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之眼

2022-07-07 20:29黄宗贤
现代艺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题材四川图像

黄宗贤

工业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轴线。四川工业的发展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缩影,见证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中华儿女在摸索中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四川工业的发展,源于“一五”计划时期,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三线建设”,数以百万计的四川儿女与来自全国各地支援“三线建设”的科技人员一道,筑起了祖国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以后,四川从最初的传统产业,到计算机通信、军工制造、水电能源等优势产业的快速崛起、转型、升级,逐步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宽广道路,钢铁工业、盐化工业、制造业等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主动融入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积极实施“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军民融合等工业强省战略,科技研发投入也快速增长。从2015年审议通过的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到2018年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四川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筑了门类齐全、结构完善、层次清晰的现代工业体系,尤其是“成渝经济圈”的规划实施,使四川再次迎来了高速发展的窗口期。

2022年5月18日,“天府天工——四川工业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于四川美术馆盛大开幕。展览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由四川省文联创造性地组织实施的一项集采风、创作、展览、出版、收藏为一体大型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工程旨在以美术的形式来反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四川工业建设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讴歌其中所包含的奉献精神和坚韧意志,亮出四川美术创作反映工业振兴、大国崛起、砥砺前行的名片。工程立意新颖、主题鲜明、视角独特,既是四川省文联及全省美術界对历史上千年未有的现代工业化时代的回应和观照,同时,“工业”这一新题材也是对整个四川美术创作的一次大历练和新考验。展览以视觉的力量,引导观众去触摸四川工业发展的历史脉搏,去追寻建设者行进的步履,去打捞叠加在时光中的历史记忆,去感受新时代美术创作的主流力量,去展望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的发展趋势与未来走向。借此展览,笔者浅谈一下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的历史方位、四川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的价值、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的美学品格及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的创新维度。

一、百年之梦: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的历史方位

(一)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维度

中国美术是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中开启现代性进程的,因而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象而又具有鲜明的特征。逐渐形成并确立了以写实性、现实性、大众性、民族性四位一体的占主导地位的美术观与创作模式。构建了不同于传统美术,也有别于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内涵与精神面相。中国艺术的现代进程既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象,又有鲜明的特征。这些都体现在艺术视向的转换上——题材、主题的转换,即现实性、革命性、大众性。工业化,不仅仅是现代化策略,而是具有高度意识形态化、理想化、民族化(民族自强意识)的实践行动,工业艺术图像是我们民族独特历史与意识形态的视觉文本。工业题材的出现无疑是中国艺术现代转换的重要表征。

(二)工业艺术图像的滥觞与演变

中国传统艺术图像中,“工业”是缺失的,工艺图像并不等于工业图像。中国的工业艺术图像是伴随着救亡图存的呼唤和对现代性的追逐而出现的。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工业图像成为现代性的标志。在左翼文艺运动兴起后,无产阶级的身份被强化。以新兴版画为代表的美术叙事中也有不少作品描绘工人的劳动生活与社会现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工业题材并未成为美术叙事的普遍性课题。实现工业化,成为新中国诞生后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工业成就的“事”和工人形象的“人”很自然地成为工业题材的表现主体。

(二)工业艺术图像的视觉修辞与表征

随着视觉图像在当代的兴盛,图像表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并成为人们认知世界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正因为如此,对工业艺术图像的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也就日益突显出来,在研究中,通过对视觉修辞与表征进行分析,来探寻图像与社会体制的深层关系,成了当前视觉文化研究的重点。如:时事素材——新闻传播;现代性诉求——强国梦想;时尚的图谱——摩登都市;身份的表征——底层视向;工业化景观——国家形象。

二、时代之光:四川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的价值

四川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上个世纪国家实施的“三线建设”战略中,四川成为国家工业的重镇,成为许多国之重器的聚集地。四川工业发展的昨天与今天,为艺术创作留下了丰富的艺术矿藏。如何用艺术的形式去呈现新中国以来的四川工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讴歌几代四川工业建设者的开拓精神、奉献精神,无疑是美术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应有的担当。

(一)时代丰碑的视觉构建

以不同的视觉去触摸四川工业发展的历史脉搏,去追寻不同时代建设者行进的步履。共和国前行的步履声在这些作品中回荡,人民力求实现工业强国的激情在这些作品中荡漾。特别是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四川三线建设和整个四川工业发展的火红年代被艺术家们高度关注。

(二)历史文脉的视觉追忆

打捞叠加在时光中的历史记忆。人是记忆的存在物,记忆构成了人的历史,也铺垫着未来,每个人的价值总是在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之中,而个人记忆往往是涵盖在集体记忆之中的。

