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文为源头 兼论语文教学

2022-07-07 00:15张庆跃
关键词:琼瑶济南市文言文

曾几何时,琼瑶系列小说可谓红遍大江南北,在八九十年代,人们一度言必称金庸琼瑶,口必道舒婷北岛。他们的文学创作,确有很多深入人心、广为传颂的作品。例如,“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是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中的一句,但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由李莫愁之口说出而广为人知。同样,琼瑶电影《在水一方》同名主题曲,邓丽君翻唱后风靡一时,其歌词内容简直就是《诗经·蒹葭》的现代译文。金庸、琼瑶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显而易见,他们将古文精华用通俗的形式表现,取得了提升作品层次和推广优秀文化的双赢。且这样的例子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比比皆是,这也是他们能将通俗文学抬升至更高层次的重要原因。不过,毕竟是通俗文學,不严谨之处在所难免。如《还珠格格》插曲中,有“山无棱,天地合”一句,出自汉乐府《上邪》篇。曰: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山无陵”中的“陵”为“山头”之意,而琼瑶将之写为“山无棱”,是不对的,“棱”是棱角,山没有棱角讲不通。此处,主人公连用五个不可能的事情——即高山变为平地、江水枯竭、冬天打雷、夏天下雪(雨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天地合二为一——来表明决绝绝无可能。而琼瑶这一误用(有人专门分析可能是琼瑶记错了,在没有电脑依靠的时代,凭记忆大学者偶有错漏亦所难免)被世人竞相传唱和引用,实属不该,借由通俗文学认识经典也需要反思。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古文是根,因为,世上没有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迷古复古和疑古去古都是极端做法,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正如有的人,批判某某名人,问其看过该名人作品否,回答没有,简直可笑。所以,我们先来看看文言文是什么呢。“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可看做“纹”,修饰之意,“言”即书面用语,最后的“文”是文章。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即文言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省略,无论是龟甲兽骨还是金文、铭文乃至竹简、丝帛,代价或昂贵或繁难,书写不易,必须注重简洁,“文约而义丰”最佳;另一种是美化,书面语要写得整齐优美,孟子云“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古人对文字文化充满敬畏,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因此古人讲:敬惜字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明赖文字而生发。周有光先生说:“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真正开始。但正如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字典的字做出诗文来,则全凭个人的情趣和才学。所以,作为皇帝的曹丕也盛赞“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语言(说话)无需刻意训练,只要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就会,作文章可不是,想要写出好文章,必须“板凳要坐十年冷”乃至“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才能“两句三年得”。

