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危丹青图 山海翰墨书
——潍坊区域艺术发展揆要

2022-07-11 09:33孙敬明
中华书画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潍县潍坊艺术

□ 孙敬明

潍坊名区,天分虚危,地兼山海,道肇齐鲁,史征弥久。苏辙诗句云:“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潍坊地区的艺术发展史宛如漫漫长卷,而此长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与体现形式则更是繁比万花。

潍坊地区夏、商、周三代古国林立,而最能体现文化艺术水平的则是青铜器铸造,迄今在青州的苏埠屯、寿光古城、昌邑塔尔堡、坊子院西、寒亭港涘、潍城鞠家庄、临朐桲椤林子等地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最为精美。诸如苏埠屯出土的大铜罍、方鼎、方彝、方簋均是商代青铜器的经典之作。这些器物身上所饰饕餮、云雷、鱼、蚕等纹样无不栩栩如生。尤其苏埠屯出土的铜器上所铸铭文“亚醜”族徽,其创意独特、书体秀美、如玺如书,直至今日仍令印学或书法家所取仿。

潍坊地区出土的三代青铜器带有铭文的亦为数不少,字数少者一,多者数十个,书体宛转舒徐,修颀润朗。尤其西周中晚期的铭文,最注重铭文的章法、书体。铸作铭文不仅仅是在于“铭功纪德”,而同时亦更崇尚通篇布局的艺术装饰效果。其中以临朐出土的西周晚期上曾太子鼎最为典型,并且铭文辞句四字一组,讲究押韵,辞采斐然,读来琅琅上口。

潍坊古属东夷文化核心区,而以鸟为图腾则又是东夷文化的典型特征。从史前的陶鬶,到三代的爵、盉等形象均留下以鸟为图腾的影子,至战国时期此风依然,这在诸城臧家庄出土的青铜鹰首提梁壶的形象上有所传承与发展。

诸城市凉台汉墓画像石“庖厨图”(摹本)

[清]周亮工 棠梓清芬册·谏果诗 纸本 潍坊市博物馆藏释文:海天亲见碧琅玕,致此同悲驿路难。不为倒餐知有蔗,应从苦口识如兰。红盐偏爱南威密,白蜡遥封北地寒。自是圣朝容诤士,争驰谏果入长安。谏果。似君平年社兄正之,周亮工。钤印:周亮工印(白) 元亮(朱) 学陶(白)

汉代的画像艺术应是当时社会世俗生活的缩影,人们事死如生,故丧葬礼俗所用物品往往又是现实生活的再现。诸城凉台和安丘董家庄汉墓的画像艺术可作为此时典型。凉台汉墓室四壁上以线刻画像艺术手法为主,其通篇画面自上而下分作数层,层层之间,既相隔断,又有联系,尤其为考古、美术界所称道的是“庖厨图”。此图内容广泛,既有庖厨烹饪、椎牛宰羊、架挂鱼禽的繁忙场面,亦有燕享娱乐、舒缓从容的气氛。观其绘画艺术,皆是单线勾勒,犹如后世的铁线白描,整个画面布局显得充盈而饱满,活脱脱一幅世俗生活的场景。董家庄汉墓的画像艺术,则是以透雕、半浮雕和减地线刻为主,其整个墓葬的结构,不但体现当时雕塑、绘画的高超技艺,还凝聚了当时传统的亭台楼阁建筑艺术。这两处汉墓的艺术手法可谓互为补充,充分体现出该区在汉画像艺术领域非比寻常的高超水平。再如高密出土的东汉孙仲隐墓碑,其典型的汉隶书作,通篇布局神清气朗,书体典雅修美,更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

汉魏以来佛事渐盛,由于潍坊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但成为佛学南北交流、由西东渐出海的融通中心,还因于地域文化的积淀与影响而出现颇具地域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临朐冶源自古人文称盛,在海浮山发现的北齐崔芬墓壁画,无论施垩敷彩、绘画主题,从前门到内庭四壁以及上通穹隆,均是传统的由汉代以来一脉相承的如同帛画的彩绘艺术,其两扇门扉上武士的英伟和四壁所绘四神的灵妙,以及相配的“出行图”的大气雍容、竹林树木间人物的散淡闲逸和天空中星象的无限幽远,展现出极强艺术感染力,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诸城、临朐、青州等地出土的同时代佛教造像。诸如青州龙兴寺出土的自北魏至隋、唐、宋代的佛教造像,是掩埋于地下的佛教艺术殿堂,无论其种类之繁,表现手法之精,以及雕塑与绘画融为一体的诸种形式,均国内少见。再如诸城出土的北朝时期数百尊佛教造像,其艺术水平与青州龙兴寺不相上下,还有潍县石佛寺的唐代铁佛,这些不仅显现当时佛教造像艺术,也反映了当时该地的金属冶铸工艺水平之精湛。

