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赋能型双创培养体系设计研究

2022-07-07 03:15田惠怡孙洪刚
设计 2022年1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田惠怡 孙洪刚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TRIZ 技能颗粒知识库 体系设计 智慧赋能

引言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以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在 21 世纪中叶前集中爆发,世界经济论坛《2020未来就业报告》中已将创新能力提升为最重要技能之首。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回归教育育人的本质,强调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基础之上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

然而,目前基于双创1.0时代的粗放式管理的成果产出与质量显得功效不足,一方面体现在双创教育的内涵仅围绕大创项目及创业孵化,不符合数智时代学习者的习惯与诉求,迫切需要在柔性教学、专创融合、市场化运营等方面进行内涵的升级改造。另一方面体现在双创教育的方法论及智慧化不足,少有创新创业项目在实践中使用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使用该方法的项目知识产权成果比例高于其他项目,若能与智慧化平台结合,将取得更好的实践成果。

综上,构建智慧赋能的双创培养体系,在切实提升创新创业项目成果产出、提供数字化双创学习资源、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数字生态、助力双创2.0纵深推进方面大有可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多围绕理论教学,未有基于“项目”、围绕“技能点”、从全生命周期分享关键技术,对学生真实完成项目实践指导力不足邓翔提出除了要为创客提供“线下实体空间”,还应着力搭建线上虚拟空间,提供资源的共享、成果分享与交流互动。高校在创新创业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过于倾向理论,课程内容也只是简单地将专业知识嫁接在创新创业内容中,很少将专业教育内容与创新创业活动细化结合。曾明星提出创客的共有特质是创新、实践与分享,应让大学生创客体验完整的产品开发过程,塑造良好的心智模式和身心图式,实现对知识的建构、理解与内化,最终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二)很多学者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困境,没有将技术方法纳入到实践培训体系。但对于如“如何将技术与创新创业实践更好地融合”尚在理论阶段,缺乏实证研究丁玉斌等提出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体系,特别是要注重将技术方法的实践培训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理论运用、市场剖析、项目开发、资金运作、决策指挥、团队沟通等各方面的实战能力。丹麦奥尔堡大学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开展跨学科学习和创新性的问题解决。而TRIZ 理论则是由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于 1946 年创立,已发展成一套解决新产品实际问题的成熟理论和方法体系,经过实践检验,应用领域也从工程技术扩展到社会各方面,Imoh M. Ilevbare等人的研究证明了TRIZ 在全球 35 个国家广泛传播,已在许多大学成为重点课程,很多国际知名企业都将 TRIZ 理论应用于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国内高校近年来对于 TRIZ 理论的认识和应用开始提升,但大多数高校也仅仅开展了 TRIZ 理论的相关选修课或讲座等,使用该理论应用于创新实践管理的研究较少。

(三)众多研究提出要打造基于大数据的双创实训平台,但对“大学生双创项目实践”这一垂直维度缺乏深入实践伊剑提出双创教育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来促进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向注重实践的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通过收集学生个人的日常学习数据,并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指引大学生在双创实践中少走弯路,逐步让大学生产生创新创业知识的智慧学习路径,以此来打破传统课堂上知识更新慢的教育弊端。邓翔等提出打造数字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包括成立数字创新创业门户、构建在线学习系统、提供数字创新创业大赛系统、构建移动创业学院、培育数字化创新创业环境。

综上,着眼于未来新兴产业需要,呼唤高等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佳、具备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实践教学知识库与智慧平台建设,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指导服务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改革。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发现,目前高校对于双创升级的理念滞后,缺乏全局观和精细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致使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不明、教育战略缺失,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平台多局限于课程的“理论知识层面”的分享,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实践知识库从学习者角度来看,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习惯于接受知识灌输、流程跟随,缺乏在真实环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团队合作与协同配合的意识与习惯,无法实现与行业的实时对接。

同时,部分高校双创课程设置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学单向刻板,甚至用管理类课程替代双创教育;普遍缺乏针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于“项目”型的资源、缺乏围绕“技能点”、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的关键技术分享。

