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民俗艺术传播与保存研究

2022-07-07 14:43张杨格
艺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张杨格

摘要:民俗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精华。自古以来,民俗艺术就有着传播的天性。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民俗艺术传播与保存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反映地域特色和推进民族精神凝聚的重要意义。新媒体具有方便快捷,形式多样,互动便利的特性,新媒体的存在与发展为民俗艺术传播与保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民俗艺术的传播与保存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加强存储的有效性,有利于传播的双向性。结合新媒体与民俗艺术传播与保存的融合战略,提出了民俗艺术挖掘本土化特色,民俗艺术与传媒契合大众心理以及增强传播的渠道化和平台化等一系列解决策略,希望民俗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播。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民俗艺术 艺术传播与保存

媒介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针对媒介所处的关键性地位,麦克卢汉提出了全新的观点,他认为当人类拥有了某种媒介后,才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活动,因此媒介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俗艺术具有与历史相联结、揭示文化价值的特质,决定了民俗艺术需要重点保存并加以传播,民俗艺术分为大众传播和民间传播两种方式,传统民俗艺术主要采用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实物传播的民间传播方式传承下去。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建立在数字化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应运而生,人类开始借助媒介从事民俗艺术的相关传播活动,媒介的每一次革新都影响着民俗艺术的保存和传播行为。要想让民俗艺术更好地保存和传播,需要重点分析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可行性。目前,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保存、发展民俗艺术,改变我国民俗艺术传播范围狭窄和发展路径模糊的问题,是民俗艺术在新媒体领域中传播、保存重点探讨的方面。

一、新媒体环境下民俗艺术传播与保存的必要性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大背景下,全世界范围都认识到民俗艺术保存、传播的重要性。民俗艺术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积淀和演变已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每个城市设置民俗文化名片,用来推广该城市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可以看出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对民俗艺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同时,民俗艺术本身具有地域性、传承性等特性价值,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国各族人民的智慧,促使民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反映地域特色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民俗艺术的保存与传承提高经济效益。民俗艺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国民经济推动点的主要推动点,它表现出社会属性的形态,无形的社会文化资源在民俗艺术的保存与传播中体现出价值。同时,在民俗艺术传播活动是以民俗现象的存在为基础,民俗艺术传播对象具有物质性,在保存与传播的过程中,有的民俗艺术慢慢消失了,有的民俗呈现出多样类型,通过展现新媒体技术传播的深刻内涵,呈现出物质层面的东西,传达民俗艺术强大的生命力,让民俗艺术得以传承与发展,深层次推动经济发展。

(二)民俗艺术的保存与传承反映地域特色。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中存在着不同性质的民俗艺术,任何一个地方的风俗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民族艺术能够映射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将中国地域紧密连接起来的同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民俗艺术经过长时间的继承与发展,其中的糟粕部分丢掉了,只留下精华的部分。民俗艺术的保存与传播不仅单纯呈现物质方面的内容,而且展现出蕴含在精神层面的有关历史、文化、社会的深刻内涵。民俗艺术的保存与传播,在观照创作者内心的同时,也给予观者愉悦的感受。因此,在时代的向前推进中,它慢慢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传承发展起来,贴近大众,贴近生活。

(三)民俗艺术的保存与传承凝聚民族精神。民俗艺术的保存与传播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体现了文化共享的实质内涵,彰显出民族精神的凝聚。民俗艺术将文化的发展与民族精神熔铸一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凝聚民心,中华各族人民的团结。从民俗艺术的文化属性来看,民俗是一种达成群体性共识的标志,在民族艺术的保存与传承中通过构建群体性的感受和认同感将民族精神相互融合,把分享信息的凝聚力贯穿在民俗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中,人们感受民俗文化的呈现状态,来品味、享受其中的文化意蕴,认识到呈现出民俗艺术中群体民众的共同文化基因一一映射在民俗艺术的物质属性中,是形成民族魂的关键一环。其次,民俗艺术的传播反映信息接受者对风俗传承的认同感,民众在凝结血缘或者亲缘关系中形成集体性的身份认同,在认识、选择和利用的大自然中创造的风俗艺术以及形成的风俗习惯,形成实践认同,传递出群体凝聚力的感知与深层次意义。

二、媒体环境下民俗艺术传播与保存的可行性分析

民间艺术的形式和种类呈现出纷繁多样,数量丰富历史久远的特点,它的保存与传播在不同媒介环境下需要考虑到媒介本身的特性。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民俗艺术的传播与保存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传统民俗艺术传播不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改变媒介环境为前提,而新媒体具有方便快捷、形式多样、互动高效等特点,为民俗艺术的保存与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为了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新媒体时代提出了要积极探索民俗艺术传播的新形式,继承和发展民俗艺术的物质属性和文化属性,推动社会文化建设。