至唐代,著名文人、书法家李邕曾官北海(今潍坊青州)太守,故有“李北海”之誉,后世推崇他的文章书法美名,将其与汉代孔融“孔北海”两相比称。李邕诗词文采名扬天下,而其书法艺术更乃冠绝一时。其书法师法“二王”之妙,参以北碑精髓,加以文学修养,故能自成面目。董其昌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之赞誉。他因有极深的书学造诣,故能笔力沉雄,以行楷入篇章,犹如领军布阵、旌旗整肃。后来的郑板桥在潍县任上,题其所藏宋拓《圣教序》,亦称述李邕《岳麓寺碑》与《云麾将军碑》。今日所见藏于青州博物馆的“龙兴之寺”碑题额,则是李氏当年墨迹石刻,字径65厘米,神情朴茂,典重腴美。

五代时期,北海韩熙载是一个才艺卓绝、博学通达之人,除政治之外,其于诗文、戏曲、舞蹈莫不兼通,《潍县志稿》称其“工八分及画笔,时谓之神仙中人”“才名既播四方,立碑版者皆载金帛求为之文”。尽管我们今日无缘得睹韩氏书翰画笔风采,但从史乘记载可以想见,其是一位复合型的艺术人才。因于艺术是相贯通的,故其综合的艺术修养,才成就其旷世之名。李邕擅行楷,而韩熙载则工于八分,时至五代能以音律舞蹈之妙而通于汉隶者,自能有其无尽的曼妙。

[清]刘墉 棠梓清芬册·刘石庵相国札 21.1×29.5cm 纸本 潍坊市博物馆藏释文:奉问秋皋妹丈安好,二妹暨阖署俱佳。县役来,得信为慰,百金称祝,至亲不辞也。带回如意一枝送妹丈,荷包、香袋一匣送舍妹,验收。石庵做生日所费颇多,妹丈可于年内送四百金来相助,还外人借项,亲戚可以不还,即还亦可稍缓,肯与不肯,裁之可耳。豆豉近来亦不给吃,是何故耶?此字所言,是真是戏,我自不知,二妹以为如何?石庵家书。初七日。 连日酬应宾友无数,亦不乏困,不可以其老而忽之也。又书。

[清]崔璞 棠梓清芬册·山水 纸本设色 潍坊市博物馆藏

宋代潍坊地区的绘画艺术则数北海李成。李泽厚《美的历程》谓:“根据当时文献,北宋山水以李成、关仝、范宽三家为主要代表,‘画山水惟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前古。’三家各有特征:‘夫气象萧疏,烟林清广,……营丘之制也。’”(《图画见闻志》)又谓:“在前述北宋三大家中,当时似以李成最享盛名。”“但李成真迹早已失传,宋代即有‘无李论’之说。”从上述文字所描摹李成的画作,如《图画见闻志》谓:“烟林平远之妙始自营丘。”《圣朝名画评》则曰:“成之为画,……缩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林木稠薄,泉流清浅,如就真景,……近视如千里之远。”此种情形,正如李泽厚所言:“李成徙居青州,虽学于关仝,能写峰峦重叠,但其特点仍在描写齐鲁烟云平远景色。”李成虽辗转游离,但其定居潍坊区域的营丘,营丘附近的山原丘垅,“烟云平远”则正是其特点。由此可见当时营丘一带的山川水光、浮烟雨霭所给予李成艺术创造的突出影响。

李成是以山水而成就其在中国绘画史上之地位的。与其时代相近的郭乾晖、李雄则分别又以擅画鱼鸟花卉与佛道鬼神而出名。郭氏为青州人,五代南唐画家;李雄为北海人,曾供职皇家画院。从南唐的韩熙载、郭乾晖到宋代的李成、李雄,他们的祖籍或迁居的地域大致在营丘一带,由此亦可看出此区域唐宋时期的绘画艺术的兴盛与发达。

