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新课标 落实核心素养

2022-07-07 01:13李荣华
湖北教育·中小学党建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课标法治道德

李荣华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今后一个时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刻领会其内涵精神,准确把握其实质要求,以此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之重任。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对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把握四个关键词

一个主旨:立德树人。新课标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可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立德树人为主旨,聚力培根铸魂,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将自己的教学目标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加以细化,使其贯彻始终。

一个主轴:核心素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围绕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五个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系统化。新课标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具体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业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从而帮助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把握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为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一个主体:以生为本。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立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这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安排课程教学,注重循序渐进与学段衔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专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个主倡:实践育人。新课标要求“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倡导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做中學、用中学、创中学,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跨学科的探究性活动。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促进知情意行的有机融合。

新课标视域下的课程教学

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意在鼓励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突破学科边界,开展跨学科教研,构建大任务、大观念或大主题等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单位和教学单元组织形态,设计出主题鲜明、问题真实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如,在教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课时,我邀请音乐老师带领学生演唱《我们同属一个世界》,让学生在歌声中酝酿情感,体会到互助友爱是全体人类的心声;联系地理学科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目前人类共同面临的气候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并尝试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以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联系历史学科知识点,引导学生透过“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思考美国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危害;开展“共建美好家园”系列实践活动,将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推向纵深,从而切实增强学生守望相助的责任意识,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最后,我带领学生回顾世界各国为了和平与发展的目标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从二战后的国际援助,到后来的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再到如今的“一带一路”,等等。在梳理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应对国际复杂挑战、着眼于世界前途和人类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光辉,也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国智慧。

开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深度学习。一是读懂学生,激发学生内驱力。课堂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学习特点、思维方式、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布置适宜的学习任务,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多样化情境,创新教学活动方式,从而释放学生潜能,让课堂焕发活力,让师生共同经历一场智慧的修行。

二是坚持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教师在教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又该怎样去用。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而不是直接扔给学生一个现成结论。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事件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发现真问题、产生真思考、开展真实践,获得充分锻炼与快速成长。

三是设置开放性问题,让核心素养落地。开放性问题能够掀起头脑风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核心素养培养情况。如针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课,以往的考察侧重于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我结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一背景,关注冬奥会徽、吉祥物、火炬、奖牌以及“雪飞燕”“雪如意”“雪飞天”“冰丝带”等比赛场馆的设计中所蕴含的中国元素与冬奥精神,请学生任选其一作具体阐释,同时分析“中国风”为什么可以托举起“冬奥范儿”。这样学生可以从死记硬背的“苦”中获得解脱,去体会主动思考的乐趣。

优化作业布置,实现减负增效。作业改革与课程改革相辅相成。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业改革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让作业发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作用,同时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实现作业减负增效。

我认为,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作业是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它有助于避免以课时为单位设计作业带来的知识点的离散、孤立、割裂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作业掌握结构化、体系化的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作业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事实上它更应该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尽可能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在学完“亲情之爱”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为亲人下厨,为家人学做几道拿手好菜,以此报答亲恩;在掌握一些基本的民法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我是快乐的小调解员”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尝试用自己的知识与口才调解纠纷,促进邻里和谐。

用好网络渠道,积累教学素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资源。教师要加强常态化学习,养成阅读新闻、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从而积累教学素材,用大量真实新鲜的材料让课堂更加充实生动,让教学更具感染力与实效性。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号召学生搜集时事新闻,并预留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播报、评论新闻,以此养成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责任意识。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突出一个“省”字,对照新课标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与行动,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改进空间;强化一个“研”字,以研促教,助力专业发展与自我提升;落实一个“行”字,增强执行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并严格落实。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走出“考试、分数”的小天地,探索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打造扎根中国大地、面向未来的道德与法治课。

责任编辑/王秉乾

猜你喜欢
新课标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