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场景中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路径创新:从赋能到使能

2022-07-14 09:49何继新姚换军韩庚君
创新 2022年3期
关键词:赋能智能化高校

何继新 姚换军 韩庚君

[摘 要] 随着智能化集成技术的蓬勃发展,当今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时代。文章围绕智能化引致的一系列转变,从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环境、创新创业主体行为、创新创业服务产品及创新创业服务生成过程等方面,分析、归纳和总结智能化场景中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变化,尝试构建智能化场景中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系统框架与逻辑体系,并提出提升智能化水平,推动变革持续从赋能到使能演化。一方面,针对需求研判和预测、教育服务产品包、绩效监测评价、价值链管理等核心环节,深入探究智能化赋能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路径和手段;另一方面,从智能化使能中的需求生成、内容规划、价值创造、价值链创新、生态圈重构维度,剖析智能化使能以何种方式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创业主体需求,提供更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服务。

[关键词] 智能化;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赋能;使能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2)03-0095-13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以来,互联网作为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核心推动要素,正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不仅深刻影响着高校的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发展,而且推动着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变革。当今社会进入一个以智能化为主的互联时代,智能化的快捷性、即时性、精准性给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带来机遇和诸多挑战。例如,随着智能化网络技术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的逐步嵌入,传统的课程教育形式和内容发生了重要变化,开放式教学和在线网络教学已经成为趋势,开放包容的课程资源正助推新一轮的革命。这些变化为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创造了未来的无限可能,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思维及管理模式,对当前创新创业服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在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和市场创新创业的融合过程中,伴随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各种智能化新兴技术对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深度嵌入,智能化技术对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供需精准匹配、及时发现市场需求、辅助管理决策、动态监测预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值得注意是,在智能化技术持续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过程中,这一集成技术的应用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从被动转为主动,从注重线下实景运作转为线下线上虚实混合操作,所提供的创新创业服务整体发生了转向和改变。这种变化为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多创新可能,从底层逻辑上改变了传统的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思想和内在逻辑,对现有的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方式、流程和关系提出了挑战。

现阶段,我国将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不断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领域,在电子商务、云平台服务、共享经济、社会治理智能化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2]。然而,对于智能化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系统性研究还有待加强,加之国内良好的创新创业市场发展前景和高校数量众多,也为开展智能化场景中的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考虑到当前智能化进程不断加速和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现状,各种智慧化、智能化技术对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始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高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影响也愈加深入。智能化技术将会为高校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效率赋能,各种智能化新技术推动创新创业资源要素的汇聚、优化,重构和再塑整个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系统的环境与结构,带来环境新变化和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新发展,如图1所示。因此,随着智能化技术发展,当前高校不仅要延续利用技术赋能的逻辑,更需要借助大数据、互联网、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智能化集成的新技术,创新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模式,为学校、社会和学生创造教育新价值[3],实现从赋能到使能的演进、转换和创新,这也反映了目前我国开展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环境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研究是一个迫切的课题,亟须构建智能化场景中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理论框架和体系,为我国智能化相关技术在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应用上提供参考。

本研究从智能化场景中的新特点和新方向来分析传统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其中不仅包括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环境的变化,还包括参与主体尤其是学生主体行为的变化。在分析这些变化的基础上剖析智能化如何在需求研判及预测、服务产品包设计、绩效监测评价、价值链管理等方面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转型和创新,进而在需求生成、内容规划、价值创造、价值链创新、生态圈重构等模式内容上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创造更高的创新创业价值。研究通过智能化场景中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变化、智能化赋能和智能化使能服务管理等方面,建构智能化场景中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模式和体系,为智能化时代的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二、智能化转换:智能化场景中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转变

智能化场景中的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面临的环境与以往所处的环境大相径庭。当前在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环境基于政策环境、学习环境、运作管理环境、教育环境和服务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发生较为深刻的转变(见图2)。基于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维度剖析这些变化,依靠智能化技术手段改进创新创业服务,提升价值获取能力,释放双创活力,将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服务运营管理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智能化场景中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环境的转变

