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向度比对 价值选择 演进策略

2022-07-14 09:51刘君宇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

【摘要】本文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向度进行比较,分析基于价值选择的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困境,论述基于内涵挖掘、价值引领、制度搭建三个维度的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职业院校 工匠精神 价值选择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5-0008-04

工匠精神既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设内容,又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精神要素。从扎根中国大地办人民职业教育的根本遵循出发,当前职业院校对工匠精神内涵解读与培育路径依然按照“技术+品质”的惯性认知,已然无法适应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视域厘清其价值选择,分析其适应性建设的困囿,明确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是职业院校培育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的重要命题。

一、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向度的比较

(一)国际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向度比对

职业教育以实用主义为根本导向,它的发展之源是為了解决社会发展问题和满足人们生活生产需求。这是各国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秉持的基本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各国的职业教育又各有侧重和特点,因此产生不同的培养模式。

1.以“质量+操作+专注”三位一体为职业价值向度的德国职教工匠精神培育模式

德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打造企业实践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学校教育中,任课教师注重实践教学,重点在实操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企业实践中,工匠师傅注重对学生技术操作的精准指导,对学生工匠精神的锻造,尤其对精益求精、专注钻研的工作态度的培养。同时,德国职业教育注重质量标准的建立、执行以及监测,打造学生“质量观念—实操能力—专注精神”三位一体的工匠培育体系。此外,德国如慕尼黑大学、亚琛工业大学等在内的部分著名高等教育学府也都成立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以“技术+创新”为职业价值向度的美国职教工匠精神培育模式

美国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同样注重“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在关注标准建设以及锤炼技术的同时,美国职业教育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美国在职业教育教材中明确指出,工匠应具备坚强意志品质、奋发向上精神,不走寻常路,致力改变行业、改变世界的发明创造。因此,美国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将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在美国,技术人才以发明创造出改变行业的产品为人生追求目标,形成以“技术+创新”为价值向度的工匠精神。

3.以完美品质追求为职业价值向度的日本职教工匠精神培育模式

日本对工匠精神追求已经接近极致。日本的产业研发历来重视以用户为主,重品质轻营销,重用户体验轻主观标准。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发起“零缺陷”运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追求完美、不断改进的品质以及专注工作的态度,对产品不厌其烦地打磨。职业教育学生将这种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从学校带到工作岗位,因此日本不断涌现的一批批本土制造业,并迅速崛起,都得益于其对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培养。日本保持终身培育工匠精神的理念,从步入职场到退休离岗的职业生涯中都一直不断地接受全过程的工匠精神培育,并将之贯穿于职教职后的全过程教育中。

在对众多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发现,工匠精神培育集中凸显了社会工具性的价值功能,其育人意识形态的内涵挖掘和育人品德架构,由外向内延展而形成,与育人理论的内在价值延展、外在价值内化的主导与主流相左。

(二)我国传统工匠精神与现当代职教工匠精神价值向度比对

“工匠”于文献溯源可至先秦时期的《逸周书·文传》,文中记载:“山以遂其材,工匠以为其器,百物以平其利,商贾以通其货。”中国古代各类典籍中,关于工匠的记载相对较少,多是将工匠精神融入道技思想及技术创新中表达。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更多地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凝练而出。“百工之祖”鲁班作为中国工匠代表人物,以其奇思妙想的创造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工匠技艺被后世历代名师巧匠崇尚。荀子于《劝学》中以“技”的精绝蕴精神之要义,提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淮南子》也明确指出:“心不专一,不能专诚。”浸润于中国独特的精神文化之中的工匠精神,在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得到淬炼。中国工匠坚韧专注,脚踏实地,从石器、铁器到青铜器,从木锯、榫卯到瓷器,乃至惊现于世、震撼环宇的故宫、长城,都代表中国工匠惊世绝伦的技艺水平以及“道器合一”的极致追求之作。这些伟大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为新时代工匠精神提供沃土,并伴随历史的发展不断升华焕新。

