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审美形式和文化寓意

2022-07-07 05:13卢雨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收藏与投资 2022年6期
关键词:窗棂空间建筑

卢雨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中华文明持续发展了5 000年,这一成就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梁思成先生说:“中国古建筑为我们文化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可见中国古代建筑是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体,是艺术与文化的具体表现。

作为建筑的主要构件,窗的历史悠久、式样万千。我们现在使用的窗功能多为采光、通风,而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窗除了功能性之外更是塑造空间、联络空间的主要手段,是建筑的视觉中心,具备极高的审美价值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地位

中国建筑是世界古建筑的六大体系之一,它的特征是木构架建筑系统。中国传统建筑有大木作和小木作之分。大木作是指建筑物中承重结构构件的制作,如柱、梁以及榫卯结构和斗拱形制等,这些建筑与社会等级密切关联。小木作是指门、窗等,这些建筑构件不受封建等级制度的控制,所以民间工匠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也有了更为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将墙从承重的功能中分离出来,从而使窗这样一种轻型、软性的建筑构件开始承担起围护的重要职能,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建筑装饰的重点对象。另外,由于封建时期等级森严,在建筑住宅时受制明显。百姓的建筑在柱、梁、斗拱等大木作领域受到各种约束。所以,有财力的宅主便只能通过门和窗这样的小木作来体现其审美品位及财富地位。窗也因此在民居中成为装饰的重点对象。大至宫殿建筑,小至文人园林建筑,古人都将装折一事视为显示自己审美的重要途径。其中,门窗在装折之中尤为重要。

这些特征,造就了窗在建筑中的突出作用和审美中心的地位。正因如此,我们可以透过窗,从幽微中见广大,探究其丰富的艺术效果和文化寓意。

二、窗棂中的形式美

(一)窗棂中的中国美学

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的要素及其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视觉美感。

窗棂即窗格,为窗上以木条交错制成的格子,是指中国传统建筑中各种门窗的格心部分。其作为建筑构件,形式多样,颇具东方艺术特色。

我国古代的木建筑,墙体一般都不承重,且家中较为阴暗。最初是出于减轻重量和增加日照的考虑,所以隔扇、窗棂都必须做得轻便通透。又因在清朝之前,人们多使用纸、麻、鱼鳞等透明材质解决采光、保暖、避暑的问题,这要求窗户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空间被分为小块状,所以窗棂(窗格)便应运而生,之后便产生了形式各样的窗棂纹饰。它具有通风、采光和供眺望外景的功能,加之镂空的线条和几何图形,造就了其特殊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艺术美。这种美完全符合形式美所指的对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的要素及其规律组合的视觉美。

(二)窗棂的类型和纹饰

侯幼彬先生在《中国建筑美学》中将窗棂分为平棱和菱花构成两种类型。菱花构成多用于宫殿、寺庙等高规格建筑。使用时等级分明,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是:三交六椀花,双交四椀菱花,斜方格、正方格、长条形等;为避免过于呆板,菱花还做了局部的变动,有三交六椀带龟背锦菱花、三交球纹菱花、三交满天星六椀带艾叶菱花、双交四椀嵌橄榄球纹菱花及古老钱菱花等,式样极为丰富,显示出宫殿建筑的宏伟壮丽。如北京故宫中最高档次的宫殿—太和殿使用的便是三交六椀菱花,形状最规整,呈正交状,花心图案中部形成一个圆形,排列有序,富有韵律感。适用范围更广的平棱多用于民居、园林。其运用线条组成各种纵横交错、疏密有致的图形,抽象概括,极为符合当代视觉传达的审美原则。

(三)美好的祈愿与祝福

除了功能性与美观之外,窗棂还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将自己的祈愿祝福刻在窗棂上了。东方文化对现世生活寄予很多积极性的肯定与希望,在门窗的雕刻中,祈福的内容占据了很大比例,大多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中国美学中常采用的象征和谐音手法。

平棱构成非常常见,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的回纹,是由陶器和青铜器演化而来的。用横竖短线组成方形或圆形,形状如“回”字,线条永无交合之点,代表安全回归,寓意福寿吉祥、深远绵长。窗棂中的另一代表性元素—冰裂纹,由三边、四边或五边放射性线条连接组成,其看似繁杂,形状无一定规则,实则错落有致,表现了春已到,自然和谐,万物复苏的景象,具有人心向前、永无止境之美感。在菱花构成中,明代的窗棂设计广泛使用了水波纹、鱼水纹、水草和水草花题材。古时住宅极易发生火灾,用水及相关图案装饰在门窗中便成了避火图符,人们借此来祈求家宅平安、免于火灾。

