不安,政治黑暗无度,世族门阀等级森严,使得人民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们在生活、精神、心理等方面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文学创作的实用性在此时成为一种能够反映社会现状的方式,通过文字描绘民族的现实状况、社会面貌,传达内心深处的真实感想。南朝山水书札成为我们探索南朝的社会生活及时人内心世界的范本,值得深入探讨。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所绘之景是当时作者隐居地的周围风光,即文中所言“实是欲界之仙都”,可见他对此地周围环境的满意。结合背景不难发现,本篇文章也体现了陶弘景归隐山林后悠闲的生活状态。

南北朝的山水札记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方式,这种创作方式是文人们内在情感的真实抒发,在这种创作环境下,他们走近自然、游赏自然、抒写自然,将情感隐藏于山水林草中,造就了南北朝时期独特的创作方式。在南北朝文人的心中,千景万物都是有生命力、有情感的,通过文字让人与自然进行沟通和交流。与此同时,南北朝的山水书札也揭示了南朝政治上困顿士人的生活状态,流露出他们的“尚隐避世”“喜游纵情”的心态,这也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困苦找到了解决的方式。“游于自然”“隐于自然”的独特处世方式,离不开南北朝文人个人意识的自觉和精神的自觉。

二、走进美景,与山水共情

(一)山水之“美”——以景传神

1.景之选择

善抓景物特征。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景物,有着不同特征,其传达的意蕴也不同,即使同一景物,也有不同的描写方法。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对山的描绘大多是突出其连绵不断、高耸峻拔的特点。

比如写山的高,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写道:“高峰入云……”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写道:“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文字即可看出其笔下山的“高峻”。作者通过对山峰外在形貌特征的描绘,抓住了“高”的特征。又如,同样写水,为了表现出水“清”的特点,《答谢中书书》有言:“清流见底。”《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之清,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文都通过直观的语言文字,突出了水“清”的特征。

所以说,即使是同一景物的特征,在不同时段和季节,也会有着不一样的情态。景物特征的描绘不仅受到季节更替的变化和影响,也同样受到作者“观物”情思变化的影响,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2.景之构思

除了景物的精心挑选,描写景物角度的选择与构思也十分重要。比如:宏观总括,微观入笔,俯仰高低变化的转换……无一不丰富着文章的布局。

多元化视角。描写景物,我们可以从多元化的视角进行。《与朱元思书》中,开篇即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全景,展现出富春江山水的美丽。“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描绘的是远处美景,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则是由远及近,由景写到人。最后作者发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从而引出“山水”之“奇、异”的特点。

(二)由景“入”情——多元化的描写手法

写景往往最终是为了抒情,文人墨客游玩山水即是寄情山水,所以选择恰当的景物抒发内心情思,就需要运用多元化描写手法。在写景的文章中常用手法有:多感官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等,现我们细读《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将其相关手法细致梳理。

《答谢中书书》——多样化的写景角度。一是多视角描写,如俯仰变化、远近结合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则是多重视角:仰观角度——“高峰入云”,描写山之高;俯视角度——“清流见底”,描写水之净。平视的角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极目眺望远方,青翠的树木、五彩的山石,交相辉映,绚丽多姿。二是观察多时段的景物变化,如朝夕更替、四季变换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晓”“夕”则是点明了两个不同时段中景物的不同以及不同的特征。三是多感官描写,如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文中作者通过视觉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灵动的山水图卷,也通过听觉描写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的“猿鸟乱鸣”,通过声音将所见的生灵描写得栩栩如生,既增添了画面灵动感,也传达出了蓬勃盎然的生命力。四是动静结合的运用。“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了山水竹林静态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写了山林中万物动态之势。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不仅抓住了景物的外在特征,又表现出自然界的盎然生机。作为一篇描写山水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不仅展现了景物的外在特征,更是抓住景物的内在灵气,通过远近、高低、动静的变化,听觉、视觉的交替变化感受,来传达自己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的乐趣,以及对共赏佳景的知音的寻觅。2D936397-6EB7-4930-A9FC-3721AD798DD4

