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升党报新闻标题吸引力的路径

2022-07-11 01:47胡雪璇马振华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党报吸引力

胡雪璇 马振华

摘要: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户,新闻标题立于新闻之前,恰似新闻的眼睛。传神又富有魅力的好标题,能够像磁铁一样吸引受众。对于各级党报来讲,标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首先明确党报新闻好标题的标准,其次分析党报新闻标题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接着探讨如何通过转作风提升党报新闻标题吸引力,最后以党报常有的政治新闻报道为例,分享一些好的政治新闻标题。

关键词:党报;新闻标题;吸引力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曾担任人民日报社长和总编辑的邓拓也曾诙谐地说过:“谁要是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可见,制作标题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全媒体背景下,党报标题如何让读者一见倾心、眼前一亮,既要充分表达出新闻报道的主旨,又要真正发挥党报的舆论引领作用,是摆在各级党报编辑记者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

好标题的要求

导向正确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报的生命线。新闻报道是舆论引领的重要方式,如果对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把握不好,不仅不能发挥标题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新闻采编实践中,不少编辑记者对这一点认识不深,警惕性不高。实际上,近年来,因为理论学习不深刻、对舆情把握不准,造成的相关问题不断出现。因此,每一位党报的编辑记者必须时刻绷紧“导向正确”这根弦,不碰底线、高压线,切实发挥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准确精当

新闻标题多是运用句子、词组甚至是词来传递信息、阐明观点,因而制作标题要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需要重视句式和词语的锤炼,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来实现表达效果。准确精当,至少应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标题的词语必须依托新闻、必须直接或间接有助于新闻事实的概括或阐明。第二,含义要正确,必须言简意赅,随便怎么推敲,也无可挑剔。这样的新闻标题应当像经过锤炼的金属,而不应当是饱含杂质的矿石。另外,我们在标题制作中,应尽可能多用精确语言,少用模糊语言,多用子概念,少用母概念。因为子概念比较具体,母概念比较抽象,如果用词过于抽象、概括,新闻的价值就无法表现出来,甚至会被淹没。

言之有物

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报道事实。而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及新闻基本事实与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与浓缩,因此标题必须言之有物,要有内容,切忌空泛笼统。对于这一点,毛泽东主席曾多次强调。1948年秋,华北解放区召开了一次中等教育会议,9月10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消息和一篇社论。这两篇稿件的标题都是经过毛泽东同志亲自批改过的。消息的原题是:《华北召开中等教育会议》,毛泽东主席改为《华北中等教育会议决定改善中等教育的诸项制度》,并批示说:“凡新闻,标题必须有内容。原题并无内容,不能引人注目。”社论的原题是:《中等教育问题》,毛泽东同志改成《恢复和发展中等教育是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并批了这样一句话:“凡论文标题,亦须有内容。原题没有内容,不能引人注目。”

那么新闻标题中的事实应该怎样去挑选呢?它应该具有如下三个特征,一是存在于新闻中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二是最能说明主题的典型事实;三是能向广泛的传播对象说话的事实。

党报新闻报道标题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党报新闻标题普遍存在工作化、概念化问题

翻阅各级党报,标题中突出存在工作化、概念化的问题。所谓工作化,就是从部门工作的角度报道新闻,脱离群众关切,充满文件味、八股腔。翻看各级党报,这样的标题并不少见,如《某地实施数字产业六大工程》《某地:锚三大目标实施七大突破》等。这些标题的共性,就是站在工作部门的角度传递工作信息,而没有考虑这些工作信息,受众是否关心。

所謂概念化,是说标题内容不实,停留在空、虚、大的概念上,令读者不可感、不可知。例如《传承城市文脉打造文化旅游商业新地标某某历史风貌区加速蝶变新生》《集中整治作风问题深入优化营商环境明确五项整治重点开展“五清”行动》等。文脉、新地标、作风问题、“五清”行动……诸如此类的抽象化、概念化标题,充满了“高姿态”,令读者无法感知,无法亲近。

工作化、概念化标题形成的原因

会议政策报道约束多,记者难以放开手脚。这类报道主要体现在重要的文件政策解读、重要的领导政务活动上。做这类报道前后,党委政府部门往往提前介入、提要求,稿件完成后又要层层送审把关。一方面,因为报道需准确严谨的要求,记者若解读得过于“大白话”,恐出现不准确问题。另一方面,有的领导干部不懂新闻传播规律,用政府公文的行文思路来给新闻报道提要求,在很多强势要求下,记者只得服从。

