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经典句段教学方法微探

2022-07-13 21:45刘玲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长堤句段湖心亭

刘玲

经典句段在一篇文章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一般来说,它是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能够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经典句段”为抓手,引领学生仔细体会、逐层剖析、深入理解,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简化学习内容,提升课堂效率,而且对培养学生语感、明确学习目标、体会文章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抓住经典句段来理解感悟文本内容?我们不妨以《白杨礼赞》《背影》《湖心亭看雪》等文章为例,探究具体教学方法。

一、巧设追问,刨根究底

富有引导性与启发性的问题是吸引学生学习的一块磁石,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求解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针对景物描写的经典句段,我们可以提炼问题,紧紧围绕问题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对文本一探究竟。如《湖心亭看雪》中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首先,感受朦胧意境。结合文段布局画面进行赏析,作者通过多点透视法,将“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些不同方位的景色,同时绘在一幅画面上,给人意境朦胧、梦幻如诗的感觉。

接着,体会量词的运用。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再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逐渐变小,量词“痕”“点”“芥”“粒”等,也是依次变小。随着小船荡漾,视线也跟着移动,所见之景从小而更小,变化渐次发生,读之浑然不觉。

最后,品味数词的锤炼。“上下一白”之“一”,形容雾凇笼罩人间,天地浑然难辨,唯觉旷远无际;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则描绘远远看去依稀可辨,似有若无,唯觉其小的视觉感受。这一系列“一”的运用,令画面境界立出,尤见功力。

以上,巧设追问,逐字研读,反复品味,使学生深刻体悟此处表面写景、其实蕴有深意的精彩表达。

二、情境创设,勾连现实

人物描写经典句段的品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具体情境来勾连现实,用具体现象引发共鸣和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如学习《背影》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勾画描写“我”当时心理状态的句子,以及若干年后作者回忆时的自我评价,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对照品读。教师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如果时光倒流,听到父亲说的那些话,看到为“我”做的那些事,“我”要对父亲说什么?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你有哪些叮咛?你是如何回应的?对此你如何评价?

如此,通过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两次创设情境,学生身临其境,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父爱,更清晰地思考现实,真正意识到《背影》打动人心的内在魅力。

三、注重朗读,读评结合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叶圣陶先生更是把朗读叫作“美读”,将朗读作为一门艺术加以要求:“设身处地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能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如《白杨礼赞》中的段落:“难道你觉得它只是樹?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对比朗读,读出语气、语调变化。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抽离出“难道”“只”“至少”“竟”“又”等词语,比较朗读,感受重音、停顿、情感表达的呈现效果。

最后,根据刚才所学的朗读技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思考如何读出层层深入、逐步升华的情感。如重读“难道”“只”“竟”“又”等词语,注意“枝枝叶叶”“宛然”等处的停顿,读出反问语气等。

当然,以上对重点句段教学方法的探讨只是管中窥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遵循一定的方向和目标的前提下,只要能达到教的目标和学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一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长堤句段湖心亭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忆(通韵)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精彩句段一
精彩句段二
问客
当雾霭遮住了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