传统的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一般是在实体空间环境中进行,受到时空、系统、关系网络等维度的局限,高校通常需要在固定時空点位,为一定范围和数量内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由此,关于教育服务时间选择、教育地点布局等问题在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中尤显重要。随着智能化技术不断融入高校创新创业领域,建立在智能化基础上的虚拟场景极大地改变和拓宽了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延展面,虚实结合、线上线下融合,丰富了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实践,带来了很多新变化和新机遇[4]。为深入认知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虚拟场景,本文从时间、空间、关系等维度,比较实体与虚拟两种场景(见表1)。

表1 从时间、空间、关系维度对高校创新创业

服务的实体和虚拟场景的比较

[维度 实体场景 虚拟场景 时间 特定的时间;流程稳定;较强的限制性 超时空性;大部分服务可随时获得;限制性小 空间 实体场地;提供有限的课程或服务;服务有限的学生 无需实体课堂;服务全体学生;提供更多课程或服务选择;节约学习成本 关系 教学服务链单一;学生联结有限;资源流通不畅 学生、高校间联结加强,形成关系网;线上线下结合 ]

从时间维度来看,智能化技术具有超时空性、高效性、精准性,创新创业服务信息可以不囿于时间限制随时获取,智能化释放了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时间,尤其是可以按照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兴趣,面向需求,个性化供给教育服务产品。从空间维度来看,由于教育服务不再受限于传统课堂固定地点,地理空间不再是制约学生学习的因素,极大地节约学生学习成本和提升学习行为便利性,也改变了教与学的行为习惯和管理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积极性。从关系维度来看,智能化逻辑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主体之间的关系网络比以往的关系网络更加复杂,借助智能化技术服务平台,不仅有力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系统内部和外部资源流动更加畅通,不断从社会中获取资源和信息,持续增进新的动力和合作契机[5],而且也使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产品包之间、服务产品包与高校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互动频繁和联系密切;而对于学生而言,在传统的实体环境线下教育服务关系中,社会关系网络狭隘有限,而虚拟环境中的关系网络更为多元丰富,创新创业服务的社会资本更加充裕,这也有利于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开展网络模拟创新创业活动。可见,关系网络连接创造了高校创新创业新价值,推动了以创新创业生态圈为典型的运营管理模式的出现。

(二)智能化场景中高校创新创业主体行为的转变

智能化技术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内外环境在时间、空间和关系维度上发生变化,也使高校创新创业主体的行为发生转变。这里,分别从高校和学生这两个核心主体入手,分析这两种主体行为变化。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行为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见表2)。以往各高校主要集聚自身优势与其他高校竞争,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倾斜[6],追求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的人才。而在智能化场景中,各高校则需要以提升服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为最终目标,将与其他高校的竞争博弈关系转变为共生互促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更多需要依托于其所搭建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高校从以往提供单一封闭的创新创业服务转变为多方协同为学生提供综合的“虚拟环境—数据平台—服务体系—教育服务产品包”。其次,学生的行为转变对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影响较为明显。探讨分析智能化环境下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变化,有助于高校更好把握其面临的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服务对象需求,是高校正确制定其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政策的基础。智能化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的行为变化体现出灵活性、感知性和个性化。从灵活性来看,丰富便捷的互联网络接入,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工具在移动互联网上开展学习、生活和工作,也使得学生可以轻松、便捷、随时随地开展创新创业学习、实践锻炼和对接社会实习。从感知性来看,智能化背景下的在线社交网络、在线新媒体正成为人们社会互动沟通和关系建构的重要载体,且当前创新创业服务产品包中关系资本、良好声誉、品牌责任等无形要素所占权重不断提升,这导致了学生创新创业行为易受到多源信息影响,学生更加关注创新创业资源禀赋和质量优劣,行为感知更具理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增大了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困难。从个性化来看,智能化时代使得学生在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中更容易表达需求和意愿,也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兴趣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学生创新创业行为日趋个性化。在智能化时代,大量不同种类、不同领域的多源数据涌现,使得高校更加清楚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智能化集成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也使得高校更容易满足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化需求,譬如通过智能化界面,学生可以开展智能化检测分析,并自行完成服务产品最终定制,实现最大限度创新创业服务个性化。

