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余料在儿童设计教育中的研究

2022-07-07 03:15卞希羽梁玲琳
设计 2022年11期
关键词:设计教育设计思维审美教育

卞希羽 梁玲琳

关键词:设计教育 设计思维 果蔬余料 自然美学 审美教育

引言

近年来,儿童创意美术教育欢迎度居高不下,一方面归因于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儿童美育工作,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着力扭转唯分数唯升学不良倾向。另一方面得益于家长知识文化水平的普及,大众审美的提高,创意美术教育是绝大部分家长倾向培养孩子想象力的一条起跑线。本文亟待寻求新的媒介进入设计教育中,提出相应的食物美学解构方式,为相应的课程开发提供参考,为探索儿童设计教育的新形式做出积极贡献。

一、相关概念简述

(一)儿童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其包括了设计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可以构成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区别一字之差专指美术技能训练的美术教育,审美教育更强调兼具艺术教育、情感态度、审美意识的培养。儿童美育的目的在于建立孩子对周遭事物的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感受力及表达力,通过整个过程逐步培养身心健康发展所需的综合素养。审美教育等同于绘画吗?毫无疑问审美教育需要纳入“设计”,现代艺术教育所提出的美学教育涉及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纯美术,而是需要更为宽阔、创造性视野的加入。

(二)儿童设计教育:设计教育是以设计审美为载体,设计教育最早出现于包豪斯时期,随着物质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设计的定义不只是为了生活和商业服务,同时也伴有艺术性的创作。儿童设计教育的提出,也强调了将艺术设計与生活的融合性进一步加强。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对于儿童的设计教育启蒙更侧重于创意美术等基础性教育,而国外针对儿童设计教育的培养手段更为多样,设计师们根据儿童身心发展和思维能力,研发一系列关于儿童设计意识启蒙的幼教节目、玩教具、书籍、阶段性课程,全方位刺激处于艺术敏锐时期的儿童,儿童设计思维融于儿童设计教育中,同时也有助于在交叉学科时代背景的个人优势凸显。以2011年风靡一时的日本NHK儿童美育启蒙类节目《啊!设计(デザインあ)》为例,虽然面向儿童,但其视角独特、简洁明了的风格,也对成年人产生了设计的启发。佐藤卓在采访中不断强调“观察能力”的培养,把观察日常生活变成一种习惯,与此同时节目充分传达了儿童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特征,反映对儿童设计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

在具体的设计审美活动中,由于设计对象、设计理念、设计审美的差异,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特别是基于对生活、对自然环境积极观察的设计活动,更会体现出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当今信息化社会,艺术设计教育对人们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多维度、多侧面、放射性的思维方式和观察方式,儿童设计教育中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去观察和感知这个世界,思考生活细节中蕴含的可能性,用设计的视角看待世界,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二、食物创意设计在儿童设计教育中的引入

(一)食物创意设计与儿童设计教育的关系:食物设计的学科体系涵盖了食品本身的设计、食器的设计、食品包装的设计、食物的服务设计、食物的供应链产业链设计、烹饪摆盘设计等,目的不止是让食物看起来好吃,而是从无到有包含了包装、产品、空间、平面、服务等美学创意设计想法。如图1,思考不同情境下的寿司与行李履带的传送方式及弹力带的作用,机场行李从机舱内运输到旅客面前主要以依靠带动式的传送履带,实现运输目的并且能够减轻运输重量,而回转寿司的使用场景往往是顾客环绕在矩形的柜台周围,厨师将美食制作后摆放在运输带上轮回旋转供食客挑选,达到缓解人手不足、店面拥挤不堪的困境。其次设计师将行李箱和寿司两种类似的物品进行置换,充分发挥了设计思维的主观想象力和创造力,局部置换以荒诞的形式呈现富有创意的新形象,引导孩子从生活中的事物着手观察,带给他们趣味性的心理感受,进而引发思考探索。