自德国的雅思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命题以来,人们思考并相信,东西方各民族的思想高峰确立于公元前八到公元前三世纪,并绵泽后世,浸润于各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影响至今。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尊重元典,尊重古人及其文化。马克思也表达过,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并不同步,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但文化却不是直线上升。诸子百家的思想令人敬仰、难以企及,谁敢说与之匹敌。同样,王羲之的书法、李白的诗歌,今天谁敢说能够超越。所以,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开篇中提出的四大信念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本国的历史和文学要充满“温情与敬意”。我们绝不是厚古薄今,更不是开历史倒车回到古代,二元对立的思维要不得。只是想说,每个民族发展必渊源有自,今不必复古,但古应为今用。用杜甫的话即“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传统文化断层,抛弃太多。原因是自近代新文化运动始,由于近代中国落后挨打,仁人志士寻找救国良策,并反思落后原因,找来找去,最后归罪于文化落后包括文字的落后。由于救亡图存的紧迫和纠枉必过正等现实需要,新文化运动的浮躁情绪下,对传统文化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我们无法去过多苛求新文化运动的理性与全面,因为近代中国的落后,到现在仍需研究,“李约瑟难题”——即“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同“钱学森之问”——“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一样,仍是中国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现在,我们应当认真观照与反思那段历史的贡献和局限乃至弊端。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复古和疑古都要不得。今日各个领域出现的“西化”太过的弊端应引起足够重视。就语文教学而言,亦如此。主要表现在,语文的优秀传统丢弃,很多时候是在用学习西方语言的方式在学习汉语。九十年代著名的“误尽苍生是语文”讨论,虽有偏激之处但不无道理。有人指出,汉语是表意文字(也有说意音文字),不同于西方拉丁文字为主的拼音文字,汉语以汉字为中心,拼音文字以语法(词语)为中心。《马氏文通》是现代汉语语法的滥觞,利弊应当分开来看,我上学时,语文先分析语法结构正大行其道,语法及其分析有其功绩,但对于学习好语文有多少帮助很难讲或者益处不大。我们按照语法分析获得语言学习规律进而举一反三学好语言的方式学习汉语,简言之就是重分析轻阅读积累,是造成语文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危机下的中文》《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等,表达了这种思考与忧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在“教材是个例子”上分析过多,加之传统“小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对学习汉语有重要作用,不可全部抛弃,个人建议:一是要重视高校的学术传承研究,二是要能有尽可能通俗的方式择其精华为基础教育所用,真正落实“中学为体”。现在很多时候不是在读书是看书,语音(包括语气)是语言意义的重要组成,一说朗诵源自近代西方话剧,对于统一语言文字方面规范居功至伟,但是不应完全丢弃吟、诵、咏、哦、歌、叹、念等方法,特别是诗词用普通话读出来是难以完全表达我们的文化韵味的,而且很多时候甚至无法准确表达诗词意义。董必武去世后,毛主席十分悲伤,听了一天的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这首词分别由蔡瑶铣、岳美缇、计镇华三位歌唱家用南曲、北曲两种唱法演唱,播放时音质纯正,激昂的曲调在今天听起来仍动人心弦,诗歌、音乐、舞蹈原是三位一体的,诗歌现在只是诗没有歌了,朗读没法完成这个任务。(这是个大话题,期盼诸君如有兴趣可以研究),一唱三叹也不是一读三遍,屈原是“行吟泽畔”,直到鲁迅先生也还是“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古代作诗主要方式是先吟诵出来然后写下来)。

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呼吁:“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现在也没有解决好,应当引起大家重视。新文化运动之所以猛烈抨击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从语言文字学上讲,文言文晦涩难懂,既然是“文心雕龙”,那就不是大众百姓所能轻易掌握的,这严重影响了文化普及,进而耽误民智开发,故而“文白之争”以白话文派全胜而终。从这个角度看,是对的,文言文确实不利于大众学习文化,加之文人科举桎梏日深,文人们“为文而文”走进了“象牙塔”,甚至成了卖弄标榜、附庸风雅的身份象征和工具。加之新事物層出不穷、科技愈发重要、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这些文言文也愈发难堪其任。(正如计算机出现后对汉字输入造成巨大挑战,汉字拉丁化一度就呼声甚高,这里我们要感谢周有光、王选等先生对汉字输入做出的巨大贡献)白话文施行后,言语一致、明白畅达,对普及提高大众文化、科学发展等上述文言文弊端的补救效果良好,“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但随着时代发展,事物的两面性也显现出来,语言浅薄,文辞粗鄙,表达随意,语言美的下降且西化泛滥,这都要认真反思研究应对。“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杜甫讲“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复古与疑古都不对。其实,人类文明皆如此,文明的发展必须吸收一切有益成果,“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原念休烈,追诵本始”,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样我们不只会说“哇塞真好”这样浅显的话语,我们原有“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的诗意葱茏,“千载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的智慧成功,“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飘逸婉约轻盈,有“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傲骨铮铮,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爱胸怀、心系苍生。牢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才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作者简介:

张庆跃,男,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12月生。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济南市长清区乐天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一级校长,济南市拔尖人才(济南市D类高层次人才),济南市第二期优秀教育管理者,济南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荣立济南市公安局三等功一次,长清区政协委员,区拔尖人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作者单位:济南市长清区乐天小学)

猜你喜欢
琼瑶济南市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写好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济南试水“大部制”改革
开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