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小组合作有效性的对策

2022-07-13 20:51沙芸芸
教育·读写生活 2022年6期
关键词:科学实验教师应成员

沙芸芸

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合作与自主,科学教育工作者应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明确科学实验教学的方向,积极将小组合作模式融入科学实验课堂,努力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小学科学是综合性学科,其主要借助分组实验、探究实验、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发展。相关教学研究表明,小组合作模式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动手能力与合作意识,还有助于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基于此,围绕小组合作与科学实验教学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划分实验小组

小组构建的合理性、科学性是保障科学实验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不能随意组建小组,更不能简单按照座位或成绩组建小组,而应深入与班内学生展开沟通交流。在了解班内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科学知识基础后,教师应严格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础原则划分学生并创建学习小组,确保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使得组内成员可相互学习,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应保证各学习小组具有大致相同的综合科学素养,进而可在小组间建立良性的竞争氛围,充分调动各小组进行科学实验的积极性。

二、合理布置小组合作任务

在完成小组划分任务后,教师应立足于科学学科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设置合作学习任务,鼓励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在对学习任务进行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教学任务的趣味性、启发性,确保教学任务可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同时,教师还应保障教学任务的挑战性,促进学生合作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共同找寻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围绕小学六年级下册教科版教材“控制铁钉生锈速度”进行解析时,教师可先询问学生:“想让铁钉生锈,大概需要满足哪几个条件?”各學习小组应相互交流讨论,阐述个人想法。在讨论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整理各小组组员的猜想,鼓励学生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整合组内成员的猜想,待统一意见后,再将共同答案交给教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各小组设计科学探究实验,开展探究实验,验证上述猜想。新课程标准更加提倡分享与合作。分享与合作通常发生于班集体、小组与同桌之间,其有助于学生展现思考过程与独特的思维方式。合作分享也可促进学生间的学习,使其相互帮助,强化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推动多元素养的全方位发展。当前,对小学生而言,小组合作是深入探究科学实验知识的重要方法。

小组合作教学是一门新学问、新方法,更需要教师的深入钻研,而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也期待教师给予点拨与指导。为强化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教师应注重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的机会,努力提高班内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例如,在围绕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观察一瓶水”进行解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一瓶水与一瓶水相互替换,最终还是一瓶水,但是,若用一种思想交换另一种思想,很可能会碰撞出两种思想。换言之,个人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只有相互合作并共同探究,方可调动集体的力量。在创建科学实验课堂时,教师应引领学生了解合作的重要意义,让其意识到自己需要依赖与他人的合作,而他人也需要与我展开合作。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教师应确保各小组拥有均等的合作探究机会,每名组员均可深入参与科学实验活动。相应地,教师还应将合作意识、问题意识渗透给各小组学生,为其参与后续的科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简言之,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设计科学实验流程,可持续强化小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增强实验指导的针对性

在参与科学实验活动时,各小组学生经常会遇到诸多的疑问和困惑,无法保障实验的顺利、有效开展。鉴于此,教师应充分展现教学主导作用,及时给予学生帮助与提示,既要强化学生实验的效率,也应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新课改背景,教师还应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践行新课改理念,在必要时给予学生教学引导。换言之,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职责与角色,努力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以期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在围绕“控制铁钉生锈速度”单元进行解析时,由于班内小组一致认为氧气和水会影响铁钉生锈的速度,却不了解具体的实验流程,所以教师可将提示给予各小组组员,鼓励各小组开展对比实验,分别准备若干铁钉并将铁钉放置于不同环境,观察铁钉的反应,分析并总结实验现象。通过对比不同小组的实验现象,得出最终的结论。

四、优化教学计划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将自主权充分给予学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小组合作学习的上述特质也为课堂管理、教学指导带来一定的困难。若教师未能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则很容易失去对课堂的掌控权,难以有效保障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更难提高教学效果。鉴于此,教师应持续完善教学计划,先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着重讲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地开展教学活动,处理各小组设计的科学实验的流程,把控好小组间的关系,尤其是要掌控好讲解示范与小组合作学习间的教学时间比例。

例如,在围绕小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温度和气温”单元进行解析时,为引导学生了解气温与温度的差别,教师首先应带领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温度计正确读写温度。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各小组围绕温度测量创建科学实验,将小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鼓励其参与探究与讨论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针对各小组出现的各类问题开展针对性的讲解,保障实验操作方法的正确性。通过引导各小组自主操作,可助力学生牢固地理解教学知识点,深刻认知科学实验的结论,了解科学实验过程。

五、轮换小组角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过去一段时间,教师在创建合作小组时,更习惯于结合成绩等因素随意划分小组。在完成小组划分工作后,教师不会再重新组合或重新分配小组成员,而后续的各项合作学习活动大多遵循初次的团队构成,不会改变团队数量与团队成员。但是,上述方式未能实现角色轮换,更难以强化班内学生的合作素养。鉴于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与教学进度,积极变革并调整小组间的成员结构,引入灵活的建构方式,确保各实验小组任务的分配均衡,避免个别成员游离于小组实验活动之外,杜绝合而不作的现象。在组织学生参与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应科学划分组内成员的角色分工,让小组成员可深刻认识组织结构,确保每个成员能够了解自身职责并积极融入小组活动中。同时,教师也应确保组内成员能够充分感知到个人价值,充分展现个人的作用,进而保障实验活动的有序开展。

