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危机与应对

2022-07-11 08:24富丽明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5期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

富丽明

摘  要:全球化赋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的时代挑战与历史使命,深入分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危机与应对,有助于科学指导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危机包括:全球化时代爱国情感极化遮蔽理性思想、信息庞杂干扰大学生价值判断、教育模式固化消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全球化理论是指导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理论。全球化背景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世情,涵养爱国之心、践行报國之志,一要坚持党管高校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二要引领理性爱国主义精神,三要构建强大的师资队伍,四要探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5-0005-04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利环境。同时,错综复杂的全球化环境也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危机。当前,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中研究的是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缺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层面剖析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机遇;第二,爱国主义教育随着全球化的新形势呈现出新特征,暴露出新问题,但现在研究多从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提出对策,并未结合新趋势新问题对其进行审视;第三,大学生是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但现有研究结合大学生的新特点并不充分,缺乏针对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等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在学术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探析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挖掘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为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其二,结合全球化的新形势,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变化及新问题进行阐述,基于此审视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不足;其三,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性,结合其网络行为等研讨爱国主义教育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与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为了激发和巩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升华其爱国思想,引导其爱国行为而实施的系统教育,需要大学生积极参与而实现的教育[1]。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内涵,是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国家发展大势的关键,也是科学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增殖的内在冲动就是对外扩张。这是因为资本的本性是无止境地攫取剩余价值,一方面,对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言,资本在创造出越来越多绝对剩余价值的同时,还需要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得以实现剩余价值。由此资本需要不断扩大流通范围,消灭任何一种不进入交换的生产。这就从空间地理环境的拓展维度推动了全球化。另一方面,对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言,资本通过提高生产力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相对剩余价值,还需要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全新消费。这既要持续挖掘自然物新的有用性,又要把人尽可能广泛的需要生产出来。这就从科技进步与对人的改造维度推动了全球化。可以说,全球化既是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剥削的工具,又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途径。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从生产力的角度,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2]。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国家,其世界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必然受限,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话语权也必然是缺失的。因此,只有真正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才不会让爱国主义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也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利益。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将剥削的触角遍及世界用以攫取剩余价值的载体,资产阶级势必不遗余力地维护这种剥削关系并宣扬本阶级的意识形态,如所谓普世价值、个人英雄主义、娱乐至死等错误思想。对身处全球化中的个体来说,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异己力量的支配,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力量的支配[2]。所以,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才不会在资本逻辑营造的表象中淡化爱国之情。对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而言,既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以开放性、前进性吸收西方的优秀成果,规避狭隘封闭、妄自尊大的民族主义,也要保持清醒认识,走自己的路,以中国方案引领经济全球化,避免被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所侵蚀。这种对待经济全球化的辩证态度应当用以指导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矫正大学生在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思想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帮助当代大学生塑造一种既开放包容又独立警醒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潜在危机

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他们全球意识增强,思想观念开放,乐于参与到与世界的互动之中。与此同时,大学生往往具有情绪化、不成熟等特点,加之复杂的外部环境冲击,这就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潜在危机。

(一)全球化时代爱国情感极化遮蔽理性思想

进入新时代,中国正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落实,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力量的彰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等,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世界交往等各方面都体现了中国正从全球化的追随者成长为全球化的引领者。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没有理性指引的盲目爱国主义也存在隐性的狂热狭隘的倾向,可能会陷入对自我民族文化无条件崇拜的思想中[3],甚至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窠臼。

(二)全球化时代信息庞杂干扰大学生价值判断

全球化时代,给了西方思潮入侵的条件。在经济上,跨国公司以高科技产品、诱人的服务俘获青年学生。大学生对其盲目崇拜的同时,甚至会对本国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产生怀疑。在文化上,多元化价值观的碰撞对大学生具有极强的渗透力与扩张性。在科技上,商业平台在资本逐利的驱动下,迎合大众需求,选取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使用受众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碎片化传播。然而,这往往使受众认知方式窄化,致使思维能力浅表化,冲击了系统化、逻辑化的知识建构。被商业网站诱导的部分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精神缺钙、爱国主义意识淡薄。

(三)全球化时代教育模式固化消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难以让大学生真正理解认同。具体而言,从课上师生的地位来看,教师往往以话语权的绝对领导者自居;在授课形式上,爱国主义教育往往宏大叙事,缺乏与学生的微观交流,严肃、说教、死板、形式化成为固有标签,厌烦、逃避成为学生的普遍反映。教育者未给学生充分的话语表达权以及反思空间,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鲜活个性,容易引发受教育者叛逆反感的情绪。在课下,学生又重回网络怀抱,宣泄或交流学业负担、情感困扰、未来规划等,以求满足内心真实的需求。大学生的网络用语模式也难以为传统教育者所吸收与运用,这就使主流的爱国主义教育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从而消解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三、全球化時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党管高校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抵制国家虚无主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个人的活动范围已不再囿于本国的界限。随着“地球村”“世界是平的”等观点的流行,一种否认国家主体的国家虚无主义论调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导致一些大学生模糊了应该爱的是什么国,为什么要爱国以及怎样去爱国。所以,高校党委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一方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客观评析多元价值观,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以及国家虚无主义,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幸福,个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党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正确导向。首先,高校要深入推进“四史”学习,讲清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爱国主义精髓,弘扬英雄人物、英雄事迹、英雄精神[4],厚植大学生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情怀,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爱国要爱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通过“四史”的沉浸式、情景式教育,回顾中国共产党的辉煌精神谱系,强化大学生的爱国认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使爱国主义教育绝不仅仅止步于认知层面,而是通过师生的平等互动生成共识性的意义空间,推动师生双方的主动实践。其次,用榜样的力量感召学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性与开放性,因此,党的领导要不断回应时代变迁,这就需要不断用时代楷模等先进事迹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同时也要将身边温暖人心的好人好事等纳入教学题材,还要鼓励学生补充感动自己的凡人善举等。讴歌那些真正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奋斗的英雄,讲好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展现时代风骨,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心智。引领大学生向榜样学习,摒弃躺平、佛系、拜金等不良价值取向。爱国主义的教育设计还要不断接受教育者的检验,建立起长效互动机制,根据受教育者的反馈不断摸索与调整教育方式。再次,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警惕戏说英雄、解构历史等言论对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根基的动摇。

