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竹编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2022-07-13 06:43孟凯宁安佩鑫王美娜MengKainingAnPeixinWangMeina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6期
关键词:竹编数据库数字化

■孟凯宁,安佩鑫,王美娜 Meng Kaining & An Peixin & Wang Meina

(1.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 610039;2.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四川彭山 620860)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程度不断加强。青神竹编作为竹编文化的代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近年来篾匠群体受到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传承断层现象异常突出,竹编发展受限。基于此,如何保持技艺传承的完整性并将产品推向市场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相关学者研究了青神竹编的文化内涵及装饰之美,意识到材料对于家具产品的重要性,竹编饰面板材的设计分析引导了人们对竹编技艺的再认识[1],青神竹编的保护与传承需在学界、媒体、政府秉持保护原生环境理念的基础上共同努力[2]。借鉴前人对青神竹编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化的层面出发,着眼于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综合考虑人、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从实践化的层面出发,依靠数字化技术,搭建青神竹编数据库和数字化展厅实现对青神竹编的保护,通过可视化交互平台的开发,构建青神竹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服务系统[3]。

1 青神竹编

1.1 青神竹编简介

青神县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部,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了独具特色的竹编文化。竹编是一种以竹子为原材料进行手工编织成型的工艺制品,是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青神县竹类种植面积约为10万余亩,种类种植主要是以慈竹为主,该类竹子生长速度快、材质柔韧可塑性强,是青神竹编原材料的最佳选择。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古蜀先民便将竹篾编织成日常生活所需的器具,竹制品市场开始形成。明清时期青神竹编的工艺水平愈发精湛,新中国成立后竹编种类不断扩大,竹编样式随之创新,当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竹编事业[4]。青神竹编技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2019年青神县文物保护中心获得青神竹编项目保护单位资格。如今青神竹编创造性地将艺术性、实用性和观赏性融于一体,竹篾特质和工艺文化巧妙结合,形成了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和混合竹编3000多种产品体系[5]。

■图3“巧编”App原型设计

■图4“巧编”App界面设计

■图5 服务系统图

1.2 青神竹编的发展及制约

为了推动青神竹编的文化传播,当地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发展竹编产业,但其保护和传承的方式仍然遵循传统民间工艺的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产业转型受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带来巨大压力,竹编手工艺受到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审美形式的冲击,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很难在看到传统工艺的竹编产品,该类精神层面的抽象资产对大多数人没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以至逐渐走向衰落的地步。(2)传承人断层、创新意识薄弱。青神竹编目前存在从业者后继乏人,甚至濒临失传的困境,由于当地技艺精湛的手艺人年事已高,思想较为保守,设计资讯相对缺乏,使得产品创新度不足,导致消费群体受限,市场销量不容乐观。(3)市场化程度低。竹编手工艺品的发展大多依赖于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个人名气与政府的支持,其销售链滞后[6]。(4)发展动力不足。竹编类产品的加快发展也受到研发、人才、质量标准等多方面的制约,未形成真正的规模效应。基于此,如何利用新型技术对青神竹编进行重新认识、保护和开发,使其不失传统韵律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实现设计创新并以新的风貌步入大众视野,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问题。

2 青神竹编数字化保护的可行性分析

2.1 文化发展可行性

经济的全球化将带来文化交融传播的全球化[7]。传统与现代化相辅相成,青神竹编文化底蕴浓厚,作为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财富,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实现青神竹编数字化传承模式的构建,需要在掌握青神竹编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者对青神竹编的分析。将青神竹编与数字化技术有机结合,搭建青神竹编数据库及数字化云展厅,实现青神竹编非限制性的展示,赋予传统竹编手工艺时代的鲜活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竹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推动竹编文化的传播。

2.2 社会环境可行性

四川省青神县作为国内首个竹编类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具有地利人和的文化条件,竹编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8]。同时,2019年青神县在竹产业发展方面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做大竹林基地、做强竹编园区、做深竹旅融合、做优竹艺平台,推进居家灵活就业、创新创业,实施竹产业人才培养的计划[9]。基于相关政策对青神竹编文化发展的扶持,使青神竹编的数字化保护有据可依,为青神县竹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夯实的政策基础。