(三)智能化场景中创新创业服务产品的转变

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始终是服务于高校学生的,因此应将重心放在高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服务产品上。智能化场景不仅改变了管理环境以及主体的行为活动[7],而且相应地改变了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和要素。在智能化发展加速的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产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智能化。不仅物联网、互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等技术创造了创新创业机会,拓展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空间,教育教学中还通过使用大量传感器、处理器、识别器等部件设备,实现了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海量数据的实时抓取,并被高校用于分析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行为,为师生提供更好更强大的教学和学习体验。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段在智能环境下自主学习,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完成教育服务产品的个人定制,按照个性化需求使用更加便捷和成本低廉的教育服务产品。智能化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产品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断增强的互动性。实际上这种互动不仅体现在服务产品本身,更体现在服务产品使用者的联结和互动上。如AR互动教材及资源,可以通过AR技术形成更为生动、立体、可交互的教育教学形式,师生通过各种移动设备扫描教学及学习材料,转化和呈现出三维模型、微课视频等,并支持语音、文字、流程图等多媒体形式,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认知。如智能课堂通过交互式智能教学系统,应用视频、VR全景式PPT等新媒体技术和智能备课、智能插件等教学资源,使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和互动的体验过程,是服务产品动态生成與知识综合挖掘的过程,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创新迭代的学习使用场景。可见,创新创业的智能化服务产品的出现,使得高校由传统向学生提供的“学习服务包”发展为向学生和教师提供的“教学服务包(智能教学)—学习服务包(智能课堂)”,即高校教师通过智能终端实现学生需求挖掘、移动式办公和教学以及备授课一体化,以智能交互的服务产品为工具,向学生提供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的服务内容,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智能普及、智能常态、智能应用”带来无限可能。

(四)智能化场景中创新创业服务生成过程的转变

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生成过程同样受到智能化场景的影响。更多的高校师生加入创新创业智能化教育服务产品的设计、使用和优化中来;大数据、虚拟仿真、智能课堂、智能备课、智能插件、全景式PPT技术等使得创新创业服务产品开发和使用虚拟化;新兴的教育服务类或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类信息技术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高校创新创业领域的现有服务体系中独领风骚,不断创造出新的高校创新创业服务模式和服务集群结构。鉴于智能化技术和大数据信息逐渐成为高校的核心要素资产[8],现有创新创业服务集群结构中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会形成新的复杂网络。高校与高校之间通过智能化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在创新创业服务过程中能够做到信息及时同步,快速对整合信息进行反馈,达到良好的合作关系。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源源不断地将人才输送到企业中,智能化的赋能效应,能够提供更多的沟通和讨论的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趋向于信息对称,以达到供需平衡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对就业趋势进行预测;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在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中参与进来,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智能化技术能够提供技术保障。如图3所示,智能化技术为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产品带来诸多机遇,创新创业服务集群结构也会日益复杂。

智能化技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生成过程产生影响。一方面,在以大数据为依托的前提下,高校得到更多学生端数据,不仅包括充斥于网络中学生的反馈信息数据,而且包括学生学习行为信息的实时收集。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处理,高校既可以得出学生创新创业整体学习行为特性,又可以从个人角度更加精细、精准、精确地描绘出学生的学习行为镜像[9],进而根据学生需求设计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服务产品,并且通过对动态实时数据的分析可以对师生学习使用服务产品的行為演化趋势做出规律性精准研判响应。另一方面,高校的创新创业服务产品消费使用生成过程本身也受到智能化新兴技术的冲击,智能、便捷和共享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不但使得教育资源开放化,而且通过互联网的联结可以实现资源互通,突破时空限制共建共享创新创业服务资源。智慧课堂和智慧教室系统的出现更是颠覆了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产品的使用过程,使得高校能以广容量、低成本的交互教学,实现教师精准教学及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改变高校服务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方式。而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通过将服务产品智能化,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生成过程变得虚拟化,人机共融、智能交互、智能感知等将成为常态,传统的线下教育、课堂授课、实习实践等服务方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