近现代以来,从西学东进的职业教育发展脉络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及其发展大多借鉴西方的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与建设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发展时期,职业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建设和工业生产体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地位又得到新的确立,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凸显。从这个理念来看,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理论探索出现惯性偏差,主要体现在对工匠精神主要特征描述及内涵分析上,将工匠精神内涵归纳为敬业、乐业和专注等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是一个从外而内依次递升,从技术到精神、从人格到境界逐渐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工匠对产品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具有追求精益求精、严谨、耐心、专注、坚持、专业和敬业的特点。从人格心理层面来说,是自尊自信,认同自身的匠人身份;从专业技术层面来说,是专注于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从职业精神层面来说,是涵养了匠人的职业操守;从价值与情怀层面来说,是始终把关心人作为其核心。因此我们要从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这三个特征来认知工匠精神,才能对工匠精神有源于职业又高于职业、源于工业文明又进入后工业文明、源于教育又走出教育去看待的理想境界和形而上的追求。可见,当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内涵研究和培育把握,聚焦在敬业、精益求精、责任等职业精神层面。然而只有从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视角,从更深层次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理解和把握工匠精神,才能更加精准地将工匠精神转化为传承和发展的更加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二、基于价值选择的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实困囿

(一)价值取向偏差之困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困囿于惯性原发的“技术+品德”,但从以人的全面發展为价值向度上看,学生在认知层面难以突破对工匠精神全面性、系统性和发展性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普遍存在急于求成的浮躁且从众心理。职业院校学生正处在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的矛盾冲突生长期,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全面性不足,明辨是非的方法尚未掌握,对社会思潮的认知缺乏理性思考与判别。从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生长远规划考虑问题能力较弱,对专业理论与技术的学习,更容易弃本逐末,以一得一的方式计算眼前的利益。殊不知高品质的实现与高质量的创新,均经过技术磨砺、实践思考、厚积薄发而来。只有经过沉淀后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才能以一而得百倍增长的效益成果。二是价值认知维度碰撞所致自我定位模糊不清。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要矛盾引导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一部分文化水平、学历层次不高的人,凭借着先人一步的敢闯敢拼精神,乘着经济高速发展之势,积累了大量财富。伴随这种现象而来的对“何种人能成功”“什么样才算成功”的大讨论在社会上不绝于耳。职业院校学生对此类成功的复制跃跃欲试。他们认为自己所学的职业教育专业知识根本无法帮助自己实现想要成功的理想,想走捷径。他们认为无论通过什么方法,只要能积累财富便是成功之举。职业院校的青年学生,来自职业中学和普通中学,学缘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出现理论学习思维与技术学习思维碰撞。定位取向的偏差导致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无法坚持学习专业知识,无法致力工匠技艺锤炼和坚持,不能用理性和成熟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更难以用工匠精神的价值规范和约束自己。

(二)文化传统桎梏之困

长久以来,“士农工商”的中国传统阶层分化导致工匠在社会上认可度不高,甚至一度将工匠技能称之为“奇技淫巧”。占据中国封建社会核心地位的儒家思想历来倡导“学而优则仕”,优秀学子只有选择从官才是最优选择。“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受治于人”的价值观念也深刻影响当下人们的择业观和价值观。传统观念的桎梏限制高职院校学生择业观,学生迫于观念影响难以将步入社会成为一线技术工人作为第一选择,只有在迫于无奈的压力下才会选择当一线技术工人,更难以为继选择坚持磨砺成技术工匠。

同时,当下高考制度以分数将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开,报考职业院校是大多数高中学生的最后选择。社会也普遍认为,高考之后,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选择知名本科高校,“失败”的学生选择职业院校。这样层级分明的观念将职业院校深深归属在所谓的“失败的选择”一类中,因此职业院校学生也被认定为“差生”。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成为一线技术工人,也会被认为是社会中较为平凡普通的角色,社会地位和待遇同样普遍偏低。久而久之,社会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就业观。可见,文化传统的裹挟和社会现实的影响,给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匠存在的价值认同和其背后的工匠精神认同增加了重重障碍。

