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区乡村振兴规划与实践

2022-07-13 21:35刘保艳唐政梁馥梓艺陆望明
长江技术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刘保艳 唐政 梁馥梓艺 陆望明

摘 要:为实现西南山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楠木乡乡村振兴为例,通过分析楠木乡概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山地和特色文化资源,提出“山水楠木、诗意乡村、魅力乡愁”的规划定位,在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和资金保障五个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措施,以实现楠木乡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西南山区;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楠木乡

中图法分类号:C912.82                                        文獻标志码:A

我国西南山区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生态脆弱,民族文化多样,多为经济较落后的集中连片区域。如何在这样的区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需要进行探索的课题[1-2]。

1  研究区概况

1.1  西南山区气候特点

西南山区位于东经98°~111°30′、北纬 22°30′~34°30′,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西部、湖北西南部和西北部及相连的陕西安康地区等山区县。该区域山地占总面积的71.7%,丘陵占13.5%,高原占9.9%,平原占4.9%,形成了旱地多、坡地多的耕地特点[3-4]。西南山区属亚热带山地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多雾重,湿度大,日照少,全年日照时数仅1 100~1 600 h,加之大山阻拦,中海拔以上地区更是夏无炎热,气候冷凉。受东南、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雨一般在800~1 200 mm,最高可达到1 800 mm。由于区内山峦起伏,同一区域内海拔高差悬殊,垂直立体气候非常明显,形成了立体农业的特征[5]。

1.2  楠木乡概况

1.2.1  区位条件

楠木乡位于重庆市酉阳县南部,辖区面积57 km2,毗邻成渝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距离重庆市区约390 km,距离酉阳县城约28 km,距离板溪高速路口(叠石花谷景区)15 km,距离叠石花谷12 km,紧邻5A级桃花源景区和巴尔盖森林公园。地处酉阳半小时经济圈,是县城的后花园,区位条件优越。

1.2.2  自然条件

楠木乡地处武陵山,地势崎岖,主要为低山或低中山丘陵区。整体为喀斯特山地地形,地形分为高山、中山、低坝;境内最高峰天山丫位于楠木庄,海拔1 560 m,最低点叉河位于红星村,海拔600 m;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长,适宜多种种植、养殖业发展。境内有千亩野生杜鹃林、十里荷塘,鲜花遍地,是游客赏花、留影胜地,盛产野生楠竹笋、野生猕猴桃,楠木蜂蜜,开发有楠木荷叶茶、楠木优质糯米等农特产品。境内有冰天雪地奇景的辣子水溶洞和宛如玉宇琼楼的川涧溶洞,被全国洞穴协会会长朱学稳誉为“中国最美的溶洞”之一。

1.2.3  文化资源

有最美土家山寨楠木庄、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地杨河坝。酉阳民歌是武陵地区少数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山歌民谣,其旋律优美、唱腔高亢,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薅草锣鼓是酉阳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山歌民谣。楠木乡红旗村宁氏和红星村简氏薅草锣鼓队是楠木乡最有代表性的号子队伍,其淳朴的原生态风味,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1.2.4  产业发展

(1)第一产业。种植业除传统粮食作物种植外,规模种养殖基地主要分布如下:

红星村有荷蟹养殖基地200亩(1亩≈0.067公顷),辣椒基地400亩,红心柚基地200亩,茶叶基地800亩。

红庄村有红心李基地800亩,采取林下复合经营种植中药材400亩,猕猴桃100亩,香椿200亩,板栗800亩,高品质糯米400亩,创建了圣女果采摘园和仙桃采摘园。

红旗村有辣椒基地500亩,青蒿1000亩,油茶1000亩,黄柏、板栗、李子、五倍子基地共1200亩。

红霞村有五倍子基地1000亩,板栗200亩,中蜂1000桶以上,山羊400只,李树、桃树基地200余亩。

全乡发展山羊、肉牛、生猪规模养殖户30户。成立了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引进了重庆润兴牧业有限公司落户楠木乡红星村,建设高标准生态牧场。

(2)第二产业。拥有400 m3的农产品烘干房和冷藏库及相关设备,开办有高山移民服装车间,以制作半成品为主,对接深圳服装市场,供不应求。

(3)第三产业。目前成型的景点有十里荷塘田园综合体、千亩高山野生杜鹃、世界级的溶洞风光以及风景奇秀的山水、瀑布、小溪、小九寨沟等自然风光,有千年历史的枫香和紫薇等古树名木,楠木庄、洋河坝古寨民居独具特色,红霞村“古今八怪”等民俗歌谣韵味十足,地域特色突出。

1.2.5  村庄建设

(1)村庄布局:楠木乡全域地势为“三山夹两沟”的形态,村庄总体布局分为分散式和聚集式两种,空间布局较为合理。村民房屋采取背山向阳点状分布或依山谷平地聚集分布,大多紧邻村庄主路或支路。

