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分析

2022-07-10 13:44李扬
文教资料 2022年8期
关键词:内卷网络流行语隐喻

李扬

摘 要:随着各种网络平台的兴起与流行,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多,有些流行语凭借其生动形象被人们广泛使用。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当今人们的生活状态、发展趋势和社会现象,很多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则体现着隐喻这一特质。本文探究了使用频率较高的流行语“内卷”的隐喻意义,并结合调查结果进行访谈,有助于了解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及隐喻意义。

关键词:隐喻 网络流行语 “内卷”

根据西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隐喻属于认知领域的概念,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1]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行为都体现着隐喻,我们常常会通过联想或想象,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建立两个事物之间的关联,将喻体的一些特征运用到本体上。喻体和本体的关系也就是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网络作为我们当今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当今的生活状态和发展趋势,网络流行语作为当代语言的一种存在形式,也体现着隐喻这一特质。隐喻构词是网络流行语的一种主要构词方式,隐喻以及其喻义的不断变化可以衍生出许多超常规搭配,比如“扶贫”本义是扶持经济,后来发展出“道德扶贫”等就是将“扶贫”隐喻意义泛化的一种表现形式。[2]

在国内学术界,与“隐喻”相关研究比较丰富,林书武、束定芳、蓝纯等学者的研究为隐喻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将“隐喻”与“网络流行语”结合进行的研究还较少,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检索,共有学术期刊90篇、学位论文29篇,会议论文1篇,现将与本课题相关度较高地研究做简要概述。

许珂对2014—2000年的网络流行语使用情况进行调查,选择典型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在语言学和社会学层面对其中的隐喻文化及青年亚文化态势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简要分析。[3]刘云璐以近几年使用频率较高地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针对隐喻翻译的动态对等理论。[4]蔡鹤综合梳理了将隐喻与网络流行语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指出将隐喻与流行语结合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5]周萍从隐喻角度对网络流行语“上头”进行了研究,探究其产生的认知规律。[6]薛筌月对“黑”“白”的字典释义及网络流行语释义进行了差异对比,并分析这两个词汇的隐喻体现,探讨颜色词汇在隐喻认知中的形成。[7]王竹喧借助隐喻机制分析了“种草”和“拔草”两个词语的新意,并指出很多网络流行语的形成都要借助隐喻机制。[8]刘芳分析了流行语的构词类型并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的使用、认知功能等。[9]马梦琳等对网络流行语中的暴力语言隐喻进行了研究。[10]罗湘进行了网络流行语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11]何苗以2010—2015年的网络流行语为例,进行了汉语网络流行语中隐喻的使用以及语义泛化现象的动态分析。[12]吴佳欢以2015年的十大流行语为语料,进行了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构式演变分析并以隐喻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进行流行语分析。[13]

此外,有学者对英语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有学者对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特征及传播功能进行研究,如蒋睿萍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探讨网络流行语在传播中的功能。[14]综上,隐喻网络流行语研究主要分为两类:① 以某一或某几个网络流行语为例进行隐喻概念研究;② 以某一隐喻理论为基础进行理论研究。

当代网络流行语能够通过简洁、明了的形式当下反映的社会现状并通常隐含着某种抽象意义,比如2010年的热门事件“我爸是李刚”,不仅反映了当时舆论导向,也反映了相关部门处理热门事件的态度以及公众对热门事件的关注程度。此后“李刚”不仅是一个姓名,还有了“拼爹”等隐喻意义,“你爸是李刚吗?”等流行语一度盛行。鲁科颖、杨文全指出只有在人们生活中流行的用语才是流行语。[15]为更好地了解日常生活中使用高频的流行语,我们首先收集各大网络平台及期刊评选的年度网络流行语,统计其中出现率较高的词语,再编制问卷调查生活中广为使用的流行语,并通过访谈了解人们对流行语意义的理解,最后对其隐喻做具体分析。以期了解2021年度人们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以及对其隐喻意义的理解。

一、2021年度网络流行语使用情况

(一)各大平台公布的网络流行语汇总

我们搜集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语言文字周报》等比较权威的7个平台所公布的2021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并对其汇总。基于以上7个平台的统计,除去带有字母的词语,出现频率在3次及以上的词语分别为:① 破防(5次)② 躺平(5次)③ 绝绝子(4次)④ 夺笋(3次)⑤ 内卷(3次)⑥ 双减(3次)⑦ 元宇宙(3次)。“碳中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过2次,其他词语如“觉醒时代”“盘他”“小丑竟是我自己”等词句均出现了一次。