反向思维是设计教育中一种高层次的表现形式,相比于常规性思维方法,反向思维更多的是培养儿童转换一种思维方式,在观察生活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地联系到更多的事物,不断观察不断重新思考不断反问,当多角度思考成为内在固有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角度就会更加全面。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儿童认知发展被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11岁以前的学龄前儿童逐渐开始有正向和逆向思考的表现,是逻辑思维培养的关键阶段。思维逻辑尤其是反向思维逻辑在解决问题中,能够获取独创性的直接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局限,是创意来源的重要渠道。

学龄前儿童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大脑开发的黄金期。11岁以前的儿童正处于思维与认知高速发展时期,创造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并在不断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儿童的各种活动表现出来。创新思维的两个重要表现是想象力与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儿童对外界事物的探索欲望极其强烈,并从中展现其创造性的想象力。

(二)食物创意设计在儿童设计教育领域中的引入过程:以食物的自然美学为核心,儿童设计思维启蒙为重点,启发儿童从不同维度解构食物,提高对美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水平,最终让审美教育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审美教育中所谓的设计思维的建立,是指对于“解构、对比、关联、比例”等要素的设计方法的洞察。儿童设计教育的重点应该在于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力以及观察生活的思维方式,而非大师级的绘画效果、手工艺人的精雕细琢。如图2,如何将食物在儿童设计教育中作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感官体验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儿童对于食物的感受,将其引入设计启蒙教育中,启发孩子对他们的重新认识和思考——食物只能用来吃吗?食物余料可以用来做什么?食物有自己的专属颜色吗?食物的颜色可以用来染布吗?是否可以作为绘画工具?食物的剖面和肌理可以用来拓印吗?

三、食物余料在儿童设计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食物首先作为裹腹之物已经成为满足人体生存的基本需求,食物浪费现象也日益严重。其中瓜果蔬菜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来源,但在虫害、气候的考验下,难免会有一小部分未成熟、品相不好的果蔬会被无情地抛弃,并且在整个运输过程中经历腐烂磕碰的果蔬也会被挑出当作垃圾填埋处理。大多数市面上的水果蔬菜都是经过挑选被消费者购买,但一些品质好的果蔬被预处理后,余料也随之被丢进垃圾桶。其次,民以食为天。食物不仅仅给予孩子美味,更给予他们对于世界美的感受和对自然的敬畏感恩,关于食物的教育也不止蕴含食物的营养和健康,更是一门跨学科的设计审教育。食物教育本身作为一门生活美学课程,从食物与人、与生态、与环境的关系,再到食物背后历史、文化、产地等内涵,以审美为导入途径,培养多维度的观察视角。

(一)色彩提取。在现代简便的化学染料充斥我们生活的同时,传统草木染技术并未被人忘记,使用天然的染料给纺织物上色的手工艺课程在忙碌追求快节奏中逐渐被复兴,或许是天然环保,或许是因为情怀,重拾草木染应用于包、巾、枕的家居品蔚然成风。从植物中获得的染料色泽相对天然且对儿童使用的安全系数较高,无毒无害,不含化学物质的特性,因此从古至今都被服装界用来进行幼儿服装色彩的设计。

“草木染”更是一门将艺术、科学、趣味、文化一体的优秀传统工艺,相比于蜡笔、彩铅、水彩笔,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草木染能够帮助孩子自主获得一些关于色彩的染料。

果蔬的颜色种类繁多可以让孩子自主寻找天然生活中的“颜料”,通过提取果蔬来探求获得色彩的方式,从实践过程中观察果蔬颜色的特性,强调让孩子主动观察和运用生活中的色彩。新教学手法的形成带来新的教学方式,运用不同的果蔬颜色进行混色,加以盐、醋媒染剂,将简单的事物素材制造出美的东西,进而促使审美能力的提升。随后,在市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了常见的果蔬与小朋友们一起进行染布实验,提取出了13种较为常见且色泽明亮的颜色,如图3。