(2)基础设施:楠木乡对外道路为板楠公路,通过板楠公路连接板溪镇通往县城,板楠公路道路全部硬化,路面宽6 m,路基宽7 m。村内部道路分为主路、支路、宅前路,其中主路宽7 m,支路路宽5 m,宅前路宽3 m,村内部道路基本实现硬化,但道路等级普遍偏低,缺少安全护栏;供水情况整体良好,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供水量充足,给水管网比较完善,满足用水量要求。沿集镇的部分村组采用雨污分流制,其他村大多为直排,如红旗村等污水管网未入户。通电工程总体上能保障居民生活用电和生产用电。路灯普遍缺乏,电力线路均采取架空安装方式,红星村、红庄村等电杆电线混乱,严重影响村落景观效果,且因部分线路老化,乱搭乱牵,疏于管理,存在安全隐患。实现了联通、移动、电信等通信及数字电视覆盖,网络覆盖全且信号相对稳定。

(3)公共服务设施:楠木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充分,分布不均衡。部分设施陈旧或规模太小。全乡无养老机构。公共服务设施情况见表1。

(4)人居环境:有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但垃圾收集设备配备不足,村民投放意识欠缺。全乡“厕所革命”整体上完成85%,缺污水处理措施和公共厕所。楠木乡房屋以1~2层为主,具有山区特色,传统村落以木质吊脚楼为主,普通村组房屋以砖木结构居多,建筑整体质量较差;房前屋后公共空间大多种植蔬菜和果树,因缺少规划,景观效果一般。

(5)经济社会条件:楠木乡有4个行政村,自北向南分别是红星村、红庄村、红旗村、红霞村;有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 253户7 008人;耕地面积16 265亩,林地面积49 650亩,土地利用现状见表2。2020年底全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877元,低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经济社会情况见表3。

2  现存主要问题

楠木乡坐拥人文与自然山水资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绿水青山,但目前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单一,经济水平低。楠木乡产业发展以点状分布的传统产业为主,规模小、价格低,停留在种植、养殖阶段,缺乏全产业链思维,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品牌未形成;农业加工几乎空白,现有的烘干机器等加工设备未得到充分利用;乡村旅游发展处于摸索发展阶段,总体缺少游客量但偶尔游客量增加又缺乏接待能力;如何盘活开发利用资源从而形成“农文旅融合”的路径不清晰。人均年收入远低于全县水平。

(2)专业人才缺乏。楠木乡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专业人才缺乏。一是管理人才缺乏。楠木鄉各村的领导班子成员普遍年龄较大,对于融媒体条件下社会资源的新型流通分配关系理解接受程度有限。二是技术人才的缺乏。各种养殖基地迫切需要掌握农业技术管理、品种提升等农业技术人才。三是经营人才的缺乏。经营思路不开阔,对于“产品变商品”仍然缺乏有效措施。四是人才外流严重,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或经商。

(3)缺乏整体景观设计,乡村文化资源有待挖掘。位于红庄村的楠木庄河红霞村的洋河坝古村落,是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传统村落,入选了重庆市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楠木号子”等民俗文化特色明显,但均未合理开发利用,有待挖掘和传承。

(4)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短板。①废弃、闲置建筑多,庭院建设落后,种植凌乱,影响村庄整体环境。新旧住宅相互穿插建设,建筑质量参差不齐。旧建筑基本上是传统的巴渝民居,多为砖木结构或纯木结构,大多缺乏必要的维护,部分建筑外立面裸露。村镇建设良莠不齐,整体建筑风貌不明显,地域特色逐渐消失。②蓄水等设施不足,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③污水处理设施不足,雨污合流,雨水、污水直接排入池塘、水田、水渠。④建设不完善、分布不均衡。乡内缺少良性的公共交往空间,部分设施陈旧,体验感不佳且存在安全隐患。

3  规划目标及思路

楠木乡依托生态和人文资源,以山地特色效益农业为主导,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和资金建设五个方面大胆开展实践探索,打造山地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县域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3.1  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以“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产业、生态、人才、文化、组织振兴”为抓手,以建设“山水楠木、诗意乡村、魅力乡愁、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为总目标,以打造生态美、村庄美、产业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乡村为着力点,以农业产业升级、文化产业挖掘、旅游产业提质,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为核心,实施“田园+花园+公园+家园”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

(2)具体目标。根据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楠木乡实际情况,设置产业兴旺、乡村建设、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具体目标(见表4)。

