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注释比较研究

2022-07-10 13:44李琪
文教资料 2022年8期
关键词:部编版古代汉语人教版

李琪

摘 要:注释作为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在提供字词解释、解析句意、挖掘文章背景中起着甚为重要的作用。《北冥有鱼》这一名篇在部编版初中教材、人教版高中教材和王力版《古代汉语》的一些注释存在差异,本文挖掘每个注释的意义与内涵,从篇题注释、读音、文字、词汇等不同方面对比,总结归纳《北冥有鱼》注释字词解释的差异。

关键词:《北冥有鱼》 注释 人教版 部编版 王力版《古代汉语》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7课有《庄子二则》的课文,其中一篇就是“北冥有鱼……亦若是则已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有《逍遥游》课文,并且要求全文背诵。王力版《古代汉语》第二册亦选编了《北冥有鱼》。本文就《北冥有鱼》在部编版初中课文、人教版高中课文、王力版《古代汉语》三本教材中的注释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篇题注释

通常情况下,文言文第一条注释大多是解释文章的题目,包括文章出处和内涵、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简介等。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部编版初中、人教版高中、王力版《古代汉语》三篇的《北冥有鱼》篇题注释存在一定的差异。

部编版初中教材注“选自《庄子集释》”,《庄子集释》是清代关于《庄子》的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是对《庄子》一书的全面阐述。高中教材同样注明选自《庄子集释》。王力的《古代汉语》则是自己注释,直接出自《庄子·内篇》第一篇。由于版本不同,各本在正文上有个别字词和标点符号上的差异。

篇题注释介绍完出处后,部编版初中课文简单介绍了庄子以及《庄子》的成就及篇章,指出“北冥有鱼”的题目是编者加上的。人教版高中课文除此之外另给文章加上了一个标题《逍遥游》,并对“逍遥”一词做出简单的解释。王力版《古代汉语》另对文章大致内容内涵做了简要的阐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部编版初中教材、人教版高中教材和王力版《古代汉语》首先都注明了文章的出处,这对于深入学习研究《庄子》有很大的帮助。但部编版初中课文和人教版高中课文没有整体文章内容的介绍,在初、高中对文言文的学习理解还不够深入的情况下,学生不易读懂《庄子》所蕴含的道理,有一个文章的总体阐述会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这一点上,王力版《古代汉语》具有显见的优势。

二、字词的读音

学好背好文言文,字词的读音甚为重要,在读音的标注上,三个版本存在一定的差异,部编版初中课文因节选较少,和人教版高中课文注音上大体相同,下面主要是将人教版高中课文和王力版《古代汉语》的注音做比较。

(一)注释意义相同的字的读音

1. 人教版高中课文没有注音

【坳】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在人教版高中课文中直接是“坳堂”一词的解释,无读音注释;王力版《古代汉语》则单独写出“坳”字的意思“洼下”,并有注音“ào”。

在高中生知识储备充足的情况下,能够读准“坳”这个字,所以二者无优劣之分。

【翱】

“翱翔蓬蒿之间”的“翱”人教版高中课文中无注解,王力版《古代汉语》有“翱翔”一词的解释和“翱”字的注音。此处“翱翔”意义与当今意义相同,意为展开翅膀回旋地飞。[1]

王力版《古代汉语》的注解更加详细,人教版高中课文没有注音也不会影响高中生的阅读,此处二者无优劣之分。

【抢】

“抢榆枋”的“抢”同样在人教版高中课文中没有注音,王力的《古代汉语》则有。早期“抢”又作“枪”,二字通用,为“碰、撞”之意。其字形最早见于先秦《战国策·卷二十五》:“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2]这句话同样也被收录于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中,在这篇课文中“抢”有注音“qiāng”。

在高中学生学识不足的情况下,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导,很难联想到之前学过的“抢”字,所以其字的注音显得尤为重要,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在预习课文,背诵课文的过程中读错,人教版高中课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枋】

“榆枋”的“枋”字不常見,王力版《古代汉语》有注音和解释,人教版高中教材没有注音,且此字在之前教材中没有出现,学生可能要借助字典来拼读“枋”的读音。

人教版高中教材应该给出注音“fāng”,方便高中生阅读。

2. 王力版《古代汉语》没有注音

【朝】

“朝菌不知晦朔”的“朝”,王力版《古代汉语》中虽然没有注音,但在介绍“朝菌”这种植物时时用了一个词“朝生暮死”,在阅读时可以据此判断其读音。

二者无优劣之分,只是人教版高中课文注释更详备。

【恶】

“彼且恶乎待哉?”的“恶”,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给“恶”注音“wū”并且有单字意思的注释,王力版《古代汉语》的注解则是整句话的翻译。在阅读时可以通过整句话的翻译可以推测出“恶”是“何”的意思,并且“恶”作为常见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大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联想到此字的用法与读音,而高中生给予注音是很有必要的。总体而言,二者无优劣之分。