在当今智能化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产品的生成和创造过程更需要的是一种信息种群的感知和整合能力,以不断地整合资源和协同合作以创造更大的价值。由此,传统的“高校—教师—课堂—学生”垂直的内部集群链模式被颠覆,高校、企业、教师和学生的界限被打破,高校之间、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和学生之间生发成复杂多样的“内外交融的集群关系网络”,在智能化互联互通背景下,这种跨领域、超时空的数据信息资源集聚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协调运作尤为重要。

通过以上对智能化场景中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环境、主体、服务产品特性和生成过程转变的分析,从服务管理的层面来讲,这些转变对传统的教学及学习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暴露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如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强调现存高校内部集群链模式而没有重视内外部集群生态圈等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服务产品的生成过程也忽视了对线上零碎知识的整合。智能化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可逆的,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模式只能通过不断革新以适应趋势变化要求,综合运用智慧化、智能化集成技术以创新理念、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实现效率的提高[10]。

三、智能化赋能:智能化场景中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效能

智能化技术的日趋成熟和普及增强了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各个阶段的可操控性,建构了更加高效和完善的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和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因此,高校应不断察觉学生的需求并进行预判,不断调整服务产品设计,优化和完善服务过程。与此同时,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的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不再是单个高校自身的独立行为,而是应从整个高校内部和外部集群的维度来探讨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圈模式,从需求研判和预测、服务产品包设计、绩效监测评价、价值链管理等服务管理中的主要环节,探讨智能化如何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效能。

(一)智能化场景中高校创新创业需求研判和预测

需求研判和预测是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基础。在智能化时代,学生需求比以往变动频率更高、个性化需求特征尤为凸显。同时,高校依靠智能化技术获得的信息资源比以往充裕。以斯坦福大学的StartX加速器为例,其不仅可以获得学生的创新创业数据,而且可以将学生浏览、下载、收集、评价数据追踪记录下来,包含关键词、浏览的时间、点击率、浏览频率等。这些学习行为特征是学生内在实际需求的外在表现,通过智能化技术进行动态数据采集和分析研判,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创新创业服务管理决策提供数据的支撑[11]。例如,智慧课堂可以通过KAB创新创业网站上学生的浏览记录和点击次数推荐学生创新创业学习课程,持续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丰富教育成果,为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顶层设计提供指导。进一步,基于线上反馈信息和浏览追踪数据的结合,利用大数据分析研判预测学生个性化需求,可以更准确地实现高价值知识推送服务,使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更有效。

(二)智能化场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产品包设计

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区块链等智能化技术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服务形式更加丰富、更加开放、更加多层次。首先,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智能化学习平台和网络社交媒介进行创新创业学习,为高校精准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创新创业智能化服务管理体系提供了可能。例如,通过智慧校园App搭建教育数据智能分析平台,收集分析包括学生的网站点击率、搜索关键词和学习时间偏好等行为数据,可以帮助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者科学规划设计出全方位、多维度、多元化的更加贴合学生需求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模式识别、学习分析、虚拟现实和语义分析等技术的发展,推动智能化技术作为服务于数据支持、挖掘需求、信息分析、产品设计的辅助决策的工具,并通过现有的虚拟仿真系统、智慧学校系统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满足不同场景、不同模式下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使智能化技术更好地赋能创新创业服务产品设计。例如,基于多维度数据分析模型搜集和分析得到的海量数据,利用模式识别技术,将语音、图像和表情转换为命令,师生可以使用智能终端设备摆脱时空限制开展教学。最后,为了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建立更完善和灵活的学习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多高校采用云生态体系,以其强大的网络储存和数据整合能力,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围绕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等主体的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服务,为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智能化场景中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绩效监测评价