(二)传统教学场域缺乏科创问题处理与创新能力训练的数字资源支持,智慧赋能程度不足因缺乏高质量的双创项目管理与支持平台,部分高校将大创项目作为双创实践的主要载体,单纯追求数量规模,缺少信息化手段指引;缺少信息化协同,导致项目结束后缺少延展性。很多结题的大创项目学生负责人具有扎实的技术水平及项目经验,这些“朋辈资源”未被充分调动,没有反哺于在研项目。因历史项目成果物难以发挥作用,大量项目“尘封”,经验难以累积,有“重复造轮子”情况出现。

(三)统一化、均码式的教育教学现状不适于科创青年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以大数据、云存储等技术为载体,唾手可得的海量知识与信息正在以指数形式增长,但如何在单纯用数字化替代人工化的基础上,合力促进成果产出、逆向推导出培养路径、构建个性化、柔性化的学习环境,是当前以实践性为典型特点的双创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急需从均码式教育价值網络向适应性学习价值网络迁移。将适应性学习(Adaptive Learning)、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等教育技术工具的有机结合可有助于在学校的场景下根据学生个体情况为其提供学习情境。确立起遵循认知发展科学、激活兴趣、培育多样性、保持平衡的设计原则尤为重要。

综上,只有数字资源建设领域进一步深耕,以智慧化平台作为支撑,为学习者提供实时的、个性化的教育基础设施,才能为科技创新实践营造扎实的生态体系。

三、研究内容

(一)构建“1个中心、1个载体、4维一体”的双创教育架构结合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以TRIZ效应知识库为基础,构建新型双创教育架构,实现双创教育的个性化、精细化和智能化。1个中心:即以参与大创项目实践的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贯穿科创实践始终,切实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精准的指导;1个载体:即以“大创项目为牵引”的优质科创平台资源;4维一体:即构建课程、项目、活动、专题四维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引导进行有深度的创新创业实践,从而切实解决学生双创项目实践能力不足、成果物深度不够的情况,如图1。

(二)实施“1个关注、2个组合、3个贯穿”的翻转课堂双创教学1个关注: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关注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养成;2个组合:即线上教学优势和线下教学优势相组合,线上掌握基本知识、提升基本能力,线下运用创新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素质;3个贯穿:即思创融合、创新实践、成果导向贯穿创新教学始终。使学生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大战略,企业发展新需求,个人发展新诉求,对创新创业学习感兴趣、能认同、有激情,开展有价值有意义的建构性、创造性学习,如图2。

整体工作流涵盖:初期完成Wiki学习资源库、个人发展潜能动态前测模型、知识图谱以及完成推荐计划模块的初步构建;通过教学迭代过程,完成前述内容的验证与实施以及学涯路径推荐系统的初步构建;结合Wiki学习资源库的内容建设培养体系的设计、实施与验证,最终达成学业成熟度模块的设计、验证与实施。

通过上述模式及流程重构,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结合学生个性化特征、因材施教,形成多样、精准的课程内容供给方案;通过智慧化诊断、分析和预测,在海量教学资源中精准提供匹配的学习内容;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为学生提供多维互动、深度参与的浸入式教学场景和过程;积极探索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等同价值的对接形式;为学生创设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个性化特征的定制化学习体验。

(三)开发 “智能化迭代双创管理”平台,实现智慧赋能为实现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环境真实性的要求,也满足科创实践对过程的观测要求,构建真实运营的智慧化创新创业项目平台,融合项目申请与评审、过程监控、导师辅导、在线学堂、互动交流、分析统计等核心功能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于一体,使科创实践与教育教学及高阶孵化之间形成良好互动与支撑。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底层数据拉通,提升项目实践与管理中的智能匹配、推荐、分析、预测等智能服务功能,并解决目前信息平台分散且异构的问题,如图3。