(一)新媒体环境下民俗艺术超越时空限制。民俗艺术本身就具有地域性,一旦传播过程中离开原有的地区,就打破了地域性的特质。在民俗艺术传播与保存的过程中,我们要聚焦于民俗文化地域性的特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从根本上来看,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与传播性两者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传统民俗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始终坚守着民俗文化地域性的特质,传播活动只能局限在特定的小范围,受到时间和空间范围的约束。民俗艺术的保存和传播要求切实表现出时空上的客观存在性,才可以反映出人们创造文明的历史进程,体会到民俗艺术传播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结晶,能提供人类真实生活信息的发展流变。而新媒体的存在与发展,实现民俗文化超越时空的限制,民俗文化可以全世界范围内保存与传播,传播载体呈

现多样化趋势,传播的时间和空间更加自由灵活,丰富民俗艺

术的传播内容,增强了民俗艺术的传播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民俗艺术增强信息传播。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传统民俗艺术的保存与传播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新媒体的运用改变了民俗艺术的存储方式,改变了受众对民俗艺术的感知方式,改变了使民俗艺术的生存环境。通过对传统民俗艺术和现代民俗艺术的保存、传播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存储方式的优劣。早期,传统民俗艺术来源于百姓民间生活,通过磁盘、录像等影像方式进行记录,最初保存的方式存在许多问题,传统的保存方式呈现出画面容易失真,载体易丢失的特点,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例如,在河北民俗艺术的保护过程中,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复制、合成3D影像,优化民俗艺术的存储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俗艺术信息存在的方式,有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对河北民俗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新媒体环境下民俗艺术强调受众主体性。目前,新媒体传播手段是最有影响力的手段,民俗艺术的保存与推广策略,让人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人们增加了文化选择的机会,打破原有信息沟通的局限,但是海量信息接踵而来,以高效的方式对于受众喜欢的民俗艺术进行传播,并且及时改进策略,从而进行信息的推送,并且需要充分挖掘新媒体环境下民俗艺术的传播优势,认识到传播是民俗艺术存在的生命,传统民俗艺术的传播形式单一,传播者处于主导地位。当前社会的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改变,大众传媒进入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从源头上转变了传播模式,让民俗艺术的传播呈现不断变化的趋势,增强了传播者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信息接收者处于主导地位,传送反馈信息,大大缩短了人们交流互动的距离,为不同社群的人们之间建立了联系。

三、新媒体环境下民俗艺术传播与保存的策略

民俗艺术具有艺术的属性,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民俗艺术使大众的生活富有诗情画意,同时生活也为民俗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民俗艺术与日常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样地,新媒体的存在与发展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民俗艺术想要获得保存与发展,就要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形式做出相应的对策,由此可见,新媒体与民俗艺术融合发展的传播与保存结合本土化和区域化特色,满足大众需求,提高渠道化和层级化传播。因此,只有适当介入新媒体,才能让民俗艺术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

(一)民俗艺术生产挖掘本土化和区域化特色。民俗艺术传播作为艺术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将民俗艺术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实现本土化和区域化是传承和弘扬民俗艺术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呈现出民俗艺术的商品化属性。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民俗艺术的保存与传播受到西方艺术的冲击,民俗艺术保存与传播的困境说明我国传统民俗艺术正在流失。为了促进民俗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试图从传播的视角出发,自下而上探索富有创造力的民俗艺术生产,探索民俗艺术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确立适宜本土化和区域化运作的最佳方式。民俗文化的发展需要民俗艺术的保存与发展为依托,要充分发挥手艺传承人的创造力,丰富文化内涵,将民俗艺术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符号、民族语言元素和民族价值彰显出来,体现民俗文化的情感内涵和人文关怀,有利于把握好市场新方向。在民俗艺术的传播策略中注重将民俗艺术的保护传承和民俗艺术生产的市场需求两者协调一致,不仅体现出民俗艺术的历史内涵,而且表现出民族艺术适应当代应用功能和价值方面的特质,真正为受众服务,促进了优秀民俗作品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传承,使得民俗艺术与新媒体传播真正融为一体。例如“故宫”口红根植传统文化,结合本地特色,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推送,让文博类IP传播发挥效度,民俗艺术的衍生品更好地顺应受众审美需求。