借助智能化技术,高校可以设计更全面、更系统、更高效的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监测评价。一方面,通过对智能化服务管理平台获取信息和数据,高校能够进行动态绩效监测,形成更优化的绩效评价。例如,针对学生的就业信息及职业求职方向信息获取有限、创新创业服务管理难以与学生意愿信息融合的问题,高校通过智能化平台如就业信息平台和“翻转校园”App,可以对学生创新创业、求职数据及创新创业服务评价等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动态、全面掌握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状况趋势,提升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效能。另一方面,在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监测体系中,借助智能化数据平台,结合内外部获得数据的分析、建模及可视化处理的结果,可以对监测有关的信息进行敏感性分析、交叉分析,解决传统绩效监测中存在的权责不清晰、管理流程重叠交叉、数据对接阻隔滞后等问题,有效规避管理风险和提升管理效能。

(四)智能化场景中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价值链管理

智能化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的价值链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既体现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流程日趋标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又体现在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全过程链条中上下游不同环节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管理决策更多依赖于大数据及智能化分析[12]。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体系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更多高校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视频技术、云计算技术来捕获教育和学习环节中的各种数据,再反馈给智能平台以指导创新创业服务管理,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由粗放集中被动式管理转变为精细分散自适应式的智能化管理。这里,让师生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智能化平台中,极大地提高了创新创业人才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的联动效率,成为联结学生、教师、社会和高校的智能化服务平台,这也就是价值链重构。另一方面,智能化及相关技术将会彻底改变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模式,不仅可以用于监控和分析整个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流程,发现异动问题并加强跟踪管理,还可以在教育服务全过程中实现实时优化。例如,全景学习智能化平台会自动采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与学的数据,生成课堂教学数据源,师生集聚在开放共享的学习空间中,形成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合力,在知识共享中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价值链[13]。

四、赋能到使能:智能化场景中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提升路径

智能化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力军,不仅能提高创新创业服务效能,还可以改变和颠覆创新创业服务的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结构。为应对智能化时代的变化,更多高校通过智能化技术平台将创新创业服务“理论—实践—社会”的需求有效衔接,基于智能化系统深入解析和持续创造创新创业服务需求,在教学方面,从单一的课程设计转换到“教学服务包(智能教学)—学习服务包(智能课堂)”设计,以往线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链更迭为交互性、虚拟性、可视性、体验性和超时空的创新创业服务网络。智能化技术为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提供了创新的可能性,针对需求生成、内容规划、共创价值、服务链升级等维度生成智能化场景中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的提升路径(见图4)。

(一)智能化使能的需求生成:从因需而动到主动创造需求

智能化场景中,高校能够通过智能化技术精准捕获学生创新创业的潜在需求,并依托智能化手段将学生的潜在需求转化為现实需求。例如,高校通过智慧校园App可以向学生推送“看了该课程的同学还看了这些”等信息,进而更精准地挖掘学生的潜在需求。更进一步地讲,传统意义的高校创新创业服务是指主动或者被动适应学生需求的“因需而动”,并没有更深入地挖掘和主动创造潜在及未知的需求,而提供服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服务产品的全方位需求。基于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集成技术,高校能够更加深度挖掘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深层次、全方位、个性化、多样化的潜在需求和未知需求,实现主动创造和引领需求。例如,高校通过对创新创业云课堂后台数据指标分层分类、精准研判、智慧识别学生的课程活跃度,能够深度挖掘学生自控性、专注度、投入度等行为规律。同时,这类定义需求、创造需求的革新还体现在集体评测方面,智能技术最大的优势是群体智慧集聚的评测能力,在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中,通过开通离线留言和功能评价通道等渠道开展群体量化评测,评测的结果可作为需求更新、调整、充实和创造的依据,从而开拓新的创新创业服务需求。