三线建设便是一个民族独特历史与意识形态的视觉文本,唤起的是集体记忆。三线建设不仅仅是中国工业的空间挪移,更是许多人情感与生命意识、人的命运的变更。在这种变更中,镌刻下的个体生命维系于国家民族命运悲喜交加的集体记忆。什么样的集体记忆打动了观众?“伤痛”记忆的书写。伤痛未必是身体的,更是心灵的和精神的。逝者如斯的嗟叹就是一种心灵的伤痛,是有感于时空的永恒与生命短暂的伤痛,如果没有这样的伤痛,陈子昂就不会有发出“独怆然而涕下”的感叹了。三线建设对于国家体制来说,是特殊状态下的一种战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中国工业的失衡的格局但在仓促的布局中,不免有战时思维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个人而言,青春、时光、生命等有价值的东西,消解在时光的流失中,成为了一场梦、一种依稀的记忆,这是最根本的伤痛。

(三)中国力量的视觉呈现

聚焦现实,聚焦当下,占据主导地位。即,名片式的高科技景观:折射出了四川在现代工业、铸造国之重器方面的时代担当与重要地位;科技工业造福于生活:表现了高科技工业对于城乡建设,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工业景观的空间延展:从工业景观延伸到一带一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形象表现。

三、凝视之眼: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的美学品格

(一)贵力尚强的视觉张力

中国艺术的主体品格在魏晋以后发生了转捩:由雄强转向秀雅,由宏丽转向澹泊,由沉厚转向简约。在工业主题性创作中,“贵力尚强”审美意趣的乖张,使艺术的视觉张力得以增强。

工业环境和行业中的生命主体,必然形成了一种坚强、刚毅、沉稳的内在品性。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的艺术语言与形式,必然不同于“杏花烟雨江南”的语汇,大块面、大分割,强烈的冷暖、黑白色彩对比,人物外在的刚毅与内在的沉稳的形象,将大工业情景中的生命情态的张力呈现于视觉的样式之中。在充满现代构成感的画面中,让人们感受到的人性之美、力量之美。

(三)熨帖现实的鲜活之态

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史道路曲折,中国的近代工业化进程荆棘丛生。完成工业化的宏伟蓝图,使中国尽快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新中国诞生后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这也为工业题材的美术创作带来了全新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支持。脱胎换骨的新生感召着艺术家澎湃的创作激情,工业成就的“事”和工人形象的“人”很自然地成为工业题材的表现主体。

(三)讴歌生命的人文情怀

大工业时代的粗犷景象,新时代的高科技面貌,西南大动脉构筑的画面,九天揽月的伟大壮举在画作中无不得到呈现。但是,真正打动我们的并不是那些可视的景象,而是这些景象所折射出的家国情怀。四川工业图像谱系的建构,实质上是人的精神丰碑的塑造。

(四)宏大叙事与崇高风范的建构

宏大叙事、英雄叙事是主题性,特别是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基本叙事方式。崇高风范、集体自强意识的高扬是主题性美术作品的美学品格。

四、视觉之魅: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的创新维度

(一)主题明确与精湛技艺的融洽

精品力作,不仅体现在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和情感的释放上,也要体现在形式、语言、图式的创新和技术技巧的含量上。

(二)媒介交互的实验性

时代性既指向内容,也指向形式。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油画、水彩水粉和版画,许多艺术家都致力于中国式艺术语言的探索与建构,使原本来自西方的画种有了鲜明的民族风貌与中国面相。

在当代,国画、油画、版画等“架上”艺术,不断受到一些新媒介艺术的挑战,但是“架上”艺术正是在被“挤压”中力求在守正中寻求媒介材质上的新突破,拓展表现的空间,而不同的新媒介艺术也在相互的借鉴与融合,这也是此次展览展显示出一种新的态势。

(三)图像叙事的传情性

天府天工——四川工业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彰显了新时代美术创作的主流力量,体现了艺术家们对“以人民为中心”文艺观与发展方向的坚守。

通过对这个创作工程的审视,我们更加坚信:艺术家的时代担当、责任担当在于不断地创作出思想精深、技艺精良、制作精湛的作品,为时代立言、为人民发声、为祖国放歌。四川的工业和科技在新的时代,必然有更多的担当,有更大的作为。工业题材艺术创作大有可为,对于新时代的四川工业题材美术创作,观众有更高的期待。

大历史观是一种眼界,也是一种眼力,有没有大历史观,直接影响作品的格局与气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主题性创作也不例外。主题性创作在我国近百年的美术发展史上承担着弘扬主旋律的历史重任,也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民族文化和艺术水平的高峰。在美术现代化的百年征程中,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风貌,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为代表的主题性创作活动,书写了主题性创作的当代叙事。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主题性创作回答了现实课题,解决了现实问题,才能真正融入社会和人生。感应时代的能力钝化,作品则难以担当“回答现实课题”的职能。尤其是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文藝创作应当积极面对这个大变局,以审美思维回应时代关切。希望通过这次创作工程,带动广大美术家,胸怀国之大者,重视主题创作,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以主流担当的姿态投入美术创作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四川主题性美术不断创作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优秀作品。

猜你喜欢
题材四川图像
四川移动
四川移动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A、B两点漂流记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
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