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水柏枝的本草考证及使用现状调查

2022-07-12 11:05武鑫玥易欢李红颖邝婷婷张静范刚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藏药药用本草

武鑫玥,易欢,李红颖,邝婷婷,张静▲,范刚▲

(1.成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2.成都中医药大学 民族医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水柏枝为常用藏药材,广泛分布于我国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地区[1]。通常以干燥嫩枝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发散透疹的功效;临床可用于治疗麻疹不透、咽喉肿痛、中毒症、黄水病、血热病、瘟病时疫、脏腑毒热等[2]。水柏枝药用历史悠久,在《度母本草》[3]《晶珠本草》[4]及历代藏医药典籍中均有记载,在独味汤、二十五味大汤丸、五味甘露药浴汤散等多种藏药处方中作为主药或配伍广泛使用。

由于我国藏区地域辽阔、古代藏医药著作对藏药的形态描述简单、藏汉翻译存在偏差且现存的中文文献记载也十分混乱等,导致水柏枝基原复杂,这给质量标准的制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导致各地无法统一水柏枝基原药材的使用,也不利于提高其制剂生产、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在系统查阅藏医药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实地调查,对水柏枝的名称、基原、产地、药用部位及性效用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为水柏枝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本草依据。

1 名称考证

2 水柏枝的品种考证及使用现状调查

2.1 基原考证

近代有关藏医药文献中记载的水柏枝的基原多为水柏枝M.germanica(L.)Desv.及其同属植物,但种类较多,多以嫩枝入药。藏医对水柏枝的认识,最早见于《度母本草》[3],云“所说水树水柏枝……茎空色紫比较长,花色红紫成穗状,叶片细长显青色……。”以上特征与柽柳科水柏枝属宽苞水柏枝有重叠之处。在藏医药古籍中,仅见《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14]中附有水柏枝的附图(见图1)。在近代藏医药文献中,《中华藏本草》[8]中有提到“花序穗状”这一特征,可暂时推测所描述的水柏枝基原品种为宽苞水柏枝。另外,《中华本草》[17]则是将宽苞水柏枝M.bracteataRoyle、三春水柏枝M.paniculataP.Y.Zhang et Y.J.Zhang、宽叶水柏枝M.platyphyllaMaxim.分为三个品种(翁波、水柏枝、沙红柳)来描述,但三者功效主治相似且前二者存在共用同一个异名的情况,而该书仅单独阐述了三者在形态上的区别。各藏医药专著中水柏枝的基原及形态及记载分别见表1,2。

表1 藏药文献和药品标准中水柏枝的名称及其基原植物

图1 《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中的水柏枝附图

根据文献考证的结果,过去将产于我国云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的水柏枝都命名为M.germanlca(Linn.)Desv.,《中国植物志》记载M.germanlca(Linn.)Desv.是典型的欧洲种,在我国并无分布。以往文献记载的物种应为我国的地理替代种—三春水柏枝M.paniculate[18]。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产于西藏地区的秀丽水柏枝叶子大小要明显大于其它地区(见图2)。

图2 小花水柏枝、三春水柏枝、具鳞水柏枝、宽苞水柏枝、秀丽水柏枝原植物图

表2 藏医药典籍中水柏枝形态描述

2.2 水柏枝市场流通及临床使用情况调查

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对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藏区藏医院、藏药制药企业及药材市场进行调查,通过走访、座谈、询问等形式了解各地区藏医药从业人员对水柏枝药材的用药经验、当地使用品种、流通状况等,并收集相关的水柏枝商品药材。另外,赴各大藏区进行野外实地资源调查,采集不同批次的水柏枝类药材,记录采集信息,拍摄原植物及生境影像资料,制作凭证标本。采用植物分类、性状等传统鉴定方法对收集的各商品药材及原植物标本进行品种鉴定(见表3)。从表3可知,市场上的主流的品种为具鳞水柏枝、秀丽水柏枝;而小花水柏枝和三春水柏枝使用较少,并未购买到宽苞水柏枝药材。