2.3 技术支撑可行性

类似于对传承人的扶持、与高校教育和旅游业开发相结合的传统的开放性保护方式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是也需要推陈出新,追随前沿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为青神竹编的资料收集、图像清晰度处理、文字记录和数据库的搭建提供了技术支持。青神竹编相关数据信息采集、保存、整理和修复之后,将其共享给大众的展示平台,增强了非遗保护的大众性与交流性。依靠数字化技术,青神竹编数字化云展厅的搭建不仅能对青神竹编起到保护作用,还能促进竹编文化的传播。

3 青神竹编数字化保护方法

3.1 搭建青神竹编数据库

青神竹编数据库的搭建,是现有数据资源的集成,将各种载体、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永久性地存储,使其文化利用价值扩大化[10]。在搭建数据库之前,首先需对青神竹编进行数字化采集,主要涉及领域包含青神竹编的文献资料、图像、音频、视频等。通过高精密3D深度相机、激光扫描仪对现存的竹编制品进行采集,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进行存储,文字记录传承人的信息,保证工艺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其次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运用数字输入记录、数字摄像、三维模型、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对青神竹编进行虚拟还原并进行多维度的展示。同时对采集到的图片运用Adobe illustrator、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优化压缩并精准化其装饰纹样,用Premiere、剪映等视频编辑软件对竹编工艺流程的视频进行后期剪辑。最后将整理好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保存,实现青神竹编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保护。青神竹编数字化保护流程(图1)。

青神竹编资料收集后,按照类别整理并分析,从色彩、类型、用途、编织种类、技艺特点、形态结构、质感体验等方面进行提取分类。青神竹编主要特征是由其类别、工艺、装饰、色彩以及文化意蕴构成,因此将青神竹编数据系统一级页面设定为类型、工艺、装饰、色彩、属性五大主题,青神竹编数据库见表1。每一件竹编制品都经历了繁琐的工艺和时间的沉淀,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在一级页面下设二、三级页面,下级页面均为上级页面的扩充。类型页面下级设定实用型和观赏型;工艺页面包含工艺制作及材料选用两大类别,基于青神竹编工艺较为复杂且卓越,在四、五级页面对工艺流程进行具体展示,青神竹编工艺内容数据库见表2;装饰页面下分别设定内容和形式;色彩包含竹青色、原木色、烤色和彩色,具体内容以图片形式展示;属性下设定手艺人、创作时间及创作地点。数据库的分级设定使青神竹编相关信息简单明了地展现在大众视野,资料的搜索与获取更加高效快捷。数据库不仅系统性地整合了现存的青神竹编制品,还通过分析其工艺特点、装饰形态、色彩要素、质感体验等方面来探索了青神竹编的文化意蕴,为青神竹编的开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表1 青神竹编数据库

表2 青神竹编工艺内容数据库

3.2 设立青神竹编数字化展厅

伴随着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形式也有了新的延展[11]。利用数字化技术设立数字化展厅,将青神竹编制品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呈现。青神竹编数字化展厅的搭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对线下参观展厅的游客进行虚拟导览展示,向游客动态性地展现青神竹编的历史沿革、制作流程以及文化内涵;二是对线上未能抵达现场的游客,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化创新技术搭建数字化“云”展厅,将青神竹编的制作技艺进行数字化编程后存入数据库网络,让游客在家即可对青神竹编的历史文化、编织技艺、造型特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青神竹编数字化展厅将RFID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展品的管理,将RFID标签与上述数据库相结合,为每件展品设立唯一的身份凭证,便于管理人员的查询及统计。同时,在每件展品前安装一个显示器,线下参展的游客触控屏幕即可观看展品的三维立面、工艺制作流程等,也可实现对自己心仪产品的购买。此外,基于数据库的搭建,用户可通过互动体验平台DIY一款竹编产品,随意搭配竹编形态、色彩、图案,效果图完成后,选择其编织工艺,系统自动生成,联系后台就能在线下参与产品的制作。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用多维展示互动的形式,实现了用户与青神竹编的高度交互。

