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对比分析

2022-07-11 13:15温爱玲游永豪
关键词:肥胖型体型人际

温爱玲,游永豪

(1.淮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2.合肥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持续增加,且年轻化趋势明显[1].身体内脂肪聚集、体质量增加是慢性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2].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大城市成人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分别高达30.0%和12.3%[3].生活方式影响个人健康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WHO指出“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取决于行为与生活方式”[4].目前,主要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所致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统称为“生活方式病”,包括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脑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肺部疾病、骨质疏松症以及部分恶性肿瘤等[5].大学阶段是个人逐渐独立、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定型的关键时期,本研究采用实验测试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分析大学生体型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联性,旨在为不同体型大学生改善自身体型和提高健康生活方式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不同体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身体成分测试、问卷调查对象是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使用分层随机抽样将全校大一、大二在校生按照院系和专业进行分层,然后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随机抽样,抽取样本共1 063人.抽样、测试、调查集中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期间,以保证问卷调查、身体成分测试的可实施性,以及问卷的回收率、有效率、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1.2 研究方法

1.2.1 体型测试

体型测试采用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清华同方人体成分分析仪BCA-1A,该分析仪使用8点接触式电极,6个测量通道,多个测量频率,保证测量精度;运用独有中国人体成分数学模型,实现RI(核磁共振)与 DXA(双能X射线)联合校核,测试方法为直接节段多频率生物电阻抗(DSM-BIA)测量法.

测试方案:室内环境22℃-24°C,测试时间为上午9:00-10:00,每位受试者测试时间约30 s.与受试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并对受试者身体成分测试做出以下要求:测试前请除去身上金属材料和电子设备;测试前请不要洗澡;测试时请只穿轻薄衣物;2 h前无体育运动并静坐30 min后测试;请进食后2 h后测试;请排泄完后进行测试.正确测试姿势:手掌和手指均匀用力与电极接触,维持轻压直到测试结束;胳膊应伸直并保持身体呈30度夹角;受试者必须赤脚进行测试,首先将脚后跟安放在后电极上,然后再将前脚掌踩在前电极上.

该仪器判定体型的方法比常规的方法更为可靠.判定体型常规的方法是根据体质指数(BMI)判定体型[6-8],体质指数也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肥胖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当需要比较及分析个人的体重对于不同身高的人所带来的健康影响时,它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但该指标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反映局部体脂的分布情况,对于肌肉特别发达(例如举重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或水肿的人而言并无实际意义[9-10].也就是说体质指数能表明在一定身高的情况下身体的充盈程度,但无法区分充盈的是肌肉还是脂肪[11],此时一个肌肉发达的男性可能因体重数值较大而被归到肥胖一类.体脂百分比是身体脂肪含量除以体重的结果,该仪器判断体型的优点是将体质指数(BMI)和体脂百分比(PBF)结合起来判定体型.根据BMI和PBF双重标准判定体型,解决了仅靠BMI判断体型产生的不足,能够更加科学地给出体型结果.其中成人BMI评定标准:BMI<18.5,消瘦;18.5≤BMI≤23.9,正常;24≤BMI≤27.9,超重;BMI≥28,肥胖[3,10].成人理想的PBF为:男,10%≤PBF≤20%,女,15%≤PBF≤30%;若成人男PBF>20%,女 PBF>30%,则为肥胖[3].该仪器以BMI为横坐标,以PBF为纵坐标,形成隐性肥胖型、脂肪过多型、肥胖型、肌肉不足型、健康匀称型、超重肌肉型、消瘦型、低脂肪型、运动员型9种体型,见图1.

图1 体型分型标准

1.2.2 问卷调查法

生活方式调查采用南方医科大学王冬博士论文中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该量表分半信度相关系数0.840,内在一致性信度相关系数0.892,是近年相关研究下载次数和引用次数最高的量表.量表包括运动锻炼行为、规律生活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压力管理行为、生命欣赏行为8维度38个条目,涉及外显行为(1-22)和内隐行为(23-38)两个方面.每一条目按照5分制Likert评分标准:“从不、偶尔、约半、经常、总是”对应分值为1-5分.38个条目中正向评分的条目有33条,反向评分的条目有5条[12].因为有反向评分的条目,需要对各条目的原始分进行重新评分,正向评分条目的重新评分与原始分相同,反向评分条目的重新评分等于6减去原始分,每个条目的理论最高值为5,最小值为1[5].总得分越高表明该学生该条目反应的健康生活方式评价值越好.本研究中不同体型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各个维度得分计分、健康生活方式总得分计分都采用平均分,最高值是5,最小值是1.