再如宋代东武(今诸城)著名画家张择端,其早年负笈京师,对汴梁城的宫阙庙堂、街衢市廛、人物车马、流水舟楫、风华百物皆能细微入心,故以其神妙的画笔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鸿篇巨制。读其画作,不仅使人感到有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震撼,而且还可以当作历史的典章文献来研究。如其名作《清明上河图》所负载的历史信息,真可谓博大无垠、涵蕴万象。

明清时期潍县的书法、绘画、篆刻、核雕、仿古铜与嵌银漆器诸艺术蔚然成风,可谓门类众多。游宦于潍的文士官员尤多文墨词翰兼善者。如晚明的周亮工,是一位文学、诗词、绘画与印篆兼通的风雅名士,尤擅山水,笔墨秀润飘逸。周氏与著名画家陈老莲颇多交往,得到不少陈氏佳作,而陈氏艺术自然给其以突出的影响。由于潍县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又兼明清社会趋于稳定,更有类似周亮工一样的地方官之提倡和躬行,故而又为地方艺术事业的振兴与发展,创造了浓重而弥久的氛围。

清顺治元年(1644)潍县知县崔璞和雍正二年(1724)知县张端亮均擅山水,他们的笔墨清新神俊,高雅极致。到了乾隆年间的知县郑燮,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其所画竹自是宗师文同与徐渭,更兼颖悟超常,画意从现实生活中撷来,人称“诗书画三绝”,而其艺术创作的态度则在求新、求变、求简。其撰有联语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此应视作其诗书画创作所追求的至高境界。道光十七年(1837)岭南名士招子庸知潍县,其秉承前宰遗风,亦擅画竹与兰,喜作巨幅,并时有朱笔画竹巨幅。其作品有的摹刻上石,今潍坊市博物馆藏其多块墨竹石刻。观其画竹,与郑燮自是别有异趣,不是求得简省,而是取其笔意丰茂密匝,满幅竹林,枝叶婆娑有声。馆藏巨幅朱竹最见气势,三五竿老竹,一二株新篁,立地顶天,势出画外,书法题跋并所作诗文亦均称高妙。如其墨竹石刻跋诗曰“写竹当师竹,何须法古人。了然心眼手,下笔自通神”等,由此亦可见其创作态度和艺术主张。而最能代表招子庸诗画豪迈之致的,莫过于《蓬莱县志》所载其诗《因公至蓬莱阁,信宿阁下,得观海市,酒后兴酣,拂壁作大墨竹,缀以奇石,并次〈坡公醉画竹石壁上〉诗韵》:

奇观得酒奇气出,奇气纵横生竹石。濡染十指何淋漓,洒向蓬莱雪色壁。生平游兴寄诗画,坡老文章皆笑骂。写竹何须问主人,此壁不挥谁挥者。欲界仙都竹有光,随风叶叶生剑铓。大风披拂龙蛇走,人海定作老蛟吼。

读其题诗,如观其画竹气势。

此竹画又有当时登州知府文英题跋长诗《题招大令蓬莱画竹》:

昔闻坡公善画竹,胸中自具无声诗。千寻鹄落陡发笔,洒洒现出檀栾姿。世间俗手不解此,一枝一叶徒尔为。淇川遗迹今已矣,眼见突兀逢招子。自从黔楚到幽燕,秃却千毫灾万纸。生平奇意写不足,东来瀛洲观海水。顿开眼界大放狂,尽道奔澜收腕底。龙蛇直立气盘盘,但听乾声响笔端。急挥迅扫不停手,满壁飒飒生秋寒。须臾墨汁数升尽,化作十万青琅玕。沧溟四面接此阵,横风骤雨连惊湍。蓬莱仙人踏云去,鸾尾缤纷照水看。不知谁试钓鳌枝,斫取如椽苍玉竿。嗟君画债屡迫促,纸里积成春笋束。官家炊珠未救贫,相到管城非肉食。何如渭川千亩敌封侯,不衫不履日作潇湘游。

由此长篇诗文,亦足见这位登州知府也是极其推崇招子庸所画竹。

这些历任潍县的朝廷命官,多翰墨风雅之士,对明清及其后来潍坊地域书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影响巨大。