(二)网络流行语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出现频率在3次以上的词汇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我们编制了问卷对网络流行语使用频率等问题进行了调查,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问卷还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等基本信息,问卷结果使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统计。我们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共55人参与了调查。其中男性16人,女性39人。参照青年联合会对青年年龄的划分将年龄分为三组,各年龄段占比如图1所示。

图1 调查对象年龄段分布情况

在所有词语中,选择内卷的人数最多,为34人。剔除统计结果中的字母词后,使用人数超过20人的词语还有“破防”。调查还显示了网络流行语的获得来源,53人表示获取自网络,42人表示获得途径为同伴、朋友,3人表示获得来源是家人,1人表示获得来源是电视。我们还调查了網络流行语在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有25人评分大于3,其中15人表示几乎每天都会使用,10人表示经常用,13人表示使用频率一般,11人表示偶尔使用,6人表示不使用。

人们在网络聊天(如微信聊天等)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比日常对话中要高。在网络聊天中,有10人表示网络流行语使用很频繁,其中18岁以下6人,18—45岁4人;17人表示经常使用,其中18岁以下有9人,18—45岁有8人;有11人表示使用频率一般;11人表示偶尔使用,其中6人为45岁以上;6人表示不用流行语,其中4人为45岁以上年龄段。在日常对话中,9人表示使用很频繁,其中18岁以下5人,18—45岁4人;12人表示经常使用,其中18岁以下7人,18—45岁5人;12人表示使用频率一般;16人表示偶尔使用,其中7人为45岁以上;6人表示不使用,其中3人为45岁以上。

从以上年龄分布来看,18岁以下和18—44岁这两个年龄段使用人数差别并不大,说明他们是网络流行语使用的主要人群。45歲以上的人使用网络流行语较少,他们选择“内卷”的人数最多,说明这个词语与他们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

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我们随机选取了不同年龄段的三个调查对象进行访谈。以期对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分析提供一定实例支撑。

二、高频网络流行语“内卷”隐喻分析

莱考夫(Lakdff)和约翰逊(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公认为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的开端,他们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修辞方法,也是一种认知方式,隐喻会使人建立新旧不同事物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性质或概念。[16]隐喻是用源域解释目的域的过程,也就是用一个概念域映射另一个概念域。[17]隐喻作为人们认知新鲜事物的手段,在网络流行语中广泛存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会反映当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的问题,也会反映当代人认知事物的方式。[18]我们以问卷调查中“内卷”为例进行隐喻分析。

《咬文嚼字》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内卷”就在其中,2021年其仍入选多个平台并被广泛使用,足以说明它与人们生活联系的密切性及实用性。“内卷”作为一个学术术语,是“内卷化”的简称,最早是由戈登威泽提出的,用来表示“一种内部不断精细化的文化现象”[19]。后来格尔茨在其著作《农业内卷化》中表示印度尼西亚的水稻生产过程中,土地面积没有增加,但是不断增长的劳动力依然加入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刘世定等将格尔茨思想中的“内卷化”概括为一个系统的外部扩张受到约束时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20]

在中国社会学领域的概念中,“内卷”被认为是少数几个与中国社会有密切联系并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在中国,“内卷”最早由黄宗智教授借鉴格尔茨(Clifford Geertz)的思想,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中应用于农业领域,“内卷”在农业领域等的社会学概念就是这个词语的源域。

从2020年开始,随着朋友圈里“骑着自行车看书”“宿舍床上铺满书”等图片走红,“内卷”一词逐渐走入大众生活中,开始用来表示内耗或者付出的努力更多,但是得到的回报不变甚至更少的一种现象。[21]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个体与社会资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有限的社会资源就可以被看作源域中的“土地”,不同的个体就是源域概念中不断加入的“种水稻的劳动力”。个体为了通过竞争获取想要的有限资源,可能会采取一些非常态化的方式。

我们结合访谈来理解这一点,比如B说“公司加班会内卷”,当公司内的个体想要占取公司里有限的资源时,加班时长即变成了“内卷”的表现形式。个体的工作量增加了,但是个体所得的工资或其他福利并没有增加。这时,“内卷”指行业内部非理智竞争,这种“非理智”往往被看作是恶性竞争,这就可以看作是“内卷”这个词的目的域。上班族通过这种不良竞争获得某种程度上的优势,致使其他人可能会非自愿地参与到这种竞争中来。