三、窗的功能及空间结构

(一)空间的分隔

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具有隔离、采光和审美教化的功能。其形式基本统一,起到分隔室内、户外空间和联络空间的双重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同时具有装饰性。一方面,要使房屋与自然界隔绝,起到隔离空间的作用,将一个大空间分隔成两个独立的小空间。另一方面,又要与自然界相融、相交,具备采光和通风的功能,营造相对开放的空间。这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与天是共通的,与自然相互融合。这使得窗除了具有中国美学文化内涵以外,还具备了中国气韵和哲学内涵。

(二)“借景”—空间的流通与延伸

图1 故宫太和殿 三交六椀菱花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传统门窗,基本都是明清时期的遗构,当时的达官贵人及文人士大夫都热衷于在江南置地筑造园林。园林装饰技艺对明清两代北方皇家宫殿建筑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南方气候多雨潮湿,所以在建筑中多使用通透的窗,便于采光通风。

采光是窗户的主要功能之一。窗户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能,可以让光线照到室内;同时还具备“通”的特性。窗棂的通透性和灵活性,使得室内的空间与外界的自然空间产生联系,营造开阔的空间,将园林的景色引入室内,易于“借景”,使得室内室外的空间在无形中相互利用。

东汉时期刘熙于《释名-释宫室》中写道:“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也。”窗是屋里屋外空气流通的重要通道,隔离、采光的功能使得它具有联通渗透空间的作用。建筑大师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的外头。”江南园林中别出心裁的掇山、叠石、理水等景观,都可以透过窗“借”到昏暗的室内进行空间的延伸。它对于建筑空间的营造举足轻重,自身充满了诗情画意。

图2 陶器上的回纹和古建筑中窗的回纹

四、古代诗词中的含窗诗

在古代诗词中,窗的文意深奥。擅长寓景于情,借景抒情的古人,抓住了窗这一独特的事物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意境的渲染和表达在含窗诗中尤为常见。它入诗的途径主要表现在,通过窗的空间分离与流通功能,对比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空间的幽闭暗示,抒发主人公局促的心境。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又例如“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弄。”这些诗中的窗便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境。

在古代建筑中,普通住宅重叠幽闭,透过窗向外望,视野并不像今日这般开阔,但户外景观又隐约可见。在含窗诗中,抒情主人公站在昏暗的室内由窗向外望时,大多心绪万结,怨不自胜。最具代表性的群体是生活在内庭的女性们。她们的生活空间长期受限,窗是她们接触外界的桥梁,给予她们希望,但能赋予的空间又显得局促而狭小。古代女性的活动范围极其有限,窗引发了她们对外界的向往,但又更凸显出她们所处空间的局促和精神上的压抑。同时,因为封建礼教束缚,她们并未作出过多的反抗,更多的是自怨自艾。在这样的情况下,诗歌产生了“可怜即美”的美学。

窗作为建筑美学的重要构成,它在无形中陶冶着古人的性情。“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栋里归白云,窗外落晖红”便很好地描绘了古人的生活场景。中国文化含蓄内敛,表现在建筑中则是,以屏风和窗为代表的装饰,作用主要是避免空间直露,营造迂回曲折、重重叠叠的氛围。这样的格局有其独特的文化历史。这种空间的虚实变换从反面突出了内在空间的隐蔽性和压抑感。它不似门和墙完全封闭。它空灵却重叠,不完全敞开。窗里窗外的空间,由内向外地区分出实和虚两种精神世界。也正是因为内部空间的压抑昏暗,才表现了窗在空间结构上“隔”与“透”的功能。透过窗,向外眺望,能疏解心绪,从而使人产生无尽的期待与向往。

五、结语

窗作为中国建筑的重要构成元素,是室内与室外空间流通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与自然万物联系的重要方式,它的价值不容小觑。

无论是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空间结构,还是在中国古诗词中的文学意蕴,古人都习惯借助“窗”这种独具中国审美和文化背景的建筑构件,表达旧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自然的向往。这为我们今天的文化设计及创新工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来源,窗的功能依然值得深究。

猜你喜欢
窗棂空间建筑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羊城快速通道
最特别的旅行小贴士:寻找故宫里的窗棂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寄醒者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