元代及明初期由于战乱和人口的迁徙,诸种事业的发展大都受到制约。考古发现,潍坊地区出土的元代的白瓷罐上,有的画以风竹,或题有历史成语,如“月白风清”“风花雪月”;或摹写雅词俚曲,如“春山春意动,春日春水流”,亦显得朴实自然,清新活泼。明代中后期,由于自远方播迁而来的人民渐已繁衍兴旺,并与当地文化习俗融为一体,故其艺术勃兴又有了适宜的条件。如就藩青州的衡王府子弟,他们中善于书法、绘画者众多。然而王室之花总不及根植于民间艺术沃土生长得枝丰叶茂。

如晚明潍县人刘应节,为一代显官,不仅娴于军幕政务,于书法艺术亦有独到的境界。其书结体方正,典雅秀穆。

生于明季的画家冯起震,字青方,善诗文,但不图仕进,而寄情于丹青,其最善画风竹。据孙机《中国墨竹》(发表于《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5期)称:“此种题材在中国久盛不衰,南北朝时代的中国壁画中已出现墨竹,唐代的王维,五代的卫贤、赵幹,北宋的文同、苏轼,元代的李衎、顾安、倪瓒与明代的徐渭等皆善画竹。”冯起震与徐渭所生处的时代相当,两人一北一南,冯氏好隐逸,徐渭喜游历,徐渭的墨竹自能以简驭繁,竹干挺然潇洒,为后来的郑燮所宗法。冯起震画竹最能生动传神,取竹风雨中之动势。孙机又谓:“有明三百年间,名家不胜枚举:宋克、吕端俊、归昌世、姚绶、周之冕、朱完、赵备、鲁得之、朱鹭、冯起震、杨所修等各擅其胜,但开创性的大师不多。就中如冯起震的墨竹,最为笔者所钦赏。他比夏㫤更进一步,所绘迎风的竹枝,似乎每一片叶都因受到不同强度之气流的吹拂而摇晃抖动,仿佛听到清冷、萧骚之不同的颤音。”今潍坊市博物馆藏有冯氏与其子冯可宾合作墨竹石刻十种,并有董其昌、朱国祯、张延登、黄如亭、蒋如奇、柴寅宾、蒋一骢、陈继儒、邢侗、李日华等名家题跋其上。而青州市博物馆所藏冯起震的巨幅墨竹最为震撼人心:一是气势,丈二匹幅,上绘高干风竹,使人犹入竹林,顿生林间仰望之感;二是骨法,所绘巨竹三五干,冷然挺拔,骨坚如铁;三是神韵,笔墨生动传神,近视有旷远之景,且如闻风雨潇潇之声。比较历代各家墨竹,冯起震可谓是传承前代,而又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精蕴,倡行变法,最终在中国墨竹画史上开一代风气。

[清]张端亮 棠梓清芬册·阴阴夏木 纸本 潍坊市博物馆藏释文:阴阴夏木啭黄鹂,斗酒相将听未疲。啼破绿云调舌巧,织残落絮下梭迟。唤晴倍觉催诗急,砭俗真教入耳宜。遥望甘泉能避暑,好音载过上林枝。书似蜕老年翁正,张端亮。钤印:端亮(白) 退庵(朱) 落纸云烟(白)

[清]窦光鼐 棠梓清芬册·节录米芾《十纸说》 纸本 潍坊市博物馆藏释文:越陶竹万杵,在油拳上,余年五十始作此纸,谓之金版也。六合纸,自晋已用,蔡侯渔网遗制也。网,麻也,人因而用木皮。廿年前未使灰,透明有骨(古),骨纸捣细者,不在唐澄心之下。唐人硾浆六合慢麻纸,书经明透,岁久入水不濡。又有黄皮纸,天性如染,薄紧可爱,亦宜背古书耳。十纸说。东武窦光鼐。钤印:光鼐(朱)

清早期指画大家高其佩祖籍高密,后迁辽宁铁岭,其指画题材广泛,凡人物、鱼龙、花鸟、山树,一一指染,无不精妙;而寒山雨林,蓑童笠翁、浮烟逸云,或用指画,或以掌擦,更是独家画法。

清初陈黻,秉承家法,善山水,“精骑射,由文生中式,康熙甲午选泗州卫领运千总。皴染烘托之法,颇得江山之助”。其因职官之便,得畅游天下名山大川,故山水有浩浩然神逸之气,云山烟树,尽得烘托皴染之妙。