(二)二者注释意义不同的字的读音

【行】

“行比一乡”的“行”在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是没有注音的,课文解释是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而在王力的《古代汉语》中读作“xìng”,意思为品行。

(1)读音。陆德明《经典释文》“行,下孟反”(今音[бiŋ51])。包括《广韵》 《辞源》 《王力古代汉语字典》都有此读音。但此读音在现代的大多数字典词典中难以找到,只是在个别字典中标明古音。在现代汉语中,“xìng”读音包含的意义已合并到阳平声中,现读为阳平。[3]

(2)注解。人教版高中课文解释是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那么“行”就可以理解是“善行”,且“善行”是动词。而在王力的《古代汉语》意为品行,可理解为行为举止,那么这个“行”就是名词,与下文“德合一君”的“德”是名词相对应。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注解为“品行”的还有操行、德行等。如《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

读音上,人教版高中教材沿用今音,王力版《古代汉语》中的注音是用古音,各有理据。但在注解上,人教版高中课文注解不够准确。王力版“品行”的解释较为恰当。

三、古今字、通假字与异体字

在对比人教版高中课文和王力版《古代汉语》时,发现二者在文字方面的注释存在较大差异,初高中教材对异体字、古今字和通假字没有太多的分析,对文字的处理欠妥当,给文言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冥】

“北冥有鱼”的“冥”,在人教版高中和王力书中都是作为通假字,通“溟”,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冥,本亦作溟,北海也”,“冥”即“海”的意思。而在部编版初中课文则注:同“溟”。严格来说“同‘×’”应该是异体字的注解,但是部编版初中课文中所有文言文的通假字都采用“同×”的说法,在注释语上有一个统一的通假字注解标准,教师需要对此进行着重说明。

初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教材对文字的注解采用统一的术语,但模糊了异体字与通假字之间的界限。如果部编版初中采用和人教版高中、王力版《古代汉语》一样“通×”的注解,学生在深入学习古代汉语时会更加得心应手,因此部编版初中关于通假字的注释存在一定问题。

【知】

“小知不及大知”的“知”字。人教版高中课文中注“同‘智’”,是通假字;在王力版《古代汉语》中的注解是:智慧,后来写作“智”[4]。在本篇中的“知”和“智”应该是古今字。“智”在作动词时才是通假字,如《墨子·经说下》中“狗犬不智其名也”。“知”的本义为理解知道、了解,后造“智”表示智慧,如《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人教版高中课文的注解模糊了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概念,存在一定的误区。

【而】

人教版高中课文将“而征一國者”的“而”作为通假字,通“耐”,能。王力版书中直接注解为“能,能力”,《辞源》《辞海》中都持这种观点。

结合上下文“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知”“行”“德”“而”相互对应,从四个方面启发人思考如何到达逍遥的境界。后世对《庄子》的注解也是将“而”当作“能”讲,如郭庆藩《庄子集释》:“‘而’字当读为‘能’,‘能’‘而’古声近通用也。官、乡、君、国相对,知、仁、德、能亦相对,则‘而’字非转语词明矣。”[5]同样,明代释德清《庄子内篇注》也持此观点。

《辞海》中“能”字确有通假为“耐”的情况,但是语义及语境有较大差距,如果通“耐”,则有两种含义。① 受得住。《汉书·晁错传》:“鸟兽魏毛,其性能寒。”② 姓。唐代有能延寿。[6]

结合上下文与词义,“而”字此处通“能”,解释为“才能或能力”较合理。“而”通“耐”缺乏一定依据,所以人教版高中课文在注解上有一定错误。

【已】

“汤之问棘也是已”的“已”。人教版高中课文“已”当作通假字,通“矣”,作为句末语气词。王力版《古代汉语》书中,略等于“是也”。

(1) 《王力古汉语字典》把语气词“也”的功能总结为:“表示判断、论断、停顿”,郭锡良认为“也”是语气词,表示论断或肯定语气,可以用在判断句、叙述句、祈使句或感叹句中。这里的“也”王力版《古代汉语》认为可以替代为语气词“已”。

(2)王力在《王力古汉语字典》里说,“已”作语气词,略等于“矣”。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指出,和“矣”字的语气相同的还有一个“已”字。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陈永正、张世超等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献所见句末语气词“已”,相当于“矣”。所以部编版初中课文与人教版高中课文皆认为“已”通“矣”。

