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状片岩大断面隧道三台阶法数值分析

2022-07-09 12:47付庭茂郑烨晨樊茂林
甘肃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拱顶塑性台阶

付庭茂,黄 河,郑烨晨,樊茂林

(中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

高速铁路隧道断面较大,通常采用分部开挖方法,如双侧壁导坑法、CRD 法、CD 法、台阶法等[1],其中台阶法具有施工工序简单、临时支护少、易于大型机械化施工等优点,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冯春萌等[2]采用MIDAS GTS 软件,对甘肃某黄土隧道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进行数值分析,研究了初期支护的受力变形特征;耿启军等[3]依托蒙华铁路阳城隧道,采用MIDAS GTS 对三台阶大拱脚临时仰拱法和微台阶法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两种方法的适用性;黄俊等[4]对木寨岭高地应力软岩隧道进行两台阶、三台阶法施工数值分析,研究了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力学特征;李文江等[5]采用数值分析和现场测试手段,研究了软弱围岩隧道台阶法施工过程中隧道拱脚变形特征、上台阶基底围岩失稳形态及拱脚稳定性控制技术。

本研究以在建中兰(中卫、兰州)客专某大断面片岩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MADIAS GTS 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考虑了薄层状岩体强度和变形的各向异性特征,基于遍布节理模型进行三台阶法施工数值分析,研究了开挖过程中围岩的受力变形特征,探讨了岩体各向异性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1 工程概况

中兰(中卫、兰州)客专为银兰(银川、兰州)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隧道工程位于甘肃省白银市皋兰县内,隧道全长4 578 m,为双线铁路隧道,马蹄形断面,设计时速为250 km/h,开挖断面面积约150 m2,为超大断面隧道。隧道洞身段穿越前寒武系皋兰群片岩,呈鳞片状变晶结构,片理构造,节理较发育,片岩呈现中-薄层状结构及块状结构,局部夹杂薄层裂隙结构(IV 级、V 级),开挖后岩层易剥落掉块,地下水不发育,岩体较为干燥,具有一定的自稳能力,施工中采用两台阶法(IV 级)和三台阶法开挖(V 级)。

2 数值模型

2.1 有限元模型

选取DK203+320—DK203+400 段为研究对象,此段围岩呈现薄层状结构,三台阶开挖,初期支护采用C25 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锚杆+钢架,二次衬砌采用C35 钢筋混凝土。根据现场情况,采用MIDAS GTS 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计算模型如图1 所示。模型水平长度(x 方向)120 m,竖向高度(y 方向)120 m,纵向(z 方向)80 m,隧道埋深53 m,宽度14.3 m,高度12 m,岩层倾角为45°。模型底边界约束竖向(y向)位移,左右边界约束水平(x 向)位移,z 方向下边界固定,上边界采用自由边界。模型围岩采用实体单元,初期支护采用刚度等效原理将钢拱架折算到喷射混凝土内,采用板单元模拟,锚杆采用植入式桁架单元模拟,全部模型共计86 880 个单元。首先进行自重应力场计算,进行位移场清零,然后开挖隧道,考虑到开挖后初期支护施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计算中初期支护滞后开挖一个施工步(2 m)。计算结果选取y=40 m 断面作为监测断面,监测点分别选取拱顶、仰拱、左、右边墙4 个点。

图1 有限元模型

2.2 计算参数

层状岩体具有强度和变形的各向异性特征,与均质岩体差异性较大,基于现场薄层片岩节理呈现的周期性排列特征,将其简化为横观各向同性介质,对于空间问题,单元坐标系下应力—应变关系为:

式中:E1、G1、m1分别平行岩层面方向的弹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E2、G2、m2分别为为垂直岩层面方向的弹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层状岩体局部坐标系与工程模型整体坐标系一般不同,需要将局部坐标系内的弹性矩阵[D]向整体坐标系适当转换。假设层状岩体符合莫尔库伦强度准则,则剪切强度为:

式中:、σ 分别为破坏面上的剪应力和正应力,α 为岩层倾角,c、φ 为破坏面上的黏聚力和摩擦角,两者均不为常量,是层面倾角的函数。

式(1)—(4)为层状岩体横观各向同性弹塑性模型理论公式,在MIDAS GTS 为遍布节理岩体模型。本研究计算参数按如下方式选取:

(1)层状围岩(节理岩体模型):岩体重度γ=21 kN/m3,弹性模量E1=2 GPa、E2=1 GPa、泊松比μ1=0.3、μ2=0.2,层面黏聚力c=100 kPa,摩擦角φ=30°,岩石黏聚力c=400 kPa,摩擦角φ=40°;岩层倾角α 取45°;

(2)初期支护(弹性模型):喷射混凝土采用C20混凝土,重度γ=25 kN/m3,弹性模量E=2 GPa;锚杆采用Q235 钢,重度γ=78.5 kN/m3,弹性模量E=210 GPa;

(3)开挖方式:每步开挖2 m,上台阶6 m+中台阶12 m+下台阶6 m,下台阶仰拱一起开挖。

3 计算结果分析

3.1 围岩位移

图2 为监测断面测点位移与开挖进尺关系曲线,图中边墙收敛为左右测点水平位移之差。对于拱顶沉降,由图2(a)可以看出,曲线呈现缓—陡—缓形状,随着开挖掌子面向监测断面推进,拱顶逐渐产生微小的沉降,当开挖到监测断面时,其沉降迅速增加,并随着中台阶和下台阶开挖位移迅速增长,之后缓慢变化并趋于稳定,开挖进尺在30~50 m,拱顶沉降曲线增幅最大,此区域是监测断面前后约1 倍洞径。上台阶开挖后,拱顶瞬时沉降值为2.37 mm,中台阶开挖后,拱顶瞬时沉降值为5.65 mm,下台阶开挖后,拱顶瞬时沉降值为9.29 mm,拱顶最终沉降值为10.23 mm,通过相互做差可得各开挖台阶沉降量占总沉降量比例依次为32.1%、35.6%、9.2%,说明上、中台阶所占比例较高。对于边墙收敛,由图2(b)可以看出,曲线呈现缓—直—缓形状,随着开挖掌子面向监测断面推进,边墙收敛值先缓慢增长,开挖进尺为24 m 时,边墙收敛呈现线性增长,开挖进尺超过58 m 时,趋于稳定,开挖影响范围大致为2倍洞径,这与拱顶下沉曲线有一定区别,说明层状岩体各向异性导致隧道洞周测点变形不均匀。隧道贯通后,边墙收敛最终值为1.38 mm,远小于拱顶沉降值,说明层状岩体中隧道以竖向变形为主。

图2 监测点位移与开挖进尺关系曲线

3.2 围岩塑性区

图3 为不同开挖步下监测断面塑性区云图,可以看出,塑性区整体呈现不对称分布,在右拱腰和左拱脚处分布,大致沿层面法向方向分布。随着开挖步进行,塑性区逐渐向围岩深处扩展。由图3(a)、3(b)可以看出,上、中台阶开挖时,左右侧台阶拱脚处塑性应变最大,这是施工中的薄弱部位,建议采用锁脚锚杆、增设大拱脚等手段维持围岩稳定性。由图3(c)、3(d)可以看出,隧道贯通后,围岩塑性应变大于下台阶开挖工况,说明隧道施工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开挖效应对掌子面后方围岩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图3 不同开挖步下监测断面塑性区

4 结论

本研究基于遍布节理模型,通过上述数值计算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层状岩体中隧道变形特征具有非均匀性特征,随着掌子面的推进,拱顶沉降曲线呈现缓—陡—缓形状,上、中台阶开挖沉降量所占比例较高,开挖影响范围为1 倍洞径;边墙收敛数值较小,曲线呈现缓-直-缓形状,开挖影响范围大致为2 倍洞径。

(2)隧道围岩塑性区呈现不对称分布特征,大致沿层面法向方向分布。随着掌子面的推进,塑性区逐渐向围岩深处扩展,每个台阶拱脚处塑性应变较大,是施工的薄弱部位。

猜你喜欢
拱顶塑性台阶
中核集团:全球最大LNG储罐拱顶模块吊装成功
上软下硬地层隧道变形规律及预留变形量研究
基于应变梯度的微尺度金属塑性行为研究
浅谈“塑性力学”教学中的Lode应力参数拓展
方斗山隧道拱顶FLAC沉降模拟及修正
浅谈辊道窑拱顶开裂或塌陷原因分析
塑性膨胀剂对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性能的影响
平原水库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应力与变形分析
革故鼎新 尘毒治理上台阶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