清代前期,诸城的文人士子多持操节而不仕,他们或文章自励、诗词结社而啸傲泉林;或丹青咏志、翰墨寄情,以抒愤世嫉俗。当时即有为人称誉的“诸城十老”“张氏四逸”等。这些风流才俊有着深厚的学识修养,不但诗词文章俱臻高妙,声名远播大江南北,而且多善书又能画。诸如“张氏四逸”中的放鹤园主人张侗,天性灵妙,且喜游历,曾南达江淮,北过燕蓟,精于诗词丹青,盛名冠绝一时。其画路宽泛,尤擅雁鹭禽鸟,并兼芦荻水云,且用笔简赅,收放有致,笔墨神韵生动,浓淡对比强烈,所画芦花云雁,或栖或觅,或腾空击风,如闻嘎嘎之声。

寓居张氏放鹤园的益都人杨涵,字云峭,号云笠,与“张氏四逸”相偕吟咏挥毫数十年。杨涵善作墨竹,且有巨制传世。潍县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藏有杨涵的巨幅墨竹,其题诗赞曰:

作势风篁拂石来,谷中交干上徘徊。连山不尽萧森影,可是云门极顶崖。

闻君爱竹入深林,密叶高柯善取神。解道胸中有成物,谁从弦外赏遗音。

陈氏所藏皆为精品,画中尤喜竹,藏品计有文同画竹三件、赵孟頫与倪瓒画竹合卷一件,再者即此杨涵画竹,由此可以看出杨涵墨竹的艺术魅力。

清中期诸城刘统勋、刘墉父子可谓世家文章翰墨、两代庙堂词臣。刘统勋善书法,笔墨清简,亦颇有书卷气;其子刘墉承其世家学问与政治地位,尤精于翰墨,秉承齐鲁文脉,结合南帖北碑,不为媚俗之体,喜用秃笔饱墨,故其书体丰腴肥美,天趣恬然,可谓笔墨相得而最为佳妙。同时期诸城书家还有窦光鼐,其笔翰则神采飞扬、畅酣淋漓,犹如龙飞凤舞。若与刘墉笔墨相较,诚谓“环肥燕瘦”,各擅其美。

[清]王士禛 棠梓清芬册·渔洋山人札 23.7×27.3cm 纸本 潍坊市博物馆藏释文:乙丑一别,倏忽二载,知己之难聚而易散也,如是如是。僻壤不通廊庙之音,岁一得见缙绅,年兄同列,升转甚多,则年兄之高迁指日可待矣。喜、喜。家叔得与选拔,监中诸事一切未谙,惟求老年台指示,馀有未周,统求照拂。临楮依依,容面叩,不尽。弟名正顿,左肃。

[清]高凤翰 棠梓清芬册·柱石长春图 纸本设色 1720年 潍坊市博物馆藏款识:柱石长春图。岁庚子客安丘,写似仁庵尊兄,胶州弟翰。钤印:南村(白) 画意(白)

稍晚的书画家还有高密李师中,字秦凤,乾隆元年(1736)进士,入值翰林院,工诗文,善书画,书法宗“二王”,书体流光溢彩,更有赵孟頫笔下秀逸飘洒之致;画工山水,取法宋元笔意,所写群峰峥嵘,山石坚劲,大有“马一角”之气势。其与当时“扬州八怪”之一胶州高凤翰相稔,又与高氏的弟子济南朱文震交好,朱文震称誉李师中为“画中十哲”之一。

据《潍县志稿·人物·艺术》载,有清一代潍上的艺术人才济济,比较著名的有60多位。前期比较知名的有陈迪耀,字远庭,隐居不仕,雅好山水林泉,并工于山水画作,筑南松园于小于河上,颜曰“自怡园”,所绘园图自行脱稿,其补苴罅漏、点缀设色,则邑人谭汝霖。自怡园是潍县历史上面积较大的园林,占地约当今之百亩左右,内置山水台榭、曲桥廊轩,植以四时花卉树木,无不曲尽其妙。今藏潍坊市博物馆《自怡园图》长卷,设色敷彩,渲染艳丽,卷首题:“自怡园图,道光乙未(1835)重阳后一日文泉翟云升题。”卷后跋:“远庭老伯自怡园成,属余绘图,勉为应命,道光甲午(1834)八月上浣,雨岩谭汝霖识。”此图所绘园林风景,取自宋元人笔意,作深远景致,其上松柏蕉叶,风竹荷池,更见轩堂亭榭,用笔紧凑,线条沉稳工细,设色精妙,明暗远近、正反背侧俱能表现得恰到妙处,可见谭氏对色彩把握运用的精确,与艺术感触之灵敏。