4 青神竹编的数字化开发策略

4.1 App新开发

4.1.1 App内容设计

基于青神竹编数据库的搭建,不断更新数据库的信息,确保数据库的前沿性。将数据库以图片及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融合互联网创新技术,建立青神竹编数字化保护的可视化交互平台[12]。内容设计主要包括产品、课程、AI智能识别、DIY四大模块。其中“产品”模块是为用户提供了解竹编产品和实现购买的渠道;“课程”即促进用户在线自主学习竹编知识,提供个性化定制课程的模块;“AI智能识别”是利用AI技术对竹编产品进行扫描识别,获得其具体编法示范讲解的模块;“DIY”模块给予用户趣味性的设计体验,让用户感受竹编制作的工艺特色。最后基于四个模块构建“巧编”App,设计架构见图2,App原型设计见图3,上层一级界面对应下层二级界面。

4.1.2 任务流程设计

产品模块有三种展示形式:(1)按照商品类别、名称、工艺及编法进行细化搜索;(2)参观线下展厅了解竹编;(3)通过热门推荐了解销量畅销的竹编产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产品,点击了解详情,加入购物车方可实现购物,在捉摸不定的情况下也可查看其他买家的购买感想。

课程模块用户使用移动端设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自主学习。教学课程由竹编传承老师提供,根据课程难易程度、编织工艺种类分班教学,涵盖图文、视频教学与答疑等多种交互形式。调动了用户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突破了传统的竹编教学模式,弥补了线下教学的弊端。

AI智能识别模块即利用AI技术识别扫描竹编产品,了解产品相关信息。准确高效的图像配准方法是实现图像变化检测的前提,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算法在对所识别的竹编产品进行特征提取、特征匹配、确定图像变换模型,以导向滤波尺度变换函数代替,加强边缘像素之间的算法响应程度,从而确保产品编法、纹样特征提取的准确性[13]。

DIY模块作为创意设计模块,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14]。该模块有两种展示形式:(1)根据需求选择单元纹样、主题、编法、配色,通过数据库,选择产品属性,包含家具物件、生活用品、工艺品等,最终生成专属的设计作品;(2)上传自己的设计稿件,点击编辑,系统根据图纸特征推荐其工艺技法、设计元素、颜色等,融合图像拼接算法智能生成竹编产品,保存后的作品用户可根据个人需求进行继续设计[15-16]。

App界面以红色为主色调,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象征着青神竹编非遗永存民心。首页设置新闻速报、竹艺知识、活动、旅游资讯、竹里乡镇、乐购青神、传承了解等模块,活动模块会推出竹编展览、线下竹编交流会类似活动,结合DIY设计,为编友(参与竹编产品制作的用户)和竹编爱好者提供文化交流、经验分享和答疑解惑的平台。首页底部设置了上述四个模块的引导,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功能的查找。App界面设计图见图4。

4.2 服务系统新打造

该系统以编友和竹编爱好者为中心,协同政府部门、第三方服务平台、合作设计师、当地竹编协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服务系统设计价值,提升服务效率。线上线下资源融合,形成青神竹编服务系统设计闭环。通过线下体验的形式吸引游客对竹编的关注,体验竹编制作过程,私人订制竹编产品,将定制产品发布至个人社交平台,获取线上经验积分,为线上平台推广引流[17]。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与第三方平台协同合作,实现文化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线下展厅的设立,推动了竹编文化的多元化保护和传播。多功能的服务系统丰富了青神竹编的数字化保护路径、加强了竹编文化的交流性、丰富了竹编的体验形式、促进了产业化转型并提高了大众的参与性,系统绘制图见图5。

5 结语

青神竹编的保护与开发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支持。将数字化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保护形式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文化价值[18]。通过搭建青神竹编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基于数据库的搭建,设立数字化展厅,向智慧化保护转型升级。App的开发让用户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参与了解竹编文化,从用户角度出发来设计任务流程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深入。青神竹编服务系统整合了线上线下的有效资源,形成良性运转的闭环,解决了产业化转型与传承保护方面的难题。在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和实践中,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播,将这笔宝贵的民族财富长久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竹编数据库数字化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