表3 水柏枝的基原品种及药用部位使用现状调查

3 药用部位、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考证

3.1 药用部位的考证

关于水柏枝的药用部位,《晶珠本草》[4]记载“水柏枝以叶、花、枝色红嫩者入药”。历代藏医药文献都有不同的记载,多以干燥嫩枝入药,也有部分以叶、中皮、花入药(见表4);采收加工方法有晒干和水煎浓缩熬膏两种。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本课题组进行了实地走访,发现各大藏医院,药材市场的使用部位也比较混乱;根据调研结果所得,水柏枝多使用嫩枝及叶入药(见表3)。

表4 藏医药文献记载水柏枝的药用部位

3.2 性味、功效主治考证

历代本草记载藏药水柏枝药味为涩、甘、苦。《四部医典》[21]记载“涩、苦、甘是凉味,涩、苦、甘味依次为钝性”“重、腻、凉、钝四性治赤巴”,结合水柏枝清热解毒,干黄水的功效可认为水柏枝的性味应大致为味涩、甘、苦;性凉、钝、重。此外,藏药药理学认为,药物进入体内后,与胃火相遇能产生“三化味”,消化后苦味可治“培赤”病。《四部医典》记载苦、辛、涩消化后为苦;《鲜明注释》[16]记载“水柏枝味苦、甘,消化后味苦”;《中华本草藏药卷》[19]记载“水柏枝味涩、苦,消化后味苦”。对比水柏枝清热毒的功效及性味可判断水柏枝消化后味苦。综上可以推测出,水柏枝味涩、甘、苦,消化后味苦;性凉、钝、重。

古代藏医药文献对水柏枝的功效主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月王药诊》[22]成书时期水柏枝就已经用于方药配伍中,可以用来通心脉,泻毒等,但书中并未给予明确的剂量及君臣佐使关系;《度母本草》[3]时期,水柏枝配伍应用更为广泛,可治疗各种中毒症,炭疽;研末治脑病,用水或牛奶煎汤,治各种脾病等。《四部医典》时期,书中就已经有类似于中医“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的理论。近现代藏医药专著对水柏枝的性效用进行了详细的整理,《部颁标准·藏药分册》[2]《国家藏药标准全书》[7]中记载水柏枝味涩、甘,性凉;清热解毒,发表透疹;用于治疗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黄水病等。

据文献记载,水柏枝虽然基原复杂但性味、功效相近(见表5)。这可能与其都为柽柳科植物,在植物分类学上亲缘相近、有效成分相似有关。水柏枝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鞣质类、酚类等,呈现出一定的抗炎镇痛[23]、抗氧化[24]的作用,这也与水柏枝的功效相关。

表5 藏医药文献和标准中对水柏枝性味和功效的描述

3.3 临床应用的考证

水柏枝是藏药中治疗热毒症、黄水病的主要药物,水柏枝的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炎镇痛、抗菌、抗氧化、保肝等方面,部分含水柏枝的藏药成方制剂及其功能主治见表6。在含水柏枝的藏成药处方中,主要以治疗中毒症为主,这也与水柏枝的功效相符。主要以嫩枝及叶入药,也有部分方剂以水柏枝中皮及膏剂入药。然而,大多数含水柏枝的藏药方剂缺乏现代化临床研究,今后需进一步加强。

表6 部分含水柏枝的藏药成方制剂配伍应用整理

4 小结和讨论

4.1 水柏枝基原品种较为混乱,需开展品种整理

古代藏医药学专著在记载药物名称和来源时,常采用“分类式”记载的方式,即把功效类似、各地习用的不同品种常归为同一药物[25]。由于藏药“一药多基原”的影响,运用传统直观的鉴别方法难以对市场上流通的水柏枝进行准确的基原鉴定。与此同时,古代藏医药文献存在着一定的错误,如《晶珠本草》[4]将“温布”译作“柽柳”;《藏汉大辞典》译作“柽柳,西河柳”,土名红柳、水柏枝(原误作“技”),别名“桐树”[26],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