于适,字肇诜,潍县城里人。监生,以书法名于康熙年间,尝书“发育万物”四大字颜东岳庙,书法奇古,全仿瘗鹤铭。据《潍县志稿》载,城南于氏先茔诸碑多半出自于适手笔。郑燮官潍县时,行部过之,下肩舆,步入其茔,寻视碑刻及适书,击节曰“大佳大佳”,又剔剥他人书,曰“固多常作”。这是于适书法艺术得到郑燮击节称誉的记载。于氏名重康熙年间,至乾隆十一年(1746)郑氏知潍县,此时于氏已逝,故而郑氏为寻访其书迹亲至于氏先茔,上述记载可知郑燮对于适书法服膺之至。

清中期陈官俊,官高位显,为道光帝师,并任上书房总师傅等。惜其传世墨迹不多,从有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书法造诣之精深。潍坊市博物馆藏有陈官俊书联,其书体雍穆魁伟、典重方正,谨严而有法度,自具庙堂气象。陈官俊之子陈介祺的书法更是自成面目,这不但在潍县,即在全国亦是独成一家的“簠斋体”。这种以金文参以楷隶的笔法,多相交融而糅成一种宛转舒徐,既有金文体势,亦涵楷隶笔法的书体,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诚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其有精深的古文字学方面的造诣,不仅铜器铭文,而且砖瓦陶器和玺印文字信手拈来,融入笔墨之中。赏其书体高古凝重、神气内敛,同时又不失清新天真之意趣。此正所谓大朴大雕,老而弥新。

清晚期潍县人于祉,字燕受,号澹园,“幼聪慧异常有才子之目”,“书法二王,文逼庄、鹖诸子,诗则自陶、谢入,而上窥建安黄初。所为五言古、五言乐府,掖县李少伯图极赏之。”(载《潍县志稿·高士》)于祉是潍县地方文化发展史上的名人,其不仅品格高致,精诗文词采与翰墨,而且还注重收集历代书法名家名品,有的摹刻上石,以图传世久远,发挥其文化艺术价值。潍坊市博物馆所藏“三明碑”:文徵明书七言诗、董其昌书五言诗、张瑞图书五言诗碑刻,为明代书法在潍坊地域的研习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同时期与于祉友善的谭谟伟,字贻堂,善画竹,并多衬以山水岩坡。其笔下墨竹多清瘦神俊,摇曳生风,或在水之湄,或位山之脚;山水坡石多有淡墨皴擦,若隐若现,备感清幽深远,读其墨竹山水,尤闻泠泠清扬之声。谭汝霖,字雨岩,谟伟弟。《潍县志稿》称其:“性潇洒,美丰仪,工诗词,尤精绘事,与同邑于祉、胶州冷纮玉交最契。会学使按临莱州,汝霖于入场时酣睡,逆旅同舍生促之起,乃漫应之,寻又睡去。比起而院门已闭矣,遂从容策蹇得得以归。慕东南山水之胜,乃治装南游荆楚吴越桂粤之间,遍历名山大川,归来所业益进。于山水人物花卉俱臻逸品。侧室于氏,粤人,亦精词翰,兼绘事,惜不署名。”由上所录,可见谭氏之韶秀丰仪与潇洒不羁的性情,故其山水渲染灵妙,气韵生动,尤其时用重墨层层皴染,烟山云树,大有宋代李成之“广远”、清初金陵八家之一龚贤之“浓厚”气韵。

[清]郭廷翕 棠梓清芬册·录旧作寄芸亭弟 纸本 潍坊市博物馆藏释文:欲别未别亦悲欢,既别重嗟行路难。底事由他漫惆怅,高堂为我报平安。吾家忠厚从三世,尔父清贫只一官。此去成人须决计,重来更作一时看。望江泾示别垣侄。 几年萍迹已浮沉,又见天涯白发深。南北忽分儿女恋,去留无限弟兄心。家人落手寻常别,客梦从头次第寻。一碗寒灯一天雨,今宵应共此光阴。宿望江泾书怀。旧作录寄芸亭弟酌正,兄廷翕。钤印:郭廷翕印(白) 虞受(朱) 冷亭(朱)