(二)智能化使能的内容规划:从教育服务设计到智慧服务新业态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深度应用、空间拓展以及集聚发展,近些年来创新创业服务智能化趋势不断加快,以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化为依托,高校转向为学生提供智能集成的智慧创新创业服务系统。这一新型模式下,创新创业服务不再专属于某个学生和教师,而是在不同地域空间和不同时段由不同师生共享使用。基于此,高校需要进行全新的服务管理设计,包括搭建智慧教学资源和智慧校园场景,开发运用教育共享平台,测度分析智能环境下创新创业教育中师生的学习和教学偏好行为等。可见,基于智慧校园融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而形成的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管理系统,从服务生产形式来看,由无差别大众化教育转向了个性化、差异性、小范围服务;就服务组织方式而言,由时空集中式服务转向了超越时空的分散分布式服务;从服务形态来看,由提供线下教育转向“线上数字教育服务+周边增值全流程服务”。然而,智能化和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的结合所构成的是一个高精准度的系统,从智能化管控、沉浸式智慧课堂到智能生成教学内容、智能课件库、智能精准推荐知识,在管理模式上形成了一种“智能技术—多源数据—服务产品包”的智慧服务新业态,以系统效率最大化和运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不断带来更多的服务模式创新。

(三)智能化使能的价值创造:从单维主导到多主体价值共创

智能化嵌入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价值共创,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高校之间的价值共创。智能化场景中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的价值共创主要表现在学生、教师、管理部门和外部组织等相关利益主体,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平台、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智能化集成终端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服务的设计、组织、反馈、优化等管理环节之中,打破以往创新创业服务形式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高校之间的信息藩篱,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形成创新创业服务管理价值链。新兴智能化技术不仅倾向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而且能够为高校之外的企业、社会组织等其他更多参与主体创造更大的创新创业服务价值。在智能化驱动高校创新创业服务范式中,价值共创在创新创业服务中显现出更大的影响,甚至有些范式就是以价值共创为核心,没有价值共创,服务也就缺乏了真正内核。例如,慕课是新近涌现的一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基本服务是利用使用者的智能终端设备或者互联网平台上传课程的数据来获取资源,从而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更优质、更有序的服务。慕课的服务核心在于来自全球各地的人共享知识、经验和课程等,包含了在线研讨等课程形式,从而向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基于云平台、物联网、区块链、传感器、信息融合及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所有的学习者和授课者都对慕课所提供的服务做出贡献,同时实现价值共创,形成了慕课特有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四)智能化使能的价值链创新:从线性关系到复杂网络关系

在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智能化技术的引领和支持下,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的设计、生成、组织、学习、反馈、优化等流程在智能化虚拟教育平台中完成,学生、教师、课程设计者、教育管理者都可以在不同的流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和担任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参与到某个领域的课程设计中来,教师可以出现在另一个智慧课堂中充当学生的角色。在这样万物互联的背景下,传统的“高校—教师—学生”的垂直学习链和服务链被打破,来自不同区域、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密集复杂和协同交叉的扁平化服务集聚供给网络,实现教学、服务、学习、管理、应用以及深化拓展协同共进。相较于传统的高校创新创业学习链和服务链,智能化场景下的学习链和服务链呈现出去中心化、多方供给主体、网络化、去均衡化、多点对接、超时空性的特点。将网络关系与线性关系相比较,在很多情况下,网络关系是远远优于线性关系的,特别是在跨行业、跨地域、跨领域的服务中,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可以通过复杂有序的网络关系进行资源共享、获取新学习资源、分散风险等。

