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体育德育价值及路径分析

2022-07-06 06:23王卫
当代体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体育教师育人

王卫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是促进德育实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有效保障。从“三全育人”视域审视学校体育,发现其以身体及身体实践为载体,具备“知行合一”的内隐德育价值与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外显德育价值。可通过设计全景式的学校体育德育环节、营造沉浸式的具身德育体验氛围和创设情境以丰富多重角色的参与体验,实现学校体育的德育价值,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转变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营造德育环境、提高体育教育中德育教育地位,形成学科合力、加强体育教师德育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健全德育教育评价体系,望进一步推进德育教育在体育课中的贯彻落实。

树人以德育为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既要优化德育课程,还应充分挖掘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生活中的德育元素,采取多维一体的复合德育策略,整合校内外所有育人要素,构建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学校体育与德育及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是贯彻“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当前强调发挥“三全育人”作用以促进立德树人的改革趋向下,挖掘、细化并实现学校体育的德育价值,助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从“三全育人”视角切入,对学校体育的德育价值进行梳理与整合,并提出可操作的实现路径,以发挥学校体育在“三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放眼当下体育课开展现状,体育教育目的有二,一方面增强学生身体锻炼,强健体魄,一方面培养相关的体育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之所以将德育与体育进行结合,是希望在体育的过程中,进一步贯彻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并将培养坚强意志、良好的协作能力、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等落实到体育教育的现实行动中。

1 “三全育人”视域下学校体育的德育价值解析

1.1 知行合一是学校体育的内隐德育价值

从“三全育人”视域来看,在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生态系统中,体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方面“德为根基,体为土壤”,健康的身体乃是展开包括体育和德育在内的一切教育活动必不可缺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从上述对中国学校德育的历史梳理中可以发现,道德、国民公德的养成与展现始终离不开个体的身体实践与道德知识的互动,个体的知与行乃是“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高度统一”。同样,以身体及身体实践为作用载体的体育,在强健个体体魄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体育教师尽管有意识实施德育,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未能完全落实。甚至一部分体育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德育教育的看法还停留在过去的传统理念,他们能够理解体育与智育的关系,却有很多不能理解体育与德育的关系。在德育教学的内容上,往往选择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团结协作、勇敢拼搏等精神,对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坚强意志力等涉及较少。

1.2 健全人格与锤炼意志是学校体育外显的德育价值

为了发挥学校体育“知行合一”这一内隐德育价值的独特作用,不断挖掘学校体育所蕴含的外显德育价值,在经历了多轮改革与发展之后,当前我国不同学段的体育课程已明确涉及体育道德、体育品格、体育精神等品德维度内容,还包括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政治教育内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维度目标与当前我国的德育教学目标有较大的关联度与一致性。

然而,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过程中,仍有不少基层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的德育工作目标、内容与侧重点不甚明了,难以使其与运动技能学习等任务达到平衡。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学校体育的育人作用指明了方向与重点,即让广大青少年通过体育“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其中,“享受乐趣”可谓是心理健康维度的目标;“增强体质”是体育课程不可推卸的责任,属身体健康维度目标;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则属于品德维度即德育维度的目标,亦可视为学校体育所特有的外显的德育价值,这四大目标与价值使长久以来存在的学校体育德育内容与目标和其他学科重叠或边界模糊的问题得以解决,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体育德育的外显价值。

系统的评级指标是检验德育教育质量的标尺,没有健全的评价体系,一切工作和任务的质量好坏无从谈起。体育课德育教育评价缺失,体育教师简单的自我评定缺乏公信力和说服力,监管不到位使得部分体育教师几乎没有实施德育教育,学校也没有其他的辅助措施规范体育教育德育工作,在職称评定、期末工作总结和学期工作安排中,均没有明确指出系统评价德育工作的具体指标,因此,提高星澄小学体育课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将健全德育教育评价体系纳入计划范围。

第一,在体育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设置具体的德育标准依据,并严格按照标准去评价体育教师的德育工作是否合格。体育教师之间可以互评,采用每周或者每月一次的方式来落实。

第二,德育工作不仅仅只是靠体育教师和学生来完成,家长和学校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对体育教师的德育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行为来评价体育教师德育工作的成效。

第三,体育课堂本身就是开放、自由的,因此在进行德育评价时,设定的评价方法要尽可能多元化、综合化,评价的内容也要尽可能全面、充实。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常规的评价方法来保证德育工作的效度,如: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自评和他评结合等。

2 学校体育德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2.1 以全景式的学校体育德育环节保障德育效果的实现

学校体育总体以体育课程教学、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竞赛和校外拓展交流活动三大环节覆盖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全过程。校园体育文化墙及体育类横幅标语等文化设施对学生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校外的体育拓展交流活动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家庭—学校和社区—学校互动居多,高等教育以社区—学校、体育专业机构—学校和校际互动为主,也应对这类资源进行有效应用。故在规划学校体育工作时,既要具备“以体育德”的意识,也要将这种意识融入上述学校体育的全环节中,对各环节进行全景式的把握,在突出运动技能习得和运动参与等主体内容之余,要挖掘每一类主体内容中可能蕴含的德育元素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与活动设计,还要形成各环节之间的贯通与连接,实现系统的联动发展,全方位保障学校体育德育效果的发挥。2D936397-6EB7-4930-A9FC-3721AD798DD4

