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排舞“以赛促推”的实践启示
——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

2022-07-13 10:43王建琴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6期
关键词:集训体育项目教练员

王 馨,王建琴,汪 磊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排舞是在音乐伴奏下通过重复的固定舞步动作来愉悦身心的国际性健身舞蹈,多元的舞步加上多元的风格展现了舞蹈多元的文化魅力。排舞简单易学、形式多样,其独有的魅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排舞自2004年引入中国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全民健身运动,并在实践和理论层面受到关注。

2014年1月1日起,全国开展“阳光排舞进校园”活动,安徽师范大学作为地域推广单位之一,率先承办排舞相关赛事,自2014年起将排舞以赛事的形式纳入每年一度的校运会开幕式,至2020年已有7年的办赛经验,该赛事深受学校广大师生的喜爱。

新兴体育运动提升了新时代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和吸引力,但与其快速发展相伴出现的还有很多问题,导致其推广受到一定阻力。学校对新兴体育项目进行普及推广,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通过对安徽师范大学排舞赛事活动的实践分析发现,在校园内通过赛事对体育项目进行推广,可达到范围广、速度快的效果,且易于开展、可实施性强。因此,本文提出的“以赛促推”,是为丰富学生的日常体育文化生活需要,有针对性地在校园内策划相关体育竞赛活动,利用赛事促进某体育项目发展的一种推广手段。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学校排舞“以赛促推”的实践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在中国知网以“排舞”“以赛促推”为关键词,检索并研读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查阅全国排舞运动推广中心发布的“阳光排舞进校园”等文件资料,通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和文献整理,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根据研究需要,对安徽师范大学第四十九届校运会开幕式排舞比赛的组织活动实地调查,了解安徽师范大学开展排舞运动的现状,收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半结构式访谈,采用面对面访问、微信交流等方式,分别对负责此次比赛的领导、教师以及各学院开展教学工作的教练员进行访谈。收集赛事的组织者和教练员对本次比赛全过程的看法,听取其建议,并进行归纳和总结。

为了解参训学生的感受及赛后对排舞的学习意愿,结合排舞的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出相应的学生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星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444份,回收调查问卷444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416份,回收率为100%,有效回收率为93.7%。

运用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校园排舞赛事效果

2020年安徽师范大学排舞比赛圆满落幕,各学院学生在比赛中展现了师大学子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获得领导、教师以及全校学生的好评。在此基础上,学生建议在公共体育课中融入排舞元素、开设排舞选修课和排舞社团等,进一步拓宽学生学习排舞的渠道。图1显示,调查的学生中仅有5.53%的学生不愿参加排舞学习。

图1 学生排舞学习意愿统计图 (N=416人)

2.2 校园排舞赛事开展的影响因素

(1)科学的竞赛管理。运动竞赛管理是构成运动竞赛系统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运动竞赛科学化的保证,是提高竞赛工作效益的根本方法。安徽师范大学具有多年的排舞比赛办赛经验和科学的赛事管理体系,排舞比赛也深受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比赛文件发布后,各学院积极配合、展开赛前筹备工作,实施过程层级分明。在调查过程中,多数学生反映,由于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参赛学生对比赛充满信心,形成了良好的竞赛氛围。同时,校方不断完善竞赛评优机制,由评委制定规范的评分细则,评分过程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2)专业的教练员指导。教练员是体育活动的指导者,也是赛事的主导者。教练员的执教理念和执教水平对于运动队(员)竞技水平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竞技体育必定要不断提升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此次赛前集训的教练员均来自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共15人,负责组织17个学院的排舞套路训练工作。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与学生相处融洽,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训练,因材施训,也在各阶段展现了良好的组织能力。

(3)学生的积极配合。学生的参训动机对训练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训练动机有利于促进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坚定信心、刻苦训练。由图2可知,主动参加排舞训练的学生占较大比重,学生多为自发或结伴参与,这有利于赛前集训的高效开展。图3显示,学生在参训过程中收获颇多,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排舞比赛的套路,还有排舞运动带来的多种价值,也反映出通过此次赛前短期集训,学生逐渐了解并开始喜爱排舞运动。

图2 学生的参训动机统计图

图3 学生赛后收获情况统计图

(1)学生对排舞感知度不高。排舞感知度是学生对排舞运动的最初认知。认知水平对人们不断追求高层次的需求而付诸行动会起到指导作用。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赛前短期集训的416名学生中有366名是女生,男生仅有50人。参训学生性别比例差异较大,出现男女失衡的情况。学生普遍对排舞项目存在“刻板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参赛学生的选材范围。可见,在赛事展开初期,学生对排舞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对该项目的感知度有待提高。