(二)引领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秉持开放包容的大国理念,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深刻思考个人与国家命运、与世界命运之间的辩证关系。要让大学生领悟到全球化本身就是要打破封闭、开放包容,在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也一定是放眼世界的,不仅要捍卫本国的利益,厚植爱国情感,还有兼具世界眼光,从中国观世界,也要从世界来观中国,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绝非淡化国家概念一味迎合全球体系。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具有平和开放、兼收并蓄、美美与共的大气包容。如何认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深刻洞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命题。大学生要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保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大国胸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全球化时代,要教育大学生维护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又要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促进世界和平的稳定发展。

(三)构建全球化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师资队伍:构筑安全防火墙

在爱国主义教育上,思政课是主渠道,课程思政是蓄水池,两者应相辅相成,构成双循环的育人格局。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应通过与思政课教师交流,汲取理论滋养。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也应积极吸纳心理学、管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更好地走进学生内心,提升思政教育艺术。同时,高校党委要建立师德师风的监管机制,通过规章制度从严从实加强党员教师的自身建设。教师队伍中的党员也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党外人士形成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向心力。高校教师党员还要筑牢意识形态的防火墙,身处鱼龙混杂的网络空间,教育者要提高信息鉴别能力,监测、澄清不实言论和虚假信息,消除负面影响,抵御外来错误思想入侵,增强对舆情的引导。

(四)全球化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模式:生成良性的信息交流场域

1. 创新话语体系

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应是要研判大学生的现实关切与心理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大学生对教条的理论说教产生逆反情绪,源于理论宣讲模式的落后。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增强,受教育者希望能够在更加平等、民主、和谐、自由的环境中与教师沟通,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因此,只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视野的贴近性,使理论宣讲与大学生的生命体验精准对标,再进行科学解读与理性思辨,才能凝练出感染人心的力量。同时,还要促进核心话语体系的大众化,积极吸收当下优秀的话语资源。在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内核稳定性的前提下,使用新媒体的话语模式适当地对教育内容进行改造包装,兼收并蓄,弥合师生的话语隔阂。同时,也要警惕过度使用新媒体话语模式,本末倒置,更要警惕迎合学生标新立异心理,解构历史、歪曲经典行为,避免对爱国主义的矮化与违背。

2. 灵活表达方式

坚持内容为王,选取符合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议题。在此基础上,爱国主义教育还要善于借鉴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在技术传播上要善用网络平台,打造爱国主义的示范精品课,及时推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新闻。在语言表达上要短小精悍,避免冗长晦涩;要轻松幽默,避免死板说教;要充满情感,避免冰冷机械,还要借鉴积极健康的网络用语,再辅以恰到好处的符号、图片、视频等。在内容表达上要微言大义,用质朴、精微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在话题选取上要落小落实,不仅要紧扣国内外的热点焦点,还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小切口大视角,使受众通过生动的故事感受温度、深度和态度。

3. 改良交流模式

高校可依托传统节日契机,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体验。节日在激发人们爱国热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春节、中秋、国庆、国家公祭日等承载的文化底蕴、家国记忆、历史伤痕等都可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爱国主义教育应借鉴新媒体的互动思维,设置互动议题,以节日、纪念日、国内外重大时事为契机,引导学生围绕人生价值、理想追求、道德情操等方面的相关主题畅所欲言。师生通过互加QQ、微信好友,建立各种聊天群等方式建立起互动的长效机制。同时,还要着力培养一批包括思政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在内的网络意见领袖,做到大事面前不失声、敢发声,善于引导舆情。教育者还可制作一些贴近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特点的爱国主义微视频,让大学生愿意接受、易于理解、喜闻乐见,使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灵。

4. 开展大学生沉浸式精神洗礼

教育者可通过实践教学,与学生共同打造爱国主义精品节目,如可组织爱国主义演讲比赛、爱国主义话剧展演、爱国主义巡回宣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在对红色资源调研、历史事件梳理、历史任务塑造的过程中,被革命前辈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并且自觉地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 许春姝. 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4):16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7+169.

[3] 刘强,邓晓君. 民族主义的正确解码与时代诠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创新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命题刍议[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11):66-68.

[4] 王嘉,吕君怡. “圈层化”下的青年网络爱国主义[J]. 探索与争鸣,2021(03):115-123+179.

[5] 崔欣玉. 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0):62-65.

(荐稿人:赵畅,辽宁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生存发展分析
探究新时期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