记者缺少新闻敏感,抓不到新闻眼。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党报记者沉浸于跑会,习惯性地一进会场就要汇报材料、讲话稿。然后复制粘贴材料,再把材料、讲话稿中的词句用作新闻标题,一篇工作化的报道就产生了。长此以往,新闻敏感度降低是必然结果。他们忽视捕捉鲜活的亮点和事实,新闻发生在自己眼前不知道,让活“鱼”从身边溜走。如《某县推进“户厕改造”提升人居环境》一文,讲的是农村厕所的改造问题。这本是一个群众关注度很高的问题,“户厕改造”的标准是什么?改造前后有何明显变化?这都是作者值得关注并在标题上呈现的细节。

脚力欠缺,采访不深入。正所谓吃透内容,才能做好标题。我们不可能说清楚我们不理解的东西,只有清晰理解后,才能概括提炼出准确的标题。而在采编实践中,记者面对很多半懂不懂的问题时,经常就妥协了。通过照搬照抄原文词句采写新闻,制作标题。还有的时候,记者该去现场不去现场,通过看材料、打电话、甚至是想象写稿、做标题,这根本不可能找到鲜活的新闻事实,又谈何做好标题。

从转作风开始,提升党报新闻标题吸引力

转变视角,让群众成为新闻主角

坚持人民至上,保持人民情怀。新时代的党报记者,要给群众更多关注和镜头,从他们的语言、故事中感受时代脉动。这意味着,在报道中,我们要把关注的眼神,从党委政府的工作投向群众关注。

笔者入职不久时,曾经采访一个工作活动,武汉市总工会组织1000多位农民工,去琴台大剧院看芭蕾舞剧《天鹅湖》。初稿标题大意为市总工会请千余农民工看《天鹅湖》,现在看来,这就是一个非常工作化的标题,完全站在工作的角度在做报道。第二天见报后,标题被编辑改成《琴台大剧院专场演出给特别观众千余农民工带着家属赏“天鹅”》,标题的主语从市总工会变成了千余农民工,也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在反映一些窗口单位、服务行业的水准提升不到位,群众办事难、办事看脸色的情况屡屡出现的问题时,《人民日报》用标题《三流服务白瞎了一流设施》,将“三流服务”与“一流设施”进行对比,指出硬件设施上去了,服务水准也要跟上去。

在郑州高新区和郑东新区白沙园区,有居民反映自来水水垢多、滤芯费用贵、老人提水不便等问题。一则报道以《郑州高新区、白沙园区今年能否喝上丹江水?》为题,将居民的愿望直接写在了标题里,体现了关注民生基本需求的定位,也展现了直面问题的勇气。

迈开双脚,到新闻现场去

不到现场不写稿,应成为一项业务标准。现在,一些自媒体通过信息整合和经营标题,就能轻易获得流量、吸引眼球。但是,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还是应该深入践行“四力”,俯下身、动真情、说实话。

走基层,下现场,不是一种形式。当我们真正走近,就会发现真实的生活中根本没有那些概念化的词汇,而是鲜活的人、鲜活的生活、鲜活的感受。基于鲜活新闻事实的标题,也会变得言之有物、生动有趣。

《人民日报》有一个年度好标题《习总书记办的,都是俺们盼的——山东沂蒙山区听民生》,“习总书记办的,都是俺们盼的”来自一位受访村支书的原话。这样的话若非记者亲身经历,任凭挖空心思也难以想出。

又如《人民日報》推出的重大典型报道《担当,是改革者必须的修行上海法官邹碧华生命的最后三天》,记者前后采访了近20位与邹碧华相识的人,在一次次的采访中,邹碧华的形象逐渐清晰。“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他像一个孜孜不倦的改革布道者”“希望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与其抱怨,不如做好手中的事”……邹碧华和同事的四句话被分别用作小标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改革者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这些标题启示我们要多走近群众,吸取群众的智慧,把群众的智慧更好地展示在新闻平台上。

小切口,抓关键话题

随着各级党报的传播半径向屏端、指端延展,一些报纸端常用的标题形式,已不适合在新媒体平台传播。这时,记者编辑迅速抓到关键传播点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委书记晏勇在接受一场新媒体访谈时说道:“生态保护,没有价钱可讲,没有退路可言!”《湖北日报》结合晏勇的年龄、学历特点,对“没有退路可言”做了进一步强化,将标题提炼为《清华毕业的80后区委书记:这件事,没有退路可言!》,单篇微信公众号稿件阅读量迅速冲到“10万+”。