其后还有刘嘉颖、丁启喆等,亦均是潍上著名的画家。刘氏精于山水烟树,下笔成趣,翰墨自有韵致,其为张昭潜所作《岁寒守岁图》,笔墨清秀典雅,大有陶潜归去来辞中意境。刘嘉颖亦兼善花卉翎毛,秋菊锦禽无不佳妙。丁启喆则于人物尤称精绝,其工于铁线勾勒,笔墨沉雄老辣,有李龙眠、吴道子遗风,且人物神情衣冠又多取法陈洪绶。刘、丁二家生于清季,对新时代艺术的开创与启迪大有功劳,经过他们的传承与努力,更使潍县的绘画艺术进入新的境地。

曹鸿勋、王寿彭是清光绪年间状元,他们同居住一条寻常巷陌,中状元的时间相隔不过二十余年,这在当时全国颇具轰动效应。曹鸿勋笔墨清简,楷行兼妙,潍坊十笏园中至今藏其手书《十笏园记》《九成宫醴泉铭》。潍县进士陈恒庆跋曹鸿勋书《九成宫醴泉铭》曰:“曹仲铭(曹鸿勋字仲铭)中丞早年学率更令,能得其神。大魁多士后,学者靡不从风,自丁丑以迄甲辰,吾乡登甲科与翰苑者,悉效其书,为一时之佳话。”而此跋文书丹则又出自与曹鸿勋同一胡同的状元王寿彭之手。因曹鸿勋一举夺魁,潍上学子竞相心摹手仿其笔墨,由此而研讨书法艺术成一时风气。王寿彭则用墨饱酣,书体丰润,且方正典雅,极具传统的庙堂气象。

通览潍上明清书法、绘画艺术,其中世家传承,父子兄弟相勉,夫妻激励者不绝于史。并且书家多是有极好的传统学问,由于艺术氛围的造就和科举之风极盛的影响,使其书艺与科举宛如孪生兄弟。考中者名声更重,而其书艺又得广进,未售者原有书艺则积以时日,渐生巨变,自能成其灵妙。

艺术的发展,既需要纵的历史传承,同时横向间的艺术交流亦必不可少。潍坊地区的艺术发展除上揭传承紧密特点之外,而基于区域间的横向联系所形成相对集中的艺术创作团体,此既是其艺术发展史的特点之一,亦更是潍坊艺术传承发展至相当高度的重要条件。如史前白浪河中上游一带的制陶工艺,汉代潍河中上游的汉画像石与汉碑,魏晋时期潍河中上游的佛教造像艺术,唐宋五代古北海地区的书法与绘画,明清时期的诸城与潍县的翰墨丹青,诚可谓代有传承、勇于交流而相互促进发展。安丘张氏一族,如张继伦、张绪伦、张贞、张在辛、张在戊、张在乙父子兄弟及其后十数代子孙,著作、书画、诗文、篆刻不绝于世,诚可谓“安丘文献世家”。再如“诸城十老”和“张氏四逸”,其中张侗、杨涵则以书画而擅盛名,而刘统勋、刘墉父子则更是翰墨妙手,这种区域间的交流、结社与传承更是促进艺术发展的前提。再如潍县的陈官俊、陈介祺父子,郭氏世家众子弟,还有于适、于祉、于铭书、于普源等,均是一门传承,绵延数代而相与激勉的典范。至清季民国时期,潍上亦较多艺术社团,相与交流书画创作艺术感受,同时扩大影响,把书法绘画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推广成一种普及的民众艺术。因有丰厚的实力和影响,从而更使艺术队伍发展壮大,反过来又使艺术发展更上层楼。不唯上流社会所服膺的书画,民间匠作或称之为“工艺”的艺术,亦更体现出一种横向交流与影响的特色。如潍县年画、风筝之间关系尤为密切。杨家埠的年画,可谓户户有雕版,人人是画家。这种民间艺术与传统书画艺术又是互相交融、互相借鉴和促进而共同发展的。同时,艺术的繁荣发展,与当地传统文化所达到的高度相关。旧或将书画艺事视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而鄙薄之,但在潍坊地域,这种旧观念极淡,不论出身低微的书画家,即便封疆大吏和一些世家子弟,亦因文化艺术氛围的浸染而雅擅此道。从一些著名的书画家知识层次来分析,他们有不少为进士出身,有极好的传统学问修养。潍坊地域书画艺术的发展,不但由同行的结社推进,在雅与俗之间,亦是相互碰撞、相互激励而发展的。