水柏枝基原品种的混乱显然会影响药材的质量稳定性和临床有效性。因此,我们需要开展品种整理工作,追本溯源。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市场上流通的主流品种包括:具鳞水柏枝、秀丽水柏枝。具鳞水柏枝应用广泛,在四川、西藏都有使用;秀丽水柏枝仅在西藏普遍使用;小花水柏枝仅在西藏林芝地区使用,这可能与资源分布有一定的关系。野外资源调查发现,秀丽水柏枝在西藏大部分地区分布广泛,三春水柏枝分布于青海和四川,小花水柏枝在西藏林芝地区分布广泛。我们在四川、西藏野外采集到了宽苞水柏枝但并未在藏医院、藏药厂购买到宽苞水柏枝药材。不过本课题组只收集了42批药材,今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加实地走访的方式,明确了水柏枝的主流使用品种。通过鉴别采集的野外药材和购买的商品药材发现,产于西藏的秀丽水柏枝的叶子明显大于其余品种的水柏枝。水柏枝植物形态方面的差异,一方面,可能与各地文献记载和用药习惯有关;另一方面,以前各地使用的藏药材多是就地采集当地的野生资源,各地使用品种的差异当与不同地区分布植物种类及资源量有关。但这些药材是否可以互相代替使用,药效学强弱是否存在差别,临床疗效是否有差异,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4.2 水柏枝用药部位混乱,需规范统一

通过文献考察以及实地走访,我们发现水柏枝药用部位十分混乱,主要以嫩枝、叶入药,也有部分以中皮、花入药。《部颁标准·藏药分册》[2]《中华本草》[17]规定其药用部位为嫩枝,但市场流通的大多数商品药材的用药部位为干燥嫩枝及叶,也有少数为花;药用部位的混乱显然会影响药材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并影响相关复方制剂的临床应用。处方中水柏枝的使用也十分混乱(见表6);现有文献及标准虽没有阐述水柏枝不同药用部位的区别,但不同的方剂水柏枝的入药部位有所区别。独味汤、去毒药等方剂以水柏枝入药;十五味水柏枝汤、七味蔓菁散等方剂以水柏叶入药;七味蔷薇皮汤、九味草药汤等方剂直接以中皮入药;六味藏贯众丸等方剂以水柏枝膏入药。今后应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水柏枝不同药用部位的质量评价研究,阐明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差异,从而遏制其混乱使用,生产投料规范化,从而保证临床疗效。

4.3 水柏枝质量标准水平低下,需进一步完善提高

水柏枝已被《部颁标准·藏药分册》[2]《藏药标准》[6]收载,但其质量标准水平较低,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通过整理相关法定标准发现,水柏枝的基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部颁标准·藏药分册》上记载水柏枝的基原是水柏枝及其同属植物,《藏药标准》上记载为匍匐水柏枝及同属植物,但这与目前使用的主流品种并不一致,需要修订。此外,《藏药标准》中仅有药材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缺乏薄层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项,这些内容需要进行补充。通过查阅文献可知,水柏枝的指标测定成分为没食子酸,槲皮素,专属性不强[27-28]。因此,我们需要选用LC-MS,GC-MS等技术[29],鉴定出更多的化学成分,从而选择合理的质量控制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为水柏枝的生产、流通、临床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4.4 开发古代方剂,进行新药研究

水柏枝在藏区用药历史悠久,相关的单方和成方制剂广泛应用于风湿病、麻疹等。水柏枝多含有黄酮类化合物,酚酸类化合物等[30-31]。这些物质的药理作用与水柏枝的抗炎镇痛、抑菌、抗氧化的药理作用相符。因此,水柏枝的民间药用经验和现代研究是相互支撑的,表明传统方剂具有较大的挖掘价值和开发潜力。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以藏医药理论和临床用药为基础,对水柏枝的药理活性物质进行筛选,再通过建立不同的疾病模型,观察其治疗效果。同时,应密切关注水柏枝及其方剂在临床中的治疗作用,综合评估水柏枝的药用潜力和价值,让其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藏药药用本草
色季拉山濒危藏药植物资源状况与保护
四种肥料对圆齿野鸦椿果实产量及药用品质的影响
藏药独一味药理药效和临床使用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中国将拉开药用辅料行业的整合大幕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
互帮互助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