再比如2021年8月,武汉全城迎战新冠肺炎疫情。隔离点里的生活怎么样?大家十分关心。一位住在隔离酒店里的先生告诉记者,“一想到大热天工作人员冒着酷暑采购,一想到厨师大汗淋漓地做菜,一想到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三餐按时送上楼,怎么忍心浪费呢?吃,全吃完。”微信编辑迅速拎出《“吃,全吃完”》这个标题,实现了“10万+”的传播效果。

2020年9月,云南省召开第七次人口普查准备工作的新闻发布会,云南发布的一条新闻《国家“点名”,云南喊“到”!》成功“10万+”的阅读量。标题运用动词“点”“喊”再现了大家都熟悉的课堂点名场景,触动了受众的视觉和感觉,也实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如何将时政新闻标题做“亮”

在党报的各类新闻标题中,时政新闻标题是最难做“亮”的。面对民生新闻、法治新闻、文体新闻,记者编辑都有胆量和技巧让标题“亮”起来。但一遇到时政新闻,往往束手束脚,这也使作为党报新闻大户的时政新闻标题常常流于一般化。时政新闻标题好不好,直接影响党的政策的“到达率”,难度虽大,但党报的记者编辑们必须勇于接受挑战,寻求突破。

将政策性语句转化为特定词

“施工图”“实景图”“定盘星”“主心骨”……在长期的新闻采编实践中,很多时政版的记者编辑都掌握了很多政策语句的口语化、通俗化表达。在做相关报道时,熟练准确使用这些特定词,会让标题生动不少。

例如《如何用党建“绣花针”,穿起社区治理“千条线”?如何服务老幼等社区特殊群众?如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社区需要刀刃上?请看——荆门“三答”》。“绣花针”“千条线”“刀刃上”三个比喻,让标题更加接地气,可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如《破除理念之冰、思路之冰、作风之冰加快把“愿景图”转化为“施工图”“实景图”》这一标题,也是通过“破冰”“愿景图”“施工图”“实景图”这样的表述,将政策性语言做了转换。

拒绝空洞华丽,追求言之有物

很长一段时间,党报报道尤其是通讯报道,喜欢用虚题,如《在新的赶考路上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基层治理跃升新高度》《跨越春天,大城重光》《大江潮涌,春暖江城》等,这些标题稳重大气,且具有语言美、意象美,但明显已经不适合在新媒体平台传播。

其实,记者完全可以通过深入采访、细致观察,用一些具体的变化、感受等,将标题做实,实现言之有物。这样的标题,在近年来的《人民日报》中十分常见。如《“两脚泥”跑出真信任》,讲述驻村干部通过“两脚泥”的工作状态,换来人民群众“真信任”,内容实在,又有文字美感。又如《江苏连云港高新区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谁办都一样找谁都一样》,主题“谁办都一样找谁都一样”口语化、通俗化,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带来的变化生动形象得展示了出来。

标题是新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更好的新闻标题离不开一次次俯下身、动真情的采访。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守正创新,深入践行“四力”,持之以恒转作风、改文风,满怀自豪书写伟大时代,满怀热忱讴歌伟大人民。

参考文献:

[1]陈宁.正确准确简洁生动——党报要闻版标题的制作技巧[J].考试周刊,2013(24):25.

[2]夏潇雯,李云清.标题政策性语言冗长和新闻价值缺失问题探讨——以《湖北日报》部分新闻标题为例[J].新闻前哨,2021(3):61-61.

[3]汪亚伟.党报标题制作如何既先声夺人又韵味无穷——以《人民日报》优秀标题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1:146-147.

[4]梁羽,高熙恒.数字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标题制作策略——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J].新闻世界.2020(05):47-49.

[5]翟丽红.时政新闻中的标题党现象及对策研究[J].记者摇篮,2019,(03):12-13.

[6]王卫明,王媛媛时政新闻标题制作技巧[J].新闻与写作,2017,(11):101-102.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党报吸引力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吸引力1
吸引力2
2018世界杯英文体育新闻标题的及物性系统分析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浅谈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跟踪导练(三)4
试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独特性
什么是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