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2-07-07 10:10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农业农村局315200陈松林卢腾哲
新农村(浙江) 2022年7期
关键词:美丽农业农村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农业农村局(315200)陈松林 肖 辉 张 羽 卢腾哲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城乡融合程度较高,“三农”领域亮点不少,产业“小而精”、乡村“宜而美”,在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有一定基础,有信心成为农村改革探路者、乡村振兴排头兵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领跑者。

1.基本情况

全区43个行政村,农村人口11.2万人。2021年村均收入534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281万元。农民收入44064元,城乡收入比连续17年下降。主要体现在三个“高”:

(1)高质量深化乡村产业深入实施“2336”产业振兴行动,努力在高效、生态、精品上下功夫。强化平台引领,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精品农业,积极打造集现代化农业生产、乡愁化田园景观、农文旅融合一体的特色园区,持续做强“镇蜜”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深入实施“机器换人”“设施换田”,加快农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2)高颜值打造美丽乡村以共建共享全域美丽大花园为目标,全力打造“国际范、江南韵、乡愁味、时尚风、活力劲”的美丽乡村。强化规划引领,以共同富裕示范带、市级精品线建设为抓手,努力实现串点成线、连片成景。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统筹农田、水系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农村“三大革命”,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农村公厕实现清单化管理。

(3)高水平推进城乡融合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财政支农体制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建成区级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强化农村基础设施,水利防洪治涝体系基本建立,“四好农村路”、生态绿道逐年拉长,行政村双车道覆盖率、公交场站、快递物流服务全覆盖。

2.短板弱项

(1)收入尽管农民收入持续提高,但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收入结构不合理。从2021年农民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是主要来源,占60.7%,经营性收入占21.9%,转移性收入占14%,财产性收入仅3.4%。二是收入绝对值逐年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014年的1.83缩小至1.76,但绝对值由21375元扩大至30694元。三是村集体收支平衡难。尽管村集体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但刚性支出逐年增加。保洁卫生、垃圾分类、社员福利、水电费等支出较大,可用节余不多。

(2)产业尽管农业生产逐步从量增向量质齐增转变,但制约因素明显增大。一是靠天吃饭依然突出。镇海临山揽海,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不强。二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风险依然存在。全区粮食生猪等主要农产品自给率低,供应极易受市场波动干扰。三是农业土地资源制约突出。全区人均耕地是全国平均的一半,永久基本农田占比较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和耕地保护的矛盾已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突出瓶颈。

(3)形象尽管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全区农村形象有效提升,但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城乡面貌反差强烈。城中村、城郊村违章建筑较多,农房破旧,是典型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二是乡村特色体现不够。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为改造而改造”思想,风貌提升上盲目跟风,设计上千篇一律,“乡愁”韵味不足。三是串珠成链集成不够。示范村、精品线、风景带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与产业、文化的契合度不高,村庄建设的整体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4)改革一是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不敢动、不敢改、不敢革”的思想萌芽,如农村资产激活利用举措浅尝辄止。二是农村人才资源短缺。“两进两回”机制缺少实质性举措,乡村规划、村庄经营人才匮乏,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3.加快发展的思考

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短板在“三农”、主战场在“三农”、品牌亮点也在“三农”。下一步要实施“一主线五聚焦”战略。

(1)一条主线是“融合”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合是主线。要通过持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系统推进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2)聚焦保障,夯实安全底线一是稳定粮食综合保障能力。积极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聚焦基础设施提升,打造一批国内领先、集中连片、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确保到2023年全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同时,要结合“田长制”,开展“保属性”“提标准”“优环境”三大行动,坚决制止“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二是强化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基地化”六化目标,自给率提高至30%以上,同时要常态化加强非洲猪瘟等疫病防控,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三是强化蔬菜等农产品供给。稳定蔬菜生产规模,确保播种面积3.6万亩以上,年产量稳定在8.5万吨。

(3)聚焦效益,优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2336”乡村产业行动,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一是统筹优化乡村产业平台。以现代化、工业化、集群化理念,加快推进示范园等区级平台建设,镇(街道)层面要依托水果番茄、草莓、葡萄等优势产业,加快建立“一镇一平台”机制,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创园、农业科技园等一批镇(街)级产业平台。二是精细发展品牌农业。实施品牌振兴行动,积极构建以“镇蜜”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农家特色小吃品牌等为核心的农业品牌体系。要以水果番茄为试点,建设水果番茄标准化生产基地,持续强化特色优势。三是培育“农业+”现代产业。利用乡村要素、资源、环境等优势,开展“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活动,实施“民宿+”“康养+”工程,打造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打卡地”。继续办好农民丰收节、水果番茄节、草莓节和梨花节等特色农事节庆活动,形成一批本地农业农村“IP”品牌。

(4)聚焦创新,实现要素赋能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加快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推动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一是推进“科技强农”。加强与院校合作,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强化绿色发展,围绕“种业”和“肥药”两个关键,建设一批有示范引领的育种育苗基地和“肥药两制”综合试点区。二是推进“机械强农”。要扩大粮食领域机械应用,确保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0%以上。要提升效率,探索农机装备“合作社购买、农民租用”的“共享农机”模式,建成一批装备设施先进、服务链条完整、运行管理规范、辐射带动明显的区域性农机综合服务中心。三是推进农业数字转型。重点打造数字农场、数字牧场。要加快推进植物生长感知、环境温湿度调控、土壤肥力监测等数字化技术集成应用。积极开展植物工厂试点,推广无土栽培、汽雾栽培、立柱式栽培、墙体栽培等新型农业种植模式和技术。要加强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等设备智能化改造,加快动物无害化处理、动物防疫检疫数字化集成应用。

(5)聚焦美丽,加快乡村提升加快建设富有共同富裕新内涵、数字化改革未来元素、乡愁风貌特质韵味,打造临山揽湖、多彩田园、商帮水乡、和谐集居的新时代美丽大花园。一是优化乡村发展空间。以城中村改造等专项行动为载体,构建与资源禀赋、人口布局、产业形态相适应的乡村空间框架。加快修编全区村庄布局专项规划,明确集聚建设村、整治提升村、特色保护村、城郊融合村和搬迁撤并村等类型。重点打造三大功能区域,其中“四村一线”区域,打造“双创”美丽乡村风景带;“水乡寻梦”区域,打造田园古村风光带;“四湖连珠”区域,打造美丽经济转化带。二是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建设。积极谋划省级共同富裕示范带,统筹推进“烟雨江南”风情线和“四湖连珠”风景线等一批精品线。聚焦精品亮点,做深“微改造、精提升”,以美丽庭院、景观节点等为载体,力争每年打造3~5个精品村,深化村庄经营理念,把美丽乡村转化成“美丽经济”。三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构建城乡一体的环卫保洁、综合整治、运维管理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垃圾分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力争实现标准化运维管理行政村全覆盖。全域提升农村公厕,健全完善农村公厕“5S”管理机制。

(6)聚焦改革,激发内生动能加快推进改革的下半篇文章,持续激发内生动力。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点规范承包地流转交易,支持规模经营。稳慎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农房)激活利用,创新农村闲置资源盘活利用机制,探索“蓝领公寓”“双创基地”等模式。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租、入股、合作等,盘活村级工业用地。二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对部分经济合作社适时推出终止方案。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化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盘活村内低效、闲置资产。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全面推广农村集体资产“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办法,推动智慧化监管。三是深化农合联“三位一体”改革。以区级现代服务中心为载体,着力构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建成区现代农业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美丽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