通常情况下,小组成员包含4至6人。在划分小组之前,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多方面差异,充分征求组内成员的个人意见,秉持自愿原则,依照学生的性格特征、科学基础、考试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将其划分为多个小组。例如,教师可将每组分别设置4至5名组员、1名组长。组长的职责主要包括维持小组的课堂纪律,协调任务,分配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划分好组内成员的职责。比如,教师可明确2号组员为技术员,其主要负责记录科学实验的讨论结果,详细记录科学实验中所产生的各类问题;3号组员是汇报员,其主要负责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将实验成果汇报给全班同学;4号组员是激励员,其最主要的职责在于发挥激励号召作用,提醒组内成员需要在规定的实验时间内完成既定的实验任务;5号组员是材料保管员,其主要负责保管并整理科学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材料与学习工具。上述角色分配有助于提升小组成员结构的多样性,在小组间营造良性的竞争氛围。待小组成员结构稳定或成员对小组合作模式具有清晰的认知后,各小组可尝试轮换各成员的角色,让组内成员均能够担当不同的角色,将更多的尝试机会提供给学生。上述角色转换与分配方式也有助于碰撞不同思维,让不同思想相互交流,持续保持新鲜感,以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

六、优化指导策略,强化小学生的合作技能

基于科学实验教学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还会面临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如何合作的问题。在组织各小组参与实验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合作技能进行培养,鼓励学生自主交流、分享、合作,阐述个人观点。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中,语言表达是核心基础,更是实践能力的重要评定指标。小组合作要求每個成员均能够清晰阐述个人想法,倾听他人的见解,了解对方的观点,实现合作分享与小组探究目标。在科学实验课堂上,教师常常发现班内部分学生并不善于表达,更不了解如何将个人想法告知同学。其中,某些学生不敢表达,更担心自身的见解与发言是否正确,怀疑会遭受他人的嘲弄。在创建科学实验课堂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理清发言思路,克服心理负担,积极表达内心想法。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应引领组内成员学会倾听。“倾听”意味着用眼睛注视着对方,细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耐心从倾听中获取观点,萌发灵感,博采众长。同时,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小学生不但要倾听他人的意见,更不能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慢慢体会良好品德的重要性。

在科学实验课堂上,部分学生总想展现个人观点,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针对此类学生,教师应引导其积极融入分享、交流活动,将“我愿意听”融入学生思维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倾听活动中,小学生也要做好记录,梳理他人发言的要点,深入思考发言的深刻意义。当小组内出现明确的意见分歧时,小学生应分开记录,既要表明立场阐述观点的论据,也要坚持保留自己的意见。此外,小学生也要在交流与分享活动中学会有礼貌地提出疑问。对于组内成员的发言,小学生应学会存有疑问,学会取得共识,始终保留对他人意见的警惕心理。简言之,小组讨论不但是小组合作的关键,更是找寻问题解决办法的核心。小组成员均蕴含迥然各异的想法,这更加凸显出相互讨论的重要性。只有积极讨论交流,方可攻克难点,找寻最终的实验解决方案。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组内成员学会互助团结,相互信任。相互信任不但与小组合作存在紧密联系,更是成功合作的首要前提。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担负起自身的职责,既要为个人学习负责,也要为同伴负责,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使其可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情操。例如,在围绕小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让小车动起来”进行解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应确保各小组可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各小组动手能力弱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需要紧密配合,方能成功完成实验操作活动。团队成员可相互帮助,相互团结,共同完成科学实验探究任务,有助于学生感悟合作的乐趣,品尝合作学习的甜头,进而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简言之,教师应注重将充足的分享和交流机会提供给学生,注重训练小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通过在科学实验课堂上感悟共享成果、互帮互助,引领学生逐渐学会分享、互助、沟通、交流,充分展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教育价值。

七、调动学生的科学实验兴趣

在创建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时,教师应明确学生的兴趣会直接关系其学习态度并影响学习行为。在参与科学实验活动时,若学生没有浓厚的兴趣,则很难具有较强的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为保障科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多样化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围绕小学六年级上册“动滑轮与定滑轮”单元进行解析时,教师可引入多媒体设备,充分展现生活中的滑轮教学案例,包括缆车、起重机、旗杆等,既要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其对定滑轮、动滑轮的思考。教师应鼓励各小组围绕动滑轮与定滑轮的知识点开展交流讨论活动,让各小组尝试用实验操作的方式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区别。此外,在对实验教学进行设计时,教师应有机结合科学实验与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为学生创建熟悉的教学课堂,活跃课堂氛围,可保持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浓厚探究欲望。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教学,小组合作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动手能力与合作意识,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小学科学教师应深刻认识小组合作模式所蕴藏的教育价值。通过科学划分实验小组,合理布置小组合作任务,增强实验指导的针对性,优化教学计划,调动学生的科学实验兴趣,轮换小组角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优化指导策略,强化小学生的合作技能,这样有助于增强小组合作模式的应用效果,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猜你喜欢
科学实验教师应成员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两只挂钟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我家的新成员
我国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课题组成员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小小科学实验
为革命搞科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