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对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价

2022-07-12 07:23梁春生林之盼
热带林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保护区物种生物

梁春生,林之盼

1.海南省尖峰岭森林发展有限公司,海南乐东 572542

2.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红树林研究院),海南海口 571100

生物多样性来源于地球上各种生物的不断进化[1],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循环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的关键环节[2]。随着人类不合理活动的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承受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其中许多工程项目的建设已经对自然保护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因此,对建设项目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4]。

尖峰岭热带森林是中国纬度最低、垂直体系最完整且保护较好的森林之一。热带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被誉为“热带北缘生物物种基因库”[5],是海南自然保护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尖峰岭天池展示区科研和访问中心建设项目(一期)对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影响,为保护区管理提供参考。

1 基本概况

1.1 自然保护区概况

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西南部,东部和南部与乐东县相邻,北部与东方市接壤,属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18°20′N~18°57′N,108°41′E~109°12′E)。保护区总面积约为20167hm2,其中核心区9930hm2、缓冲区8357hm2、试验区1880hm2。

尖峰岭保护区有维管植物2221 种,其中,菌类植物占海南岛总数的37%;裸子植物5 科8 属13种;被子植物179 科898 属2075 种;特有种超过了200 种。脊椎动物有371 种。其中:哺乳动物70 种;鸟类215 种;爬行类动物超过45 种,包括猕猴、穿山甲和大灵猫等保护动物。

1.2 建设工程概况

尖峰岭天池展示区科研和访问中心建设项目(一期)建设区总面积为0.2076hm2,其位于海南省乐东县尖峰镇,项目建设地点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尖峰岭分局天池林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访问中心、科研监测中心和服务中心,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访问中心及科研监测中心的土建工程、水电安装工程、消防工程、装修工程,同时建设相应的室外给排水、电气、监控等配套工程。一期工程用地面积2076.62m2,占地总面积0.2076hm2,均位于保护区试验区内,建设地址均在天池林场旧址上,建筑面积1532.58m2,为建设1 栋地上2 层科研监测中心,建筑面积949.73m2;1 栋地上3 层访问中心,建筑面积582.85m2。

2 评价方法

2.1 评价区范围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等有关技术标准及规范性文件要求,项目影响评价区为尖峰的天池展示区科研和访问中心建设项目(一期)用地周围500m 范围内。

2.2 影响评价方法

通过收集自然景观资源调查报告以及保护区内当地生态系统和物种分布的相关资料,采用《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等相关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调查资料。在科学的基础上,根据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主要生物类群的生物生态特征,从理论层面预测项目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结合规范的技术指标标准,从生态系统、种群、群落、遗传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景观资源分析等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对项目建设和运营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资源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

3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3.1 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

项目影响到保护区部分天然林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其树种为保护区常见树种,生态系统类型为保护区内外常见,在海南地区广泛分布,并非特有生态类型;工程的整体建设导致评价区域内生态系统面积略有变化;工程占用保护区内的实验区面积相对较小,而且是在天池林场旧址上改建,对项目建设涉及保护区的景观斑块面积几乎无影响;工程建设需使用一定面积的林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主要影响区局部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由于森林在保护区的生态功能中发挥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加之森林生态系统在保护区总面积上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影响较小。评价专家组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的综合评分结果为分10.375 分,影响不大。其中:A1 景观类型及其特有程度7 分,A2 景观类型面积与A3 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均为0 分,A4 为0.625 分,A5 为0.375 分,A6 为0.625 分,A7 为0.625 分,A8 为0.625 分。影响评分具体结果见表1。

3.2 对生物群落(栖息地)的影响

工程基本上都在原有建设用地上改建,林业地类为建设用地,用地范围内有散生的龙眼、黄皮、石榴和芒果等林场职工种植的果树,基本上没有受影响的生物群落(栖息地),并且影响区内未发现有国家、省级重点保护或珍稀濒危动植物;工程建设中,永久占地并没有引起群落面积损失和分割;施工期的污染物对施工附近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暂时影响,但受影响的植物群落将在项目完成后逐渐恢复;大部分植物群落分布地土壤深厚,水热条件好,生产力较大,群落稳定性强;周边也未发现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工程施工队动物群落基本无影响。评价专家组对生物群落的影响综合评价结果为0 分,没有影响(影响评分结果见表2)。

表2 对生物群落(栖息地)的影响评分Tab.2 Impact Score on Biomes(Habitat)

