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医务工作者艾滋病歧视的现况调查

2022-07-13 10:03李佳霜曹和友何红霞
卫生软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医务艾滋病工作者

陆 蓉,李 静,2,李佳霜,王 勇,曹和友,何红霞,向 茜,潘 兴,贺 彬,陈 伟

(1.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国家卫健委毒品依赖和戒治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032;3.石屏县人民医院,云南 石屏 662200;4.祥云县人民医院,云南 祥云 672100;5.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曲靖 655000;6.昆明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云南 个旧 661000;7.临沧市人民医院,云南 临沧 677000;8.云南省临沧卫生学校,云南 临沧 677000;9.普洱市人民医院,云南 普洱 665000)

艾滋病歧视普遍存在于医疗机构中,严重阻碍了患者尤其是艾滋病患者的医疗服务可及性[1]。LI J等的研究发现,在医疗机构中,医务工作者、艾滋病患者和非艾滋病患者都可能基于他(她)真实或感知到的艾滋病状况而对艾滋病患者产生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对待,即艾滋病歧视[2]。文献回顾显示,全球医务工作者艾滋病歧视主要表现为:拒绝或区别对待、在未告知的情况下检测HIV病毒,未将HIV病毒测试结果告知本人,限制就医、检疫,强制性扣留和(或)隔离,向性伴和(或)亲属强制性通知HIV病毒感染状况和泄密[3]。医务工作者中影响艾滋病歧视的因素有性别、学历、岗位、以及是否参加过艾滋病歧视培训等。女性医务工作者更容易产生歧视[4],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中非艾滋病社会人员的艾滋病耻辱感可能更高[5];有研究发现学历越高对艾滋病歧视的程度越低[6]。国内研究认为学历较高的医务工作者不太倾向于指责艾滋病患者,会更专业、更平等[7];越接近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歧视反而越少,社区和基层的艾滋病定点村卫生室的歧视状况更为普遍[8]。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医疗机构内艾滋病患者内在歧视得分为25(3.24)分[9,10]。本研究调查描述云南省综合性医院医务工作者艾滋病歧视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后期医疗机构中开展艾滋病歧视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2018年1月-2021年3月期间云南省6个州(市)市综合性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共2256人。目标人群纳入标准:①调查期间所在医院正式编制的医务工作者;②知情同意参加此次调查的医务工作者。排除标准:不同意参加此次调查的医务工作者。

1.2 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比例抽样方法。第一步:按照艾滋病患病率水平分层抽样,基于2019年云南省艾滋病患病率将云南省分为高度流行区和中度流行区。第二步:按照地方经济水平分层抽样,根据2019年云南省GDP状况的高、中、低水平,在艾滋病的高度和中度流行地区分别随机取3个地区,最后抽取高度流行地区为个旧、石屏、临沧;抽取中度流行地区为曲靖、普洱、祥云,对6个地区医院的医务工作者进行调查。

1.3 调查工具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歧视测量的问卷为LI J等的研究[2]将Visser等人编制艾滋病歧视量表进行汉化,在昆明市医务工作者中调查,检测信度和效度,α=0.839;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RMSEA=0.08,CFI=0.90,TLI=0.90[2]。医务工作者艾滋病歧视量表共有3个维度、11个条目。3个维度分别是:“责备”、“专业素养”和“平等对待”。其中“责备”维度(α=0.872)含4个条目:①通过性传播及毒品使用感染HIV,是他们的报应;②通过商业性感染HIV是报应的征兆;③通过吸毒感染HIV是报应的征兆;④行为混乱的人应该感染HIV以得到惩罚;“专业素养”维度(α=0.893)含4个条目:①你愿意为HIV阳性的病人工作;②你愿意为HIV患者提供和他人相同的医疗服务;③你愿意为HIV阳性的病人进行体格检查;④你愿意像和其他人一样地与HIV患者相互交流。“平等对待”纬度(α=0.780)含3个条目:①通过献血感染HIV的人应该获得好的医疗服务;②通过商业性传播感染HIV的人应有好的医疗服务;③通过吸毒感染HIV的人应获得好的医疗服务。按1~4分进行评分(其中有7道问题反向计分),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4=非常同意,最终得分即总分,在11~44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对HIV的歧视程度越高,且得分大于等于23分时,认为歧视存在。

1.4 数据分析

使用 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条件的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量资料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进行描述。四格表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连续性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共调查医务工作者2256 人,艾滋病中高流行区各占约50%。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32.42±21.06)岁,平均工龄为(8.54±7.04)年,女性为主(占74.5%);多为护士和临床医师,汉族、已婚、有子女、受教育中专为主。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n(%)

2.2 调查对象艾滋病歧视

艾滋病歧视平均得分为(32.42±21.06)分,11个条目3个维度得分情况见表2。调查对象艾滋病歧视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在不同性别、艾滋病流行地区、民族、婚姻状况和是否有孩子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责备”维度在不同流行地区、婚姻状况、是否有孩子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业素养”维度在不同流行地区、职称、婚姻状况、是否有孩子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等对待”维度在不同性别、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调查对象各条目及维度艾滋病歧视得分情况