(四)构建技能型颗粒化数字资源型知识库在智慧型平台中,通过知识库赋能学生为双创实践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构建了专业知识与双创能力提升双轨制,除课内的教学资源,还围绕大学生科创项目周期的不同阶段(即:确立目标、研究方法、进行假设、数据收集、项目开发、评估检验、总结和推广),建设及提供大创项目数字化MOOP在线开放资源(Massive Open OnlineProjects),从实施流程及关键技术路径入手,每个项目提取出数字资源成果作为实践切片,支撑数字工场资源池。围绕在线开放资源,基于数据价值挖掘,实现围绕“项目开发周期监控”、基于“技能颗粒”的智能推荐、项目成果智慧预测。有效地保证学习内容与行业发展及项目需求的匹配,也实现创新创业元素与专业教育教学内容的融合,为未来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资源储备。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项目知识库。将出现过的问题及其问题的解答组成一个元案例,并将其存储在案例库中。对一个新问题寻找与之相似的旧案例,找出最相似的案例作为新问题的匹配,将其解答作为新问题的建议解,或根据学习者需求生成新的MOOP颗粒资源请求;通过对解决方案进行修改、评估、测试,得到新问题的最终解。案例库解决问题依赖于以前的经验和成功解决问题的案例,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常规思维的限制,也更易于理解和应用。案例库的构建方法论是知识管理,即对有用的知识作最有效的管理,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分享,通过网络架构整合形成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主要是由建立和管理存储知识的知识库和对知识库进行管理的技术工具组成。本项目结合建立在人类的创新经验和大量的专利基础上的TRIZ 效应知识库工具,形成项目型知识库,目的是创建一个知识资产简明的目录,使师生参与双创实践产生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可以被量化,便于知识的共享,也为提高高校青年学生就业、创业质量,创新创业教育效能的持续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图4。

(五)协同打造 “跨学科的专业科学素养及思维能力培养”,开辟智慧化支持与孵化生态在教学、平台、实践知识库就绪的基础上,全面聚焦科技创新引领下的双创场域建设,融合人才培养、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围绕不同学科特色,以任务和困难倒逼,塑造创新文化,营造创业氛围,与双创实践紧密衔接、形成良性互动。基于专业属性、项目领域,为学生进行核心技术智能搜索、项目成果智慧预测、精准地在线资源推荐,打造数据、决策、产品维度的支持,通过在线服务与资源共享,完成协同创新的生态化基础架构,如图5。

打破学科壁垒,探索“跨学科”实践模式。基于“创意-创新-创业”

的创新创业实践逻辑和“技术研发-原型制作-商业模式-创业实践”的商业创新产品开发逻辑,将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组合,例如:工学负责技术研发,文学+管理学负责商业模式、创业实践;艺术学负责原型制作。构建专业化培训体系,围绕创新方法素养、创业工具使用、产业技术应用等领域开展专业化培训,如知识产权、职业经理人培训等,稳步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六)政企校联动,推进“需求对接,持续互惠”的产教融合型双创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产教融合的驱动主体——企业由于自身的一些需求未被满足,造成参与动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合作水平普遍有待提高。突破的关键点在于把握“政产学研”各主体的诉求,建设“需求对接,持续互惠”的产教融合支持与资源对接服务机制。通过“三螺旋”模型,将政府、高校和企业这独立的三者整合成交叉影响、紧密合作而又螺旋上升的结构体。从而,将具有不同价值体系、功能的高校、政府和企业融为一体,形成知识领域(高校)、行政领域(政府)和产业领域(企业)的三力合一,促进高校、政府和企业间的共生共赢。打破学科边界、行业边界、地域边界、观念边界,在交叉的边界切面上建立以经济利益和企业责任为基础的利益需求对接策略,通过利益需求对接来平衡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促进产学合作的开展。将产业动态、企业需求与学生创新创业深度融合,依托“政-校-企”互动联盟,构建体量可观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全景式嵌入”校企合作中心,提供具有挑战的创业实践岗位。通过有效提升青年学生科创实践环境的真实性,融合大数据分析、系统设计、供应链管理等不同学科组合叠加的科创实践机会,既完善学生实践平台,也形成创业孵化平台,更打造师生有效检验创意和方案的实验平台。

结语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创业则是社会进步的本源力量,在我国科创发展需求极为迫切的今天,智慧赋能型培养体系,是竞合时代的热切呼唤。通过双创范式升级,构建商业思想及科技方案的最佳检驗平台——智慧型双创项目管理平台,围绕双创特色数字化资源开发、知识库构建、跨学科专创产教融合,磨练商务创新思维,协同锻炼创新创造能力。通过以开发周期为牵引,聚焦与关键技术的突破,促进成果物的知识产权化、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运行质量和效率。通过在生态设计上下功夫、在科学管理上谋突破、在孵化平台上求实效,在智慧服务上做提升,促进发挥科创人才主力军作用。通过重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智慧化实践学习路径,克服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性对互联网行业发展快速性的时滞影响从而产生对行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在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分析
在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