对“内卷”这个词语的理解,不同年龄段的人没有差异,A理解为“不好的攀比”,B理解为“被迫内部竞争”,C理解为“由于内部竞争自己被打压了或内部竞争”。从“不好的”“被迫的”“被打压”这些词语所包含的情绪倾向来看,不仅“内卷”所引起的竞争是负面的,这个词在使用时的情感色彩也是偏向于负面的,它代表着人们被迫承受着一些能力之外的学习或工作压力,这会使群体中的个人产生痛苦甚至是折磨的情感体验。这一观点与陈烛的调查结果相符合,他的调查发现“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词语与“内卷”的相关度较高。[22]

即使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内卷”都在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上班族可以是加班时长,学生则可以是学习时长,这个词语也隐含地表达了人们在争取有限资源时的一种主观情绪,因此各个职业、各个领域的人都会使用“内卷”来表达看法,这就决定了这个词语使用的广泛性。“内卷”这个词语也因为其使用的频繁性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性衍生出了许多用法,比如“我要卷你了”“卷起来”“太卷了”等。同时还产生了与内卷意思相反的词语——躺平,比如“你们卷吧,我躺平了”,用来表示一种“反内卷”的意义,来表示对不良竞争的一种“局外人”角色。

三、结语

本文对2021年度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汇总调查,我们发现在网络聊天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要更加频繁。在网络流行语中,“内卷”的使用次数最多,这说明它与人们生活联系最为密切,最能体现当代人的生活特质。通过访谈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的调查对象对网络流行语的隐喻意义理解并没有太大差别。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反映着我们当今的生活状态和认知方式,充分体现了语言,尤其是网络语言的运用不仅灵活多变,而且会随着认知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潘泽泉、李超锋指出流行语常表达青年在某个时期的新感受、观念或新事物,是青年的社会经历或心态相互理解的媒介[23],这也就是青少年与中老年人使用网络流行语频数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运用隐喻概念对“内卷”进行了简单分析。“内卷”一词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其原始意义被深层分析,赋予了符合当代人生活的隐喻意义。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兴起和运用都离不开人们的认知。从认知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隐喻意义进行研究,不仅能了解到网络流行语隐喻意义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还能了解当今社会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以及与人们密切相关的话题,从而对我们了解语言发展变化的趋势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7-15.

[2] [15] 鲁科颖,杨文全.当代汉语流行语再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239-242.

[3] 许珂.浅析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文化[J].汉字文化,2021(11):12-13.

[4] 刘云璐.网络用语的汉英翻译隐喻对比研究[J].汉字文化,2021(8):149-150.

[5] 蔡鹤.国内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研究综述[J].校园英语,2021(9):243-244.

[6] 周萍.从隐喻视角探析网络流行语“上头” [J].汉字文化,2020(20):101-103.

[7] 薛筌月.网络流行语“黑”“白”的认知隐喻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50-53.

[8] 王竹喧.概念隐喻下的网络流行语——“种草”和“拔草” [J].邢台学院学报,2020(1):151-153,168.

[9] 刘芳.网络流行语中隐喻现象的分析[J].海外英语,2017(16):206-207.

[10] 马梦琳,吴建伟.网络流行语中暴力语言的隐喻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84,97.

[11] 罗湘. 网络流行语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7.

[12] 何苗.汉语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式语义泛化研究——以2010年至2015年网络流行语为例[J].文教资料,2017(2):20-22.

[13] 吴佳欢.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构式及认知解读[J].语文学刊,2016(7):64-65.

[14] 蒋睿萍.网络流行语隐喻传播功能研究[J].青年记者,2018(18):25-26.

[16] 蔡婧.基于语言认知视角看网络流行语[J].语文建设,2013(8):58-59.

[17] 文旭.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35-41.

[18] 罗丹,曾洁.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特征分析[J].重慶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8):89-92.

[19] 郭继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J].社会学研究,2007(3):194-208,245-246.

[20]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5):96-110.

[21] 熊钰.网络“躺平”现象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22(2):14-21.

[22] 陈烛.觉醒与突围:网络流行语“打工人”和“内卷”的话语分析[J].新媒体研究,2021(11):6-13,34.

[23] 潘泽泉,李超锋.流行语与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10(9):19-22.

基金项目:2021年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人文社科类院级课题“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分析” (2021RB1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内卷网络流行语隐喻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活的隐喻》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