艺术种类的繁多与其内涵的丰富,则又是明清时期潍坊文化艺术的重要特点。潍坊地域的书法艺术,从史前古陶文,汉魏的墓中题刻、碑碣文字甚至摩崖刻石,以及佛教造像艺术中的愿铭题识,可谓应有尽有;至唐以降,则书法艺术更孚盛名,既有李邕行书之韶美、大学士刘珝的“乱石铺街”之章法,更有郑燮独创一体的“六分半书”,陈介祺的“簠斋体”,还有曹、王两状元的典雅翰墨。尤其李邕、郑燮与陈介祺,他们的书体自成一格,共同绘就潍坊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绚丽多彩的篇章。若以传统的晋朝“二王”与宋代书法大家比类,则潍坊众多书法家可谓各有所擅而各领其妙。再则绘画,不但有上流社会的高雅艺术,还更有民间多种表现形式与技法的年画。传统绘画分山水、人物、花卉与翎毛诸种,而潍上诸家却又各自在其所涉门类中独辟蹊径而自成面貌。如李成山水、郭乾晖花卉、李雄之人物,后来则有谭汝霖、刘嘉颖、丁叔言之山水,于道南、丁启喆之人物,谭谟伟、丁臧淑玉之花卉,诸城张侗的禽鸟芦雁,安丘张氏一门的书画篆印,皆是可圈可点的名家手笔。民间年画更是多种多式,泥雕、风筝、嵌银、仿古铜、核雕甚至珐琅瓷等等,真可谓万花纷纭,各呈其妙。并且诸种艺术的相通,则共同营造明清时期潍坊艺术的繁荣。

文人雅士多有风流志趣,往往以世间物象而寄情自喻,他们相沿把梅兰竹菊喻以“四君子”,故此“四君子”则成为文人诗词笔墨之下永恒吟咏的主题。正如前面所称引孙机先生文章,其中竹作为绘画主题,在魏晋南北朝时已见端倪,渐后此风愈炽,唐宋以来则更成突出的主题。通览潍坊地区绘画史,则文人名士擅长画竹且连绵有序则是又一突出的特点。如宋代苏东坡与文同一样极喜画竹,到明代益都的冯起震,所画竹较之以前更有大的创新,取的是风雨飘骤之动势;而安丘的张继伦亦擅画风竹,且“萧疏圆劲,节目磊磊”;再降至清代的益都人杨涵之竹,更是望见如闻有风雨搏击之声,枝叶婆娑,潇洒极致;再到郑燮以书法而画竹,则更是心裁别出,在画竹史上独具一格;其后则有道光间潍县县令招子庸,则更擅竹兰,专取竹叶密茂之势,心眼手法,自能通神;继则有潍县人谭谟伟,其所画竹大有招氏之韵致,多作瘦竹成林,铁干铮铮,衬以漫延荒崖,泉流水声,将潍上山水画之闲远韵致,有机地糅入竹林之中,情景交融,自出机杼。再到近代,则有著名画家郭味蕖,所画竹更有郑燮遗风,笔下竹叶翻飞,如乳燕展翼,凤蝶起舞,良多文人雅致。郭味蕖追求的是“一尺千仞势,数茎三月春”的气概和“指腕所至交屈铁,目极飞去楚天碧”的大家气度。郭氏怀抱潍上高古雅韵,自能成其巍然大观,其学问画法涵泳于胸,故能进入齐白石所称誉之“开图草里惊蛇乱,下笔阶前扫叶忙”的境界。

[清]赵执信 棠梓清芬册·赵秋谷札 18.3×11.8cm 纸本 潍坊市博物馆藏释文:连日未晤,曾得俊老复音否?闻臬使将返棹矣,可否?须早定,庶可他售耳。刻下身往陆墓看屋,似有成局,则需之恐不能缓,幸留心转问。暮归或迟,来朝务得确耗,感不可罄。客山年兄至谊,信顿首。

猜你喜欢
潍县潍坊艺术
潍坊“画”卷——来自山东图片库的故事
马可·波罗与潍坊风筝
郑板桥智断案
纸的艺术
风筝之都潍坊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竹枝声里话竹枝
爆笑街头艺术
潍坊和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