(二)剖面肌理再造。与色彩不同的是,肌理增加了拓印创作可变性,有些孩子因为自信心不足产生自卑情绪,自认为画不出东西或者自己画得不够好,往往无从下手,由此不愿意接触画画,甚至讨厌美术。拓印再造能够帮助他们通过两种事物的相似类同而组合在一起,没有刻意强调只能使用线条作画,在技术层面上给孩子提供了更大的帮助和解放,跳出对传统绘画技法的局限,凭借想象力、设计感去创作。随手画的椭圆可以引来孩子们的各种天马行空地猜想像“鸡蛋”“土豆”“番茄”“卷心菜”“橙子”……,这也能够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细致的观察生活及身边的事物,通过轮廓产生更多的联想并且促进认知的发展。

利用表皮有明显凹凸的果蔬进行压印,将自然肌理然后转换到自己的作品当中,透过这样的方式不仅锻炼观察平面的形状,更可以感知在设計中经常运用却难以解释和描述的词语“纹理”。对熟悉的食物通过拆解肌理及重组剖面,使得他们换一种方式去看待吃的食物,甚至会产生一种陌生感。将这些特殊的肌理与绘画相结合,创作通道会变得更宽阔,观察维度也会更综合、更完整。“甜椒切面形状像是四片花瓣”“洋葱切面的一圈圈形状像是树的年轮”“秋葵的横截面的五角星形状像是繁星点点”…… ,如图4。孩子们会从不同角度观察联想、自主对比。笔者邀请了被试儿童参与果蔬的拓印及剖面创作,整个课程过程中他们通过脑海中熟悉的事物联想后通过置换的手法展示出了各种趣味化、独创的事物形象,如图5。

(三)形态想象。微缩摄影是一种利用变焦镜头的移动,使人产生错觉,借用食物的形态特征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联想,用微缩人物模型搭配出趣味化场景。如图6,把葡萄干和西瓜籽想象为矿石,以诙谐幽默的表现形式,建立食物特性与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形态想象,引导孩子们观察不同的食物的构造特征,对熟悉的食物通过拆解和重组,把每个部件展现给孩子,一旦他们换一种方式去看待以前毫不在意的食物,甚至会产生一种陌生感。孩子们对所见的事物都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并且由于儿童对外界没有足够的阅历和固化的模式,他们的思维不会受到外界太大的影响。通过动手搭建立体美学,那些被认为不切实际、天马行空的想法,却能够表现出儿童创意的情感世界,富于变化、跳跃性极大的思维模式也是对成年人的设计思维提供了无限的参考价值。

四、食物创意设计在儿童设计教育中的优势

(一)增强感官互动:多感官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感觉器官,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帮助增强做某件事的积极性,调整感官功能占比,从而强化、锻炼感官功能。多种感官的促进协调能够让孩子从不同角度解构事物,加入视觉、触觉介入对食物的看法,改变味觉、嗅觉的传统感官意识,进而对食物有了更综合、更立体、更准确的认知思维。例如“中国食育倡导者行动”举办的包豪斯下午茶Time-之味蕾小达人Bauhaus Afternoon Tea Time活动“保罗·克利几何茶糕点”,通过感受食材的酸甜苦辣咸鲜五味,思考如何将食物来呈现其绘画风格,根据食材带来的感官体验选择适合的装饰性食材,并且最终设计制作出几何茶糕点。利用感官互动,学习将绘画中的色彩和几何与食物所带来的感官体验结合,提升对不同事物的好奇心并有对讨厌的食物有所改观和探究的热情。皇家艺术学院Nico Cooks食谱和工具,进行捣碎、切割软食物,鼓励孩子参与食物的制作过程,借助看起来像是实验器材的食物工具套装,体验不同食物的质感。Michel / Fabian设计工作室设计的基于联觉的Goûte汤匙,以优雅的方式创造舔手指的感官体验,泪滴形状的形状,作为蘸取花生酱、酸奶、蜂蜜等食具,将不同材料的感官特性转移到味觉中,增进了人们进食乐趣的厚望。