表3 调查对象艾滋病歧视及不同维度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2.3 调查对象艾滋病歧视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以调查对象艾滋病歧视得分为应变量,纳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以及可能影响艾滋病歧视的因素为自变量,具体为性别、年龄、民族、职称、 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工种、工龄、是否有孩子以及家庭月收入,赋值见表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调查对象艾滋病歧视得分影响因素是性别[0.728(0.305,1.151)]、家庭月收入[0.013(0.128,1.093)]、艾滋病流行地区[0.573(0.203,0.943)]。 “责备” 维度得分影响因素是教育程度[0.448(0.036,0.860)]、艾滋病流行地区[0.561(0.322,0.800)],“专业素养” 维度得分影响因素是家庭月收入[0.358(0.133,0.584)],“平等对待” 维度得分影响因素是性别[0.355(0.172,0.537)]、家庭月收入[0.250(0.042,0.458)]。见表5。

表5 调查对象艾滋病歧视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调查对象艾滋病歧视现状

本次调查目标医务工作者多为护士和临床医师,以女性为主,汉族、已婚、有子女、中专为主,家庭月收入超过8000多元。调查对象艾滋病歧视得分较高,该结论与约旦[11]和印度[12]的研究一致,医务工作者中存在对待艾滋病患者态度消极和歧视情况,原因主要在于对艾滋病的恐惧和传播的误解,以及对边缘化群体预先存在的消极态度。美国研究[13]发现,公共卫生部门和其他初级保健机构工作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对艾滋病持有歧视态度(93%的社区工作者、89%的临床工作人员和90%的其他工作人员)。医务人员中艾滋病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在医务工作者中定期开展降低艾滋病歧视的培训十分必要。

3.2 影响医务工作者艾滋病歧视的因素

影响医务工作者艾滋病歧视的可能因素是性别、家庭月收入和流行艾滋病地区,而教育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艾滋病歧视责备维度。性别是医务工作者艾滋病歧视的可能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平等对待维度,男性医务工作者艾滋病歧视得分较高,该结论与多项[7,13]研究一致,认为男性医务工作者对艾滋病有较高的污名化;而与Chan YC[14]的研究不一致,Chan YC认为女性医务工作者更容易表现出对艾滋病的污名化和歧视。而本研究目标人群男性医务工作者更倾向于认为艾滋病感染是行为混乱的报应和惩罚,区别性对待通过献血感染和性传播感染的艾滋病患者,更愿意为献血感染的艾滋病患者提供较好的医疗卫生服务;而女性医务工作者则倾向于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与艾滋病患者的接触。

家庭月收入在每月5001~13,000元相对于≤5000元每月的医务工作者而言,艾滋病歧视的程度更高,主要体现在专业素养和平等对待2个维度。该结论与Agung Waluyo等在印度尼西亚的研究不一致[15],家庭收入较高则污名化态度较低。

医务工作者中大学本科相较于专科及以下学历而言艾滋病歧视的责备维度。该结论与多项研究结果类似,他们认为受教育年限较长的医务人员更容易歧视艾滋病患者[16,17],但与坦桑尼亚的研究结果相反[18]。这可能是大学本科医务工作者对于艾滋病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过高估计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就诊艾滋病患者时过度防护,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区别对待,引发医务场所艾滋病歧视产生。而受教育程度为研究生及大专以下的医务工作者艾滋病歧视不具有差异性。其原因可能在于教育程度较高的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接诊了更多艾滋病患者,对艾滋病职业暴露有全面认识,克服了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从而平等对待艾滋病患者。

艾滋病高度流行地区则艾滋病歧视的程度也较高,主要体现在责备维度。艾滋病高度流行区,则产生艾滋病歧视的可能性也较高。有研究表明,缺乏有关照顾艾滋病病毒患者的政策或指导,加剧了医护人员的歧视行为[19]。提示艾滋病防控工作中需加强反艾滋病歧视的指导,尤其在艾滋病高度流行地区。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为横断面调查,因果关系阐述不太明确;其次,调查可能存在信息偏倚,可能低估了污名化和歧视的程度。

医疗机构中医务工作者存在艾滋病歧视,且影响医务工作者艾滋病歧视的可能因素是性别、收入、艾滋病流行地区及教育程度。为减少医疗机构中艾滋病歧视,开展有效干预措施非常必要,尤其是在艾滋病高度流行区域,且针对医务工作者的不同性别、教育程度和收入状况细化干预措施。

4 建议

政策层面,要加强反艾滋病歧视政策的制定,并对从事艾滋病工作的医疗保健者提供特别支持。医疗机构层面,应根据防治工作需要,定期开展医务工作者降低艾滋病歧视的培训。培训间隔期以1年为宜,培训对象不仅包括接诊传染病及艾滋病的医生,所有临床医生及医务工作者都应定期参加反艾滋病歧视的培训。具体实施降低艾滋病歧视的干预层面,培训应首先在艾滋病歧视高度流行地区开展,在细化干预措施时,应强调性别、收入及教育程度差异,针对培训人员特征有所侧重,确保降低艾滋病歧视的培训分层分类实施。

猜你喜欢
医务艾滋病工作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 世界艾滋病日》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昆明市防治艾滋病局艾滋病服务机构和联系方式
Two angels for teens amid pandemic 疫情下的青少年天使
音乐作品
致逝去的医务者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