3.2  规划思路

以生态资源助振兴、文化引领显特色、公共设施促提质、人才引育激活力四个方面为规划策略,提出构建全域“一核双心、一带两区、多点发力”的乡村振兴空间格局。其中“一核”是指楠木乡政府所在地为核,“双心”是指以“十里荷塘、千亩杜鹃”和红旗村油茶基地为重心,“一带”是指以板楠(板溪镇-楠木乡)公路为轴带,“两区”是指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红庄村、红星村)和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区(红旗村、红霞村),“多点”是指分布在全域内的糯米等众多农业基地、景点和楠木庄等古寨。

4  规划措施的实施

按照规划思路提出对各个村的建设引导。

红庄村:拓好一片花海——千亩杜鹃林,讲好一个故事——糯米文化故事,护好一座古寨——楠木庄古寨,发展多个小水果生态采摘园,融入楠木号子等非遗文化,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度假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红星村:守好一渠碧水——楠木溪,建好一片荷塘——十里荷塘,开好一个牧场——宝福山牧场,重点发展村内茶叶产业,探索茶叶套种魔芋的高效农业模式。完善旅游配套,与红庄村共同打造山地特色乡村旅游片区。

红霞村:夯实高效农业基地建设,以稻田养殖、中蜂养殖、经济林种植为重点,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对村内传统文化保护提升,适度改造、发展民宿,探索农旅融合路径。

红旗村:以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引领,重点探索油茶套种中药材高效模式,结合多片经果林种植,优化品种,提升品质,塑造品牌。适度发展小水果采摘园,将千亩油菜与千亩油茶结合,以春季观花为抓手,作为区域旅游重要节点打造。

4.1  加快产业兴旺发展

产业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和旅游为提升。从发展精细化农业、打造沉浸式体验新模式、构建旅游线路等方面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1)精细化农业。楠木乡属于典型的山区地形,与平原相比,山区农业发展在自然条件上处于劣势。农业现代化必须以精细化为抓手,发展精细农业,在产业结构、规模经营等各个方面下功夫:①产业结构精细。陡峭的山地虽然在规模化、机械化、水源灌溉等诸多方面掣肘农业发展,但丰富的山林资源也是平原地区无法取代的优势。在农业发展中,楠木乡应当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油茶、果树、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扬长避短,走与平原地区不同的差异竞争道路。②规模经营精细。立足楠木乡耕地分布零散、不规则,且气候、土壤、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大型农业机械难以施展的实际情况,要在已有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精细化程度,依托科技导入,实现精细化种植和管理。

(2)沉浸式体验新模式。以“景区+融媒体”模式,打造“入境、入景、入乡、入俗”的全方位情景交融体验。十里荷塘:村民着民俗服装,用民族乐器在荷塘不同节点演奏;千亩杜鹃林:村民着民俗服装,以土家山歌对唱、民间歌谣等形式,吸引游客参与;楠木庄:土家编织、楠木号子技艺和歌舞表演,使游客置身其中;楠木溪旅游综合体:在溪流中置入船只,村民着民族服装用民族乐器演奏表演土家歌舞;洋河坝:土家美食与歌舞交融,楠木非遗文化和民间歌谣展现,搭建土家舞蹈舞台表演。

(3)构建旅游线路。统筹考虑楠木乡4个村旅游资源,盘活各村资源,提炼出各村的特色,塑造旅游品牌,连片打造旅游示范带。以“叠石花谷—楠木庄”精品旅游线路为抓手,构建楠木乡乡村振兴示范区。根据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区和乡村旅游区功能区定位不同、游玩深度和时长不同,策划2条旅游线路,分别是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文旅融合1.5日游和楠木乡深度体验3日游。

1.5日游線路(红星村-红庄村)为:采茶-观光牧场-荷鳅基地-十里荷塘-楠木庄古寨-农家乐美食-杜鹃林-楠木庄民宿体验-糯米文化体验。

3日游线路(红星村-红庄村-红旗村-红霞村)为:采茶-观光牧场-荷鳅基地-十里荷塘-楠木庄古寨-农家乐美食-杜鹃林-楠木庄民宿体验-糯米文化体验-楠木溪旅游综合体露天泳池-农产加工体验-赏古树名木-油茶赏花采果体验-稻田养殖观赏体验-中蜂养殖科普体验-洋河坝民宿及古寨参观-油菜花田。

4.2  实施人才支撑计划

根据楠木乡的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风文明、社会治理等实际情况,从专业人才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吸引外出人才和联动外部人才等方面整体考虑人才支撑计划。

(1)专业人才培训。通过建立培训基地、田间学校、农民夜校和实训基地等方式,对村民开展农特产品加工、中蜂和山羊养殖等农业技术培训,帮助培训对象了解林果业新品种,掌握农业新技术,提高种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技能,实现增产增效增收。结合产业发展规划,每个劳动力每年培训3次以上,培训时间随农事季节安排。