3.3 对种群/物种的影响

受开发项目影响的特有物种距离项目建设区最近的直线距离均在3km 以外,项目建设位于天池林场社区,它对保护区内的特有物种没有影响,对重要物种的食物网和食物链结构没有影响,同时对其迁徙、行走和繁殖没有影响,但有病虫害暴发的风险。评价专家组对生物群落的影响综合评价结果为4分,影响较小(影响评分结果见表3)。

表3 对种群/物种的影响评分Tab.3 Impact Score on Population/Species

3.4 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

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有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境,项目建设不涉及森林、不涉及林地,仅在原有旧址上改建,不涉及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对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没有影响。同时,项目采取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落实了各项环保对策,项目建设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已降至可接受水平。此外,项目在完工后,施行的严格保护措施,有利于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加快保护区建设进程,也有利于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专家组对生物群落的影响综合评分结果为0 分,没有影响(影响评分结果见表4)。

表4 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评分Tab.4 Impact Score on the Main Protection Objects

3.5 对生物安全的影响

工程建设对生物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材料没有经过完全灭火,施工过程中会带入保护区,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或者有害生物入侵。在施工期间做好进入保护区的登记,离开保护区的检查工作,会降低这种可能性。该工程施工期间和完工后将不进行绿化施工和苗木移植,施工材料会经过灭火处理,施工用土会在附近取土,运营期主要是人工巡护和设备维护,将不会引起外来物种入侵;为进一步加强保护区物种保护,施工期通过采取先进施工技术和加强对施工人员监管,运营期加强巡护官兵的教育引导,从根源上杜绝外来物种入侵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家组对生物安全的影响综合评价结果为14 分,影响较小。其中:E1 为10 分、E2 为4 分(影响评分结果见表5)。

表5 对生物安全的影响评分Tab.5 Impact Score on Biosafety

3.6 对相关利益群体的影响

该工程建设可促进地区的发展,从而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与择业的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改善生活状况,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人居环境。通信咨询的便捷性提高,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给在保护区工作的人民创造更好地工作设施,更好地保障员工和旅客的生命安全,并且生态旅游的发展也能更好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建成运营后,将大大改善尖峰岭保护区天池林场周边社区人流量会大大增加,为发展生态旅游、进行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可扩大保护区周边居民就业,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这些对于拉动周边乡镇经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保护区、森林公园内的旅游配套设施是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作为尖峰岭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关键项目,对于完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设施建设,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评价专家组对相关利益群体的影响综合评分结果为20 分,属于有一般影响其中:F1 为与F2均为1 分、F3 为6 分、F4 为3 分、F5 为3 分、F6 为6分(影响评分结果见表6)。

表6 对相关利益群体影响评分Tab.6 Impact Score on Related Interest Groups

4 影响评价结论

采用现地调查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并结合《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LY/T 2242—2014),对选择的各指标权重进行专家打分,计算出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公式:BI=∑(Wi×Si)(i=A…F)[3]。结果表明:该工程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值(BI)为7.775,综合影响程度为“基本无影响”(多样性计算和影响程度分级见表7 和表8)。

表7 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计算Tab.7 Biodiversity Impact Index Calculation Table

表8 生物多样性影响程度分级Tab.8 Grading Table of Biodiversity Influence Level

5 减轻影响及保护环境措施建议

5.1 保护设计措施

(1)建议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开挖工作量;施工过程中不得采伐高大乔木,用红绳放线,严格控制施工区域,不得越界施工,避免施工对周边林木的影响。

(2)在施工过程中,合理分配工程上的岩石数量,不得在保护区内设置取弃土场,不得选择保护区外的土壤作为取土场;保护区内未设置制梁场、混凝土搅拌站等大型临时设施。

(3)项目建成运营后,实行严格的游客限制和时间管理措施,避免因人流过大、时长连续造成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5.2 施工期保护措施

(1)在施工期间,保护区内的相关人员应监督施工现场,尽可能缩短施工周期,落实各种景观生态保护措施。

(2)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禁止在保护区内搭建施工营地。施工单位有责任保护好施工场地周边的植被及野生动物,做好安全用火,防止发生森林火灾。严禁破坏植被、狩猎捕捉野生动物。

(3)严格控制本工程基础开挖工作面,尽量缩小基础边坡,减少林地占用,及时采取工程或植物措施保护边坡工程。

5.3 营运期保护措施

(1)加强植被恢复工作。在保护区内采取封山管护的措施,以促进植被恢复。

(2)实做好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准确评估项目营运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产生的影响,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恢复生态环境。

(3)项目建成后,营运期施行严格的保护制度,严禁无关人员和游客进入项目区,避免破坏。

猜你喜欢
保护区物种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第12话 完美生物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