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机制建设研究

2022-07-13 01:14曾发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8期
关键词:双减

曾发声

【摘要】“双减”政策背景下,根据时代要求、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合力,学校根据协同教育理念,创造性开展协同共育工作,构建家校社共育路径。本文主要探究“双减”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机制建设策略及相关问题。

【关键词】“双减”;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机制建设

“双减”政策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在学校获取充足的知识,学生不需要大量的作业和课外培训。“双减”政策实际上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有利于学生的精神自由和独立人格。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育人,注重家庭、学校、社会场域的融合,通过共育平台,探索共育行动,形成育人格局,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双减”政策下建立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第一,构建教育初心。“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回归育人的初心,教师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多种潜力,培养学生的多种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在多元化方面的发展,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回归快乐的生活。

第二,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教师的教育过程要确保高质量,传统教育中理解的高质量是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实际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根据十四五规划的高质量教育要求,教师要确保学生在学习中,借助教师、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帮助,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通过学习真正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三,构建高质量的教育评价体系。传统教育中存在错误的“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在这一错误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价值观在新时代逐渐显现出了弊端。面对这一现状,教师要建立高质量的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多元化的评价项目和评价主体,提升评价的综合性。

二、“双减”政策下教学面临的问题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获取充足的知识,将希望寄托于作业和课外补习,家长带着孩子穿梭于各种培训班,这种打疲劳战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压力较大,学习效率不高。有些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智力,但是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不达标。“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强化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功能。

2021年我国教育部实施的“双减”政策,改变了这一教育现状,但是有些家长却陷入了教育迷茫,有些家长产生了一系列疑问:减轻学生的作业,谁对学生的学习负责?怎样解决升学问题?学校要解决家长的困惑,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机制,社会教育可以填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空缺,为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力量。

三、“双减”政策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机制建设策略

我国“双减”政策的实施,是教育格局的调整。以下具体分析“双减”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机制建设策略。

1.提升學校教育质量

第一,分层布置作业。“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减轻学生的作业量,教师可以分层布置弹性化作业和个性化作业,杜绝重复性和无效作业。例如,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开发探究类、实践类的作业,提升作业质量,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二,建立个性化的课后服务。学校可以采用特色办学理念,推进课后优质服务,支撑“双减”举措,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辅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有利于学生吸收和巩固当天所学知识,通过课后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开展多元化评价。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评选出文明守纪、互帮互助、环保节约、热爱劳动、体育锻炼、艺术特长等方面的优秀学生,教师对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各方面潜能和表现欲望。

2.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第一,《家庭教育促进法》作为家庭教育的依据。我国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结合,阐述了个体成长中家庭教育应尽的责任。此外,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个人要加强对于家庭教育活动的支持,《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上升为国家大事,明确了育人中社会应尽的责任。

第二,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有开阔的视野,用理性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通过规范的言行影响孩子,践行“生活即学习”的教育理念。家长要提升孩子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家长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家长要和孩子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树立良好的家风,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同时,家长要培养学生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热爱劳动等品质,家庭成员之间有效的沟通,有利于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培养孩子开朗、乐观的心境。

第四,生活和学习的有效融合。孩子在家庭中度过一部分时间,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有所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产生正面的影响,家长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的意义。

四、“双减”政策背景下的社会教育

第一,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教育关系到全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是社会的事业,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树立各个领域的榜样人物,在社会大课堂中实行大手拉小手,营造正能量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发挥社会正向带动作用,学生身处于良好的社会风气中,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二,创设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社会是学生实践的课堂,要创设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社会上为学生提供的各类资源方便、安全,学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增加自身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要增加包容、关爱、接纳的力量,学生在社会中实践,可以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第三,开展法治化的协同育人。我国《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使得社会育人合法化。在我国法治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教育法治理念,我国的社会协同育人,受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引,根据法治教育理念,社会育人中可以协同其他社会资源,共同实现育人。

第四,开展社会育人活动。社会为学生提供社会公共场所,社会力量参与育人要突出德育,挖掘社会资源,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加强学校与机构组织的对接,社会机构与学校共同参加育人工作。例如,学校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远足、研学、社会实践、科学研究、艺术欣赏等活动,学生从社会各大机构获得更多的社会关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五,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我国历史发展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学校要重视社会文化的利用,通过社会育人,有利于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在时代发展中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学生身处于社会大环境中,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发感受我国优秀的文化力量。学校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伟人故居、脱贫攻坚展览馆等,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下,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共育很重要,通过三方合力,可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外负担,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探究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机制的建设,旨在提升“双减”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机制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项海刚.探索家校社协同的上城“双减”之路[J].人民教育,2021(21):51-54.

[2]刘希娅.重庆谢家湾学校:“双减”下的学校生活重构[J].中小学管理,2022(1):17-20.

猜你喜欢
双减
“双减”之下,教育投资急转弯
“双减”政策下,“宇宙补课中心”海淀黄庄“人去楼空”
落实“双减”需多方协力
落实“双减”工作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