在体育课程教学环节,主体任务不能脱离运动技能习得、体适能素质发展和体育基本知识学习这几大要素,在完成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和身体健康维度目标的同时,通过教学设计将德育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信念与精神渗透于体育课程主体任务之中,以体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坚强、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与自信的心理品质。在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环节,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胜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良性竞争,并在竞赛规则的约束下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形成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的道德品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意体现体育元素,将体育名言与口号、科学健身常识、体育运动文化背景知识等以橱窗、横幅、海报等形式呈现,并充分利用闲置空间对学校边角进行休闲健身化改造,帮助全校师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已有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对这类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物料进行建设,能有效传递价值观念等文化特质,对人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此外,为学生体育社团开展活动提供硬件与软件支持,发挥同侪示范作用,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养成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和遵守规则的良好品格。而通过组织校内外联动的亲子体育活动、参观各级体育训练基地、聆听专业体育人士报告等,有助于学生学会尊重家人、感受体育拼搏精神和接受科学健康教育。最后,通过规范学校教职员工体育活动组织行为,能提升不同育人主体的体育活动实施能力,为全景式学校体育德育作用的发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2.2 以沉浸式的学校体育具身德育体验氛围保证德育效果最大化

对全景式的学校体育德育环节进行顶层设计后,还须以学生为感知与实践主体,营造沉浸式的具身德育体验氛围,保证学校体育德育效果的最大化。沉浸理论认为,应通过合理设计,使“挑战”与“技巧”这两个因素既相对平衡,又与参与者的能力相匹配,且能给予参与者即时反馈,使参与者能全心投入其所从事的活动或任务中,享受到“意识与活动的合一”这种愉悦的沉浸感,从而提升任务表现。这一理论提示,在学校体育每个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中,欲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及德育价值的完全渗透与体现,均需考虑到主要参与者——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既要设计合理的有梯度的活动目标与任务,也要匹配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学练方式,还要对其身体活动实践作出即时反馈,以保证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学练任务、方式和方法等元素所承载的德育效果。

以体育活动能锤炼学生意志这一外显的德育价值为例,以往多认为只要学生能坚持完成考验体能极限的任务就能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其实不然。这名学生可能自完成这次任务后,就对这类需要接近、达到甚至超越自身体能极限的体育活动产生恐惧甚至厌恶心理,更难以谈及意志品质的培养。倘若将任务以鼓励式的方式设计与呈现,在其每每接近放弃之时能得到老师或同伴的正向鼓励,让其感觉自己不是孤独一人在坚持,明白自己还有很大潜能可激发,引导其树立“坚持就是胜利”的坚定信念。而当其坚持完成任务后能再次得到老师或同伴的肯定与赞扬时,学生可能会亲身感受到坚持所带来的巨大能量和任务圆满完成的成就感。仅一次成功不具有显著的教育成果,应通过多次的类似正向反馈稳定下来,才可能实现通过体育培养其坚强意志品质的德育效果。这在如今很多健身类APP内置教练或人工智能的激励语音提示的设计中有很好的体现。

同理,在运动技能学练环节,既要为不同水平学生匹配不同难度的练习任务,也要即时给予练习反馈,并在学生达成练习任务时给予一定的平时分加分或言语激励等物质与精神奖励,让学生通过“体验—成功—自信心增强”的闭环,从被动练习转向主动练习,从而沉浸于提升动作表现的状态之中,进而达成学校体育的技能提升目标与德育目标。在课内外游戏与竞赛环节,通过对分组迎面接力这一项目创设情境,进行适当改造,便可实现不同的德育效果。给每组学生取队名或学生自定队名并进行竞技,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比赛结束后可根据胜负情况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比赛结果。若将此项目改为“红军抢运弹药”,则可引导学生亲身感受战场上“时间如生命”的道理,体会红军行军打仗的不易,通过简要的语言总结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并传承红色基因。

2.3 以丰富的多重角色参与体验内化学校体育德育价值

学校体育活动具有情境性、角色体验性与参与性,常需要参与者进行角色互换与体验,此过程是非常好的德育教育时机。有研究表明,在教育過程中通过有效的角色扮演活动,可使学生通过具身认知明晰角色的内涵,鉴别不同角色之间的区别,更好地处理角色之间的合作与冲突。故可在学校体育活动中通过创设不同情境,使学生体验施助者、被助者、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观众、活动组织者等多重角色及相应角色规范,以具身认知体会公平、公正、团结、合作等的真正意义,并通过多次的活动实践以“知行合一”的形式实现德育价值的内化。例如:在校园运动会或文化节情境下,处于不同角色下的学生,所表现出的德育特质是不一样的,当学生作为运动员参与比赛时,多会希望为班级、为院系争光;而作为观众角色为其加油的同班或同院系同学,较日常生活状态而言更易流露出集体荣誉感与团队精神。在各类学校体育竞技比赛中,无论作为运动员还是裁判员,学生均希望在比赛中能得到公正对待或进行公正执法,并拒绝赛场上的不文明现象与行为,在比赛进行过程中就能感受到法制和文明的力量,再辅以教师适时合理的引导,这种具身体验认知的教育效果比日常说教要更直接,也更为有效。而当学生组织体育社团活动时,作为活动组织者或运动技能施教者,更能切身体会合作、团结、民主等品质与价值观的真切要义。

3 结语

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指导思想以及德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具身认知、体验与实践的背景下,学校体育以学生的身体及身体实践为载体,实现“知行合一”的内隐德育价值和健全人格与锤炼意志的外显德育价值,在“三全育人”中具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实施“三全育人”过程中,应重视学校体育所蕴含的德育价值,通过对学校体育各环节进行全景式的设计、营造沉浸式的体验氛围和丰富学生多重角色体验等,以“知行合一”的形式实现学校体育与德育的协同发展,并不断优化,为“三全育人”提供更多的鲜活案例。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2D936397-6EB7-4930-A9FC-3721AD798DD4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体育教师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