(三)制度激励缺失之困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视角出发,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建立在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上,政府、社会、企业在工匠人才的待遇上需要多措并举建立激励机制。一是在社会层面,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目前存在文化制度激励不足的问题。这需要全社会在精神和地位方面予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全社会尊重技能、尊重工匠。二是在企业方面,不够尊重工匠文化,没有建立好工匠发展激励制度。要建立工程师文化,重视工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制造业弥漫互联网思维办企业的气氛。虽然新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思想、新思维,但对制造业来说,工程师文化才是工业制造企业的立根之本。德国西门子和日本的索尼是工程师文化主导的企业,工程师远比其他岗位人员具有更高地位、更高收入。正是因为它们以大量优秀工程师为主导,所以才成就了两家制造企业的神话。

三、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一)内涵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焕发新机

“天人合一”“道技相融”是中国传统工匠的价值选择和思想根基,是源于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又是推动中华大地五千年劳动人民生活延绵创造的传承。要想培育适应新时代中国工业科技发展的工匠人才,就要以此浸润思想,传承基因。

先秦时期出现的“物勒工名”,要求工匠在制物时刻上工匠的姓名以示尊重。虽然古代社会中工匠的社会地位整体不算高,但依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不少家喻户晓的巨匠,比如鲁班、李冰、马钧、张择端。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以工匠名字命名的技术发明,以工匠名字作为物品品质鉴定,是对工匠及其技术、精神的一种社会认同、传播及弘扬。因此,学校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工匠代表人物,形成工匠精神体系。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和历史传承基础,需要在历史渊源、脉络延续以及现实应用中深入挖掘,赋予时代特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为高职学生的技能培育提供文化底色。

(二)价值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立德树人

针对职业教育学生价值选择偏差问题,学校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思政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加强对工作的基本职业素养的初步认识,弘扬工匠精神。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偏差进行纠正,培养工匠职业情怀。二是在专业课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项目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提振从事工匠职业信心。三是学校要以当代劳模精神激励学生,通过邀请劳模讲座、树立典型等方式,强化学生对本职工作的基本认识,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加强爱岗敬业的基本职业认知。四是全面看待工匠精神所带来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经济效益。学校要鼓励青年学生着眼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型出发客观看待制造业,追求“量”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技术发展及工匠需求的本质在于“质”。技术越精,品质越高,带来的经济效益越高,工匠的社会地位越高,人生价值的实现更为高远。

高职院校要立足培育具备长远发展力的、能够传承中华优秀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战略高地,着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工匠精神的有机融合,为具备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视角,推动学习主客体角色的逻辑转变,利用优秀文化浸润,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机制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共同育人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工匠精神要想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而振兴,关键是要搭建文化育人共同体机制。一是要搭建协调统筹机制。职业院校要做好学校教育的顶层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基于“学生中心、教师主导、学校统筹”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将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二是打造“学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内涵,与企业文化联动融通,在教学、实习、生产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政府要在全社会确立尊重工匠、鼓励工匠、发展工匠的价值指向,营造正确的工匠价值认知氛围;企业塑造工匠精神企业文化,提供技术型人才待遇和地位的提升保障和上升通道,重视工匠、工程师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三是完善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着力在校园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学校要完善校内的师资引进、培养和考核制度,提高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教师要加强中华优秀傳统文化课程建设,完善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机制。搭建机制平台,使技术人才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全路径的工匠精神追求得到不断实现。

总而言之,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价值选择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为基础,其培育路径须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为选择。参照国外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价值向度,基于我国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囿,从内涵挖掘、价值引领、制度搭建三个维度培育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胡小成.工匠精神内涵探析:兼谈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途径[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3]刘文韬.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4]叶军.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和支柱[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3).

[5]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5).

[6]管辉,杜树阳,谷峪.被遮蔽的力量:论社会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责任缺失及其觉醒[J].职业技术教育,2020(22).

[7]林克松.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机制与路径:“烙印理论”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

注: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广西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GXGZJG2018A036)、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A类)“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机制研究与实践”(2020JGA22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君宇,广西北流人,硕士,副教授,南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德育。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