(二)提升趣味美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儿童在想象力方面、创造力方面及语言、情感表达方面的行为表现,帮助家长认知孩子的想法,正视他们的情感,包容孩子的天性和直觉,给予一定自由的创意空间,鼓励他们利用未禁锢的好奇心想象力产生更多的思考,激发对事物的兴趣。趣味性的活动不仅提高孩子对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也能够锻炼综合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观察事物、毅力培养的能力,推动儿童益智成长。因此要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是将创意的设计思维融入日常生活中,并且能够一直保持对自然生活敏锐的观察力。例如大屋顶x Toii STEAM 工作坊邀请孩子们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想象、场景搭建等一系列的活动对食物进行再设计,构建一间间有关食物的奇妙餐厅,“蚂蚁的蘑菇餐厅”“狐狸的棒冰餐厅”“猫咪的餐厅”“列车餐厅”……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变身成为餐厅的设计师,结合想象和自身的所见所闻,用不同的果蔬打造一个个充满有趣故事情节的空间,让孩子们用自然食物蔬菜将建筑的形状搭建,从而以食物为载体了解建筑的构造和几何体的知识。

(三)强化饮食观念:食育是饮食行为的教育,包括了饮食观念、膳食营养知识和饮食卫生安全等一系列的教育。尽管生活条件的改善,但由于暴饮暴食带来儿童营养过剩、垃圾食品过多摄入等不良问题也日趋突出。儿童食育工坊的出现立足于儿童对“食”的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帮助孩子对饮食形成正确的人那事,从内心情感上喜爱这些利于身体健康的食物,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绘本、动画片、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孩子们学习食物的营养价值和营养知识,并且创设食育环境,充分挖掘食物教育与儿童兴趣点,营造良好的食育氛围。例如日本食育协会——青空厨房,通过阶段性的课程教授儿童关于食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营养、膳食平衡、食物来源、生熟食区分,通过餐桌礼仪与绘画结合去培养孩子色彩的感知创造力、图片与母语菜单去理解食材的初加工、整理厨师服装训练自主性。《啊!设计(デザインあ)》中通过定格动画的手法将食物进行拆解拍摄,对食物进行加工处理后使其抽象拟人化,带给孩子新的思考方式并且以他们感兴趣的形式了解食物。

(四)拓展余料利用率:食物在儿童设计教育中的应用材料是果蔬余料,生活中买菜被挑捡剩下的、运输过程撞击腐烂的、遭遇极端天气无法食用的、厨房间被切下的末端都属于余料的来源。国内关于食物的二次利用大多以纤维材料为主,像稻壳纤维、玉米苞叶,关于果蔬的再利用在设计设计案例较少。而国外大多从材料创新的角度出发,对被抛弃的食物材料进行关于美的再设计,一些非盈利性的组织对食品回收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做了很多被抛弃到被欣赏的创意美学设计,衍生出环保绿色的家居日用品、文创产品。例如日本My Farm公司为了让被命运抛弃的蔬菜变废为宝,推出的“Vegeloop”蔬菜循环包,对于那些被残忍遗弃的蔬菜余料,首先进入垃圾处理机被制成肥料,然后包装上可降解的纸张直接埋入土中,在雨水的灌溉下静等种子发芽。日本小学生Food Paper品牌创始人用“烂蔬菜”造纸,结合可持续与传统教育的理念,尝试山药、橘子、洋葱、生姜、辣椒等10余种原创纸张,由此衍生出相应的各种包装纸、袋类、碗类创意工艺品。对儿童而言,拓展食物余料的可用性能够让他们体会生命的奇妙,增进他们对食物的珍惜感,在感知食材来之不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所应承担的责任感,在生活中根植环保意识、二次利用、垃圾处理等理念,在收获动手喜悦的同时,也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从而具备良好的品德、人文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结语

审美能力培养和设计思维开发是儿童设计教育的两大重要环节。通过上述文章,将食物的色彩提取、剖面再造、形态想象引入儿童设计教育中,有助于引导儿童建立宽阔的视角,锻炼开放的思维,希望能对儿童设计思维启蒙提供指导意义,为儿童设计教育及审美教育提供更为新颖的教学与教育优化方式,同时使食物余料不再一味成为垃圾,赋予其二次生命的意义。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设计思维审美教育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浅析物联网时代智能产品的设计思维和策略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产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型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
基于翻转课堂的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