1.2.3 数理统计分析

采用Excel2013对研究对象的身体成分测试、问卷调查原始数据进行整理,SPSS24.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健康生活方式记分采用均值计算各指标得分,描述统计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组间、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型分布分析

采用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清华同方人体成分分析仪BCA-1A对1 063名大学生进行体型测试,结果如表1.

表1 不同体型大学生的人数分布(n=1 063)

调查结果显示,健康匀称型占47.0%,脂肪过多型占19.3%,肥胖型占17.5%,肌肉不足型占11.2%,消瘦型占2.7%,低脂肪型占0.9%,超重肌肉型占1.2%,运动员型占0.1%.我国超重肥胖率高达39.9%,大城市成人超重肥胖率高达42.3%[3].大学阶段应该是一生中身体健康状态的黄金阶段,在校大学生本应该是各年龄阶段中“体型好”的责任担当,但本研究中肥胖型占比17.5%,脂肪过多型占19.3%,共计36.8%,比全国超重肥胖率只低3.1%,比大城市成人超重肥胖率只低5.5%,体型分布没有体现出年龄优势.综上,在隐性肥胖型、脂肪过多型、肥胖型、肌肉不足型、健康匀称型、超重肌肉型、消瘦型、低脂肪型、运动员型9种体型中,大学生体型主要为健康匀称型、脂肪过多型、肥胖型、肌肉不足型,其他体型占比4.9%,大学生体型分布情况不容乐观.

2.2 不同体型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对比分析

健康匀称型、脂肪过多型、肥胖型、肌肉不足型4种体型占比95.1%.健康匀称型是指BMI正常、PBF正常;脂肪过多型是指BMI正常、PBF超标;肥胖型是指BMI超标、PBF超标;肌肉不足型是指BIM过低、PBF正常.生活方式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计分都采用平均值,不同体型大学生生活方式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对比见表2.

表2 不同体型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对比(n=1 010)

健康匀称型大学生生活方式总得分平均为3.86,其中运动锻炼行为3.30分,饮食营养行为3.67分,健康危害行为3.67分,压力管理行为3.72分,显著低于生活方式平均水平(P<0.05),健康责任行为4.35分,人际支持行为3.99分,生命欣赏行为4.04分,显著高于生活方式的平均水平(P<0.05).由此可见,健康匀称型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水平提高应着重改善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压力管理行为,尤其是运动锻炼行为.脂肪过多型大学生生活方式总得分平均为3.89,其中运动锻炼行为3.15分,饮食营养行为3.63分,健康危害行为3.71分,压力管理行为3.71分,显著低于生活方式平均水平(P<0.05);健康责任行为4.47分,人际支持行为4.11分,生命欣赏行为4.05分,显著高于生活方式平均水平(P<0.05).由此可见,脂肪过多型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水平的提高应着重改善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压力管理行为,尤其是运动锻炼行为.肥胖型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总得分平均为3.82,其中运动锻炼行为3.1分,饮食营养行为3.67分,健康危害行为3.56分,显著低于生活方式平均水平(P<0.05);健康责任行为4.3分,人际支持行为4.02分,生命欣赏行为3.98分,显著高于生活方式平均水平(P<0.05).由此可见,肥胖型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水平的提高应着重改善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尤其是运动锻炼行为.肌肉不足型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总得分平均为3.86,其中运动锻炼行为3.12分,饮食营养行为3.64分,压力管理行为3.71分,显著低于生活方式平均水平(P<0.05);健康责任行为4.38分,人际支持行为3.98分,生命欣赏行为3.98分,显著高于生活方式平均水平(P<0.05).由此可见,肌肉不足型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水平的提高应着重改善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压力管理行为,尤其是运动锻炼行为.