(二)民俗艺术与传媒融合满足大众需求。借助新媒体媒介实现民俗艺术的保存、继承和发展是关键性问题。深入挖掘民俗文化中的艺术要素和文化元素,充分探索民俗艺术中的思想观念,认识到隐藏在民俗艺术中的思想观念是民俗艺术之魂,在运用数字技术传播民俗艺术的同时,要将思想观念融入其中,熟练掌握受众的心理需求,进而与受众进行深层次心理交流和沟通,获得受众的普遍认同和接受,只有经过新媒体的再创造和契合受众心理的民俗艺术,才可能广泛深远的得以传播。其次,凸显区域民俗文化特征,塑造特色城市文化形象。几乎所有的城市文化建设都与民俗文化建立密不可分的联系,新媒体艺术要勇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新媒体改变原有的简单文字或者图像传播,符合大众审美趋势的同时顺应新媒体的特性,加强城市居民历史联结的记忆感。例如,在三平祖师文化民俗活动的举办中,通过融媒体平台,现场图文直播、LED弹幕等科技互动,利用科技优势进行动态影像的传播,注重将民俗艺术产业创意上升到人文层面来塑造更好的城市形象,开启了民俗与艺术相融合的盛会。最后,新媒体下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条件的人们共享相同文化的媒介环境,在这种现实的语境下,对传媒和民俗艺术的保存、传播的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始终坚持民俗艺术特色的原汁原味,同时也要在不同的文化系统的桎梏下找到共通的规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三)民俗艺术提高渠道化和层级化传播。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电脑的普及,为民俗艺术通过新媒体方式的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换言之,只需要一台电脑,信息传播者就可以将有关民俗艺术信息传递到世界各地。作为推广民俗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结合民俗艺术的特性,针对不同地域特色来完成民俗艺术的保存和传承,民俗艺术作品的创造者作为传播的初始者,在传播过程中中介的因素推动了变量的产生,要深刻理解到民俗艺术的基本维度,保证在数字化民俗艺术的传播活动中,在时空变迁中让早前创造下来的民俗艺术顺利延续下去,通过构建民俗艺术的数字化传播平台,不但能够真正地为民俗艺术形式以及民俗艺术提供发展的渠道,同时还能够将民俗艺术的衍生品呈现给消费者,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例如:在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开发的数字博物馆,借助民间美术的数字化博物馆发展模式,使人们在参观中培养保护意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民俗文化和民俗艺术的种类,为民俗艺术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使民俗艺术获得传承、延续的保证。此外,现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力量就是大众传播渠道,民俗艺术网站为民俗艺术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民俗艺术网站上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资源,创造了一个更加开放的空间,利用电影、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在内的传播平台,使民俗艺术全方位、多角度地加以传播,通过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灵活性、渗透性等特点来保存、传播民俗艺术。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使个人用户数量急剧增加,私人化的自媒体占据互联网发展的一席之地,民俗艺术的传承者、爱好者和个人网络用户深刻影响着民俗艺术的发展,通过多层级的传播主体全方位、多角度为构建民俗艺术的数字化平台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结语

民俗艺术丰富多彩,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艺术面临的保存和传播问题引起了国内的重视,妥善解决民俗艺术的保护、传承的任务是十分艰巨重大。而新媒体的出现恰恰为民俗艺术的传播提供了广阔前景和优质平台,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探索民俗艺术的特性,两者巧妙融合下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推动民俗艺术的保存与发展,有利于民俗艺术的创新性传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民俗艺术的共享。因此,为了实现民俗艺术的长足发展,要注重民俗文化的传播的本土化和渠道的多元化,促进民俗艺术在新时代中的广泛传播,推动优秀民间艺术和中华文明的传承,让民俗艺术绽放出无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彭小琴.民俗艺术的新媒体传播路径[J].传媒,2015(23).

[2]李静.民俗艺术的新媒体传播策略——以信阳罗山皮影艺术为例[J].大众文艺,2017(8).

[3]李穎.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研究[D].东南大学,2015.

[4]赵然.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民俗艺术传播——以皮影艺术为例[J]。艺术研究,2019(1).

[5]胡晋怡.论民俗艺术的新媒体传播[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2(9).

[6]李颖.基于传播学视阈的民俗艺术传播与文化生态精神[J].中华文化论坛,2013(6).

[7]吕展榕.互动仪式:新媒体视阈下民俗艺术传播研究[D].辽宁大学,2019.

猜你喜欢
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新媒体成为高校党建“新武器”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出版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选择
出版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选择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技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