(五)智能化使能的生态圈重构:从单一供给到生态圈集成供给

随着全球进入智能互联与开放创新的时代,高校创新创业的学生越来越希望通过建立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关系的体系联结虚拟与现实,并通过一站式全方位多中心化的互联智能化终端完成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活动。例如,学生能够在一个移动智能终端云平台上实现学习规划、在线答疑、服务匹配、课程学习、虚拟实践、创业孵化、体验反馈等。面对这种更高更多样性的需求,单个高校往往很难实现,需要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逐渐将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关联聚集起来,形成平台化、动态化、网络化的生态圈,创造和重塑创新创业主体的复合集成式需求。生态圈中的主体构成可以是以往服务生态链的上下游成员及横向关联的相关成员,也可以是智能环境引入的不相关的成员。智能化情境下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以整体性治理模态和汇合交叉资源共享,推动智能化技术与高校创新创业服务融合。

同时,智能化情境下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的形成也改善了传统资源整合模式,以整个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圈为创新创业主体输出,基于技术、成本、价值及风险等维度,酌量引入创新创业生态圈的类型、模式以及厘清自身的生态位,形成知识能量持续流动。创新创业生态圈是当前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载体,对于生态圈源头建立者、生态圈组织者、生态圈社会平衡者及生态圈参与者而言,构建良好的生态圈需要各主体各司其职。生态圈源头建立者主导和整合资源以提升整个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的发展速度、强度,扩大生态圈规模,这需要不断深入分析智能化创新创业生态圈发展趋势、战略资源和戰略态势;作为生态圈组织者需要不断开拓新要素、新动能、新路径,丰富智能化服务平台模式,培育互联网学习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组织协同能力,为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的管理提供借鉴和指导;生态圈社会平衡者需要对内外部创新创业环境、政策做到匹配供需的调节作用,建立“政策—平台”管理范式,协调高校、政府、企业,实现创新创业生态圈平衡;生态圈参与者根据态势、发展方向以及自身定位,确定对自身创新创业服务管理有益的生态圈等。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圈的形成是传统高校创新创业服务在虚拟空间中的延伸、映照和延续,更是高校创新创业服务虚拟集聚的必然趋势,而相关的服务管理、运行机制、交互关系、内在规律等诸多问题,如生态圈的带动辐射能力较弱、孵化承载能力不足、新加入高校与生态圈内部高校的竞争激烈、共享不充分、生态圈功能定位不明晰及生态要素共享和交换受阻等问题,还需要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张新民,陈德球.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商业模式、价值共创与治理风险:基于瑞幸咖啡财务造假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20(5):74-86.

[2] 狄蓉.互联网+背景下突破式服务创新价值共创实现机制与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2):32-38.

[3] 蔡万刚,王艺霖,郑建国.“互联网+”环境下考虑知识价值链的企业服务创新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6(2):42-51.

[4] 曾世宏,高亚林.互联网技术创新驱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机理、路径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23-127.

[5] 周学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绩效评价体系协同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15(3):182-183.

[6] 陈剑,黄朔,刘运辉.从赋能到使能:数字化环境下的企业运营管理[J].管理世界,2020(2):117-128.

[7] 王毅.践行强国战略:智能革命下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J].清华管理评论,2021(10):48-57.

[8] 叶伟巍,梅亮,李文,等.协同创新的动态机制与激励政策: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J].管理世界,2014(6):79-91.

[9] 何继新,何海清.“智能+”场景下社区公共服务虚拟集聚创新研究[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7-27.

[10] 金碚,谢晓霞.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创业与创新机制及启示[J].管理世界,2001(4):63-70.

[11] 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12] 林楠.供应链视角下智慧物流模式发展策略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12):60-64.

[13] 赵军,杨克岩.“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构建研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例[J].情报科学,2016(5):59-63.

[责任编辑:杨彧  见习编辑:李妍]

猜你喜欢
赋能智能化高校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以人才“赋能”为核心 驱动一汽-大众高质量发展
智能化仪器仪表的翻转课堂设计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