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课堂,播下的是种子,点燃的是梦想

2022-07-11 00:51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年2期
关键词:亚平航天员空间站

岚山撰文介绍:“欢迎来到‘天宫课堂’!”12月9日16时许,随着一声清脆的声音,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的“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在大约60分钟的时长里,三位“来自天上的老师”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让人仿佛置身于浩瀚太空之中,领略宇宙无穷的奥秘。

能够亲眼目睹太空的细节、探寻飞天的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殊为难得。当一件件太空用品的面纱被掀开、一个个太空实验的原理被揭晓,曾经遥不可及的距离也变得触手可及,印象里“高大上”的科学也变得通俗易懂。来自中国科技馆地面主课堂和广西、四川、香港、澳门4个地面分课堂的孩子们如饥似渴,在这场特殊的“天地对话”中收获颇丰。

事实上,这是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太空授课,也是继2013年神舟十号航天员首次太空授课后,我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或许有人认为,一节只有几十分钟的课“算不了什么”,不就是航天员抽出日常时间演示几个失重环境下的实验而已吗?其实不然。这堂看似寻常的授课,实际上却是准备时间久、备课成本大、技术攻关难、风险系数高的复杂工程,目前世界上也没有几个国家能够完成。

既然如此,为何要大费周章?

这是因为,有些东西一旦在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发芽。一堂生动有趣的太空课,点燃的就有可能是生机勃勃的梦想。授课期间,孩子们接连不断地向航天员老师提问:“太空中看到的风景有什么不同吗?”“在空间站中氧气和水是如何循环的?”“在太空中睡觉会飘来飘去吗?”授课结束,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总结自己的收获:“让我对宇宙产生了无穷的兴趣”“让我体会到了科学的乐趣”“长大后,我想成为像王亚平老师一样优秀的女航天员,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可以说,梦想的引擎一经点燃,就能释放无可比拟的力量。知识的大门一旦打开,就能孕育无限可能的未来。

太空课堂的精彩纷呈,背后是中国航天的欣欣向荣。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每一次腾空而起,是一个国家民族坚持不懈的进步,也是一代代航天人前后相续的脚步。以太空授课的方式,把底气、志气、骨气昂扬在胸中,把航天梦、中国梦播撒到心里,把知识技能印进脑海里,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中国身影,浩瀚太空的探索里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足迹。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同学们,期待下次再见!”和8年前的首次太空授课一样,航天员王亚平为同学们送上了相同的祝福。让我们共同期待太空课堂的下一次“开张”,瞩望中国航天的下一个辉煌!

据人民网—观点频道

刘钰撰文指出:当很多人在抱怨压力大甚至有“躺平”想法的时候,浙江省衢江市乡村教师孙有军的传奇经历在微博上火了。自学考取11个本科文凭的拼劲足够励志,这背后是孙有军老师超越常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的力证。然而,比起一纸文凭,更打动人的是孙老师身为一名乡村教师所具有的教书育人的“工匠精神”。这是激励他考取文凭最原始的内心动力,是值得所有老师学习的地方。

在从教的12年里,孙有军的学历宝库里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教育学、汉语言文学、心理健康学、新闻学等11门本科专业。学习这些专业,是因为作为“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两门课的任教老师,孙有军认为这些课属于综合文科,涉及面非常广,老师必须有大量的知识储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以身作则探索求知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甘于如此匠心育人的老师也会收获为人师的独特成就感、幸福感。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灵魂。如果每一位鄉村教师都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加自身的知识素养,乡村学校孩子的眼中将有更多被老师点亮的希望之光。

——据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以上信息选自有关媒体,并对原文有编辑改动。)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亚平航天员空间站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到中国空间站里上课!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天宫之旅
自制空间站模型
我是小小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叔叔的一封信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平抛运动潜能知识测试题
机械能潜能知识训练试题
王亚平的“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