(3)也有学者认为“已”是兼具“也矣”功能的。魏培泉先生主张“已”是兼具也矣功能的语气词。李宗江说“已”的语气词用法是受到“也已矣”结构的影响的,因此它兼表也矣语气。李佐丰认为,“已”可以用在论断句、复句句末,分别跟“也”和“矣”相当。[7]

“也”“已”“矣”三者在古代汉语上有较多共通之处,它们都能表达语气,不同学者对于三者之义也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各版本教材注释无优劣对错之分,初高中版本翻译为通假字更强调语气,王力版翻译为“也”则更注重古代汉语对不同语气词的积累。

四、实词

仔细研究注释发现,三个版本有不少字词的解释存在较大差异的,例“息”“餐”“抟”“胶”“培”等等,下面重点研究两个实词的注释。

【息】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句话中的“息”字,在高中课文中的注释是气息,这里指风,意为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开。而在王力版《古代汉语》中,“息”是休息之意,意为鹏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到南海去休息。

这两种解释都是有根据的。认为“息”是“止息”的学者有郭象,他在《庄子注》中对此解释道:“大鹏一飞半岁,至天池而息。”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引用成玄英的观点:“成云:‘六月,半岁,至天池而息’。”而也有学者认为“息”是“风”,如释德清《庄子内篇注》:“周六月,即夏之四月,谓盛阳开发,风始大而有力,乃能鼓其翼。息,即风也。”郭庆藩:“去以六月息犹言乘长风也。”宣颖《南华经解》:“息是气息,大块噫气也,即风也。”陈鼓应先生也将“息”解释为“风”。[8]

本文认为“息”理解为“风”更合适,符合语法结构和前后呼应关系,且“风”更符合文章主旨,鹏需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开,鹏有所恃,所以要突破束缚,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此处高中人教版的注解更为确切。

【餐】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的“餐”人教版解释是一日的意思,意为只需要一日之粮;王力版《古代汉语》是同“餐”,没有注解。高中教材的注解存在一定的前后矛盾,为何三餐是一日之粮?按《说文解字》:“餐,吞也。湌,餐或从水。”“餐”的本义是吞食。“三餐”理解为三顿饭较为恰当,而不是一日之粮。此处人教版高中课文注解不当。

五、虚词

三个版本的虚词注解部分大多相同,有的内容王力版《古代汉语》虚词注解更为详细,例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的“为”,王力本单独拿出来解释,同样的情况还有“彼其于世”的“彼”,“彼且恶乎待哉”的“哉”,等等。

【其】

三者有一处关于“其”的解释有所不同。“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这两个“其”字,在初中和人教版高中课文中解释是“用在选择句中,表示选择,是……还是……”而在王力本中,“‘其’其是语气词,表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下句的‘其’同”[9]。“其”的用法很多,作为连词意思为如果、假设。作为语气词可以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如果将“其”当作语气词解释,语句不太通顺。笔者认为这两个“其”和《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的两个“其”一样,都是作为选择连词解释,这句話翻译为“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样解释更为贴切,人教版高中课文较准确。

六、结语

在对比了部编版初中教材、人教版高中教材和王力版《古代汉语》之后,发现了读音、文字、虚词、实词等注解存在较大差异,对此笔者有如下几个建议。

(1)统一注释编写原则。在对比文字时,三类教材对于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的处理有着不同的编写标准。文言文注释应当遵循规范、具体的原则,而不能由于缺乏统一性模糊了不同的概念,在编写教材时应明确注释术语。

(2)寻找合适的注释角度。面对不同学龄的学生,注释应当考虑到学生对古文的认知程度。例如初中生接触古文不多,注释应当明确化、具体化;高中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一些常见的字词读音的注释不必过于具体,让学生能够对照准确的注释阅读完整篇

文章。

(3)给予学生更多的拓展性思考。不论在哪个阶段学习文言文,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都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一些存在争议的特殊字词解释,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根据不同词典的解释来给字词寻找最优解。

参考文献:

[1] [4] [9] 王力.古代汉语[M].校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2018:377-382.

[2] 潘媛媛.汉语动词“抢”的词汇语义研究[J].现代语文,2013(5):47-48.

[3] 曹婧.“行”的语音演变[J].高教学刊,2016(12):248-249.

[5] 杨帆.“而征一国者”中“而”义辨析[J].语文建设,2011(11):41-42.

[6] 任红梅.《逍遥游》注释指瑕[J].语文教学之友,2005(7):36-37.

[7] 曹银晶.“也”、“已”、“矣”的功能及其演变[D].北京:北京大学,2012.

[8] 张建华.“去以六月息者也”的“息”字到底何义?[J].语文月刊,2020(2):76,81.

猜你喜欢
部编版古代汉语人教版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重视儿童本位的回归
论小学语文“多元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