(2)赛前集训不规范。赛前集训是影响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的训练至关重要。此次赛前集训时间紧、压力大,负责教师对学生训练负荷、学训关系和场地、器材安排的欠缺合理性,可能导致学生对继续学习排舞的兴趣下降。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①训练负荷不合理。据访谈可知,大多数队伍训练次数达到每周5次以上,赛前1周时增加为每周7次,每次训练时间均超过2h。对于运动基础有待提高的普通学生,该训练的负荷较大。②学训关系失衡。临近比赛的加练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部分学习时间,由此导致少数学生训练时存在消极心理且练习进度慢。③场地、器材欠缺。训练场地和器材是影响运动训练量和质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可知,赛前集训的时间大多安排在晚上,且训练场地较小,导致训练环境较差,削减了学生的训练热情。

(3)反馈机制不健全。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反馈机制应遵循一定的逻辑程序。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赛事落幕后,校方未采取合理的手段强化比赛带来的良好效果,导致排舞运动与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脱轨。据访谈可知,部分体育教师对排舞的教学提出新思路,但未进行落实,行动力不强。在集训、比赛过程中师生未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赛后学生反馈信息的滞后,导致后续学生参与排舞比例减少,降低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此现状不利于排舞的深入推广以及学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以赛促推”是一种高效率的推广方式。在此过程中,通过赛前选拔学生开展短期集训,赛中学生同场竞技检验训练成果,能够展现体育赛事的魅力,推动体育项目的发展,使之转变为学生的常态化体育锻炼手段。此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聚焦学生对该体育项目的关注度,提高项目影响力。

“以赛促推”的主体为竞赛活动,其目的在于推广,故竞赛的成功举办是达到良好推广效果的基础要素。学校采取“以赛促推”的同时,能够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评”,使教师和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将教、练、赛三者高度融合,做到体育课程一体化。此方式具有时间短、效率高的特点,且赛事覆盖范围广,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符合新发展阶段的要求。

3.2 建 议

学生对新兴体育项目认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参与程度。只有让学生了解某体育项目,并对其产生兴趣,才能主动加入相关活动。学校可通过定向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对新兴体育项目的认知水平,从而加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驱力。例如,首先,排舞的项目特征为学生可对其上肢动作进行自主创编,此规则满足现代学生的兴趣需要,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时代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其次,排舞动作简单易学,套路一般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能够匹配能力相当的学生,对场地、设备也无特殊要求,可在校园内大范围开展且成本较低;最后,排舞作为一项团体运动项目,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其团队意识。因此,排舞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学校应加大对排舞的宣传力度,积极落实“阳光排舞进校园”,以此丰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让学生在排舞运动中享受乐趣、提高身体机能。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多次提到“体育赛事”,强调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的重要性,学校可通过赛事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评价,构建多层级、多渠道的新赛事体系。例如,学校将新兴体育项目纳入校园传统体育比赛或运动会,打造校园特色体育赛事,还可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级乃至国家级比赛,构建完整项目竞赛体系。在后疫情时代,针对主观评分类项目,学校可利用新媒体组织线上体育比赛,如中国大学生健康活力“云”线上系列大赛等。校方可借鉴此举,通过学生录制视频的方式进行比赛评分,使各参赛队伍在“云端”相聚。赛前集训是赛事开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练员应针对短期集训的训练特点、遵循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来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在遇到训练“瓶颈期”时,教练员应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调整训练安排。

新时代,学校应积极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鼓励体育教师定期参加专业化培训,注重专项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学校应提倡教师进行体育项目科研工作,丰富体育学科理论;也应重视体育教师的技术水平,定期进行实践考核,提高教师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同时,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结合新兴体育项目特征,增加课堂趣味性,但也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学校也可进行社会购买服务,聘请专业教练员展开相关教学活动,以此满足学校体育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建立多维度反馈机制,畅通信息反馈渠道,保证反馈的针对性、及时性和连续性。其中,多维度应包含反馈信息的多方面、反馈人员的多层级和反馈渠道的多种类。例如,学生可以从训练条件、训练计划或后勤保障等进行综合考量,及时向上层管理人员进行信息的反馈;教师也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仅要注重比赛结果,也要对赛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因和解释。赛后,教师可以通过研讨会的方式,对比赛进行总结、归纳,加强对项目知识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校内整体运动水平的提高。在反馈渠道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双向交流,也可通过纸质版问卷或微信等线上互动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同时,以此次排舞比赛为例,领导者在得知学生学习排舞意愿强烈后应及时做出回应,可将排舞纳入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做到开展排舞教学形式多样化,也可在公共体育课中加入排舞元素、成立校内排舞协会或社团、开设排舞选修等,让排舞成为学生的日常锻炼方式之一。应让学生通过比赛掌握一项新的运动技能,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享受乐趣,营造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集训体育项目教练员
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投入的影响研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中介效应
重庆市击剑教练员从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技能大赛赛前集训中各要素的关系研究
成语魔方
合肥市击剑青少年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分析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农村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学生穿汉服展示传统体育项目
一道国家集训题的简证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