综上,健康匀称型、脂肪过多型、肥胖型、肌肉不足型大学生生活方式总得分都不足4分,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规律生活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平均得分水平持平;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生命欣赏行为达4分以上,显著高于生活方式平均水平;而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肌肉不足型除外)、压力管理行为(肥胖型除外)低于3.7分,显著低于生活方式平均水平,是大学生改善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尤其是运动锻炼行为.

健康匀称型大学生运动锻炼行为的得分显著高于脂肪过多型、肥胖型、肌肉不足型(P<0.01);健康危害行为的得分显著高于肥胖型(P<0.05),显著低于肌肉不足型(P<0.01);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的得分都显著低于脂肪过多型(P<0.01).综上,与健康匀称型大学生相比,脂肪过多型、肥胖型、肌肉不足型大学生都存在运动锻炼行为不足或不当;健康危害行为过多是造成肥胖型体型的原因之一.而肌肉不足型大学生健康危害行为、脂肪过多型大学生健康责任行为和人际支持行为都优于健康匀称型大学生.

2.3 不同体型大学生显性、隐性行为的对比分析

健康生活方式8个维度中,运动锻炼行为、规律生活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属于外显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压力管理行为、生命欣赏行为属于内隐行为.不同体型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得分对比如表3所列.

表3 不同体型大学生生活方式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得分对比(n=1 010)

健康匀称型、脂肪过多型、肥胖型大学生的外显行为得分显著低于生活方式总得分(P<0.05),内隐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生活方式总得分(P<0.05),内隐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外显行为得分(P<0.05).健康匀称型大学生外显行为得分显著高于肥胖型大学生(P<0.05).外显的健康行为是指那些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促进健康的行为,内隐性健康行为是指那些只能通过间接手段感知的促进健康的行为,外显性和内隐性健康生活方式相对重要性评价为0.583∶0.417[5].综上,健康匀称型、脂肪过多型、肥胖型大学生的内隐行为优于外显行为,健康匀称型大学生的外显行为优于肥胖型大学生.4种体型大学生都更应注重改善外显行为,尤其是肥胖型大学生.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大学生体型主要为健康匀称型47%、脂肪过多型19.3%、肥胖型17.5%、肌肉不足型11.2%,其他体型4.9%,大学生体型分布情况不容乐观.

(2)健康匀称型、脂肪过多型、肥胖型、肌肉不足型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总得分都接近4分,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生命欣赏行为达4分以上,显著高于生活方式总得分(P<0.05).而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肌肉不足型除外)、压力管理行为(肥胖型除外)低于3.7分,显著低于生活方式总得分(P<0.05),是大学生改善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

(3)健康匀称型大学生的运动锻炼行为优于脂肪过多型、肥胖型、肌肉不足型大学生(P<0.01),健康危害行为少于肥胖型大学生(P<0.05).而肌肉不足型大学生的健康危害行为少于健康匀称型大学生,脂肪过多型大学生的健康责任行为与人际支持行为都优于健康匀称型大学生(P<0.01).

(4)健康匀称型、脂肪过多型、肥胖型大学生的内隐行为优于外显行为(P<0.05),健康匀称型大学生的外显行为优于肥胖型大学生(P<0.05).4种体型的大学生都更应注重改善外显行为,尤其是肥胖型大学生.

3.2 建议

(1)健康匀称型、脂肪过多型、肥胖型、肌肉不足型大学生都应该进一步优化运动锻炼、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匀称型、脂肪过多型大学生还应着重改善健康危害、压力管理行为,肥胖型大学生还应着重改善健康危害行为,肌肉不足型大学生还应着重改善压力管理行为.

(2)健康匀称型、脂肪过多型、肥胖型、肌肉不足型大学生都应该进一步改善外显行为(运动锻炼、规律生活、饮食营养、健康危害、健康责任),尤其是肥胖型大学生.

猜你喜欢
肥胖型体型人际
体型消瘦,如何科学变强壮
体型特别的勇士
体型最小的猫,竟然是个恐怖的大胃王
搞好人际『弱』关系
体型消瘦,如何科学变强壮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心理
随访护理对肥胖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干预评价
利拉鲁肽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160例疗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