(2)管理人员培训。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村民组织队伍建设,提升村干部素质能力,落实对村班子成员的定期培训制度。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转变村干部的发展观念,强化农旅融合发展的理念,对全乡的村干部培训,每个带头人每年培训1次以上。

(3)吸引外出人才。培育壮大新乡贤队伍,通过产业融合吸引村内外出人才,建立返乡创业人员补贴等激励机制,引导县内老党员、老干部、退伍军人、企业家、医生教师、农业技能人才等群众扎根乡土。组建乡贤理事会,通过法定程序任命理事会干部,协助各村村干部带领全村产业致富。

(4)联动外部人才。加强楠木乡与外部人才交流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与酉阳县、重庆市的人才交流研讨,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和人才交流平台。在楠木乡规划产学研协同体系,构建以龙头企业和大户为主体、大专院校为技术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初步结合的楠木乡农业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中心。

4.3  繁荣发展特色文化

围绕乡村文化振兴和传统文化保护的目标,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丰富文化服务供给两方面开展工作。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行动,推进楠木乡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重点推进村史馆建设工程,在楠木乡各村委会附近设置村史馆,展示楠木庄等传统村落历史脉络和农耕文化。

(2)丰富文化服务供给。依托楠木乡山地特色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结合薅草锣鼓、钱鞭子、跳花灯等非遗资源,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设置各类文化节庆活动,提升村庄文化内涵。结合红庄村的千亩野生杜鹃林现状,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举办杜鹃文化节,将杜鹃林打造成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展示地。

4.4  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1)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将“山水乡愁”理念贯穿于楠木乡乡村建设,呈现“梯田、群山、溪流、人家”的山地美景,重点推进乡村景观化、景区化改造,塑造巴渝传统、土家韵味的乡村居住风貌,再造有机融合的乡村大地景观,建设层次丰富的乡村郊野公园。

(2)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分类推行生活污水处理。结合农旅资源分布和乡村旅游发展,构建环线路网。完善供水基础设施,尽量集中供水,扩大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规模。补充完善蓄水设施,通过修建生态水库、蓄水池等设施解决生产生活季节性缺水问题。

(3)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楠木乡集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着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推进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构建“集镇区—特色村—一般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

5  资金筹措

楠木乡乡村振兴项目投资来源于重庆市预算内资金、专项资金、社会资本、其他来源等。其中:专项设施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资金解决;民宿之类的由农业和旅游部门专项资金解决;基地建设、品牌建设由社会资本解决;其他无法确定专业部门和社会投资主体的项目,由重庆市预算内资金解决。

6  结语

楠木乡紧紧依托自身丰富的山水资源优势和特色文化,以生态和人文为着力点,以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和资金保障五个方面为抓手,探索了一条西南山区乡镇符合自身实际的振兴之路,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农民收入得到较大提高,收入方式多元。有参与产业项目的经营性收入、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土地流转等方式的資产性收入和出让财产使用权的分红收益。

(2)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优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辐射效应增强。产业发展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优化了产业结构。山水人文资源融入产业链,逐步产生经济效益。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提升,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3)贯彻了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生态效益,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工程,改善了楠木乡的生态环境,提升了种植园区的标准化水平,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

楠木乡乡村振兴计划与实施,为类似村镇的乡村振兴积累了经验,为西南山区乡村振兴路径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求是,2019(11):4-11.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3]李卫东,刘介民,田祚茂,等,西南山区脱毒马铃薯推广的实践与思考[J].作物杂志,2008(3):86-89.

[4]李卫东,秦邦,范鹏,等.西南山区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与一线思考:以湖北省恩施州农业科学院帮扶的四合村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4):1-5.

[5]马彪,王树武.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西南山区农业发展对策探究[J].山西农经,2021(20):151-152,155.

Planning and Pract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

A Case Study of Nanmu Township,Youyang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County,Chongqing

Liu Baoyan,Tang Zheng,Liang Fuziyi,Lu Wangming

(Changjiang Survey,Planning,Design and Research Co.,Ltd.,Wuhan 430010,China)

Abstract: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ffectively link up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 With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Nanmu Township,Youyang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County in Chongqing as a case study,we analyzed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prominent problems of the study area. In line with the mountainous and special cultural resources,we propose the planning orientation featuring “scenic Nanmu,poetic countryside,and charmful homesickness”and put forward,specific measures in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talent support,cultural prosperity,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financial guarantee to realiz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living and ecology in Nanmu township.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industrial development;rural culture;Nanmu township

收稿日期:2022-02-22

作者简介:刘保艳,女,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滨水景观与乡村振兴规划。E-mail:396854091@qq.com

通讯作者:陆望明,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和农林规划工作。E-mail:1216934008@qq.com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