《与朱元思书》中也穿插了多种描写手法。多视角转换:第二段中写水的清澈用了俯视的角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湍急奔腾用了平视视角,“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山高林密则用了仰视的角度,“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动静结合:“游鱼”于“细石”之间,一眼望去一片宁静之态,正是衬托出江水平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了江面的水之急,与静态之景形成对比,突出江面水态变化多端的特点。“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出山中各种声音,交相变化。实为生机动态之感,而到结尾处,又以动反静,写光影静态交替变化。多重感官描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是视觉描写,突出山高的特点,寒树相生,给人一种静谧感。“泠泠作响……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是从听觉角度,为画面增添声音,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动态的画卷。修辞手法的运用:“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江水的清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猛浪”的澎湃气势。

(三)“美在何处?”——意达其情,言尽其意

《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都是书信体,书信体是古代文人寄托情思的一种主要的方式。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友人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将情感寄托于山水美景之间。在文人心中,品味山川之美,能够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与自然山川对话是人生的乐事。谢中书也是能够被作者当作谈山论水的朋友,两人在文字中寄托自己的内心情感以及理想抱负,仿佛山水是他们灵魂的净化器。“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片美景,实是人间之仙境,自谢灵运后,仿佛就没有能够欣赏奇山异水的人了。用美景传达情感,用文字抒发胸臆,山水也成了他们精神上的慰藉。

《与朱元思书》也是一封书信,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文中作者乘船而下,自富阳至桐庐,将沿途的山光水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视觉上,从“水”“游鱼”“山峰”“茂林”等景物进行刻画;听觉上,则从“猿鸟”入手,动态与静态相映成趣,共同营造了一种清新之境,让人心生向往。然而作者对景物的赏析不仅仅是停留于表层,更是通过描写景物的选擇与变化,表达自己对官场世俗、功名利禄的厌恶与摒弃。

三、单元整合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

“单元整合教学”是教育领域新课改下的产物,是教学设计依据学生学情不断演变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突破旧的教学方式,开辟新途径。单元整合,即把教材中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的文章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选材、设计教学活动。有效的单元整合教学,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之间的联系,从而宏观地理解同类型文章。本文将《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这两篇文章进行整合分析,让学生对单元文本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中作者的“共情”,都是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景的背后有着深层的情感意识。那么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单元整合阅读有着何种意义呢?

(一)有助于形成学生的阅读思想

主题单元整合的阅读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学生的阅读整体性思维,加深了他们对文本主旨思想的认识。单元整合阅读,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把握整本书的架构,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对文本微观研究产生兴趣。《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都是以书信的形式传递内心深层的情感,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整合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共情”意识也是离不开山水美景的。学习了两篇文章,学生在整体上对本单元的主旨情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整体与个体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阅读思想。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单元整合教学,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思维等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共情”方式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醒学生对课内单元文章的阅读,可以从某个点出发,将多篇文章进行系统的串联架构,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同类型文章的主旨情感。

(三)有助于达到教师的育人目的

单元整合阅读是新课标下的前沿产物,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整本书之间的关联、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等之间的联系,探究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将文本中的文化精髓更有效地穿插到课堂中去,达到了“以文育人”的目的。此外,单元整合式的阅读或者教学,也在某种程度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文化内涵和阅读素养。

结语

单元整合教学,即是将单元与单元或者文章与文章联系起来,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增加了对课文整体性和关联性的理解。这种整体性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形成学生的阅读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此基础上也学会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本文即是立足于《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这两篇课文,找出“共情”之处,并结合手法的分析达到深入挖掘作者情思的目的,相信通过整合式的阅读与教学,学生在对文本内容、结构、手法、主旨、情感等方面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宏慧.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习俗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

[2]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3]卢晓河.求仙与隐逸——神仙道教文化对山林隐逸之士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2010(4).

[4]陶映菊.单元整合下的多文本阅读——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刊,2020(3).

[5]李伯恩.初中语文主题单元整合阅读教学探讨[J].教学探索,2019(1).

责任编辑:黄大灿2D936397-6EB7-4930-A9FC-3721AD798DD4

猜你喜欢
共情
善用“共情”,让你的人际关系更好
共情准确性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与幼儿共情,以专业的爱接纳回应
你为何总被“共情”搞得心累
情商高的人懂得将心比心
共情,没那么简单
儿童共情训练研究综述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